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0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2)乍暖还寒时候,。(李清照《声声慢》)
(3)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是李白从梦境中突然惊醒见到眼前现实景象时的感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
2.按要求选择。
(1)小明作为联络人,要组织高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所拟邀请函中的内容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转眼间十年时光已逝,再重逢时我们都已成长。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次相聚,既是重逢,又是相互取长补短的契机。
C.“别君去兮何时还 ”我们也将见到各位亲爱的老师们,回顾以往的温馨时刻。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诚挚恭候各位同学到来,共话往昔,展望未来。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也代表着作者的表达并不是倾巢而出、声嘶力竭
②然而在成文的过程中会进行适当的筛选
③只是把材料的内在价值象征性地表达出来
④这既是全局的考量
⑤拥有适当留白的稿子更令人回味
A.④①②③⑤ B.②④①③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⑤①④②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节选)
李孝悌
①冒辟疆与水绘园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在方志还是在正史中都说得非常清楚。《如皋县志》中一再将水绘园与冒辟疆的隐逸生活画上等号:“园固为巢民先生隐居,一时文人学士燕会赠答。今越数十年而情形宛在,使予流连不忍去。”水绘园在后人的记忆中,被视为冒辟疆营建遗民世界和文化活动主场景的印象,可说是鲜明突出而牢不可破。
②绘者会也,由于“南北东西,皆水会其中”,而园中林峦花卉掩映若绘画,故名水绘,诸水汇集,构成了水绘园的基本风貌,而洗钵池又是这个“地富水竹”的园林的核心:“水绘庵以水胜,其弥漫屑瑟,碧澄而深窈者,为洗钵池。”洗钵池占地十亩,原为郭兵宪所有,很可能是冒襄的祖父奉直公冒梦龄买来作退休之用。天启三年,冒辟疆十三岁时,奉直公和祖伯先后致仕归里,就在洗钵池上建立逸园,占地两亩。两个老人喜欢喝酒,请来的宾客也多善酒,从床头到门外都放满了酒具,常常到半夜还听到两个老人闹酒的声音。冒襄本人虽不好酒,却显然继承了祖父在园中款待宾客的传统。
③洗钵池出口处有一红桥,红桥外又有前京兆废池五亩,也被冒家购得。整个加起来,水绘园的面积有几十亩。我们大致可以掌握水绘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如下:古代的水绘在县城北,冒辟疆向南开拓延长几十亩,西边看去,是“峥嵘而突兀立”的碧霞山,由碧霞山向东行七十步,有小桥、茅亭。穿过茅亭,桃柳交阴而蜿蜒者,曰画堤。“堤广五十尺,长三十余丈”,画堤尽头就是水庵门,进了门后,走百余步,是一片妙隐香林。然后有两条路,一条到枕烟亭,一条到寒碧堂,更折而北曰小浯溪,由浯溪而西折曰鹤屿,过去常有白鹤筑巢于此。
④朝代兴亡,虽然切断了冒襄的仕途举业和经世宏图,却也让他能全心全意享受生活,经营出一个充满□□、□□气息的世外桃源。在现实政治世界中遭到重大创痛的冒辟疆,不但在水绘园中为个人找到慰藉,也迅速在肃杀萧索的氛围中,为江南的士大夫重建一片文化的乐园。
⑤冒辟疆从崇祯九年,二十六岁起,就在金陵大会东林诸孤。而为了招待来自四方的同人,甚至“出百余金,赁桃叶河房前后厅堂楼阁番九,食客日百人。”充分展现了疏财仗义、慷慨豪迈的侠士风格。这样的个性,从南京到水绘,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床头金尽,水绘园日渐倾颓为止。这下往来的宾客,上至达官贵人、风流名士,下到方伎隐逸、贫贱子弟,无所不包,因此让水绘园这个清初世外桃源,平添了不少旧日金陵热闹繁盛的气象。
