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B.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C.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C.俄罗斯文学家阿 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的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师。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没有半向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箍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只是依稀地希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就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跟着这样的男人,亦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来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两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叔的象征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搬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父亲给母亲写信,每一封信都是介绍岛上的美好与快乐,没有写过半句在岛上的苦与累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D.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分配到岛上守航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
C.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
(3)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简洁生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行不辍,何邪?”曰:“已矣,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门户则液構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相②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
山木自寇也,青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 人间世》)
【注】①液構(mán):脂液渗出。②相:同“楂”,山楂。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且A予求B无所C可用D久矣E几死F乃今G得之H为予I大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
B.得,指实现,达到
C.归,指返回,回来
D.掊,指击破,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的“掊”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
B.古代女子出嫁时,她的母亲会送她到门口,并训导告诫她,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丈夫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赞赏,实对其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用”是他人眼中的无用,以易遭虫蛀拒绝成为舟船,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棺椁,这都体现了它的“无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故割之。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懂)农桑。
B.“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C.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既写雨景也写时局,致使金兵势如破竹。
D.尾联用典,诗人化用杜甫诗句,意在表现自己虽然生不逢时、处境艰难
(2)最后两联诗人在“观雨”中寄寓了哪些情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即将成年的小明希望未来能靠自身的决定和努力成为仁德之人,而不是依赖他人。《论语》中的“ , ”可以作为他的座右铭。
(2)贾谊《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 ”,然而九国的军队却“ ”。
(3)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吴忠的手抓羊肉为什么如此诱人?原来,吴忠的羊肉来自盐池滩羊。盐池的土地富含盐层和碱硝,属于国内罕见的盐渍化土壤地带。盐池干旱,这些碱性物质便留在了土壤里。于是,这里的河滩上生长着许多耐碱性和耐干旱的优质牧草和中草药,而水中的硫酸钙等矿物质含量亦丰富。用老百姓的话说,盐池滩羊吃的是中草药能大大降低羊肉的膻味,且让羊肉肉质细腻、色泽鲜红、富有弹性、含脂率低的碱性物质和矿物质元素造就了盐池滩羊的独特风味。在吴忠吃手抓,我甚至可以不蘸盐。美食,有时是大自然的造化。这是老天对吴忠的恩赐
(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章开头“吴忠的手抓羊肉为什么如此诱人”这一问句有何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牙齿脱落是因为人“老”了吗?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8020计划”,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若能保护牙齿,人到80岁时,完全可以有20颗珍珠般的牙齿。当然,我们要明白牙齿缺失的元凶。除了牙周组织自然衰退这一不可抗力外,① 。“蛀虫”龋病,它悄悄入侵,可把牙齿啃成烂房子。牙周病,让牙齿站不稳。
在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老”齿渐颓的课题时,医界专家无不强调要防微杜渐,倡导民众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② ,如及时充填较小的龋洞,以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最终落得拔牙的境地。面对牙周疾病这一挑战,即使牙周疾病出现如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等早期症状,也是可控的。当然,刷牙时,刷毛要让一部分进入牙龈沟,一部分铺于牙龈边缘刷动时,牙刷移动约1毫米,每次刷2—3个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时许多优良的水稻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B.请唐先生宣布工作方案,请莅会诸君通过,以便部署落实。
C.他的工作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D.我们又通过一段泥泞的山路,终于到达目的地。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对于“忘却”,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B
