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0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暴见孟子》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孟子要向齐王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这才是齐王最关注的问题。作为战国时代的一国之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兴盛强大,以图一统天下,因此这也正是孟子必须回答的问题。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而使这一问题瞬息即解。这里有两个假言联锁推理:第一个假言联锁推理:1.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2.如果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那么天下大治;3.所以,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天下大治。这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就是:1.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2.所以,如果p,那么r。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3.如果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4.所以,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这第二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是:1.如果非p,那么非q;2.如果非q,那么非r;3.所以,如果非p,那么非r。运用以上两个互相对照的同一推理形式,从正面从反面都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密切关系。这一推理内容是正确的,形式也是正确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是打开了一个重要关锁。接着而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齐王自己来抉择:究竟是选择前者、弃绝后者,还是相反?这里孟子替齐王作了回答:“今王与民同乐则王。”显然是前者。这是孟子对齐宣王热诚的希望、诚心的鼓励,也是以上全部谈话的归结。到此为止,由于解开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全部思想内涵,补进了省略的条件和推理过程,而使孟子的思想表达得尽善尽美。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
材料二:
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这种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议题:(一)“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是关于君主爱好音乐与国家大治的关系。(二)“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这是关于怎样欣赏音乐才更快乐。(三)谈“与民同乐”与“不与民同乐”,这是谈在政治上君主是否与民众同甘共苦。
“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判断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论证发挥这个命题。孟子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不过是激发齐王的好奇心,使齐王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趣而已。
单独的观赏音乐(实指乐舞)的快乐,不如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这是谈用什么样的方式观赏音乐更快乐的问题。在这里,孟子实际上是用混淆概念的办法,转移了论点,他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宫廷里的“众人”的“众”与“民众”的“众”混淆在一起了。他是用概念的游戏把齐王搞迷糊了,他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以论辩取胜。
“君主好乐,国家大治就有希望”,“君主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比君主单独观赏音乐更快乐”,这两个命题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孟子又离开这两个命题,而大谈其“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同乐”,不是指君主与民众共同欣赏音乐,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
从上述分析可见,孟子的三个命题,从逻辑上看,三者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孟子仅仅是靠概念的游戏,把三者从形式上联系在一起,即先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然后又把观赏音乐的“与众同乐”和政治上的“与民同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这样的推理论证,不仅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且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来看,也是生硬的、无法成立的。
从论说文的要求来看,《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既不存在什么“说理的明晰性”,更不存在说理的“透彻性”。
(张启成《也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与关坤英同志商榷》)
材料三:
什么是诡辩?诡辩论者辩护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正因为诡辩论者袒护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违犯逻辑规律和规则。但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就《庄暴》来看,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孟子的劝说国君在当时纵横家奔赴于诸侯之间,各国忙于武力征伐的时代虽属迂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汲汲以求,其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他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语言技巧和逻辑推理——再论〈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兼答张启成同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让历代的学者称道,至今仍有光彩。
B.材料一认为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
C.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不是因为君民共同欣赏音乐而是君主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
D.材料二作者认为齐王之所以被孟子搞糊涂了,与孟子混淆了“乐”与“众”的概念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谈及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但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认为孟子将两个假言联锁推理,肯定了孟子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C.材料二因为孟子的逻辑是错误的,所以否定好乐与治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D.材料三认为孟子的劝说有些迂阔,但为达目的而采取的多变方法是可取的。
3.下列选项中逻辑推理不成立的一项是( )
A.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有脊椎的,人是哺乳类动物,所以人是有脊椎的。
B.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C.所有手机都是需要充电的,Iphone是手机,所以Iphone是需要充电的。
D.所有钠盐是水溶性物质,所有肥皂是钠盐,所以所有肥皂是水溶性物质。
4.材料二是如何批驳材料一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关坤英和张启成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论辩,对于我们治学有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最后一夜
雷·布拉德伯里
“如果你知道,今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晚上了,你会做些什么?”
“我会做什么……你是认真的吗?”
“对,认真的。”
“我不知道——没有想过。”她把银咖啡壶转了一下,柄对着他,把两个杯子放在碟子上。
他倒了点咖啡。他们身后,绿色的灯光下,两个小女孩在客厅地毯上玩积木。傍晚的空气中,飘荡着煮咖啡干净好闻的香气。
“那,最好开始想一想了。”他说。
“你不是开玩笑吧?”他的妻子说。
他点了点头。
“打仗了?”
