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歌行体
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注释翻译
1、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八月秋高风怒号①,
卷我屋上三重茅②。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注释翻译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①。
公然抱茅入竹去②,
唇焦口燥呼不得③,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1、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为,做。
2、入竹去:进入竹林。
3、呼不得:喝止不住。
注释翻译
俄顷①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②。布衾③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⑤,雨脚如麻⑥未断绝。
自经丧乱⑦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⑧!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1、俄顷(qǐng):不久,顷刻之间。
2、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3、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4、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5、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6、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7、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8、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注释翻译
安得广厦①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④,吾庐⑤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2、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3、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4、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5、庐:茅屋。亦:一作“意”。
足:值得。
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译文〗
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大大地庇佑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译文〗
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朗读指导
诗歌第一句用“怒号”来形容秋风,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风卷茅(秋风破屋)
内心痛惜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节内容,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探究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探究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诗人通过描写屋破雨漏、床湿被冷、通宵不眠的种种窘况,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国家的动乱、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贤士。关心人民疾苦,痛斥黑暗现实的杜甫;展现残酷现实,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刚正不阿,为民申冤的海瑞……他们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成为关心国家、热爱人民的好公民吧!
描写、记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飞”“渡”“洒”
“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老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