简析:莱辛和亚里士多德并非认为历史剧创作只需遵循历史内在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而是说在遵循历史的同时可以虚构,只是要把握“度”,B选项理解错误。A选项,依据材料一“从媒介形态来划分……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可知;C选项,从“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能推出;D选项,根据材料二“‘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可得出。
2.答案:A
简析:材料一重点论述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材料二则以《屈原》为例阐述“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二者侧重点不同,A正确。B选项,虽然真实与虚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但不代表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真伪,B错误;C选项,《屈原》是基于史料进行提炼加工和想象,并非仅根据个别史料虚构创作,C错误;D选项,历史剧实现历史与现实统一不一定就能引发当代观众共鸣,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3.答案:D
简析:材料一观点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确立意义限度,D选项中《胆剑篇》在“卧薪尝胆”史实基础上进行部分虚构与加工,体现了这一观点。A选项仅强调历史剧要忠实历史,未体现虚构的限度;B选项《红楼梦》并非历史剧;C选项强调戏剧将虚构变为真实,未涉及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限度问题。
4.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其“度”的争议,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
②材料二围绕历史剧《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最后以演出效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简析:材料一开篇点明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产物,接着探讨历史剧对历史忠实的“度”存在争议且未厘清其形式边界,再阐述真实与虚构意义判定的复杂性,最后得出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确立意义限度的结论。材料二则先引用郭沫若的话解释“失事求似”理念,再以《屈原》的创作和演出效果为例,说明该理念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效果。
5.答案:
①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呼应时代需要,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简析:根据材料一,历史剧创作要明确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不能消解历史真实,虚构要有限度且有依据。从材料二可知,创作要像《屈原》一样,发掘历史精神,让历史与现实产生联系,所以创作《屈原新传》时,一方面要依据《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保证基本史实正确,另一方面可在情节、人物细节等方面合理虚构,展现屈原的精神,同时结合当下时代需求,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D
简析:文中未提及父亲守护灯塔“40年”,D选项无中生有。A选项,父亲连用两个“没啥说的”,体现出他面对询问时积极回应且充满自信;B选项,从“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可看出;C选项,从“母亲说,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搬在当年的海岛上,父亲欣慰地笑了”能体会到。
2.答案:C
简析:小说高潮应是父母在暴风雨之夜守护航标灯,而不是“我”每次路过小岛行注目礼,C选项错误。A选项,开头父亲对海的认知为后文他守岛的情节做铺垫;B选项,文章情节简单、语言质朴,通过细节刻画父亲形象;D选项,祖孙三代名字体现了对大海的热爱和传承。
3.答案:
①渲染了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营造了紧张危险的气氛、坚强的性格和奉献的精神,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突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引出了下文父亲冒着风浪维护航标灯、守护机器到天明等感人的情节。
简析:“浓雾翻滚,暴雨雷鸣……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通过描写恶劣天气,突出环境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坚持要去维护航标灯,展现了他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母亲虽被颠簸得难受,仍支持父亲,体现出她的坚强。同时,这样的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父母守护航标灯的情节做了铺垫。
4.答案:
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平凡之事:①岛上生活单调枯燥,父亲以苦为乐;②风大浪大,却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③父母结婚后,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之事:①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好生活,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③约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对死亡淡然平静。
简析:乐观主义精神方面,父亲在单调的守岛生活中学会多种技能并享受其中,母亲在了解岛上艰苦情况后仍坚定嫁给父亲,婚后两人把寂寞生活过得快乐,这些都体现了乐观精神。浪漫主义情怀方面,父母恋爱时通过书信描绘美好海岛生活,结婚时排长带着战士简单而热烈地为他们举办婚礼,去世前约定海葬,都充满浪漫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EFH
简析:“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表达“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意思完整,应在“矣”后断开;“几死”表示差点死去,与前文“求无所可用久矣”形成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单独断开;“乃今得之”表示现在才得到(这种无用的状态),“为予大用”表示对“我”有大用处,“得之”与“为予大用”应断开。所以断句为“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2.答案:C
简析:“匠石归”的“归”是返回、回来的意思;“天下归仁焉”的“归”是赞许的意思,二者不同,C选项错误。A选项,“丈夫之冠也”的“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B选项,“不得志”的“得”是实现、达到的意思;D选项,“自掊击于世俗者也”和“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掊”都是击破的意思。