他摇了摇头。
“也不是氢弹或者原子弹?”
“不是。”
“还是细菌战?”
“都不是。”
“恩,其实我也不清楚。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有时它让我觉得害怕,有时却一点也不怕——反而很平静。”他瞥了一眼女儿们,还有明亮的灯光下,她们闪闪发光的金色头发,放低了声音。“我什么也没和你说。开始大约是四天前的晚上。”
“什么?”
“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一个声音说,一切都要结束了;我记不清是什么样的声音,总之有一个声音,它说世上的一切都将就此终结。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我并没有想太多,但当我去上班后,这种感觉整天都萦绕着我。下午的时候,我看到史坦·威利斯看着窗外发呆,我说:‘你呆呆地想什么呢?’他说:‘昨晚我做了个梦。’还没等他告诉我做了个什么梦,我就知道是什么了。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听他把梦说完。”
“同一个梦吗?”
“是的。我告诉史坦我也梦见了。他好像不太吃惊。反而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为了这件怪事,我们开始在办公室中到处查看。我们并没有商量。我们没有说,我们去看看其他人怎么样。我们只是自顾自地到处走,看到四处的人都盯着自己的桌子或是自己的手,或者盯着窗外,愣愣地发呆。我跟几个人聊了聊,史坦也是。”
“他们也梦见了?”
“所有人都梦见了。同样的梦,没有什么区别。”
“你相信这个梦吗?”
“是的。我从未如此深信不疑。”
“那,什么时候会终结呢?我是指,这个世界。”
“夜里的某一时刻,随着夜晚绕着地球推进,经历了那一时刻的部分都将随黑夜消失。二十四个小时之后,整个世界便将消失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没有碰咖啡。然后,他们慢慢举起咖啡啜饮,面面相觑。
她拿起晚报,向他举起。“新闻里什么也没说。”
“没说,反正大家都知道,有什么必要?”他拿过报纸,向后靠在椅子里,看了看女孩儿们,又看看她。“你怕吗?”
“不。我甚至都不为孩子们担心。我一直以为我会吓得要死,但我没有。”
“科学家们一直在说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上哪去了?”
“我不知道。当你觉得某件事是合乎逻辑的,你就不会太过大惊小怪。这件事就是合乎逻辑的。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看,这也倒是合理的结局了。”
“我们也不算太坏,对吗?”
“不,但也没有很好。我想这就是麻烦所在。我们就只顾着自己的生活,而不顾这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客厅里,孩子们挥手将积木房子推翻,哈哈大笑。
“我以前一直想象人们在这种时候会上街大喊大叫。”
“我猜不会。你不会对真实发生的事情大喊大叫。”
“你知道吗,除了你和女儿们,我一点也不眷念其他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城市、汽车、工厂,或我的工作,或除了你们三个之外的任何东西。我能想到的值得眷念的东西,就只有你们了,也许还有天气的变化,天热时候的一杯凉水,或者睡个懒觉的机会。只能想到这些小事,真的。我们怎么能坐在这里,就这么聊着天呢?”
“因为也没其他的事情好做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然后他又倒了些咖啡。“你觉得为什么会是今晚。”
“因为如此。”
“为什么不是过去十年里的某一个晚上,为什么不是上个世纪,不是五百年前,不是一千年前?”
“也许是因为从来就没有过1951年2月30日,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这一天来了,于是就这样了,因为这个日子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有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世界上的一切成了如今的模样,所以便是终结了。”
“大洋两岸今夜都有起飞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它们再也看不到陆地了。”
“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他说。“我们接下来干啥?洗碗?”
他们仔细地刷了碗,然后把它们特别整齐地放进架子里。八点半的时候女孩子们被哄上床,吻晚安,床边的小灯开着,门留着一条细缝。
“我在想,”丈夫说,他从房间里出来,回头望,叼着烟斗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什么?”
