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
(摘编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二:
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或相对性,要从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对此,毛泽东特别强调,“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有两种情形需要特别注意加以分析,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矛盾关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会发生变化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他详尽地阐发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两个概念。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就认为,“在中国,由于国内形势和与列强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要确定哪种因素或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就不仅仅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迫在眉睫的策略需要”。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矛盾的含糊性和复杂性,把矛盾问题置于突出地位,并力图把这种深刻的认识在革命策略中具体化。这一点,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
在《矛盾论》“结论”中,毛泽东强调:“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这两点对于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至关重要。
(摘编自郭湛《〈实践论〉〈矛盾论〉与百年中国历程》)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特殊性主要有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两种情形,所以要主抓这二者。
B.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中两个重要概念的阐释,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
C.施拉姆认为,确定当时中国哪种因素或矛盾占主导地位仅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D.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矛盾的认识和研究,对于当时中国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中国革命的人,要全面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各个矛盾,每个矛盾和每个矛盾的每一方面都不能一律看待。
B.《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这是因为他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
C.如果只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就会犯表面性错误,不论做何事都会出乱子。
D.毛泽东认为,不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及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就可能犯错误。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等熟语,使论证语言更加典雅,增添了可读性,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观点。
B.材料一第二段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局部采用递进式结构,依次论证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错误方法。
C.材料二第一段连用九个“各个”,帮助读者了解各种形式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列举全面,但也使行文啰唆。
D.材料二中“特别强调”“最显著的贡献”“敏锐地意识到”等词,既能提醒读者注意,也流露出对毛泽东矛盾论正确性的赞美。
4.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两次引用列宁的话,请简要分析引用的目的。
5.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可以让我们在研究问题时避免哪些误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些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
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多儿的婚事,“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这反映出她们对多儿婚事的关心,也表现出多儿的不满。
B.多儿拒绝姐姐和娘的陪嫁提议,表示“生产第一要紧”,想置换新机子自己挣嫁妆钱,反映出解放区新思想对她的熏陶。
C.新机子安装完毕,“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这表明心愿达成后,多儿一家都沉浸在幸福之中,对未来无限憧憬。
D.多儿织布,裁剪嫁妆,在小院里做活,解开小桃树上的过冬泥草,这表现了她的勤劳手巧,也反映出她对家和娘的不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多儿十二岁、十五岁经历,既突出她思想的进步,也为写她十八岁婚事作铺垫。
B.写多儿“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细节,意在表现其娇羞美。
C.写多儿“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等看似责备娘的话,实则彰显出多儿眼界的高远。
D.“停当”“伏在炕上”“慌促”“过活”“一头儿”等词语增添了乡村地域特色。
8.小说中画线句子描写了多儿织布的场景,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