3.答案:D
简析:栎社树不是以易遭虫蛀拒绝成为舟船,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棺椁,而是用它做舟船会沉,做棺椁易腐,这是他人认为它无用的原因,并非它主观拒绝,D选项错误。A选项,孟子的“大丈夫之道”体现了对仁义礼的坚守和儒家的处世态度;B选项,符合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训导内容;C选项,匠石弟子看似赞叹树好,实际从匠石的评价可知是对其无用的不屑。
4.答案:
①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他们一发怒,他们安静下来。
②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所以砍伐它,所以割它。
简析:①“岂……哉”是反问句式,可译为“难道……吗”;“诚”是真正;“熄”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②“寇”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膏火”指带油的膏脂;“煎”是燃烧;“伐”是砍伐;“割”是割取。
5.答案:
①孟子: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②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在人间世长久生存。
简析:孟子的处世之道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概括得出,强调在不同境遇下对正道的坚守。庄子的处世之道从栎社树的故事及“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可知,主张以“无用”来保全自己,在复杂的世间生存。
(二)古代诗歌阅读
1.答案:D
简析:尾联化用杜甫诗句,表达的是诗人不顾个人处境艰难,希望借助风雨洗刷兵器,渴望抗金胜利,并非表现生不逢时、处境艰难的豁达情怀,D选项错误。A选项,“山客”点明诗人身份和处境,“龙钟”可体现精神状态;B选项,“危坐”能表现诗人的神态和心情,“阴晴”一语双关;C选项,颔联景象壮阔,既写雨景也暗示时局。
2.答案:
①颈联描写诗人看到的雨中之景,竹子在狂风暴雨中顽强地挺立,说明雨中万物并没有完全屈服,寄寓了不屈的情志,希望龙送风雨,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
简析:颈联中“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描绘了竹子在重压下依然挺立,山角在风雨中明暗变化的景象,体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诗人不嫌弃自己屋子漏雨,希望借助风雨洗刷兵器,表达了对扭转时局、实现抗金胜利的渴望。
(三)名句名篇默写
1.答案: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秦人)开关延敌;逡巡而不敢进
(3)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简析:(1)根据“靠自身决定和努力成为仁德之人,不依赖他人”可对应“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依据“九国联军攻势下秦国的对策及九国军队的表现”,可填“(秦人)开关延敌,逡巡而不敢进”;(3)只要是唐宋诗词中用镜子表达人生际遇感慨的诗句即可,如“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或“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答案:
示例:碱性物质和矿物质元素能大大降低羊肉的膻味,且让羊肉肉质细腻、富有弹性,这造就了盐池滩羊的独特风味。
简析:原句是一个长句,包含多个修饰成分来描述盐池滩羊的特点及造就其独特风味的原因。将其拆分为几个短句时,先说明碱性物质和矿物质元素能降低膻味,再阐述其让羊肉具备肉质细腻等特点,最后表明这些造就了独特风味,这样层次更清晰。
2.答案:
①开头提出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有问有答。
简析:文章开头以“吴忠的手抓羊肉为什么如此诱人”提问,引发读者好奇心,促使读者继续阅读寻找答案。后文进行解答,这种有问有答的形式使文章逻辑更清晰,从提出问题到解释原因,自然流畅,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1.答案:
刷牙时,要让一部分刷毛进入牙龈沟,并尽可能伸入相邻牙齿的间隙。
简析:原句“刷毛要让一部分进入牙龈沟”存在主谓搭配不当的问题,应是“人让刷毛一部分进入牙龈沟”,所以删掉“刷毛”;“间隙之间”语义重复,保留“间隙”即可。
2.答案:
①龋病、牙周病是牙齿缺失的主要元凶
②可以及时处理一些小问题
简析:①处前文提到要明白牙齿缺失的元凶,除了牙周组织自然衰退,后文介绍了龋病和牙周病,所以此处应填“龋病、牙周病是牙齿缺失的主要元凶”;②处根据后文“如及时充填较小的龋洞”可知,是说要及时处理牙齿出现的小问题,可填“可以及时处理一些小问题”。
3.答案:A
简析:文中“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的“通过”是介词,表方式、手段。A选项“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通过”也是介词,表方式,与文中用法相同;B选项“通过”是动词,意为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同意而成立;C选项“通过”是动词,意为征求有关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D选项“通过”是动词,意为穿过、通行。
四、写作
1.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鲁迅关于“忘却”的不同表述引发思考。写作时可从多个角度立意,如论述哪些事不能忘却,像历史伤痛、英烈事迹等,强调铭记的意义;也可探讨哪些事应该忘却,如生活中的烦恼、仇恨等,阐述忘却对心灵的解脱作用;还可辩证看待忘却与铭记,如忘却痛苦的经历,但铭记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作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如历史事件、个人经历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一)
景春说:“公孙衍、作为的男子吗,诸侯就害怕,天下就太平无事?你没有学过礼吗,父亲训导他,母亲训导她,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谨慎!’把顺从当作准则。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二)
匠石前往齐国,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测量它的树干,树高出山头,可以用来造船的旁枝都有几十枝,这位匠人不去看它。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却向前走个不停?”木匠回答说:“算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用它做成棺材就会很快地腐朽,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那些楂、梨、橘,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往往半路夭折了。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况且,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桂树枝可以自用;漆树可以使用。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