⑥从冒和友人的记叙中,我们知道水绘园在辟疆七十岁左右时已倾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资源日渐匮乏。冒氏一族虽然累世为官,到辟疆时应累积了一定的资财,但几次赈灾,耗费不少。再加上十几年间宾客川流不息,到其年赴水绘园卜居时,辟疆的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不过即使家境不如平时,辟疆仍未闭门谢客。此后,辟疆先后经历了火灾、盗贼,再加上祖父致仕后卜筑的逸园被奸人巧取豪夺,连基本的门面也无心经营,水绘园遂为之倾颓。
⑦冒襄的晚年虽然经历各种挫折、困顿,但和同时代的一些知名的文人士大夫相比,他能同时保有遗民的气节和精致的文化生活,却无疑是一个突出的特例。方以智在1671年自沉于惶恐滩。陈贞慧在1644年一度因为参与《留都防乱揭》的写作而被捕下狱。侯方域在顺治八年应乡试,仅中副榜,却赔上一世英名。换来“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的讥讽。文震亨闻剃发令下而投河自尽,虽然为家人救起,最终仍绝食殉国。和侯方域不同,冒襄对新朝采取了一种断然的态度,屡屡拒绝征召,而得以成全其令名。但他又不像方以智或文震亨那样,采用激烈的行动来表达对明朝的效忠。冒襄在水绘园中重建了一个笙歌不断、访客川流的乐土,让明末江南的风华声教得以赓续,是在是乱世移民中少有的好归宿。
⑧不论是《长物志》内所综述的园林文化,或《陶庵梦忆》中对江南生活的追忆,呈现的都是明末江南及士大夫文化的精髓与极致发展。水绘园中所进行的种种文化活动,固然都可以视为明末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延伸,但在这重新复制的文化的背后,却弥漫着明遗民的悲愤与悼亡气息。
——选自李孝悌《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
材料二: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3.填入第④段空格处,合适的一项是( )
A.雅致 逸乐 B.古朴 宁静 C.富丽 温馨 D.安逸 放达
4.对文中水绘园状况和兴衰的描述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园为冒辟疆与当时文人燕乐酬答之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B.冒氏一族在扩建和修治该园的过程中找到疗治现实痛苦的慰藉。
C.水绘园之所以后来会败落倾颓,是因为冒家经济资源日渐匮乏。
D.水绘园中的文化活动是明末江南士大夫文化精髓的一种独特延伸。
5.对第③段的叙述描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古今水绘园样貌的对比描述,侧面表现冒辟疆营造的精心。
B.“洗钵池”作为叙述重点,串联起与该园及主要人物相关的时空。
C.善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现水绘园的面积广大,耗费工程之巨。
D.“寒碧堂”与“白鹤屿”象喻明遗民内心超脱世俗的隐逸心境。
6.分析本文如何论述“冒辟疆与水绘园密不可分的关系”。
7.结合材料二《乡土中国》中的理论观点,分析重修水绘园的冒辟疆是否具备某种“时势权力”,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寂静的儿童
袁凌
①多年前在上海的一个周末,我和几位志愿者一起,去宝山郊区的红苗儿童寄养院。寄养院是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隔着栅栏叫来了人开门。开门的中年人冲着我们笑。带队的小毛驴说他特别好,见到我们总是很欢迎。
②我觉得他的笑容有点什么特别的地方。一时说不上来,忽然明白是因为他一直笑着,笑容没有变化。小毛驴轻声说,他有点智障,但能分辨好人坏人。不熟的人他不会开门,见到好人才会这样微笑。
③寄养的儿童们在二楼。我们走进了一间大房子,有点像我上中学的教室,白天被褥铺在后几排课桌上,晚上摊开来支铺的样子,但和并不干净的教室比起来,有一股更说不清的气味。接着看到房间一头排着的一溜带座位的马桶,每把塑料小椅子下面连着个便盆,虽然便盆里现在没有什么气味,肯定是从那里来的,不由想到孩子们为何需要这样现成的便盆。
④床铺中间和床铺上有很多人,第一眼吃惊的是,有些小孩子反绑着双手在床铺和人群中间快速的走来走去。他们低着头,眼睛焦躁的瞪着什么地方,姿势扭曲,手上的布条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束缚。其中有个精瘦的小孩子特别狂躁,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走得极快,似乎是眼睛里看不到东西,随时会撞到人或床铺。他的脸上带着累累碰撞的伤痕。
