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文艺评论的上述功能有所弱化,很多评论无人去读、无人爱读,难以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
导致文艺评论功能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艺评论自身看,评论文本可读性不强、传播力不够,直接限制了其影响力的发挥。比如,很多文艺评论不仅观点缺乏新意和创见,行文上也存在各种问题——结构老套,行文古板,拖沓冗长,陈言毕现,不能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结果陷入“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怪圈。
吸引读者,才能影响读者。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应重视评论文本的修辞,让评论的文字美起来。
注重修辞才不会给读者带来太大的心理落差。比如,在文学领域,读者往往先读原著,想对原著进一步了解,会再读相关评论。原著或高妙或豪逸或峻洁或绮丽或婉转,读者体会到的是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读者对文学评论的心理预期是学术性、思想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原谅文学评论的佶屈聱牙、干瘪寒碜。倘若文学评论的遣词造句不贴切、不流畅、不生动、不形象,这时,它与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反差将是巨大的,仿佛“蒹葭倚玉树”,甚至有“狗尾续貂”之感。
注重修辞会增强读者的信赖感。如果文艺评论不讲究文辞,读者很可能会有两个感觉:第一,这位评论者文字水平一般,文如其人,他的意见的深刻性值得怀疑;第二,读者看到文字糟糕的评论,可能还会进一步联想,“这位评论者没有表现出将评论写得优雅、隽永的努力,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不珍惜、不尊重的,那他对所评论的作品想必也缺乏尊重,所提出的观点也就不那么值得信任”。这便导致评论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文采飞扬的语言,能为文章添姿增色,让人如品佳茗、唇齿生香。文辞讲究的文艺评论,首先会从读者那里得到不错的“印象分”,让读者心生好感,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说服读者的可能性。从实践中看,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经典,多是文辞优美之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典雅的字句评论文学现象,“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辞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杜甫不仅写诗,还论诗,留下“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等具有文艺评论性质的精美诗句。雨果的《莎士比亚论》、海涅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在莎学界(指研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是莎学研究者的必读书,这些评论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而且文字精美、修辞精妙,读起来总有绕梁三日、余味无穷之感。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闻一多的《唐诗杂论》、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也都是文艺评论的典范之作,很多文艺评论的初学者,读到这些作品,往往是先被精美的文字和修辞吸引,然后信服文字背后的观点。
由此观之,文艺评论的修辞,不是表面文章,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影响文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升文艺评论的修辞水平,进而增强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一个办法是,向杜甫、雨果、海涅等集创作者与评论者于一身的大家学习,学习他们用优美文字表达观点的修辞技巧,学习他们增强文本表达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手段和方法。此外,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多写是提升修辞技巧的必经之路。有志于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应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写得多了,生花的妙笔就会慢慢出现。
(摘编自甘正气《从修辞入手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
材料二:
个人优良文风的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富多彩。作为中国的文化人,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什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于陛说“作文不必论奇古,须自成一家意见”,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则是师法自然。