“门是应该关严,还是留一小条缝,以便她们叫我们的时候听得到。”
他们坐着读了会儿报,聊了聊天,听了听广播音乐,然后一起坐在壁炉旁,看着煤堆里的余烬,钟敲了十点半,然后是十一点,然后是十一点半。他们想到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夜晚。
他们穿过房子,关掉灯,锁好门,然后走进卧室,站在凉爽的黑夜里,脱掉衣服。她把床罩从床上收起来,仔细叠好放在椅子上,然后把被子铺开。“床单好凉爽,又干净又舒服。”她说。
“晚安,”过了一会儿,他说。
“晚安,亲爱的……”她温柔地说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末日并不是十分清楚,暗示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人。
B.史坦对于男主人公也做了和他一样的梦的事,并不十分吃惊,他早已经知道会有世界末日。
C.报纸上并没有报道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件事,说明政府并没有向大众告知,此事纯属谣传。
D.从人们生活方式上看,男主人公认为世界末日的出现合乎逻辑,暗示人们对此有心理准备。
7.下列对文本叙事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最后一晚作为叙事背景,故事叙述节奏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艺术氛围。
B.小说通过夫妻双方的对话,集中表现了夫妻二人乃至周围人对世界末日的态度。
C.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以上帝视角讲述故事,更全面地展开对故事的虚构。
D.小说故事情节围绕着丈夫抛出的世界上最后一晚会做什么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8.小说多次提到两个小女孩的表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9.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牧民之B道C务在安之D而已E天下F虽有逆行之G臣H必无响应之助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经历,和屈原作品《离骚》中通假为“罹”字的“离”含义不同。
B.领,脖子,和成语“引领而望”“楚腰蛴领”中的“领”字含义相同。
C.振,赈济,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字含义不同。
D.当,匹配,与《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国家要长治君主要学会任用贤人,汉高祖信任周勃,宋太祖任用赵普,周、赵二人他们虽然没有止息祸乱,但也不会导致国家灭亡。
B.贾谊认为,如果秦王能够考虑到古代的情况,借鉴殷商和周代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即使后代出现了骄奢淫逸的君主,国家也不会灭亡。
C.秦二世刚即位,受冻的百姓有衣服穿就会觉得很好,挨饿的百姓有饭吃就会满足,这时四方来的政客们建言献策,正是新主表现执政才能的机会。
D.秦二世统治期间,上至君臣下到百姓,人人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容易发生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有大贤之能、大贵之尊就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2)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14.请结合材料,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周同年通叟诗卷
晁说之
周郎既老曲不顾,自作吴音歌白苧。
二三名胜能知音,伧翁得之嗟已暮。
玩之在手一载读,愈见佳处心愈妒。
君乎瘖休无复鸣,我宜如许他宜虑。
乡曲豫章皆奇才,直上千尺已摧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通叟将自己创作的诗卷赠给诗人,诗人因感谢同年的惦念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B.诗人以周郎顾曲自比,感慨自己年老不再细究音律的瑕疵,开始自创吴地音乐。
C.诗人赏玩周通叟诗卷已有一年了,越读越能品味出其中的妙处,不觉心生嫉妒。
D.诗人以豫章人才辈出来勉励周通叟,希望周通叟能够努力向学,奋发超越前人。
16.这首诗歌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主题思政课上,赵老师运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话,劝勉同学们要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规避短处。
(2)在《将进酒》,中,诗人援引曹植痛饮的典故“,”,抒发了古来文人不得志的忧愤不平之情。
(3)古人创作诗词多擅长从大自然中取材,如在诗句“,”中,就将“月”作为特定意象来营造意境、寄寓情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起太湖,世人总会想起无锡。无锡有 ① 的鼋头渚,还有那首叫《太湖美》的歌曲。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太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苏州境内。
住在这里是幸福的。到了春天,菜花像熟稻那样金晃晃的,还有好闻的香味。蚕豆花的香味比菜花更好闻。野荠菜无香,开出来白白碎碎的一片,像风中絮语。
村子里大多数是老人,年轻人全在城镇生活。眼下,自留地里的蔬菜应有尽有,白菜、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香菜、蒜……收完鸡头米的水田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种,田地也要休养生息。今年夏天热,鸡头米 ② ,本地人都没见到街上有卖的。对于年景的好坏,本地人从不 ③ ,总是坦然的样子,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收成如何,每到傍晚,公园里散步、跳舞的人都成群结队。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画波浪线句子除使用比喻修辞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请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摘了眼镜后,听力下降”相关词条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近视星人”在评论区称,自己不戴眼镜时,确实有时会“既看不清也听不清”。
