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7: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诗经 周南》
芣苢
部编版教材第二单元
导入课文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雌》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
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拓展练习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CONTENTS
作家作品
(1)《诗经》的来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
采诗说
每年的初春,冬天聚居在一起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时,采诗官就会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后将采集到的民歌献给朝廷的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周天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
作家作品
(1)《诗经》的来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
献诗说
周王朝为了考察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诸侯采集诗歌献给周天子,周天子把接受的诗歌让乐官配乐演唱,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好坏,了解朝廷政治的得失。
作家作品
2.探寻背景
《芣苢》: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中劳动生活的描写始于《诗经》。很多作品描述了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诸如农耕、蚕桑、采摘、纺织、建筑、捕鱼等等。在这些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
作家作品
2.探寻背景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上解释出自宋代朱熹的《诗集传》。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举例说明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举例说明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作家作品
3.积累常识
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拓展练习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CONTENTS
初读文本
听名家朗诵,师、生范读展示,把握诗词情感,有感情的齐读诗词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检查预习
1.识字辨形
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2.积累词语
(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2)采采:茂盛的样子。
(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文白对译
采 采② 芣(fú) 苢(yǐ),薄言③采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 有④之。
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层解: 泛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车前草。
采 采 芣 苢,薄 言  掇⑤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捋⑥之。
车前子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 采 芣 苢,薄 言 袺⑦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襭⑧之。
车前子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层解: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①芣苢:车前草。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有:取得,获得。⑤掇:拾取、摘取。⑥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⑦袺: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把衣襟掖(yē)在腰带上兜东西。]
拓展练习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CONTENTS
整体感知
《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课的场景描述出来。
[答案] (1)《芣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之何以旷”。我们读《芣苢》,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整体感知
《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芣苢》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采芣苢,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品味鉴赏
《芣苢》诗中的动词,言简义丰,请发挥联想,认真品味。
1.朗诵全诗,注意动词。
芣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品味鉴赏
《芣苢》诗中的动词,言简义丰,请发挥联想,认真品味。
2.分析甲骨文、小篆字形,想象动作(动词)的画面
品味鉴赏
《芣苢》诗中的动词,言简义丰,请发挥联想,认真品味。
3.根据示例,完成下表。并想象收获场景。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收获场景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品味鉴赏
以《芣苢》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案]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课文总结
音律美
动作美
句式美
形象美
芣苢
拓展练习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CONTENTS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解析】答案选B, “运用了比喻修辞”错,应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示例)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苦。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 周南》
芣苢
部编版教材第二单元
芣苢有种子,春风吹又生。人生有子孙,代代永传承。文化有传统,天下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