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文心雕龙》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章文采焕发,一定是章节没瑕疵;章节鲜明华丽,一定是句子没有污点;句子清洁明净,一定是字词没有乱用。这句话虽着眼于字句章篇关系,核心意思则是说,把文章写好就要讲究语言修辞。对语言修辞的重视,我国有悠久传统,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强调这一点。但凡事不可走极端,也不要忘记古人的另一番嘱托:“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
(摘编自华学诚《优良文风的养成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文艺评论文本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B.如果文学评论的语言与所评文学作品存在差异,就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而无法获得美的享受。
C.优雅隽永的文学评论是评论者珍重文字的表现,文学评论的观点也因此更值得信任,评论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D.古人重视著书立说,经典古文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阅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阅读文学原著,可以从不同作品各异的语言风格中获得不同的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
B.文艺评论者的文字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所评论作品的态度,也影响评论的传播效果。
C.朱自清、闻一多、钱锺书都有文艺评论经典之作,说明读者对功底深厚的作者所写之作都是信服的。
D.重视语言修辞并不代表走极端,而是要恰当充分地表达真实意图,华而不实并不可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陆游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C.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董桂敷
D.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袁枚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杜甫的诗句,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社团新成员分享三点写作上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们围着墓穴而立。我觉得那天好像和所有别的日子都不同,连阳光的颜色都不同,是一种格外凄惨的颜色。此刻,墓穴周围是我们和将入土安息的人从家里带来的肃穆和寂静。我们脱下帽站在那里时,我听到教士说:“主说,我是复活和生命!”他的声音在露天里听来似乎很奇特,但非常清晰明了。接着,我听到了呜咽声,然后我看到旁观者中那位善良忠心的仆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中,我最爱的是她;我那幼小的心中坚信:总有一天上帝会对她说“做得好”。
在那一小群人中,有许多我熟悉的面孔,有我在教堂里看来看去时认识的面孔,有当年看到我母亲如鲜花初放时来到这村里时的面孔,可我并不在意这些面孔——除了我的悲痛,我什么也不在意——但我看到了这些并认识这些,我甚至看到我背后很远处站着的明妮,以及她朝她那离我很近的情人飞送的眼风。
一切结束了,土填进去了,我们散开回去了。在我们眼前我们的住宅,那么漂亮,依然如旧,可在我年轻的心里,它和已失去的是联系得那么密切。于是它使我悲从中来,与它唤起的悲痛相比,我一切其他的悲痛都不算什么了。可是,他们扶着我往前走。齐力普先生对我说话,到家后,他又拿给我一点水喝,我向他告辞回我的卧室去时,他那么温柔地和我分手,就像女人一样。
正如我说的,这一切宛如在昨天发生的一样。而后来的许多事已飘往彼岸,将来,一切被忘却的事都会在那里重现,可是这一件事会像一块巨大的岩石站立在大海中。
我知道佩格蒂会到我房里来。当时那种安息日的寂静于我们俩都很合适。她坐在我的小床上,紧靠着我,抓住我的手,时而把我的手放到她唇边,时而用她的手来抚摸,仿佛是在照顾我那小弟弟一样。
她按她的方式,把她不得不说的所发生的事告诉我。
“她一直不舒坦,”佩格蒂说,“有好长一段时间都这样。她心神不定,也不快活。那小毛头生下来时,我以为她会好起来了。可她更虚弱了,一天比一天差。小毛头出生前,她总喜欢一个人坐在那儿哭:小毛头出生后,她总轻轻对着他唱——唱得好轻,有一次我听到后都觉得那是天上的声音,是正在飘着远去的声音。
“我觉得她近来变得更胆小、更担惊受吓了;一句粗暴的话于她就像一记拳头。可她在我眼里还是那样,在她那傻乎乎的佩格蒂眼里,她永远也不会改变:我那可爱的小姑娘是不会改变的。”
说到这里,佩格蒂停了下来,轻轻拍了拍我的手。
“我最后一次看到老样子的她是在那一晚,是你回家的那天晚上,我亲爱的。你回学校去的那天,她对我说:‘我再也不会见到我亲爱的宝贝了。’不知为什么我知道这事,这是真话,我知道。
“打那以后,她老想打起精神,每当他们说她没思想、不操心时,她总强打精神,但已没用了。告诉我的那话,她从来没对她丈夫说过——她不敢对任何人说那事——直到一天夜里,也就是那事发生前一个多星期,她才对我说:‘我亲爱的,我想我要死了。’”
“‘现在我心里轻松了,佩格蒂’,那天夜里我扶她上床时她说,‘他会越来越相信了,可怜的家伙,在离到头不多的日子里他会一日比一日更相信了;然后一切都成为过去。我累极了。假如这是睡眠,那么在我睡眠时坐在我一旁吧,别离开我。上帝保佑我的两个孩子吧!上帝看顾保护我那没有父亲的孩子吧!’”
“那以后,我就没离开过她,”佩格蒂说,“她常和楼下的那两位说话——因为她爱他们,不爱她周围的人她就受不了——不过,他们从她床边走开后,她总转向我,好像哪儿有佩格蒂哪儿才能安息,否则她没法睡着。
“在最后那晚,她在夜里吻了我,并说:‘如果我的婴儿也死了,佩格蒂,请叫他们把他放在我怀里,把我们埋在一起。’(这都照办了,因为那可怜的小羔羊只比她多活了一天。)她还说:‘让我那最亲爱的儿子送我们去我们的安息地吧,并告诉他,他的母亲曾躺在这里为他祝福过,不只一次,而是一千次。’”
又是一阵沉默,她又轻轻拍拍我的手。
“那天夜里很晚了,”佩格蒂又说,“她向我要点喝的。她喝过后,朝我那么温顺地微笑,多可爱!——多美啊!
