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1光从哪里来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1光从哪里来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6 16:31:3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光从哪里来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自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探寻光的路线》的第一节内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光现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尤其是他们对光的感知,几乎成为了本能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容易受到外界客观条件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有的物体能够自行发光,而有的物体则不能,从而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光源”这一科学概念。为了深化理解,我们还会带领学生比较各种光源的发光方式以及它们的能量来源,让他们认识到光其实是一种能量形式。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其他能量形式与光能之间的转化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2.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们对周围世界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已初步掌握了观察、探究实验的方法,并形成了规范操作的意识。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光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并对此有着丰富的直观感受,但他们对光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精确的比较,以及对光源特性的敏锐洞察。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光,本课将通过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生动具体地向学生展示光源的各个方面。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思维: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探究实践: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难点:知道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光能来发光;知道光源发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光源的概念通过图片观察与讨论,能辨别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理解光源的概念能基本能不能光源与反光物体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现象,能区别光源与反光物体能基本能不能光源是怎样发光的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寻找“发光”的物体教师活动1 一、视频导入 1.课件出示视频《光是哪里来的》 师: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夜晚,奇奇和究究走在路上,奇奇打着手电筒,对究究说“如果没有光,我们将什么都看不见!”究究很好奇,于是问奇奇“都有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师:是呀,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2.揭示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光从哪里来” 课件板书:光从哪里来 二、搜集证据 师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图片,你能找到里面发光的物体吗?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的,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都可以发光,请同学们把它们都记下来吧。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光的存在 了解本课主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汇报 生1:太阳、月亮 生2:灯、萤火虫 生3:篝火、汽车车灯 生4:手电筒 …… 生举手回答:有河水、月亮、星星、萤火虫、灯、篝火……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看视频和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光的作用,深刻体会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环节二:处理信息和搜集证据教师活动2 认识光源 师问:刚才我们记下了一些发光的物体,那请问同学们呢,它们是自己发光的吗?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师:我们可以把大家说得整理成这样的表格。 师小结:月亮在夜晚很亮,但并不是自己发光的,它反射了太阳的光,而太阳、萤火虫等这些是自己能够发光的。在科学上,我们把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源的分类 课件出示 师问:观察这些光源有什么不同?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光源中有的来自大自然,我们叫它自然光源,有的是人类制造的光源,我们叫它人造光源。人造光源被用在缺少自然光源的环境中为我们提供照明。那同学们能整理一下吗?我们刚才记下的那些物体中,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3.了解人类光源发展史 师:人造光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请能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把下面的人造光源进行排序? 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光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光源也在不断发展。 课件出示 4.知识拓展 知识卡片:光源分类 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阳、闪电、萤火虫这样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根据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依靠热能发光的光源叫作热光源,如太阳、闪电、白炽灯等;不依靠热能就能发光的光源叫作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3)根据发光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可以把光源分为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如萤火虫、海萤、电鳗等能发光的生物称为生物光源;如太阳、蜡烛等光源称为非生物光源。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太阳是自己发光的,月亮不是。 生2:萤火虫是自己发光的,电灯也是自己发光的。 生3:还有篝火和汽车等都是自己发光的。 …… 生举手回答 萤火虫、雷电是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烟花、篝火是人们制造的。 生举手回答 自然光源有太阳、闪电、激光、萤火虫、发光的水母;人造光源有灯泡、篝火、手电筒、激光、霓虹灯等。 回答: 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 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人造光源的发展 阅读知识卡片,交流光源种类。活动意图说明:在搜集证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光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是我们对光源的一种分类方法。环节三:得出结论和拓展活动教师活动3 1.得出结论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 光源,知道了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那你知道光源是怎样发光的吗?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提示:我们以油灯和台灯为例,谁来说说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整理一下 课件出示 师小结: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光源发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小结: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 2.拓展活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光源,知道了光源可以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从而发出光。那请大家梳理收集到的光源资料,整理一下人类照明技术的发展史吧,可以编写一份相关的手抄报。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原始人把松脂或脂肪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成为人类创造的意义上第一盏灯。 用蜂蜡做成的蜡烛出现了18世纪,后来改进用石蜡制作蜡烛。人类开采石油后,出现了煤油灯。 1801年,英国一名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 1880年,爱迪生在试验了1600种材料后,终于用炭丝做成的灯丝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盏白炽灯。1909年美国科学家柯里奇发明了钨丝做灯丝,提高了白炽灯的亮度和寿命。 师小结:灯的发展就这样经历了从火到油,再到电的过程。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篇来感受一下吧。 播放视频《我们周围有哪些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源。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举手回答 油灯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且随着煤油的燃烧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说转化成化学能;台灯是通过通电发光的,所以是转化为电能。 根据拓展活动,了解灯的发展史,深刻感受人类光明的步伐。 学生观察视频,消化理解光源内涵。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总结光源是如何发光的,感受它们的相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最后通过对灯的发展史的学习,将科学实践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
