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养训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
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___________。
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在宋人杨亿看来,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材料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B.“‘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C.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鉏影外天。”这两句本不失为一组声色俱佳、动静相生的好诗句,但“搏黍”(黄鹂)和“舂鉏”(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
D.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
2.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 )
A.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B.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
D.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3.材料一的作者曾表示,他写书奉行“让人爱看的原则”,“总想把文字写得轻松些”。文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论证观点
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被迫中断 吃饭吃得正香时石头硌牙 ①
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 交响乐曲谱中的暂时休止符号 ②
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 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 ③
4.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基。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地描写了“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吞了两口饭”等细节,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真实性,使情节推进更合理。
B.文本二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C.文本二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D.文本二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借此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一语双关,既表现鲁迅先生去世了,又表现了他的精神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B.文本一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恨之情。
C.文本一中“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D.文本二的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7.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8.“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
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9.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
10.“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乐声或粗重或轻细的特点。
(2)张教授来到一个偏远荒凉之地调研,他住的房子旁边芦苇丛生,竹影婆娑,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述“,”。
(3)《赤壁赋》中通过描写蛟龙和寡妇听到洞箫声音的反应从侧面突出箫声的悲凉的句子是:,。
(4)“草”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意象。小刚漫步郊外,满目绵绵青草,不禁想起古典诗词中含有“草”的语句,比如:“,。”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___________。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___________。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___________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形见绌 截然不同 嗔怒 执着
B.黯然失色 截然不同 诟病 执拗
C.黯然失色 大相径庭 嗔怒 执拗
D.相形见绌 大相径庭 诟病 执着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4.微写作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高一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古诗鉴赏学习系列活动。请从下列微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一首诗既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古代诗人很注重诗歌开头和结尾的设计。请从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中选择一首,针对其开头或结尾,写一段点评文字。要求:角度明确,思路清楚,有思考有认识。
(2)古人作诗,常托物言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你从一零一校园中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或动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养训练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材料一指出在熟悉典故的读者眼里,“视境中断”不存在。所以“搏黍”(黄鹂)和“舂鉏”(鹭鸶)对于熟悉相关典故的读者而言,不一定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整体可感性,C选项“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A
简析: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论述熟悉典故的读者因遐想引起的暂时停顿与其他读者因不了解典故而产生的“视境中断”不同,A选项阿恩海姆说的“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恰好对应这两种停顿的差异,符合语境。B选项朱光潜的话强调审美对象节奏与生理自然节奏的关系;C选项鲁道夫 阿恩海姆说的是静止镜头插入影片连续系列的效果;D选项刘勰说的是音韵和谐的问题,均与材料一第四段内容不符。
3.答案:
①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无法舒适地进入境界。
②熟悉典故的读者因遐想而引起的暂时停顿与其他读者因不了解典故而引起的“视镜中断”不同。