“天亮了,太阳正在升起,这时她对我说,科波菲尔先生过去对她多仁慈,多体贴,他多么容忍她,当她怀疑自己时,他告诉她说一颗爱心比智慧更好、更有力,在她心中他是一个幸福的人。‘佩格蒂,我亲爱的,’她又说道,‘让我挨你更近些吧,’因为她很虚弱了。‘把你那好胳膊放在我脖子下吧,’她说,‘让我把脸转向你,你的脸离我太远了,我要挨近你的脸。’我照她说的办了;哦,卫卫!我第一次和你分手时说的话可真应验了,这时候到了——我说过她喜欢把她那可怜的头放在她那笨头笨脑又坏脾性的佩格蒂怀里——她就这么死了,像一个睡着了的孩子一样!”
佩格蒂的叙述就这么结束了。从听到母亲的死讯那一会儿起,她后来这几年的印象已从我心中消失了。从那一会儿起,我所能记起的母亲就是我最早印象中的她——常把亮亮的卷发绕在手指上,常在黄昏时和我在客厅里跳舞。佩格蒂所告诉我的一切,不但没让我重记起后来这几年的她,反而越发使我早年印象中的她在我心中生下根来。这也许很奇怪,但却是千真万确。她死后飞回她那平静安宁、无烦无恼的青春中去了,其他的一切全被抹去了。
躺在坟墓中的母亲,是我孩提时期的母亲;她怀中那小人(就像我也曾躺在她怀中一样)和她一起长眠了,那是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站在母亲墓穴旁时感觉与以往的一切都不同,连太阳的颜色都变得格外凄惨,反映了他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孤独、悲伤。
B.大卫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见到“我们的住宅”更是伤心,这让他想逃离这座房子,在齐力普先生的温柔安慰下才安定下来。
C.大卫的母亲身体、精神一直不好,生下小毛头后她更虚弱了,可见小毛头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的慰藉。
D.大卫的母亲回忆起与科波菲尔先生生活的幸福时光,以此表示对现在婚姻不幸的反抗,为大卫祝福表现了她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了墓穴及埋葬母亲的场景,“从家里带来的肃穆和寂静”将气氛当成实物来写,化抽象为具体。
B.文中多次描写佩格蒂抚摸、轻轻拍“我”手的动作,这是佩格蒂情感的外化,表现了她对“我”的怜惜。
C.佩格蒂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从大卫的视角来看,她是母亲忠实的仆人,也是母亲死亡的见证者。
D.文中写大卫只能想起母亲的美好,是为了与母亲死前的凄惨状况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愤恨之情。
8.如何理解“躺在坟墓中的母亲,是我孩提时期的母亲;她怀中那小人(就像我也曾躺在她怀中一样)和她一起长眠了,那是我”这句话?
9.选文主体部分的叙述既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二年秋,匈奴入代,杀都尉。单于年少初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遗汉粮也,卫律于是止,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为匈奴所遮,忠战死,马宏生得,亦不肯降。故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善意。是时,单于立三岁矣。
明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明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是时,卫律已死。卫律在时,常言和亲之利,匈奴不信,及死后,兵数困,国益贫。单于弟左谷蠡王思卫律言,欲和亲而恐汉不听,故不肯先言,常使左右风汉使者。其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欲以渐致和亲,汉亦羁縻之。其后,左谷蠡王死。明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汙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张掖。
其明年,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大将军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邀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匈奴闻汉兵至,引去。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乌桓时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封为平陵侯。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复得A匈奴B降者C言乌桓尝发D先单于冢E匈奴怨F之G方发二万骑H击乌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防备,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相同。
B.冀,希望,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的“冀”意思相同。
C.因,连词,于是,与《苏武传》“君因我降”的“因”意思和用法相同。
D.引,撤退,与《出师表》“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担心汉朝会趁匈奴国内混乱袭击他,卫律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做好防御,但因匈奴不善守城,最终决定进攻汉朝。
B.匈奴侵扰边境,作战中瓯脱王被活捉,匈奴担心他会成为汉朝的向导,便向西北方向迁徙,并征发百姓屯驻在瓯脱。
C.犁汙王窥探汉朝边境,发现酒泉、张掖的汉朝兵力薄弱,想要出兵夺回这些地方,但由于消息泄露,匈奴军大败。
D.对于是否要攻击匈奴一事,霍光询问了赵充国,赵充国认为不应该打,而中郎将范明友却认为可以攻击,最终决定发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欲以渐致和亲。
