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
富于艺术性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是因为诗人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而获得了美的意味。
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旁观者“看”比当局者“尝”滋味要好,全是观点与态度的差别。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个人经历吻合度相关,因此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
C.一般人虽然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但因为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所以终究不能创造艺术。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叫道:那剑是有毒的!
B.徐志摩重游母校剑桥大学,感受颇深,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了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
C.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D.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作品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
4.(4分)试简要分析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6分)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
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
(二)(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罐乡愁
唐荣尧
很多从故乡带来的东西是丢也丢不掉的。那是什么东西?文人叫作乡愁;村民叫作念想;后人或许会叫作追忆。对故乡或亲人念叨至最浓烈时,记忆的天空便会飘起思念的雨,乡愁就是雨后升起的一道道彩虹——那罐走丢了的罐罐茶,就是飘在那一道道彩虹上面最蹿火的味道。
那是怎样的一幅人间烟火:夏日的大清早,一户西北人家的奶奶或大婶从炕柜里取出一个布包,拿出那柄砖茶,平握在左手,右手拿起菜刀,小心而精准地横起刀刃,朝砖茶的细缝里切去,一小块黑黑的茶片被撬了下来,然后再小心地包在布包里。她像一名高明的勾兑师抓起从茶砖上切出的适量茶片,慢慢地放进茶缸(更早时熬茶的器皿用的是陶制的小罐,后来便被茶缸子替代了,罐罐茶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里,用水勺倒进七八成的水。点火后,把几个小石块仔细垒在炉齿子边,让茶缸子卧在这几个石块上,缸底开始接受火烤和烟熏;缸子里的水即将沸腾时,她把缸子从火上端下来,稍微等凉一下,添点水再放到石块上,直到水再次沸腾了,再端下来,待水凉下来,再添点水放到炉齿子上。如此熬几次后,水被驯服了,茶也被驯服了,带着草木味和土腥气的茶香才慢悠悠地从水里爬出来……这就是西北人说的罐罐茶。
夏天的罐罐茶,简单快捷,女主人在厨房的炉膛里熬好后,直接端进上房。冬天,女主人同样会早早起来,在黎明中的院子里,把小泥炉子生着火,等煤炭燃旺了起来,煤烟散尽了,这才把泥炉子拎进上房。这是西北地区的女人对辛劳一生的老伴的最好回敬,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恩爱呈现。如果妻子去世得早,熬茶的事情就会由儿媳妇来做,这种旧日子像装进茶缸子的茶叶一样,被罐罐茶滋润着、调剂着,书写着晚辈女性对长辈的礼敬。
和西北人喜欢吼秦腔一样,悲伤了吼两嗓子,高兴了也吼两嗓子,很多农民是惆怅了来两罐罐,高兴了也来两罐罐。逢年过节、说媒提亲、嫁女娶媳、亲戚串门、孩子满月、上梁建房、丧事迁坟等乡村人的大事情上,罐罐茶是上得了排面的待客必备。乡下人遇上烦事时,往往就是主人独自熬茶,熬着的是日子里的悲伤、艰辛、不快,熬的是一种孤独的境界,茶便成了照见孤独模样的镜子。
很多老人在离开故土、迁往他乡时,知道自己带不走故土的水与火,移民点也没有熬茶的条件、氛围和心境,但心里割舍不下那些因为长期承受烟熏火燎而变得黑不溜秋的茶缸子,便用旧报纸包了起来,包起了一种生活记忆。这一走,晚年喜好的罐罐茶就彻底变成留在故乡的记忆了。
到了移民点,那些包起来的茶缸子被老人们藏在箱子、柜子里。每天一大早,他们把那黑漆漆的茶缸子从木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有时,趁家里没人了,老人们会把茶缸子拿出来,鼻子凑上去,似乎那里面的茶香还在,还能闻得到已经去世的妻子生前熬的茶的香气。然后,叹口气,又把黑乎乎的茶缸子放了回去。
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变化环境,更是很多习俗面临筛选、消失、移动,有的像旧家具一样被丢弃,有的如影随形,并没有彻底冻结于移民初期为生计的忙碌中。
搬迁不是从原住地到移民地的简单移动,是国家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举措。当移民们发现物质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后,潜流在血液里的罐罐茶似乎开始被唤醒,那一口化解乡愁的茶香成了悬在空中的、一道带蜜的诱惑,更像是落叶季节过后,挂在树梢上的一只只干瘪但鲜红的果子。
有些习俗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虽然没了父辈们的搪瓷缸子和黄泥小炉,没了故乡的麦草与秸秆,不少年轻人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这个念想:他们用八宝粥的空罐子,在顶端系上一圈铁丝,然后再用铁丝拧成手柄,把茶倒进罐子后,放到煤气灶上,试图用这种方式熬出祖辈们传递了千年的熬茶味道,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找回原来生活的一部分。
移民后代不再像父辈那样用近乎简陋的办法去捡拾传统罐罐茶的记忆,他们也不想让罐罐茶成为都市里的简单风景或饮食装饰。就有年轻人在城市的街巷里亮出“罐罐茶”的招牌,茶屋也尽可能装饰出一股黄泥土屋的风味,茶和水在定制的罐罐形状的电磁壶里滚烫交流后,被倒进精致瓷茶碗,茶桌上呈现出九宫格的木格内装有玫瑰、枸杞、桂圆、冰糖和红枣等,这些“茶佐”放进茶碗后,扑进饮茶者鼻孔的就不再是昔日农家罐罐茶的柴火味、茯茶味和土腥味,而是创新的罐罐茶带着属于新时代的香味。
有一种消失,是时光之手掩埋的记忆;有一种离开,是光阴的魂魄无法召回;有一道光影翻墙而去,是记忆在隔壁悄声低语;有一种回归,是文化的猛虎在蔷薇的深处探出头并发出长啸罐罐茶,何尝不是如此?
