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天窗
内容分析: 作者以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小文章。文章描述了一个小孩子借助家中的天窗观看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课文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乡下老屋的独特设计——天窗,感受乡村文化, 激发对独特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语言运用: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内容,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的美好情趣,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是雨天和晚上睡觉时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多种语言表达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呢题目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天窗)教师继续提问:请你,看一看插图,说一说,什么叫天窗呢?说一说教室的窗户与课本插图的窗户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预设1:教室的窗户在墙上,插图中的窗户在屋顶。 预设生2:教室的窗户看不见天空,插图中的窗户看得见天空。 教师提问:为什么,窗户要安装在屋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扇特别的窗户。 2.了解作者,走进作品(出示课件) 《天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茅盾是谁呢? 茅盾(1896—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小说《子夜》《春蚕》等。 3.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朗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看一看文中是怎样介绍天窗的? (2)认读生词。 ①读一读生字词,采用开火车读所有词语,(出示课件) 重点指导易错词:“慰藉”“卜落”。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跟读。 学生齐读等方式熟读生字词。 ②识字方法 教师问:“慰藉”的“藉”笔画可真多呀!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你识字记忆吗? 预设A:可以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教师:“藉”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艹”“耒”“昔”。其中“艹”是偏旁部首,“耒”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借助农具图片理解),再加上“昔”字组成“藉”字。 教师:除了“加一加”,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B: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把“书籍”的“籍”的偏旁部首换成“艹”,就变成了“藉”。 教师:慰藉的意思是安慰、抚慰,是一种书面语。“藉”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藉”字的草字头暗示了与植物或自然相关的事物。例如“以茅草为藉”,意思是用茅草垫在下面。 (3)多音字(出示课件) 教师: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读。 教师:“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里的卜落是拟声词,在本课为特殊用法。请同学们齐读后面的词语。 学生齐读“占卜”“卜算子”。 教师补充含义:“占卜”是指古时用龟甲、兽骨等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 学生齐读“萝卜”教师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轻声。 体会词语。 出示课件: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找一找这组词语的特点。 提示:这组词语都加上了形容词,读一读加了形容词的词语,说一说你的感受。 激趣质疑,齐读课题。 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多学方式朗读生字,注意易错字的读音,多种方式了解字词的意思。读熟、读准生字。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读熟生字,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
第二节: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解决了字词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出示课件) 教师指定三个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分分享的内容总结。 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了乡下的房子开天窗的位置、形状和原因。 第二部分4-7自然段,讲了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了作者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们想象力的思考与赞美。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天窗特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房顶上开天窗的原因是什么? 圈画出内容。 预设:因为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教师追问:如果屋子里没有了光亮会有多黑呢?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黑得像地洞似的)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形容屋子里的黑呢? 预设: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屋子比作地洞。说明了安装天窗的必要性。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天窗对孩子们的特殊意义: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至6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课文并没有直接写天窗,而是写了哪两个场景?(出示课件) 教师总结:作者写了下雨天和睡觉前两个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唯一的慰藉”:这两个自然段的结尾都出现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教师提问:什么是唯一?“慰藉”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预设:“唯一”就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慰藉”就是安慰。 教师补充:我们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知道了“慰藉”的意思是慰藉的意思是安慰、抚慰。在本文中是指乡下孩子从天窗中获得的心灵安慰与快乐。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天窗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走,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出关键词句。 教师提问:谁能来分享一下你圈出的关键词句?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呢?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或者举手回答)预设:我圈的关键词句有“顶喜欢”“偏就不许”“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从“顶喜欢”可以知道孩子们很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大人们偏就不允许。每次下雨孩子们只能被关在像地洞一样的屋子里,心情不美丽了。 教师总结:对喽!因为大人们不许孩子们在雨中玩耍,屋子里也像地洞一般,所以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开心的,是需要安慰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再自读第6自然段,注意圈出关键词句,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你认为孩子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预设:从“被逼着”和“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可以看出,孩子们是不愿意去睡觉的,是被逼迫的。此时,他们的情绪是很不满的。 教师总结:孩子们还忘不了外面的世界,就被逼着上床休息。孩子们被管束着,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失落,自然需要安慰。 5.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同学们,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下雪了,你非常想出去打雪仗,你的父母却让你在家里呆着,你是什么心情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地洞似的屋里”要缓读,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时,要节奏舒缓,仿佛进入想象世界。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并再引导: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失落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注意“偷偷地”要轻读。 教师总结:听着同学们读课文,老师仿佛也置身于地洞似的屋子,头顶也有一扇小小的天窗。那么,被关在屋里的孩子是怎么借助这小小的天窗来让自己获得“慰藉”的呢?咱们下节课再讲。 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用简短的话语总结段意。 感受比喻修辞的方法的好处。 自读课文《天窗》,结合泡泡提示,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理解“慰藉”的意思。 聚焦 4-7 自然段,梳理两次“慰藉”的来龙去脉。 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中进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找出关键词句的能力。
第三节:指导生字词。
学写字。 学生齐读生字。 2.教师引导易错字要点:在刚刚读的生字中,有哪些字是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呢?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①强调“慰”字中的“尉”要宽大,心字底窄、扁。“鹰”字的广字头的横与竖撇要稍写长。 ②强调“藉”“霸”两个字均为上下结构,下边的部分要写紧凑。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学生朗读生字,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认真抒写生字,注意书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