那么, ① ?11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执行主任胡柯告诉记者,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系统接收外部信息,各个感官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在经过动态、复杂的整合分析处理后,大脑最终会形成对事物的全面感知。
胡柯介绍,人在交流时,眼睛能看到对方的体态、表情、口型等,这些视觉信息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 ② ,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这时,大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视觉系统,对听觉系统的关注相对减少,所以会出现听力“打折”的感受。
“但这种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听力真的下降,不必过分担忧。”胡柯补充,①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②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给各个感官系统,③以帮助人们听清外部声音。④他以视觉障碍者为例进一步解释,⑤当人的视力彻底消失甚至大幅度下降时,⑥大脑中枢和各感官系统在经过长期的训练、适应和相互作用后,⑦对听觉信号的处理效率会有所提升,⑧听力反而会变得比以往更敏捷。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分析文中加点字“打折”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追求,探究;“求是”,即探求真理;“求非”,即寻找错谬。人们在面对未知时,是不是只需要“求是”呢?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答案:D
  简析:A选项,原文说的是《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说理的特点受人称道,并非“孟子文章”,A错误;B选项,材料一提到孟子从正面和反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并非仅从正面,B错误;C选项,“齐国能称王天下”在材料二中是假设情况,并非已然事实,C错误;D选项,从材料二“他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宫廷里的‘众人’的‘众’与‘民众’的‘众’混淆在一起了。他是用概念的游戏把齐王搞迷糊了”可知,D正确。
  2.答案:C
  简析:材料二是先指出“好乐”与“治国”不存在必然联系这个错误逻辑判断,再分析孟子论证的问题,并非因为孟子逻辑错误而否定两者联系,C选项强加因果。A选项,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庄暴见孟子》,重心不同,A正确;B选项,材料一肯定了孟子采用的假言联锁推理形式,B正确;D选项,材料三提到孟子劝说迂阔但方法可取,D正确。
  3.答案:B
  简析:B选项中,“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不能直接推出“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这个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缺乏合理逻辑联系。A选项,属于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有脊椎的”,小前提“人是哺乳类动物”,能合理推出“人是有脊椎的”;C选项,“所有手机都是需要充电的”是大前提,“Iphone是手机”是小前提,可推出“Iphone是需要充电的”;D选项,依据“所有钠盐是水溶性物质”和“所有肥皂是钠盐”,能得出“所有肥皂是水溶性物质”。
  4.答案:
  ①材料二直接批驳了材料一的观点——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认为材料一的观点“评价过高”“失之偏颇”。
  ②材料二批驳了材料一的论证逻辑,材料二认为《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偷换概念的诡辩文,三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并不像材料一认为的那样有必然关系。
  简析:材料二开篇指出关坤英对《庄暴见孟子》的评价过高、失之偏颇,直接反驳了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接着,材料二详细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三个议题,指出“好乐”与“治国”不存在必然联系,孟子混淆了“乐”“众”等概念,是用诡辩取胜,其三个命题之间没有必然逻辑联系,从论证逻辑上对材料一进行反驳。
  5.答案:
  ①治学之道贵有疑:对于别人的观点要认真学习参透,针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②治学质疑要有根底:质疑观点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妄下定论,要进行理性分析;
  ③治学之道在切磋互进:理越辨越明,往复进行地辩论,有助于学业的精进,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简析:关坤英和张启成针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体现了这些治学启示。张启成没有盲目认同关坤英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体现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跟从他人观点。张启成在反驳时,详细分析了孟子文章的逻辑问题,有理有据,这启示治学质疑要有依据。两人的论辩使得对《庄暴见孟子》的理解更加深入,体现了学术切磋能促进学业进步和知识深化。
  (二)
  6.答案:D
  简析:A选项,丈夫对世界末日原因不清楚不能说明他随遇而安、不拘小节,他在知晓末日来临后的冷静思考等表现出他的理性,A错误;B选项,史坦并不吃惊是因为他也做了同样的梦,并非早知道会有世界末日,B错误;C选项,报纸没报道不能说明此事是谣传,文中提到大家都知道,没必要报道,C错误;D选项,从文中“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看,这也倒是合理的结局了”可知,D正确。
  7.答案:A
  简析:小说通过夫妻对话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营造出的是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叙述节奏缓慢,A选项“故事叙述节奏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艺术氛围”错误。B选项,小说主要通过夫妻对话展现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态度,B正确;C选项,第三人称叙事能更全面地展开故事,C正确;D选项,小说围绕世界最后一晚会做什么展开情节,紧凑集中,D正确。