老式罐罐茶的消失,是一种属于旧时光里的慢心境在消失,一种熬日子的韧劲在消失;对罐罐茶的追溯,不是一种生活印迹的简单唤醒,而是传统文化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返回现代生活中来。
罐罐茶,是黄土的西北大地上那时光灰烬中的庄稼,是这辽阔果园里的一抹晚春的亮色,只要时光在,它一定在。你可以担心它一时会走失,但别担心它会永远消亡,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乡愁,也是一曲倔强的乡音。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罐罐茶的烹煮过程包括:取茶,撬茶,投茶,注水,生火,煮沸,凉茶,添水,煮沸……直至熬出茶香。
B.与夏天烹煮过程相比,冬天烹煮罐罐茶的过程相对复杂些。烹茶体现了西北地区女人对辛劳一生的老伴的回敬。
C.唱秦腔与喝罐罐茶是西北人的生活常态,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常用方式,也是人们热情待客的必备事项。
D.西北当地人响应国家搬迁政策,迁移到了移民点,移民点没有熬茶条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罐罐茶情结。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乡愁就是雨后升起的一道道彩虹”,比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B.文章运用了排比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茶缸子”等俗语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质朴感。
C.文章多次描写了人们熬罐罐茶的情节,如对西北人家独自熬茶的描写,对家庭主妇熬茶的叙述。
D.文章将西北移民和移民后代对罐罐茶的态度及煮茶方式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8.(6分)文章以“一罐乡愁”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文章说“有一种离开,是光阴的魂魄无法召回”,说的是罐罐茶;又说“只要时光在,它一定在”说的也是罐罐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①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②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③就行,放析④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⑤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⑥。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
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⑦,不能无少望⑧,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①黯:汲黯,西汉武帝时期诤臣。②囹圄:监狱。③非苦:明知事错还竭力去做。④放析:大肆破坏律令。⑤决谳:判案定罪的办法、条文。⑥亢礼:平等的礼节。⑦褊心:心胸狭隘并且脾气急躁。⑧少望:小的抱怨。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或说A黯曰B自天子欲群臣C下大将军D大将军尊重E益贵F君G不可以H不拜。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中“方”的意思不同。
B.“乘上间”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乘”的意思相同。
C.“弘、汤深心疾黯”与“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中“疾”的意思不同。
D.“或尊用过之”与“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但两人争辩风格不同,汲黯辩论时,总爱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而张汤争辩时则出言刚直严肃,志气昂扬。
B.汲黯认为,不应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如果依张汤之法行事,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叠起脚来,站立不动,眼睛也只能斜视了!