③诗中用典,但诗中内容有限,但可以借助读者的知识丰富诗歌内涵。
简析:①“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被迫中断”“吃饭吃得正香时石头硌牙”,与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打乱的感受相似,都是让人感到扫兴、无法舒适进入相应情境,所以用来论证读诗时视觉或节奏出现问题会影响进入境界的观点。②“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可类比不熟悉典故读者的“视境中断”,“交响乐曲谱中的暂时休止符号”可类比熟悉典故读者因遐想引起的暂时停顿,通过对比突出两者不同,从而论证该观点。③“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就像诗中用典,借助读者知识丰富诗歌内涵一样,用此来论证诗中用典可丰富内涵的观点。
4.答案:
①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②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彩。《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用孙权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③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联想到《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简析:材料一提到作者与读者文化对应关系差异会影响对典故的理解,所以要理解孙权典故的基本涵义。同时,要像“合格的读者”一样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感彩,以及通过联想其他用此典故的诗句丰富内涵层次。《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典故有其特定内涵,表达诗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态度,且与其他相关诗句有联系,能丰富作品内涵。
5.答案:B
简析:A选项,文本一描写“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吞了两口饭”等细节,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得知鲁迅去世后的急切心情,而不是突出文章真实性和推进情节合理,A错误。C选项,文本二是将梦境和现实结合来表达对鲁迅的怀念和敬仰,并非通过现实单独表达,C错误。D选项,文本二中“燃烧的心”不仅体现鲁迅先生帮助青年的奉献精神,还包含他勇敢追求真理等精神,D错误。B选项理解正确。
6.答案:C
简析:A选项,“微红的新月”象征在鲁迅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量,并非“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A错误。B选项,文本一是通过短句传达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不是长句,B错误。D选项,文本二写于1956年,开篇环境描写不是为了揭示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D错误。C选项分析正确。
7.答案:
①“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民族尚可以有为。
②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简析:文本一提到“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鲁迅是伟大人物,他的死让人们意识到民族有希望;同时“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当时存在不拥护鲁迅的人,所以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8.答案:
示例一:比较角度:文章的风格比较。《怀鲁迅》的语言雄浑有力,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秋夜》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示例二:比较角度:对鲁迅的认识评价比较。《怀鲁迅》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秋夜》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能量;通过比较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
简析:从文章风格看,《怀鲁迅》语言简洁有力,情感强烈,如“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等语句,体现雄浑有力风格;《秋夜》语言细腻,如对鲁迅形象和内心的描写,情感深沉饱满。从对鲁迅的认识评价看,《怀鲁迅》从民族国家层面评价鲁迅之死的影响;《秋夜》从鲁迅对青年的影响和他自身精神力量方面进行表现,两个角度比较能深化对鲁迅的理解。
9.答案:A
简析:“别岸相逢何草草”中“草草”是匆忙的意思,不是“别岸草”这一离别意象,A选项错误。“扁舟”“垂杨”是离别意象,但对“草草”理解有误。
10.答案:
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
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
简析:王观《临江仙 离怀》中“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直接用“愁”字表达,且以“长”突出愁绪之长;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没有直接说愁,而是通过酒“淡”和反问“怎敌他”,委婉地突出愁浓。但两首词都借助“酒”来抒发愁绪。
11.答案: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简析:(1)根据“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乐声或粗重或轻细的特点”可对应《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由“住的房子旁边芦苇丛生,竹影婆娑”可想到《琵琶行》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3)依据“通过描写蛟龙和寡妇听到洞箫声音的反应从侧面突出箫声的悲凉”可知是《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草”的意象在很多诗词中出现,答案给出的示例都是含有“草”的古典诗词,合理即可。
12.答案:D
简析:“相形见绌”强调与其他事物相比显出不足,“黯然失色”侧重于事物本身失去光彩,此处说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与李清照的相比有差距,用“相形见绌”合适;“截然不同”侧重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强调相差很远或矛盾大,这里说李清照词作与男性作家作品不同,用“大相径庭”更准确;“嗔怒”是恼怒生气,“诟病”是指责,语境是后世论者对李清照的批评,用“诟病”;“执着”指坚持不懈,“执拗”含贬义,这里说李清照坚持咏唱女性情感世界,用“执着”。所以选D。
13.答案:B
简析:原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中”使句子缺少主语,可删除“在”和“中”,或把“在”放在“自己”前;二是“咏叹、体味、关注”语序不当,应是先“关注”,再“体味”,最后“咏叹”。A选项没有完全解决主语缺失问题;C选项语序未调整;D选项未解决主语缺失问题且语序也不对,B选项修改正确。
14.答案:略。
简析:(1)对《琵琶行》开头点评,从融情入景角度分析,指出其将离别愁绪与自然景色融合,营造意境,引发思考。(2)以《竹之节》为例,通过描写竹子外形和习性,如“细叶婆娑”“节节高升”等,赞美其坚韧等精神品质,托物言志,表达对竹子品质的赞美,且使用比喻等修辞使语言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