7.板书设计 光从哪里来 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是一种能量形式。 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萤火虫 C.月亮 2.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蜡烛、电灯属于人造光源 C.光是一种能量形式 3.关于灯的发展史,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篝火→蜡烛/油灯→白炽灯→LED灯→荧光灯 B.篝火→蜡烛/油灯→荧光灯→白炽灯→LED灯 C.篝火→蜡烛/油灯→白炽灯→荧光灯→LED灯 二、判断题 1.闪电、萤火虫、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 3.光源发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 4.点燃的蜡烛是光源,未点燃的蜡烛不是光源。( ) 5.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太阳、月亮、电灯等。()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留心观察,我们身边发光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寻光的路线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二、学习内容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④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⑤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⑥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⑦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三、学业要求 1.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 2.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3.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4.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5.关注光污染、噪声的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探寻光的路线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 以光的传播特性为核心,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挖掘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 2.本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光学部分的重要起始内容。通过一系列观察与实验,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光的基本传播规律,这些知识不仅为后续深入学习光学知识奠定基础,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众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影子形成、潜望镜原理等。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4.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5.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光从哪里来》《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光线与视觉》《阳光里的色彩》。前四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五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题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光现象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其背后科学原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已具备初步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方面仍有待提升。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区分光源和非光源,了解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光是一种能量形式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理解看到光源或物体的原理;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光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初步假设,培养科学探究的起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观察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以验证或修正自己的假设。运用光的传播规律(如直线传播、反射定律)进行逻辑推理,解释光现象的能力。 探究实践: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光的传播现象,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 ;通过制造人工彩虹、模仿牛顿的方法做三棱镜色散实验,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态度责任:始终保持对光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热情,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在实验探究中,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敢于质疑和修正错误观点。乐于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与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寻找“发光”的物体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现象,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光”的物体。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同时由浅入深地理解光源内涵,为下一步辨别光源做铺垫。
任务2 名称:处理信息和搜集证据 问题:“发光”的物体中哪些是能够自己发光的?哪些不是?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教师介绍人造光源发展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引出人类采光与照明技术的发展史等内容,渗透科技史教育。
任务3 名称:得出结论和拓展活动 利用表格总结光源都是怎样发光的?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介绍灯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编写一份关于人类照明技术发展史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各样的光源的发光方式和能量来源来理解光是一种能量形式,了解其他能量形式与光能的转化方式。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联系生活中看到的光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诸如影子与光源的位置、烟雾中的光线等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来提出猜想。
任务5 名称: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 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光的传播路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6 名称:得出结论和拓展活动 问题:实验证明了光的传播具有怎样的特性?能用它来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吗? 拓展:介绍“小孔成像”现象,提问:小孔真的能够成像吗?请设计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制定计划 通过观察玻璃上阳光的反射现象,产生问题“光的反射是怎么回事?”请设计实验研究一下吧。 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讨论以及实验的设计,初步感受玻璃可以反射光,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任务8 名称: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光滑的物体比如平面镜的反射现象,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如不同粗糙程度的纸)的漫反射现象,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第4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物体? 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究并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中光的传播。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引入,可激发学生进行“连环思考”,逐步修正自己的前认知,从而对人眼看见物体的光学过程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任务10 名称:设计实验并画出示意图 设计实验,并解释自己的观点,画出从光源到物体,再从物体到人眼的光线示意图,解释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事实证据”和“处理信息”两个环节,引导学生验证、演示和解释自己刚刚建立的新观点,并用图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任务11 名称:制作潜望镜 做一个潜望镜模型,说一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潜望镜的制作,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如何借助平面镜看到被遮挡的物体的。