  8.答案:
  ①女孩们在世界末日来临前,表现出的天真、单纯与成人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具有艺术张力;
  ②以孩子们的视角,描绘了她们一如往常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人们向往和平与安定生活的主题。
  简析: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女孩们玩积木、推翻房子哈哈大笑,这种天真单纯与成人的讨论、思考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同时,女孩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人们内心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深化了主题。
  9.答案:
  ①虚构:小说虚构了世界末日这一背景,并虚构了很多人都做的同一个梦,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神秘色彩;
  ②真实:夫妻对话谈论的时代背景是真实的,例如“打仗”“氢弹”“原子弹”“细菌战”等,架构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主旨;
  ③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小说以虚构的故事展开情节,面对人类自己破坏的世界,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的反思、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
  简析:小说虚构世界末日及众人的梦,充满荒诞感。但其中提及的“打仗”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真实存在的。虚构的故事为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提供了载体,通过虚构情节展现人们对世界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EH
  简析:“是以牧民之道”中,“牧民之道”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道”后应停顿;“务在安之而已”表意完整,“而已”后应断开;“天下虽有逆行之臣”与“必无响应之助矣”是转折关系,“臣”后应断开。所以断句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11.答案:D
  简析:A选项,“秦离战国而王天下”的“离”是经历,《离骚》中“离骚”通“罹骚”,“离”是遭遇,二者含义不同,A正确;B选项,“领”在“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引领而望”“楚腰蛴领”中都指脖子,含义相同,B正确;C选项,“振孤独穷困之士”的“振”是赈济,“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是挥动,含义不同,C正确;D选项,“赏罚不当”的“当”是恰当,“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是抵偿,含义不同,D错误。
  12.答案:C
  简析:C选项中“这时四方来的政客们建言献策”错误,原文“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意思是天下百姓怨恨愁苦,这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并非政客建言献策。A选项,材料一提到汉高祖信任周勃、宋太祖任用赵普,虽不能止息祸乱但不会导致国家灭亡,A正确;B选项,材料二有“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B正确;D选项,材料二指出秦二世统治下百姓处境艰难,所以陈涉能轻易得到响应,D正确。
  13.答案:
  (1)即使这样,国家的运势没有倾覆的原因,是没有阿谀奉承的臣子。
  (2)没有背离君主的心,那么不守法的臣子就没有什么用来掩饰他的智谋,制造动乱的奸臣就消除了。
  简析:(1)“虽然”是即使这样;“国祚”指国家的运势;“所以”表原因;“……者……也”表判断。(2)“离”是背离;“不轨”指不守法;“弭”是消除。
  14.答案:
  ①秦始皇不了解人,任用阿谀奉承的臣子;
  ②秦王不明白天下大势,攻守之势不同;
  ③秦二世不行仁道,不亲民,无法让百姓安定生活,以无道统治天下。
  简析:从材料一“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托国于赵高之手”可知秦始皇用人不当;材料二“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表明秦王不明白统一天下后形势变化;材料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体现秦二世无道统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B选项中“诗人以周郎顾曲自比”错误,诗中“周郎”指周通叟,是说周通叟年老不再关注旧曲,开始自创吴地音乐。A选项,从诗题和内容可知是诗人感谢周通叟赠诗卷而作此诗,A正确;C选项,“玩之在手一载读,愈见佳处心愈妒”体现了诗人赏玩诗卷的感受,C正确;D选项,“乡曲豫章皆奇才,直上千尺已摧去”有勉励周通叟之意,D正确。
  16.答案:
  ①注重独创性,要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探索新的风格与题材。
  ②文艺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慢慢地品味。
  简析:“周郎既老曲不顾,自作吴音歌白苧”体现了周通叟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新曲,启示文艺创作要有独创性。“玩之在手一载读,愈见佳处心愈妒”表明诗人长时间赏玩诗卷才更能体会其精妙,说明文艺欣赏需要慢慢品味。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二十四桥明月月,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析:(1)根据“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规避短处”的提示,可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由“曹植痛饮的典故”“抒发古来文人不得志的忧愤不平之情”可知应填“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只要是包含“月”意象来营造意境、寄寓情感的诗句均可,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