(2)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邀之,招寇生事,非计也。
14.《苏武传》和文中对匈奴放回苏武的原因有不同的表达,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浮图慧海①
岳飞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②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③从此著力修。
[注]①此诗写于北伐前。浮图慧海:岳飞好友,庐山东林寺住持。②专师:指高宗亲自率领军队。③莲社:东晋时名僧慧远曾在东林寺结社念经,号称“白莲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诗句中时间与空间交织,“几度秋”“向东流”写出了萧条之感。
B.诗人认为男儿的志向应是辅佐王室,圣主的任务是带领军队消灭敌人的首领。
C.颈联用“燕然勒石”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建立战功的渴望和北伐的信心。
D.“归休”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诗人想建功立业后与仙人赤松子结伴而游。
16.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尾联?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其中“,”两句以精妙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女子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情态。
(2)贾谊《过秦论》中“,”两句交代了秦始皇由攻势转为守势后“愚民”的措施。
(3)古代诗人善于使用意象这一“神器”,列举多个意象可以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山红叶的美景,令人 A 。为何天变冷树叶才会变得有红有黄有橙……形成一幅 B 的图画?原来,树叶变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光照和气温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深秋到初冬时节,白昼缩短、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植物无法形成新的叶绿素。随着叶绿素减少,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其他色素作用开始显露, ( 甲 )。一般来讲,当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摄氏度的天数超过3天,我国大部分红叶树种的叶子就会开始变红。此外,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也有利于红叶“上妆”。
( 乙 ),不同树种树叶的变色时间和颜色都有所不同。深秋、初冬时节,银杏、胡杨、悬铃木等的叶片会变为金黄色或橙色,而五角枫、鸡爪槭、漆树等树种的叶片会变为红色,这是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我国辽阔的地域,②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③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④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⑤光照强度减弱,⑥不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⑦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不过,只要气象要素变化满足树叶变色条件,南方地区也会出现红叶景观,只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比北方略晚。
( 丙 ),北至东北大小兴安岭、南至海南五指山都可以观赏到红叶。9月底至10月上旬,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能看到万山红遍;进入10月中下旬,华北地区以及南方高纬度地区的红叶逐渐出现;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江苏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等地都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是海南五指山,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这里依然可以观赏到漫山红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相对”,与文中加点的“相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手心冒汗了,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到的本能上的拘束。
B.虽然她俩一块儿长大,但一遇到什么事,她们总是有两个相对的意见。
C.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D.他的心理素质相对哥哥来说较好,不管遇到多大事,能很快沉着应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修改成“海南五指山是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当北方下雪时,这里依然可以观赏到漫山红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大钊为自己取字“守常”,意为固守常法,勉励自己持之以恒,坚持理想。一百年后,创新依旧熠熠生辉,守常却染上不知变通的贬义色彩。