⑤问看护阿姨知道这些孩子有狂躁症,必须绑住双手,不然会无法控制的打人摔东西。他们的小脑部位受损伤,失去了自控功能,因为双手被捆住不能活动,他们只能双腿不停的走,叫我想到动物园铁笼里不断来回兜圈子摇头的熊。
⑥这些看护阿姨都是请来的农村妇女,拿七八百块一个月,她们的主要工夫,是用于床上大大小小一溜躺着的脑瘫病人。这些仅仅小脑坏了的孩子,就没有精力多加照看,只能把双手绑起来了。
⑦床上的都是重症患者,有几个孩子只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像正常熟睡的婴儿,但他们的脑袋要大得多。我想到了在长风公园后门外路边看到的脑瘫儿,他被搁在一个小襁褓里,面前放着一个供施舍的盒子。婴儿的头部大的惊人,几乎大过了整个身体,但是更大的却似乎是他的眼睛,总是一动不动的盯着你,露着不属于这世界的纯洁笑容.让你无法在这笑容下承受一瞬,只能立即逃开。
⑧这些孩子们中间,意外躺着一个大人,比旁边的小孩长出很多地瘫在被子下,她的头部不动,眼珠却在转着,看着小毛驴他们走到身边,坐下来,开始给她唱歌。第一首歌是《隐形的翅膀》,看来是这里唱的最多的一首歌,周围几个看起来比较正常的小孩子跟着唱起来,打着拍子,只有那几位阿姨看着,微笑着,只是不唱。
⑨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有人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听歌。她的瞳仁变得晶亮,在眼眶里转着,朝四周看歌唱的人,这是她身体唯一能动的部分。另外的活动则是,眼眶边角变得越来越湿润,终于一滴眼泪流出眼眶,被志愿者擦去。听说她是由于一次骑自行车摔跤,车子倒翻过去,后脑勺磕在沥青路上,父母无法照料,只好送来这里,瞳仁似乎是她脑子里唯一逃过损伤的部分。
⑩从唱第一首歌《隐形的翅膀》开始,旁边就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打拍子跟着唱。一直到最后一首,看起来她也可以无穷尽的唱下去,却和别的孩子不同,她似乎真是正常的。小毛驴他们还送了她两本故事书,她也很规矩地拿着,不像那些小孩子拿倒了。后来知道她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由于父母离婚,父亲做小生意,总要到外地出差,学校又没有寄宿条件,怕她在家里无人照看,就把她送来了这里。平时她在这里过夜,周末则全天呆在这里,父母每个月左右会分别来看她一两次。
两周之后再去,赶上吃早饭时间,同时又有两个起床的小孩被阿姨扶着坐在马桶上,屋子里有一股特别奇怪的味道,见到那个小姑娘,说是头一天,父亲刚来看了她,留下了一些点心,问她,爸爸来了,开心吗 她用缓慢又很正式的语气说:开心是开心,可是很快又走了,就不是很开心。
这天没有像第一次唱那么多歌。因为天气好,阿姨让我们帮忙陪能出去的孩子下楼,到后院的健身场地玩。第一次来时,我曾陪着一个小孩坐在床上,拿着他的一只手,一直坐了半个钟头,他毫无反应,但阿姨说,他们最需要这样的陪伴,他只是无法表达。
听到能下楼玩,似乎仍然引起了某种骚动。我拉着上次那个小孩的手下楼,他没有拒绝,跟着我来到后院,我想要让他玩一会儿篮球,但是有篮球的孩子都把球拿在手里,不停地拍着,从来不会停下来,没有接手的机会。
我带着他玩跷跷板,我们分坐在两头,个头大小差别很大,但在这里无人注意。他很专心地一上一下玩着,很会配合的样子,似乎在院子里他只会玩这一样。到最后,我发现已经不可能停下来了。我几次提议去玩点别的,他毫无反应,我只好停了下来,他还在那边玩,为了防止他摔倒,我只能按住这头。他看到跷跷板不能动了,就沉默地坐在那头。
我终于把他从跷跷板上抱了下来,不敢再和他玩哪种游戏,怕时间不够,只好带着他坐在院旁一条凳子上,像第一次在床铺上那样,握着他的一只手。他顺从的让我握着这只手,我本来想试着说两句话,后来放弃了,只是这样沉默的一直坐着,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
选自袁凌《生死课》(有删节)
8.分析第⑦段中“无法在这笑容下承受一瞬,只能立即逃开”的原因。
9.从全文构思来看,第⑩段中对这个“正常的孩子”的叙述有何作用
10.第 段分别有“拿着他的一只手”、“握着他的一只手”这样的动作描写,是否显得重复累赘 请对此加以分析。
1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只是这样沉默的一直坐着,坐久了,感到和他成了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一句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登高有怀
【明】袁宏道
秋菊开谁对,寒郊望更新。
乾坤东逝水,车马比来尘。
屈指悲时事,停杯忆远人。