第5课时 任务12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制造彩虹。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彩虹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彩虹提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造彩虹。
任务13 名称: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问题:怎样才能制造出人工彩虹呢? 小组商议,设计人工彩虹实验,制造人工彩虹。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任务14 名称:搜集证据、进行实验 问题:为什么没有颜色的阳光经过水雾后会出现很多颜色呢? 查阅资料,搜寻需要的答案,模仿牛顿的方法做三棱镜色散实验。 设计意图:对于解释为什么会形成彩虹这个问题,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的,所以这里涉及了查阅资料的环节,引出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构成的。
任务15 名称:拓展活动,制作七彩陀螺 锁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陀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七彩陀螺,观察它的颜色变化,从而更有力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颜色的变化。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光从哪里来 1.通过寻找发光的物体,理解光源的概念,明白光源的分类。 2.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现象,能区别光源与反光物体。 3.通过了解人造光源发展史,了解光源都是怎样发光的。 第2课时:光的传播路线 1.通过观察生活中看到的光现象,感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验证实验,能感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通过做“小孔成像”实验,能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过程与应用。 第3课时:光的反射 1.通过观察阳光从玻璃幕墙射入的现象,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表面反光的效果,知道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通过阅读漫反射,明白漫反射的工作原理。 第4课时:光线与视觉 1.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在哪些情况下才能看见物体。 2.通过设计实验,能解释自己的观点,理解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 3.通过制作潜望镜,体验人们如何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第5课时:阳光里的色彩 1.通过观察雨后的彩虹,能够提出探究的问题。 2.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知道太阳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3.通过动手制作三棱镜色散实验,能体会光的色散现象及应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光从哪里来 科学观念:知道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思维: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探究实践: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第2课时:光的传播路线 科学观念:了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光的反射 科学观念: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科学思维:能根据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探究实践:能根据探究学习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态度责任: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第4课时:光线与视觉 科学观念: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思维: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探究实践:能描述潜望镜中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行进路线;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态度责任:乐于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同学合作进行科学实践和交流;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愿意合作交流。 第5课时:阳光里的色彩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彩虹现象形成原理。 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不同方法研究阳光分解,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探究实践: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态度责任: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彩虹 B.镜子、打开的手电筒 C.点燃的火柴、太阳 2.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 A.月亮 B.满河星 C.渔灯 3.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中国运动员盛李豪夺得了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那么,射击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眼睛→准星→靶心 B.眼睛→准星←靶心 C.眼睛←准星←靶心 4.漆黑的晚上,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关上门,并把灯都关上,制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那么你( )这个苹果。 A.不能看到 B.开始不能看到,但适应后能看到 C.能看到 5.背对太阳喷水雾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镜制造彩虹,两种彩虹颜色 ( ) A.相同 B.不同 C.难以判断 6.下面的三种情况,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路灯下的影子 C.从汽车后视镜看到后面的车 7.下列有“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8.成语“坐井观天”中包含的光学原理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9.潜望镜至少需要( ) A.2片平面镜 B.2片凹面镜 C.2片凸面镜 10.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许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下面这些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眼睛的瞳孔会缩小。( ) 2.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一般都比较光滑。( ) 3.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 4.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和写字,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 5.闪电、萤火虫、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 6.生活中雨后见的彩虹”,实际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 7.我们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 8.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是因为反光镜有汇聚光线的作用。( ) 9.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九种颜色的光。( ) 10.夜晚,小刚朝前走并经过一个路灯,他影子长度的变化将会是先变短后变长。( ) 三、连一连,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凿壁偷光 镜花水月 一叶障目 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形成彩虹 光的色散 小孔成像 四、阅读与分析 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例如,白光透过红色玻璃时,只留下了红光,这是因为红色玻璃只能让红光透过.其他颜 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例如,白光照在红色物体上,红色物体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时,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绿光,所以此时物体显示为黑色。 1.教室里的墙壁都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白色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使教室内更明亮 B.与反光没关系,仅仅是为了好看 C.与黑板形成对比,与教室的亮度没有关系 2.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有一些物体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A.黑色物体只反射了黑色的光 B.黑色物体吸收了各种颜色的光 C.黑色物体反射了各种颜色的光 3.在白纸上用红色笔画一幅画,然后在黑暗的房间中,用绿光灯照射这张纸,我们会看到纸的颜色是()的,画的颜色是()的。 4.在手电筒的灯头上覆盖一张黄色透明的塑料纸,那么打开手电筒后,照射出来的光是()的。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 2.C 3.C 4.A 5.A 6.C 7.C 8.A 9.A 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连一连,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凿壁偷光 镜花水月 一叶障目 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形成彩虹 光的色散 小孔成像 四、阅读与分析 1. A 2.B 3.绿色 黑色 4.黄色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