第23课《太空一日》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太空一日》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9:2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太空一日
杨利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堂·导入
我国古人的飞天梦
在没有文字之前我们的古人曾经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传说,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这些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宇宙未知世界的神往。飞向太空,去探知地球以外的奥秘,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学家,诗人屈原在《天文》中,提出了174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人物历史等等,屈原对天的追问是对天的想象
唐朝诗人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跃跃欲试。宋朝的词人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向往和揣测。至于说到《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把人类飞天的浪漫设想发挥到了极致。但却说明古人对天的向往。
文学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反映,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浩瀚
天空的无限向往。几千年来我们从未放弃探索宇宙这一未知世界的脚步,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杨利伟就是担任飞天任务的第一人,他的飞天之旅充满了惊喜和惊险。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概率( )
烧灼(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

chì
kuò
fǔ kàn
mó nǐ
áo
jǐn
chóu
gài lǜ
zhuó

jūn
nài
bǐng
生难字

mó( )
mú( )
模拟
模样

píng( )
bǐng( )
屏风
屏气
多音字
炽热 温度极高、极热。
俯瞰 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模仿。
遨游 漫游;游历。
严谨 严密谨慎。
稠密 多而密。
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
烧灼 烧、烫,使受伤。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
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心动魄
屏息凝神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词语解释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太空
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飞天困难重重
从容终获成功
飞船升空:
紧张 刺激
美丽的太空、
美丽的地球
产生错觉,听到
奇怪的敲击声
经历艰险,
成功着陆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和飞船一起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舱体内的航天员非常痛苦,但“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
火箭升空时
“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绕地飞行过程中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让我紧张以至惊慌”,抛伞时“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最终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
归途中
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航天飞行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准确?
照应开头,叙事完整;地球上短暂的一天,太空航行漫长的14圈;幸福的时刻,激动人心的瞬间,必将开启我国太空探险的新纪元。
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说法的完全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太空中漫游,杨利伟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神秘——“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你觉得杨利伟在太空中遇见的“神秘敲击声”有可能是什么呢?
1.记叙的真实性。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杨利伟在《天地九重》这本书中不遗余力地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2.文笔生动、朴实。
这是一篇纪事的文章,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对事件的生动描述,对自己的感觉、感情的细腻剖析。
写法·指导
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了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展现了太空的神奇,表现了航天员面对意外情况的坚韧、镇定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