9.孙犁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藓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①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②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耘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农夫怠乎耕耘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不可得用也。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③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注】①濯濯:光秃。②违:相去,距离。③抎:丧失。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A谷者B种之C美者也D苟E为F不熟G不H如黄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种植,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罔民也”的“罔”用法相同。
B.牧,放牧,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牧”意思相同。
C.有,通“又”,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有”意思相同。
D.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麦在土地、种植时间这些外部环境一样的情况下会准时成熟,孟子以此为喻,认为社会环境一样时,我们会产生和圣人相似的思想。
B.孟子认为,不要看见牛山光秃秃的便以为它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因为它在大城市郊外,会被人用斧子砍掉,也会被牛羊牲畜吃光。
C.天下君子写文章、发表言论,内心实际想的是国家、邑里、百姓、刑法政务;而农夫、农妇想的只是靠自己的勤劳换取生活的所需。
D.墨子两次自问自答,先对农夫早出晚归、努力做事不敢倦怠的原因做出解答,接着又对农妇早起晚睡、努力做事不敢倦怠的原因做了相近解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2)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唇吻也。
14.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都运用类比来阐明道理。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开东鲁的家南游吴越。崔侍御,李白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与前文的“宛溪”“谢朓楼”都在安徽宣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句与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渌水荡漾清猿啼”营造的意境不同。
B.“不系舟”“雁”“落叶”,诗人三次使用比喻,都用来喻指漂泊不定的自己。
C.“一雁南飞”和“双溪北流”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愁、漂泊之苦和惜别之情。
D.诗人化用“陈蕃榻”典故,感激高人对自己的热情关照,“高人”即指崔侍御。
16.本诗流露出浓浓的悲凉色彩,是什么让诗人有如许的悲凉?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告诉小慧,《无衣》重叠复沓,比如每章的结句,句式相同,只是句意、情感各有侧重,比如第一章“”侧重情绪,第三章“”侧重行动。
(2)于老师说,古人不仅诗词用典,作文也用典,比如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便化用了曹操《短歌行》“,”。
(3)“楼”不仅是人们登高望远的一种凭靠,更是文人骚客写诗作文时用来寄托感情的特殊媒介,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求实。焦裕禄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坚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求实效。他一连几个晚上住在肖位芬的牲口屋里,向这位老饲养员请教改变兰考县面貌的办法,知道了沙土窝里能种泡桐树(焦裕禄当年组织种下的泡桐树如今长大成林,被称为“焦桐”),能挡风压沙。从1963年8月到11月,焦裕禄组织除“三害”调查队,跋涉2500余公里,终于摸清了“三害”的底细。
迎难而上。高喊着“不达目的,我死不瞑目”这一铮铮誓言的焦裕禄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同“三害”展开了猛烈斗争。1963年夏季,大雨下了七天七夜,面对大雨和洪水,焦裕禄说:“嗬,洪水啊,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为了查清全县低洼处水的流势,他带着办公室的三位同志冲进了危险的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撑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18.两段文字开头处都使用了句号,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发生。建筑布局、规模、间架以及屋顶,都受到建筑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如屋顶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等级别,其中庑殿顶级别最高,它是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的样式, ① 。重檐庑殿顶是屋顶中的最高级,只有皇帝的正殿和皇帝的家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它多用于一般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或民居。开间则有11、9、7、3等级别,其中皇帝以面阔9间、进深5间为最高级宫殿,其次,依次是王府正殿7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7间,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3间,百姓建筑不得超过3间。色彩有黄、绿、青、黑、灰等,其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片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片顶,一般民居只能 ② 。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平日里他们待他比亲哥哥都亲。
B.大家抓紧点儿吧,天都快亮了。
C.全班同学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都是你恶作剧,惹得她生气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1937年8月)中的一句话:“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其实,不仅革命战争时期会遇到“不同质的矛盾”,现在和平时期的每一天,从个人到集体、从民族到国家也都会遇到,甚至工作、学习、科研、交际等都会遇到。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质的矛盾。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答案:D