你如何看待“守常”和“创新”?请展开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答案:B
简析:B选项中“就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而无法获得美的享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语言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影响阅读和美感获得,只有当文学评论语言存在不贴切、不流畅等问题时,才会给人不好的感觉,但不会影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阅读和审美体验。A选项,从材料一“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文艺评论的上述功能有所弱化……评论文本可读性不强、传播力不够”可反推得出;C选项,依据材料一“读者看到文字糟糕的评论……所提出的观点也就不那么值得信任”可推出;D选项,由材料二“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什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可知。
2.答案:C
简析:C选项“读者对功底深厚的作者所写之作都是信服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提到读者是先被朱自清、闻一多、钱锺书作品的文字和修辞吸引,然后才信服观点,并非对他们所有作品都无条件信服。A选项,从材料一“原著或高妙或豪逸或峻洁或绮丽或婉转,读者体会到的是美的享受、灵魂的震撼”可推出;B选项,根据材料一“读者很可能会有两个感觉……所提出的观点也就不那么值得信任”可知;D选项,由材料二“对语言修辞的重视……‘辞达而已矣’”可知。
3.答案:B
简析: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是经典追求创新、师法自然。B选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阐述的是诗歌的本质,即诗歌是表达情志的,与创新和师法自然无关。A选项“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强调文章不应过度雕琢,要自然;C选项“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体现师法自然;D选项“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强调诗文创作要有活力、创新,不要拘泥,均符合材料二观点。
4.答案:
①材料一引用的杜甫诗句,是具有文艺评论性质的精美诗句,以此论证文艺评论经典多是文辞优美之作,有利于说服读者。
②材料二引用的杜甫诗句,是有关诗歌创作的诗句,以此论证写作要创新的观点。
简析:材料一引用杜甫论诗的精美诗句,是为了说明古今中外文艺评论经典多文辞优美,如“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些诗句本身就是文艺评论且文辞优美,能有力支撑论点。材料二引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在论述经典追求创新时引用的,强调写作在语言等方面要创新,以增强说服力。
5.答案:
①要重视修辞,让文字美起来,但也不能走极端。
②要勤加练习,把写作当成习惯。
③要追求创新和师法自然。
④多读古代经典作品。
简析:从材料一“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应重视评论文本的修辞”以及材料二“对语言修辞的重视……也不要忘记古人的另一番嘱托:‘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可得①;材料一“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多写是提升修辞技巧的必经之路”可得②;材料二“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师法自然”可得③;材料二“个人优良文风的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可得④。
(二)
6.答案:A
简析:A选项,从“我觉得那天好像和所有别的日子都不同,连阳光的颜色都不同,是一种格外凄惨的颜色”“除了我的悲痛,我什么也不在意”等语句能看出大卫失去母亲后的孤独悲伤。B选项,文中未提及大卫想逃离房子,“在齐力普先生的温柔安慰下才安定下来”也无依据;C选项,母亲对着小毛头唱歌说明小毛头给她带来了精神慰藉;D选项,母亲回忆过去不是为了反抗现在婚姻,而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孩子的祝福。
7.答案:D
简析:D选项,大卫只能想起母亲美好是因为他对母亲的爱,是选择性记忆美好,并非为与母亲死前凄惨状况对比表达愤恨,这种理解错误。A选项,“从家里带来的肃穆和寂静”将抽象的气氛具象化;B选项,佩格蒂抚摸、拍“我”手的动作体现对“我”的怜惜;C选项,佩格蒂是关键人物,见证母亲死亡,也是大卫情感的慰藉者。
8.答案:
①母亲死后摆脱了现实中的痛苦,飞回她那快乐、平静安宁、无烦无恼的青春中去了,表现了大卫对母亲摆脱痛苦的美好祝愿。
②“她怀中那小人”指“我”的弟弟,也指过去的“我”,表现出大卫失去了母亲庇护的痛苦及对母亲的无限眷恋。
简析:从“她死后飞回她那平静安宁、无烦无恼的青春中去了”可知大卫希望母亲摆脱痛苦,“躺在坟墓中的母亲,是我孩提时期的母亲”体现了这种美好祝愿。“她怀中那小人(就像我也曾躺在她怀中一样)”,既指弟弟,也代表过去在母亲怀中的自己,“和她一起长眠了,那是我”体现大卫失去母亲庇护的痛苦和对母亲的眷恋。
9.答案:
①选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更具有真实性,如在描述葬礼场景等情节时,第一人称“我”的使用让读者直接深入主人公大卫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塑造大卫的形象和情感的直接抒发。