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
12.假如你是一位古典文学编辑,你会将本诗编入下面哪一部诗集( )
A.秋日怀人 B.绝句大观 C.羁旅吟愁 D.古风撷英
13.对本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秋菊自比,寄托诗人对年华衰朽迟暮的感慨。
B.“寒郊”一句写诗人独立郊野眺望远方目送友人归去的场景。
C.“乾坤东逝水”一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D.“车马比来尘”写作者宦游的辛劳和被迫干谒权贵的无奈。
1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如何抒发尾联中的“伤神”之感?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赤壁赋
【北宋】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纵一苇之所如( )(2)山川相缪(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苏子愀然( )
A.悲伤的样子 B.欢乐的样子 C.洒脱的样子 D.容色改变的样子
(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A.共同到达 B.共同享有 C.共同陶醉 D.共同承担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把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9.请赏析第②段语言特点。
20.第④段画波浪线句的哲理如何体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中,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宁国府重修北楼记
姚鼐
①佳山水名绝著,为古今贤士君子所颂叹,四海之内可百余区。虽其所以称盛飞敌,大体略同,而其间各负绝异之境。非人意度所至,有必不可以相似之地。俪【1】而一之者,此天地之文也。君子因所身遇,览天地之至文,□养神明之用,是为智而已。若夫较量优劣之论,则智者所不为。余素持是论,往时丹徒王禹卿侍读最取其说而称之。
②今夫江以南列郡之名楼,镇江有北固,宁国有北楼;其山势皆自南入城,陂池再耸,楼当城北而面南山,此图可传言可著者也;而其各有独绝之异境,非亲览不知,图与言不能具也。而此二楼,皆在太守署内,余尝数至丹徒,不识其太守,不获登北固;幸识宁国太守鲁君矣,而余足迹未至宣城;二地之胜,故皆想慕而不见焉。
③嘉庆十一年,鲁君为守之三年,治内谧安,惜故北楼之颓敝,命工饬之,既竣,以书告鼐,使为之记。余谓君贤明仁决,善吏事而能文章,可谓智者也。又王侍读子弟,家于丹徒而临宣州。其成是楼也,余虽未登,而能用吾意而观于其间,将以逾越谢玄晖【2】,李太白之所旧得者,非君而何 爰书以为之记。君名铨,乾隆庚戌科进士。其楼之落成,在嘉庆十一年某月。桐城姚鼐记。
【注释】【1】俪: 相称、相同。【2】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在境内建谢朓北楼,后世李白登临凭吊,赋《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1.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
A.则 B.于 C.以 D.而
22.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今君子所赞颂的山水名胜大多有一些相似之处。
B.作者数次到丹徒,却没有机会见到做太守的鲁君。
C.鲁君才能出众,同时曾是伴随皇族王室侍读的子弟,身份慕贵。
D.作者相信鲁君所重修的北楼将展现出胜过古时的崭新面貌。
23.第①段中划线句似乎与“重修北楼”的主题不符,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解释理由。
24.比较本文第②段与下面材料中的文字,二者在景物的描述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六、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网络流浪汉”是对当下网民线上状态的一种调侃。“流浪汉们”拥有一大堆软件APP,整日漫无目的地到处浏览,或穿梭于各个社交平台,只围观不参与。这种行为似乎是在寻求某种精神慰藉,却也可能带给人更深的心灵损耗和内在焦虑。
