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海淀区小学教师在线研修课程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故事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能够区分科学探险传记和科幻小说。
2.发现小说构思妙处,寻找小说的科学依据,体会科幻文学的文学性与科学性。
3.把握小姑娘的形象,体会她身上表现出的勇敢、乐观的品质,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 ,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 ”“幻想” 和“小说” 视为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
走近作者
重点字词
zhuì màn dùn
点 缀 漫 步 迟 钝
méng xiá tū
朦 胧 闲 暇 凸 现
shè wèi lǒng
拍 摄 蔚 蓝 合 拢
yín líng
吟 唱 孤零零
这篇科幻小说的奇幻体现在什么地方?
人可以用传感器分享同样的见闻和感受!
人类地底航行!
地心也会失重!
人可以在地心生存!
文中的“她”是谁?“眼睛”指的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奇特功能?
“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眼睛”是一副传感眼镜。“我” 戴上它时,“我”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就像带着“她”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了哪里?看到并发生了什么?
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了大草原。
①看到野花,小姑娘的表现:
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呀, 真美! 能闻闻它吗?不, 别拔下它!”
“啊, 我也闻到了, 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②看到小溪,小姑娘的表现: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③在月光下,小姑娘的表现: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 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 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找出草原度假时“我”和小姑娘不同的心理感受并简要分析。
“我”:①我不由笑出声来。②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③我睡眼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④……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她:①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②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③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④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在揭开小女孩身份的时候多处巧用伏笔和照应。试找出几处,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伏
笔
“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照
应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
伏
笔
“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照
应
“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
笔
“我太怕封闭了。”
照
应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伏
笔
“‘热,热得像……地狱……’”
照
应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
笔
“‘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
应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课文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读者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设结局——体现巧思
从课文的结局,我们发现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这是多么地令人痛心。
你喜欢这个结局吗?你是否还有更好的改编呢?
改编要求
①关注前文中的伏笔,尽量使结尾与前文中的某处伏笔相呼应。
②展开大胆的想象。
③查阅资料,适当加入与宇宙探索、航空领域相关的专业词汇,体现科幻小说特性。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
感
谢
观
看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