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进京考取功名后,久居京城,看尽名媛美女,竟对文君萌生嫌弃之心,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卓文君。聪明的卓文君马上领略到夫君的暗示,两行数字都少了一个“亿”,就是暗指夫君对自己“无意”,意为我们从头开始到现在,可环境变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回到起初的样子。卓文君伤透了心,就以他的信的内容展开回了封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谁知过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集
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意义:
提供完整成熟的五言诗。
诗歌在字数上主要有四种排列方式:
1.以《诗经》为首的「四言诗」
2.以「汉魏古诗」为代表的流及魏晋的「五言诗」
3.以「唐宋律诗」为代表的影响后世的近体「七言诗」
4.以《楚辞》、「乐府诗」为代表影响后世歌行等诗体的奇语浪漫的「杂言诗」。
中国诗歌发展至唐,外在形式定型。诗歌字数上,大致从四言、杂言、五言、六言、三言、七言到以五言、七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wèi
shuí
huán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诗歌大意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思考:
忧伤
思考
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意境?
有什么作用?
芙蓉
兰泽
高洁、清幽
意境:
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芳草
意象:
作用:
颔联两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写了采芙蓉送给谁呢?可我思念的人却在远方。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
颈联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
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一边是一个女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旁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在这静寂中,天地间响起了一声凄伤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感叹无疑发自 俩主人公心怀,撼人心魄。
整首诗歌你们想象一下画面?
天地之间
两处叹息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尾联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
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对写手法:
从对面入手,展开联想想象,借彼写己,曲折表意
诗人借用芙蓉意象,运用对写手法将一个人的思念,化为两个人的忧伤。表达了远隔两地的爱人,对所思之人绵延无尽的思念与哀伤之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想象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对写,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抒写了主人公漂泊他乡,与思念的人分隔两地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议论、抒情(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