  ①闻名遐迩
  ②供不应求
  ③大惊小怪
  简析:①处,形容鼋头渚名气大,“闻名遐迩”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符合语境;②处,从“本地人都没见到街上有卖的”可知鸡头米供应不足,“供不应求”指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合适;③处,本地人对年景好坏很坦然,“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符合语境。
  19.答案:通感,用听觉来写视觉,用细语绵绵的语言特征来形容野荠菜开得一小片一小片的特征,更生动形象。
  简析:“野荠菜无香,开出来白白碎碎的一片,像风中絮语”,把野荠菜白白碎碎的视觉形象比作风中絮语的听觉感受,属于通感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感受野荠菜的特点。
  20.答案:
  句①,在“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前加上“随着”。
  句⑤,将“彻底消失”和“大幅度下降”调换位置。
  句⑧,将“敏捷”改成“敏锐”。
  简析:句①,“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是“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的条件,加“随着”使句子逻辑更清晰;句⑤,按逻辑应先“大幅度下降”再“彻底消失”;句⑧,“听力”与“敏锐”搭配更合适,“敏捷”多形容动作。
  21.答案:
  ①视觉真会影响听觉吗
  ②当近视者摘掉眼镜时
  简析:①处,后文是对视觉是否影响听觉的解释,所以此处应是提出疑问“视觉真会影响听觉吗”;②处,根据“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可知,是在近视者摘掉眼镜的情况下,所以填“当近视者摘掉眼镜时”。
  22.答案:
  ①“打折”原指商品买卖的让利、减价;
  ②此处指摘掉眼镜后,听力受损的情况,表达更生动形象;
  ③增强了科普类文章的可读性。
  简析:“打折”本义是商业用语,这里用来形容听力受损,把抽象的听力变化具象化,使表达更生动,也增加了科普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作文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求”“求是”“求非”是关键词。写作时可从以下方面立意:可以论述“求是”与“求非”的重要性,两者相辅相成,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要善于发现错误;也可以探讨在不同领域,如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如何运用“求是”与“求非”;还可以分析只注重“求是”而忽视“求非”的弊端等。写作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如科学史上的发现、社会变革中的思考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短命的原因不止一条,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不知人善任。秦始皇并非不能明察,只是他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他死前把国家托付给赵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中等才能的君主也难以保全江山社稷,更何况是胡亥呢!汉高祖刘邦信任周勃,宋太祖赵匡胤任用赵普,尽管他们不能止息祸乱,却足以使国家不至于灭亡。建文帝继位后缺少托孤老臣的辅佐,造成战争连连、灾祸连年不断的局面,尤其是落得篡夺皇位的人伦的大变故。假使徐达、刘基二人中有一个活着,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即使这样,国家的运势没有倾覆的原因,是没有阿谀奉承的臣子。
材料二:
秦王贪婪且目光短浅,只想激发自己的智力,不信任功臣,不亲近贤士人民,废弃王道,树立个人的权威,焚烧诗书,实行严刑酷法,以诈术为先,以仁义为后,以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端。兼并他人的,当然要崇尚诈术;想要稳定危乱局势的,要顺时权变,这就说夺取和守成的方法不同。秦国经历战国而最后统一天下,他统治的方法和策略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夺取和守成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把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个人,所以他的败亡是很快就能实现的。假使秦王考虑到古时候的情况,和商、周的事迹,用来治理政事,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国家倾覆的祸患。所以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建立天下,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祆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怨恨愁苦,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对疲备的百姓更容易施行仁政啊。如果二世有普通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担忧,在始皇帝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建立国家立一个君主并且礼待天下的人才;放出牢中的犯人,免去他们的死刑,废除没收罪人家属为奴之类的丑恶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千万百姓的愿望,以崇高的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为害的人,由于百姓没有背叛君主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弄巧欺人,暴乱的阴谋自然就消除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苦难。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需要依靠公侯的尊贵位置,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的原因,在于百姓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下面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贾谊《过秦论·中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