对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1)答案:似诉平生不得志
  简析:此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似诉平生不得志”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时弦音中蕴含的情感,默写时注意“似”“诉”等字的正确书写。
  (2)答案:最难将息
  简析:该句源自李清照《声声慢》,描绘了在天气变化无常时难以调养休息的状态,“将息”为调养、休息之意,书写时不要写错。
  (3)答案: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简析:出自荀子《劝学》,通过对比“跂而望”和“登高之博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博”为“广博、广泛”之意,注意准确书写。
  (4)答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简析:这两句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诗人从梦境中惊醒时的感受,“悸”意为“心惊”,“恍”表示“恍然、猛然”,“嗟”指“叹息”,注意这些字的写法。
  2.(1)答案:D
  简析:A选项“无边落木萧萧下”意境较为凄凉,与聚会欢乐氛围不符;B选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聚会主题无关;C选项“别君去兮何时还”表达的是离别惆怅,不适合聚会邀请函。D选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可表达对同学到来的热切期盼,典雅庄重,得体恰当。
  (2)答案:B
  简析:②句“然而在成文的过程中会进行适当的筛选”引出话题;④句“这既是全局的考量”承接②句,解释筛选的作用;①句“也代表着作者的表达并不是倾巢而出、声嘶力竭”进一步说明筛选对表达的影响;③句“只是把材料的内在价值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具体阐述筛选的目的;⑤句“拥有适当留白的稿子更令人回味”总结强调留白的效果。所以正确顺序为②④①③⑤。
  3.答案:A
  简析:从文中“全心全意享受生活,经营出一个充满□□、□□气息的世外桃源”以及“为江南的士大夫重建一片文化的乐园”可知,冒辟疆营造的水绘园是文人的世外桃源,充满高雅与悠闲快乐的气息。A选项“雅致”体现了文人的高雅情趣,“逸乐”体现了悠闲快乐,符合语境。B选项“古朴”与水绘园的建筑特征不符;C选项“富丽”“温馨”与世外桃源的意境不完全吻合;D选项“放达”与文中的雅致和隐逸气息不太相符。
  4.答案:C
  简析:文中提到水绘园倾颓的原因除了经济资源日渐匮乏,还有火灾、盗贼,以及祖父的逸园被奸人巧取豪夺等,C选项以偏概全。A选项,从“园固为巢民先生隐居,一时文人学士燕会赠答”可知水绘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B选项,冒辟疆在水绘园找到慰藉,也可体现冒氏一族在其中找到疗治现实痛苦的慰藉;D选项,由“水绘园中所进行的种种文化活动,固然都可以视为明末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延伸”可知该选项正确。
  5.答案:B
  简析:A选项,第③段没有进行古今水绘园样貌的对比描述;C选项,文中数字主要是为了描述景点规模和布局,并非体现面积广大和耗费工程之巨;D选项,文中未提及“寒碧堂”与“白鹤屿”象喻明遗民内心超脱世俗的隐逸心境。B选项,“洗钵池”作为叙述重点,串联起水绘园的相关时空以及冒氏家族的活动,理解恰当。
  6.答案:①全文开头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②通过描述水绘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活动等,说明冒氏一族营建水绘园的精心,一方面以此说明这是冒辟疆个人生活的寄托,另一方面也表明水绘园给予冒辟疆的家族文化传承。③描述说明水绘园作为冒辟疆隐逸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景,成为他营建遗民世界的重要象征。从而说明水绘园是他与同时代文人交流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他在乱世中重建文化乐园的努力。