②选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具有客观性,当通过佩格蒂之口使用第三人称“她”来叙述母亲的情况时,又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情感,也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
③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让叙事视角能够灵活转换。从大卫自己对葬礼的感受,自然地过渡到佩格蒂对母亲情况的讲述。
简析:第一人称叙述,“我觉得那天好像和所有别的日子都不同……除了我的悲痛,我什么也不在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大卫的情感,增强故事真实性,便于塑造其形象和抒情。第三人称叙述,佩格蒂讲述母亲情况时用“她”,从旁观者角度补充信息,如母亲的日常状态等,使母亲形象更立体。两种人称交替,从大卫对葬礼感受过渡到佩格蒂的讲述,使叙事自然流畅,丰富故事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EG
简析:“汉复得匈奴降者”中,“匈奴降者”是“得”的宾语,应在“降者”后断开;“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结构完整,应在“冢”后断开;“匈奴怨之”主谓宾齐全,应在“之”后断开。所以断句为“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
11.答案:C
简析:C选项,“因封为犁汙王”的“因”是连词,于是;“君因我降”的“因”是介词,经由、通过,二者意思和用法不同。A选项,“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都是防备;B选项,“冀可复得其地”和“冀幸君之一悟”的“冀”都是希望;D选项,“引去”的“引”是撤退,“引喻失义”的“引”是援引,意思不同。
12.答案:A
简析:A选项,“最终决定进攻汉朝”错误,原文是停止“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的计划,改为送回苏武等人表达善意,并非进攻汉朝。B选项,从“汉兵追之……发人民屯瓯脱”可知;C选项,由“犁汙王窥边……大破之”可知;D选项,从“大将军霍光欲发兵邀击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可知。
13.答案:
(1)匈奴的侵扰劫掠行为越来越少,对待汉朝使者越发优厚,想要以此逐渐促成和亲之事。
(2)蛮夷之间相互攻击,而我们发兵去拦截他们,这是招惹敌寇、滋生事端,不是好计策。
简析:(1)“益”是越;“希”通“稀”,稀少;“遇”是对待;“以渐致和亲”省略“之”,即以此逐渐促成和亲之事。(2)“邀”是拦截;“招”是招惹;“非计也”是判断句。
14.答案:
①《苏武传》中,汉朝使者谎称汉朝皇帝在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绑有书信,信中提到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匈奴听后,只好被动地将苏武放回汉朝。
②本文中,匈奴送回苏武是主动向汉朝表达善意。
简析:在《苏武传》中,汉朝使者用大雁传书的计谋,让匈奴以为汉朝知道苏武的下落,匈奴无奈放回苏武;而本文中“卫律于是止,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马宏等……欲以通善意”,表明匈奴是主动送回苏武以表达善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A
简析:A选项,首联“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营造的是阔达意境,并非萧条之感。B选项,从“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可看出;C选项,“功业要刊燕石上”用燕然勒石典故,体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北伐信心;D选项,“归休终伴赤松游”表明诗人想建功后与仙人相伴。
16.答案:
①诗歌尾联写岳飞叮嘱好友,要用心将白莲社好好修筑。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等他忙完家国天下事一定会入寺清修。
②岳飞请好友为他准备功成身退的事宜,此间体现的是岳飞必胜的信念,也显示了诗人不囿于功名的洒脱。
简析:从“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可知岳飞叮嘱好友修缮白莲社,结合“归休终伴赤松游”,暗示他打完仗会入寺清修。未开战就想到功成身退,体现他对北伐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表现出他不贪恋功名的洒脱。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简析:(1)根据“女子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情态”可填“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由“秦始皇由攻势转为守势后‘愚民’的措施”可知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只要是列举多个意象构成独特画面的诗句即可,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
A.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五彩斑斓
简析:A处,“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流连忘返”指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都能体现漫山红叶美景给人的感受;B处,“五彩斑斓”形容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符合树叶有红有黄有橙的画面。
19.答案:
甲:树叶逐渐变黄变红
乙:树叶变色也与树种密切相关
丙:我国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
