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22:1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和表格梳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西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和发展历史。
家国情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导入新课
(1953年版的壹分纸币)
这枚纸币的正面主景图案为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这辆卡车就是国人早已熟悉的国产(老式)解放牌汽车,这是我国装配的美式汽车的图样。
(老式)解放牌汽车。




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什么?
近代中国的工业

萌芽:洋务运动期间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萎缩:一战后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鼓励发展实业
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征:
总体比较落后,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基础薄弱)
地区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比较内容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8万吨 0.29公斤
农业国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
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 10.9千瓦 2949千瓦
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整个中国大地千疮百孔,工农业生产破坏严重,物资极端贫乏,人民生活困苦,经济濒于崩溃。1949年与1936年相比,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70%,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30%,农业生产大约下降25%。农村破产,厂矿关闭,投机猖狂,市场混乱——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7)》
国民党逃跑时 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掠走的金银数量
历史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
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但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的威胁并未消失。
帝国主义威胁依旧存在。(国际)
2.概况
时间
目的
基本任务
主要成就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1957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可以看出此次“一五计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国防建设的需要
③受苏联的影响
①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领域快速发展;
②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
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
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②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③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
观察示意图,说说这些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集中在这里?
3.主要成就
“一桥二铁三公”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这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它的建成通车,接连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青藏公路(1954年开通)
青藏公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47公里。
川藏公路(1954年开通)
川藏公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是国道318线的一段。川藏公路最初称“康藏公路”,即“西康省”康定至西藏拉萨间的公路。它于1950年4月开建,1954年12月25日,与一条同样伟大的、堪称“人类开创史之壮举”的“青藏公路”同时开通。
新藏公路(1957年开通)
新藏公路西从新疆叶城出发,东到西藏拉孜。
宝成铁路(1956年开通)宝成铁路,从陕西宝鸡通往四川成都。
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1954年动工,1957年竣工。
四个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在长春成立,打响了新中国造车的“第一枪”。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载重车、第一辆轿车和第一辆越野车,长春,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沈阳第一机床制造厂
我国第一台C620-1机床
沈阳第一机床厂始建于1935年,位于被誉为“中国机床之乡”的沈阳。几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沈阳第一机床厂在八十年代成为了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首。
沈阳飞机制造厂
1957年7月
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灭机——歼-5
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112厂”。1957年6月15日,启用厂名――国营松陵机械厂。1986年1月1日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994年6月29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基础上,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公司)。
沈飞集团公司自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项目
鞍钢无缝钢管厂
鞍钢无缝钢管厂是新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于1953年 12 月 26 日正式竣工投产,是闻名全国的鞍钢“三大工程”之一。是前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由我国自行建设安装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现代化工程。
无缝钢管厂于1953年10月27日成功地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工期一年零三个月又十三天。在“三大工程”开工典礼的前一天——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亲笔给鞍钢全体职工的复信中说:“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与鞍钢炼铁七号高炉
1953年12月15日,鞍钢大型轧钢厂举行竣工移交生产签字仪式;12月18日,鞍钢炼铁七号高炉竣工投产,流出第一炉铁水,安装工期仅用5个月零10天。
至此,鞍钢“三大工程”全部完工。 “三大工程”占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许多“第一”——它是“一五”计划中位列首席的头号工程,是我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新中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点工程……也创造出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鞍钢股份大型总厂
鞍钢炼铁七号高炉
思考 :“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资的这四个工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离苏联近,便于苏联传授经验,也便于中国学习
(2)东北地区资源丰富
(3)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特点:
理由:
4.意义: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 535万吨 296%
煤 1.3亿吨 96%
原油 146万吨 235%
发电量 193.4亿度 165%
粮 1.95亿吨 19%
棉 164万吨 26%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美国 英国 中国
工业生产指数 2.8% 4.1% 18%
钢 3.9% 5.7% 31.7%
原煤 0.4% 负增长 14.4%
发电量 9.1% 7.8% 21.6%
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思考: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1954年宪法的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⑤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国内:
国际:
苏联的大力帮助;二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概况: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与会人员 产生办法 全国人民普选
会议名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普选:在民主政体中,将选举权延伸至任何一个成年公民,称为普通选举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
国家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
人民检察院
最高
人民法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刘少奇
人大委员长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会”的涵义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954年《宪法》的制订,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政协会议继续存在
两会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堂总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1954年
内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