  简析:A项,原文强调是在矛盾特殊性问题中要特别注意分析这两种情形,并非矛盾特殊性仅这两种情形,A错误;B项,“一致好评”表述绝对,原文是“许多学者”认为,B错误;C项,施拉姆认为确定当时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或矛盾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策略需要,C错误;D项,由“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可知D正确。
  2.答案:B
  简析:宋江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情况不明、方法不对,属于片面性问题,并非主观性问题,B错误。A项,根据材料一“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可知A正确;C项,由“表面性……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可知C正确;D项,依据材料二“当着我们研究……否则就要犯错误”可知D正确。
  3.答案:D
  简析:A项,引用熟语是为使论证更形象,并非为使语言典雅,A错误;B项,材料一第二段是并列结构,并非总分总与递进式结构,B错误;C项,连用九个“各个”是为强调矛盾的复杂性,并非行文啰唆,C错误;D项,“特别强调”等词能提醒读者,也体现对毛泽东矛盾论的赞美,D正确。
  4.答案:
  ①第一次引用,佐证自己提出的要具体分析矛盾的每个方面的观点。
  ②第二次引用,承接前文的引证和例证,总结强调防止片面性、做到全面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简析:第一次引用列宁的话“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为了强调研究矛盾要具体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以此批判教条主义者不具体分析事物的错误;第二次引用“要真正地认识对象……防止僵化”,是在列举宋江三打祝家庄等事例后,总结全面看待问题的重要性,避免片面性错误。
  5.答案:
  ①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各个方面。
  ②研究问题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③不能从运动、发展的角度研究矛盾的特性。
  ④不认真分析矛盾特殊性中会时刻发生变化的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⑤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简析:从材料一可知研究矛盾要了解其特殊性和各方面,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否则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材料二强调要从运动发展角度研究矛盾特性,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
  (二)
  6.答案:B
  简析:A项,多儿未参与争吵,不能体现其不满,A错误;C项,安装新机子时大姐、二姐不在场,不能说“多儿一家”,C错误;D项,主要体现多儿对新生活的向往,而非对家和娘的不舍,D错误;B项,多儿拒绝传统陪嫁提议,想置换新机子挣嫁妆钱,体现解放区新思想对她的影响,B正确。
  7.答案:B
  简析:“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不仅表现娇羞美,还体现青春美,B错误。A项,多儿之前的经历为写其婚事作铺垫,A正确;C项,多儿的话彰显其眼界高远,C正确;D项,这些词语具有乡村地域特色,D正确。
  8.答案:
  ①故事发生在解放区,没有战争的惨烈,故能安心织布,心气平和;
  ②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憧憬着未来,故能嘴角挂着笑,场面温馨;
  ③多儿十八岁,年轻能干,不知疲倦,故能黑白不停地干;
  ④织布场景不做过多渲染,更能彰显战争年代乡村生活的朴素简单,可以更好地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变化。
  简析:从故事背景看,解放区相对和平,多儿能安心织布;从人物心理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从人物形象看,多儿年轻能干;从写作意图看,简单描写织布场景能突出乡村生活特点和人民新变化。
  9.答案:
  ①本文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却不写战争故事,而是写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故事;
  ②本文不写思想落后甚至丑陋的恶人,而是集中笔墨塑造心地善良、思想进步、靠勤劳为自己置办嫁妆的乡村姑娘的美好形象;
  ③本文不写战争年代乡村的贫穷落后,而是写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赞美时代的风情美。
  简析:小说没有聚焦战争的残酷,而是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没有塑造反面人物,突出多儿的美好形象;没有描写乡村的贫穷,而是呈现乡村的新变化,体现了“善良”与“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G
  简析:“五谷者,种之美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处应断开;“苟为不熟”与“不如荑稗”是假设关系,中间应断开,所以断句为“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11.答案:B
  简析:A项,“树”都是种植的意思,“罔”是名词作动词,用法相同,A正确;B项,“牛羊又从而牧之”的“牧”是放牧,“自牧归荑”的“牧”是城郊,意思不同,B错误;C项,“有”都通“又”,C正确;D项,“蚤”都通“早”,D正确。
  12.答案:C
  简析:农夫、农妇努力劳作不仅是为换取生活所需,还有对贫困的担忧等,C错误。A项,孟子以大麦为例说明社会环境相似时人会有和圣人相似思想,A正确;B项,孟子用牛山的变化说明人的本性会受外界影响,B正确;D项,墨子通过自问自答解释农夫、农妇努力做事的原因,D正确。
  13.答案:
  (1)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懒散;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凶暴。
  (2)并不是想要使其喉舌灵活,使其嘴唇利索。
  简析:(1)“富岁”指丰年,“凶岁”指荒年,“暴”指凶暴;(2)“勤劳”是使……灵活,“利”是使……利索。
  14.答案:
  材料一:
  ①用山的本性类比人的本性;
  ②得到滋养时,山的本性能长出茂密草木,人的本性也能生出仁德;
  ③得不到滋润(或“遭到破坏”)时,山会变得光秃,人也会和禽兽差不多。
  材料二:
  ①用农夫、农妇的劳作类比帝王为政;
  ②农夫、农妇勤劳时,会丰衣足食,帝王勤政也会国治民安;
  ③农夫、农妇懒惰时,会无衣无食,帝王懒政也会国破家亡。
  简析:材料一中孟子用牛山之木的变化类比人的本性变化,说明得到滋养和遭到破坏时的不同结果;材料二中墨子用农夫、农妇的劳作与帝王为政类比,阐述勤劳和懒惰带来的不同后果。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