简析:甲处,前文说叶绿素减少,其他色素作用显露,所以应是树叶变色,可填“树叶逐渐变黄变红”;乙处,后文说不同树种树叶变色不同,所以此处应是说树叶变色与树种有关,可填“树叶变色也与树种密切相关”;丙处,后文列举了从北到南的红叶观赏地,所以应是说我国红叶观赏地广泛,可填“我国红叶观赏地非常广泛”。
20.答案:
语句①“辽阔的地域”改为“地域辽阔”。
语句⑥“不利于”改为“有利于”。
简析:语句①,原句“我国辽阔的地域”导致句子中途易辙,改为“地域辽阔”后,与后文“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衔接更顺畅;语句⑥,根据前文,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分解和花青素合成,所以应把“不利于”改为“有利于”。
21.答案:D
简析:文中“相对”是比较来说的意思。A选项“相对”是互相朝着对方;B选项“相对”是两相对立;C选项“相对”是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与文中意思不同;D选项“相对”是比较来说,与文中相同。
22.答案:
原文表达效果好。理由:①原句主语“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以及同时期南北方景色的对比,更能凸显我国地域辽阔,与原文中“北至东北大小兴安岭、南至海南五指山都可以观赏到红叶”所陈述的重点更一致。②原文中“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化用了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的诗句,增加了语句的文采,也展现了生动的画面。
简析:从内容上,原句强调“我国最南端的红叶观赏地”,与前文强调我国红叶观赏地广泛相呼应,且对比南北方景色突出地域辽阔;从语言上,化用诗句使表达更有文采,描绘出更生动的画面,改句则较为平淡。
六、作文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守常”和“创新”展开,“守常”在不同时代含义有变化,写作时应辩证看待二者关系。可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如个人成长中先守常打基础,再创新突破;社会发展中,坚守传统优秀文化等“常”,同时不断创新推动进步。也可分析何时该守常,何时需创新,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要结合具体事例,如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使文章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过了两年的秋天,匈奴进入代郡,杀死了都尉。单于年轻刚刚即位,他的母亲阏氏行为不正,匈奴国内人心离散,单于常常担心汉朝军队会来袭击他。于是卫律替单于谋划:“挖井、修筑城池,建造高楼来储存粮食,与以前逃入匈奴的秦人的子孙一起来守卫。汉朝军队来了,也拿我们没办法。”随即挖了数百口井,砍伐了数千根木材。有人说胡人不善于守城,这是给汉朝留下粮食啊,卫律于是停止了这项举措,就又谋划着送回不肯投降的汉朝使者苏武、马宏等人。马宏,之前与副光禄大夫王忠出使西域各国,被匈奴拦截,王忠战死,马宏被活捉,但也不肯投降。所以匈奴送回这两个人,是想以此来传达他们的善意。这时,单于即位已经三年了。
第二年,匈奴征发左右部共两万骑兵,分成四队,一起侵入边境劫掠。汉朝军队追击他们,斩杀和俘获了九千名匈奴兵,活捉了瓯脱王,汉朝没有什么损失。匈奴看到瓯脱王在汉朝,担心汉朝会利用他作为向导来攻击自己,就往西北方向远远地迁徙,不敢再南下到水草丰茂的地方放牧,还征发百姓屯驻在瓯脱。第二年,又派遣九千名骑兵屯驻在受降城来防备汉朝,在北方余吾河上架设桥梁,使它可以通行,以便在情况危急时逃跑。这时,卫律已经去世了。卫律在世时,常常说起和亲的好处,匈奴人不相信,等到他死后,匈奴军队多次陷入困境,国家也更加贫困。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想起卫律说过的话,想要与汉朝和亲但又担心汉朝不答应,所以不肯先提出,常常派身边的人委婉地向汉朝使者透露这个意思。匈奴的侵扰劫掠行为越来越少,对待汉朝使者越发优厚,想要以此逐渐促成和亲之事,汉朝也笼络匈奴。在这之后,左谷蠡王去世了。第二年,单于派犁汙王窥探汉朝边境,回报说酒泉、张掖的汉朝兵力越发薄弱,可以出兵试探攻击一下,希望能重新夺回那些地方。当时汉朝事先得到了投降的匈奴人,得知了他们的这个计划,天子便下诏命令边境加强警备。没过多久,右贤王、犁汙王率领四千名骑兵分成三队,侵入日勒、屋兰、番和等地。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迎击,大败匈奴军,只有几百人逃脱。属国的千长义渠王的骑兵射死了犁汙王,朝廷赐给他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于是封他为犁汗王。属国都尉郭忠被封为成安侯。从这以后,匈奴不敢再侵入张掖。
又过了一年,匈奴三千多名骑兵侵入五原,掳掠杀害了几千人,之后又有数万骑兵在南方靠近边塞的地方打猎,行进过程中攻击了塞外的亭障,掳掠走了一些官吏和百姓。这时,汉朝边境各郡的烽火瞭望十分敏锐清晰,匈奴在边境进行劫掠侵犯所获利益很少,很少再侵犯边塞了。汉朝又得到了投降的匈奴人,他们说乌桓曾经挖掘了前任单于的坟墓,匈奴人怨恨乌桓,正要征发两万名骑兵去攻击乌桓。大将军霍光想要发兵半路截击匈奴军队,就此事询问护军都尉赵充国。赵充国认为:“乌桓多次在边塞之间制造事端,现在匈奴去攻击他们,对汉朝是有利的。而且匈奴很少来侵扰劫掠了,北方边境有幸平安无事。蛮夷之间相互攻击,而我们发兵去拦截他们,这是招惹敌寇、滋生事端,不是好计策。”霍光又询问中郎将范明友,范明友说可以攻击。于是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领两万骑兵从辽东出发。匈奴听到汉朝军队来了,就撒退离开了。起初,霍光告诫范明友:“军队不能白白出动,要是落在匈奴后面,就去攻击乌桓。”乌桓当时刚刚遭受匈奴的攻击,范明友落在匈奴后面后,就趁着乌桓疲惫的时机,攻击他们,斩杀了六千多人,缴获了三个首领的首级,回来后,被封为平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