C.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当时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
D.见皇上重用、提拔公孙弘等人,汲黯心生抱怨,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2)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
14.(2分)请简要概括汲黯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的内容。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②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③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琴师。②清淮:淮水。当时李颀即将调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③云山:代指归隐。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交代听琴场合、时间、缘起和演奏者,“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铜炉华灯,暖意融融,广陵客献艺,先弹《渌水》后弹《楚妃》,表演引人注目。
C.“皆静”写出人们专注着迷的神态,愈言其静,愈烘托出琴师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D.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规划的人生: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
16.(6分)“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两句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原句。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
(2)《赤壁斌》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的两句是“,”。
(3)周代读书人有穿青色衣领服装的习俗,这在曹操《短歌行》“”一句中有所体现;唐代官职低的官员官服的颜色为青色,这从白居易《琵琶行》“”一句中可以看出。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衣防风又防寒,是很多人的出门首选。我们会发现,风衣后面有一块“多余”的布料。这块布料有什么用呢?对普通人而言,这块布料似乎只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过,在设计者眼中,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许多人进入工厂工作,他们需要一件合适的衣服通勤,而传统外套笨重又不实用。于是,风衣这一服装品类 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风衣在战场上迎来高光时刻。凭借保暖、防雨、抗风等性能,风衣成为英国士兵 ② 的“战壕装”。
额外的风衣背后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的目的而设计的。士兵们既要面对东风,还时常在雨中作战,而这片布料恰好起到了分化雨水的作用。同时,在长时间行军中,汗水容易在士兵背后积聚,使衣物粘在士兵的皮肤上。在行军过程中,这块布料会在士兵活动时不断摆动,使其背部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汗水积聚。更重要的是,这块布料( 甲 )。早期风衣设计更多考虑士兵在野外作战。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天气,还要面对飞溅的泥水、沙尘甚至一些战斗中的飞溅物,而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
虽然现代风衣不再是“战袍”,( 乙 ),只不过它主要出于美学设计,是风衣设计的点睛之笔,也是功能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18.(2分)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 ②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6分)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风衣背后的布料的作用,要求包含三个能构成递进关系的分句,不超过45个字。
22.(3分)下列选项中的“活动”,与文中加点的“活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教室里面坐久了,我们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
B.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向学生推广环保理念。
C.为了能让小明出国深造,父母四处活动。
D.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经常有游击队活动。
六、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叶嘉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致力于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钟扬一生跨界了无线电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追求生命高度和广度的“探界者”。
有的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成就了一世精彩;有的人,一生经历丰富,也是一世风华。年轻的你,更向往哪种生活?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材料一第四段表明“不即不离”的境界在艺术欣赏和艺术生产中都很重要,原文未对二者进行重要性比较,C选项中“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的说法错误。
  2.答案:A
  简析: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艺术作品描绘的生活情景与个人经历太贴近时,人们易将艺术世界与自身经历混淆,从艺术世界退回现实世界,愉快的审美鉴赏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所以并非吻合度越高就越能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A选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是“入乎其内”,回国轮船上写《再别康桥》属于“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的观点。A选项英国老太太看《哈姆莱特》时距离过近,失去审美距离;C选项商人女儿因过度沉迷《红楼梦》而致病,也是距离过近;D选项人们想为《断臂的维纳斯》续断臂,同样体现出距离过近,未把握好审美距离。所以B选项正确。
  4.答案:
  对比论证:第一段将“东方人”和“西方人”、“本地人”和“外地人”进行对比,有力论证了“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的观点,增强了论证效果。
  举例论证:第三段列举蔡琰、杜甫的写作例证,有力论证了创作过程中需要“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5.答案:
  《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使作品获得了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
  “不离”体现在《边城》源于生活,沈从文对故乡湘西凤凰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共鸣。
  “不即”指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故事与故乡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使他能换一种眼光观照和品味,从而实现美学理想追求。
  6.答案:C
  简析:文中提到罐罐茶在乡村一些大事情上是待客必备,但未提及秦腔是待客必备,C选项中“唱秦腔是人们热情待客的必备事项”的说法错误。
  7.答案:D
  简析:西北移民和移民后代对罐罐茶的不同态度及煮茶方式,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矛盾关系,D选项“突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的说法错误。
  8.答案:
  线索作用:“一罐乡愁”是文章线索,文章围绕罐罐茶的制作过程及其在西北人生活中的影响展开,使文章脉络清晰。
  点明内容与主题:标题点明主要内容,“一罐”关联罐罐茶的制作与传承,“乡愁”体现文化记忆,有助于表现乡愁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
  引发兴趣:将乡愁具象化为“一罐”,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9.答案:
  “有一种离开,是光阴的魂魄无法召回”指传统罐罐茶的制作方法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随着搬迁难以重现,那种熬日子的韧劲和慢心境也在消失,代表着一段回不去的时光。
  “只要时光在,它一定在”意味着罐罐茶作为传统文化、乡愁和乡音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便时代变迁,人们也会用新的方式传承它,所以它永远不会消亡。
  10.答案:BDF
  简析:“人或说黯曰”中,“黯”是“说”的宾语,“曰”后引出所说内容,故B处应断开;“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中,“群臣”是主语,“下”是谓语,“大将军”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D处应断开;“大将军尊重益贵”中,“大将军”是主语,“尊重益贵”是谓语,“君不可以不拜”是另一个句子,所以F处应断开。
  11.答案:B
  简析:“乘上间”的“乘”是“趁着”的意思,“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是“冒着”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B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中,“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的“方”是“刚刚”,“方其破荆州”的“方”是“当……时候”,意思不同;C选项中,“弘、汤深心疾黯”的“疾”是“痛恨”,“声非加疾也”的“疾”是“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意思不同;D选项中,“或尊用过之”和“作《师说》以贻之”的“之”都是代词。
  12.答案:A
  简析:原文“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表明,是张汤辩论时爱深究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刚直严肃,A选项中二者特点表述错误。
  13.答案:
  (1)大将军(卫青)听说这件事,越发觉得汲黯贤能,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中)的疑难问题,对待汲黯比平日更为敬重。
  (2)等到公孙弘、张汤渐渐更加显贵,和汲黯地位相同,汲黯又非议诋毁公孙弘、张汤等人。
  14.答案:
  职责方面:汲黯指责张汤身为正卿,对上不能发扬先帝功业,对下不能抑制天下人的邪恶念头,既不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也不能使监狱空无一人。
  行事方法方面:汲黯批评张汤靠苛刻的法令来行事,靠罗织罪名来成就自己的功劳,随意更改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
  15.答案:D
  简析:“敢告云山从此始”意思是诗人听琴后萌生归隐云山的想法,并非告别归隐生活,D选项理解错误。
  16.答案:
  画面: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色图,月光洒在城垣上,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充满凄冷肃杀之气。
  作用:①以哀景反衬乐情,与后文弹琴时屋内明亮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写弹琴做铺垫。
  17.答案: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青青子衿,江州司马青衫湿
  18.答案:①应运而生②必不可少
  19.答案:风衣背后额外的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而设计的。
  20.答案:
  甲:还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乙:但这块布料依旧被保留下来
  21.答案:风衣背后的布料不仅能分化雨水,还能避免士兵背部汗水积聚,更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防护。
  22.答案:A
  23.立意示例:
  择一事精一业。
  勇于跨界,体验精彩,拓宽生命的广袤天地。
  于专注中沉淀,于多元中升华。
参考译文
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廷尉,汲黯就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您身为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抑制天下人的邪恶念头,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裕,使监狱空无一人,这两方面您一样也没做到。相反,您靠苛刻的法令来行事,靠罗织罪名来成就自己的功劳,为什么要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随意更改呢?您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张汤辩论时常常在条文细节上苛求,在小节上诡辩,汲黯则刚直严厉,坚守高义,不肯屈服,愤怒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刀笔小吏不能做公卿,果然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按照张汤制定的法令行事,那会让天下人吓得并拢双脚站着,斜着眼睛看了!”
这时,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趁着皇上有空闲,常常建议与匈奴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崇公孙弘。等到国家事务越来越多,官吏和百姓都玩弄智巧来应对。皇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法律条文来处理,张汤等人多次进奏疑难案件的处理意见,借此来博得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家学说,当面指责公孙弘等人只是心怀奸诈,用智巧来阿谀皇上,以求得容身之地,而刀笔小吏专门苛细地援用法律条文,巧妙地诋毁他人,使人陷入有罪的境地,让人无法恢复真相,把胜诉作为功劳。皇上越发看重公孙弘、张汤,公孙弘、张汤心中深深地痛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了,想找个借口杀掉他。公孙弘做丞相后,就对皇上说:“右内史辖区内有很多显贵的皇亲国戚,很难治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重臣不能胜任,请调汲黯担任右内史。”汲黯做了右内史几年,政事没有荒废。
大将军卫青越发尊贵后,他的姐姐做了皇后,然而汲黯仍和他行平等的礼节。有人劝汲黯说:“自从天子希望群臣对大将军谦恭行礼后,大将军地位尊贵,越发被敬重,您不可以不行跪拜礼。”汲黯说:“凭借大将军的身份,有他行拱手礼的客人,反而不是更能显示他的尊贵吗?”大将军听说后,越发觉得汲黯贤能,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中疑难之事,对待汲黯比平日更为敬重。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喜好直言进谏,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很难用不正当的事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那简直是揭开覆盖物、摇落树叶一样容易。”
天子已经多次征讨匈奴取得战功,汲黯的话就越发不被采用了。
起初汲黯位列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张汤还是小吏。等到公孙弘、张汤渐渐显贵,和汲黯地位相同了,汲黯又非议诋毁公孙弘、张汤等人。不久公孙弘做到丞相,被封为侯;张汤做到御史大夫;从前汲黯手下的丞相史全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胸狭窄,不可能没有一点怨恨,见到皇上,上前说:“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反而放在上面了。”皇上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汲黯退了出去,皇上说:“人确实不能不学习呀,看汲黯说的话就越发荒谬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