  简析:颔联“一雁南飞”和“双溪北流”表达思乡之愁、漂泊之苦,没有惜别之情,C错误。A项,本诗第一句营造凄凉氛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渌水荡漾清猿啼”意境不同,A正确;B项,“不系舟”“雁”“落叶”都喻指漂泊的自己,B正确;D项,“陈蕃榻”典故中“高人”指崔侍御,表达感激之情,D正确。
  16.答案:
  ①独自飘零:离开家乡如同孤雁向南飘飞,无人相伴;
  ②别离好友:明天就要与好友别离,难分难舍;
  ③景色凄凉:秋夜凄凉,猿声悲戚,令人伤感。
  简析:从诗句“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可看出诗人独自飘零;“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体现与好友别离的不舍;“宛溪霜夜听猿愁”描绘的凄凉秋夜和猿声,烘托出伤感之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与子同仇;与子偕行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简析:(1)根据《无衣》内容及“情绪”“行动”提示填写;(2)刘禹锡《陋室铭》化用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根据“楼”及寄托感情的要求,写出相关诗句,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
  ①用于段首,将段落关键词与段落正文隔开,清晰醒目;
  ②帮助读者迅速把握文段要旨,了解焦裕禄的两个品质特点;
  ③使文段形式新颖,有新意。
  简析:段首句号将“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等关键词突出显示,让读者快速知晓段落主旨,同时使文段形式独特。
  19.答案:
  ①焦裕禄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②也有“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
  ③他高喊着“不达目的,我死不瞑目”的铮铮誓言,
  ④同“三害”展开了猛烈斗争。
  简析:将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先分别阐述焦裕禄的气魄、气概、誓言,最后说明他与“三害”斗争,保持原意且语句通顺。
  20.答案: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发展。
  简析:原句“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着”成分残缺,“影响……发生”搭配不当,修改后语句通顺,表意准确。
  21.答案:C
  简析:文中“都”表示总括,所总括成分在“都”前。A项“都”表甚至;B项“都”表已经;C项“都”表总括,与文中用法相同;D项“都”与“是”合用表原因,含责备意。
  22.答案:
  ①多用于大的(或“重大”)宫殿
  ②用青、黑或灰色瓦片顶
  简析:①处根据后文屋顶等级及使用场所可知,庑殿顶多用于大的宫殿;②处结合前文色彩等级及使用对象,可知一般民居用青、黑或灰色瓦片顶。
  六、作文
  23.答案:略
  简析:本题为材料作文,围绕毛泽东“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观点展开。写作时可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举例论证,如个人学习、工作中的矛盾,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国家间的外交矛盾等,阐述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的重要性,也可深入探讨如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懒散;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凶暴。不是天生的资质有如此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使他们的心境变坏。拿大麦做比喻,播种后平土盖种,(如果)土地一样,种植的时间一样,便会蓬勃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那也是土地肥沃贫瘠、雨露多少、人工的勤劳懒惰不同的缘故。所以同类之间大致相似,为何对人要独生疑虑呢?圣人与我们同属一类。”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们生长在大城市的郊外,总有斧子去砍伐它们,还能够保持茂盛吗?这山上的树木日夜不停地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它们,并非没有青枝嫩芽长出来,但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们舍弃自己良心的原因,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在日里夜里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触及的清新之气,这些在他心中所产生的好恶跟一般人接近的地方已经很少了,那么他们第二天白天的所作所为,就又把那点善心给丧失了。反反复复地丧失,那么他夜里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留存下去;夜里萌生的善良不能留存在心,也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就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最好的品种。如果不能成熟,反而不及稀米和杂草。仁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材料二: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君子写文章、发表言论,并不是想要使其喉舌灵活,使其嘴唇利索,内心实际想的是国家、邑里、百姓、刑法政务。现在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努力从事耕田、锄草、栽植、播种,以求多收获粮食,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回答是:他以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会贫穷;努力必能吃饱,不努力就要挨饿。所以不敢倦怠。现在妇人之所以早起晚睡,努力纺纱、绩麻、织布,多多料理麻、丝、葛、苎麻,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回答是:她以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会贫穷;努力必能穿暖,不努力就会挨冻。所以不敢倦怠。农夫懒于耕田、锄草、栽植、播种,妇人懒于纺纱、绩麻、织布,那么我认为天下的衣食财物,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是不适用的。所以从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纣、幽、厉之所以丧失国家,社稷倾覆,原因就是这个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