  简析:文章开篇点明冒辟疆与水绘园关系紧密;接着介绍水绘园的相关情况,展现冒氏家族对其的经营,以及冒辟疆在其中的生活和文化传承;最后强调水绘园对冒辟疆和当时文人的重要意义,体现他重建文化乐园的贡献。
  7.答案:冒辟疆在重修水绘园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时势权力”。①他在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通过营造水绘园这一文化乐园,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重建文化乐园,使水绘园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②虽然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但他通过个人魅力和文化影响力,组织和影响了一批追随者。③并且,因为他的慷慨与气节,他的追随者都对他极为信任和推崇。
  简析:根据材料二,“时势权力”由“文化英雄”在特殊时期凭借能力和信任获得。冒辟疆在明清易代时营造水绘园,吸引文人,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体现组织能力;他凭借个人魅力和文化影响力吸引追随者,且得到信任,符合“时势权力”的特征。
  8.答案:①震撼于外表与笑容的反差:文中描述脑瘫儿头部大得惊人,几乎大过整个身体,这样异常的外表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他却露着不属于这世界的纯洁笑容,这种外表与笑容之间巨大的反差,让作者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一时难以承受。②对生命苦难的无力感:作者深知这些脑瘫儿所面临的生命困境,他们身体严重受损,未来充满艰难。面对这样的苦难,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内心充满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使作者在面对孩子纯洁笑容时,无法承受,只能选择逃避。
  简析:从脑瘫儿的外表和笑容的巨大反差,以及作者面对其苦难命运的无力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解释作者“无法在这笑容下承受一瞬,只能立即逃开”的原因。
  9.答案:①形成对比:与其他因身体残疾而被送来寄养院的孩子相比,这个正常孩子的情况截然不同。她因父母离婚、父亲工作忙无人照看被送来,虽身体正常却同样处于缺少家庭关爱的境遇,与其他孩子的身体残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寄养院孩子命运的多样性和无奈。②深化主题:正常孩子本应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却也被送到这里,进一步揭示了寄养院孩子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源于身体残疾,还包括家庭结构等社会因素,深化了文章关于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命运、反思社会现象的主题。
  简析:从对比和深化主题两个方面阐述,将正常孩子与其他残疾孩子对比,突出寄养院孩子命运的多样和无奈;同时揭示社会因素对孩子命运的影响,深化主题。
  10.答案:①不重复累赘。②这两处动作描写虽相似,但有着不同的情感层次和表达效果。第 段“拿着他的一只手”,初次接触,更多是出于对孩子的陪伴,此时作者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尚浅,只是简单的陪伴动作。而第 段“握着他的一只手”,经过与孩子一系列互动,如玩跷跷板等,作者对孩子有了更深的情感理解。“握”字比“拿”更能体现出作者与孩子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此时的“握着”是一种情感上的深度陪伴,是作者在感受孩子的沉默与孤独后,以这种方式给予温暖。二者相互呼应,逐步深化了作者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情感的发展过程,并非重复累赘。
  简析:分析两处动作描写所处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指出“拿”和“握”体现的情感层次不同,且二者相互呼应,展现情感发展,所以不重复累赘。
  11.答案:①对孩子的深刻理解与共情:作者长时间与孩子沉默地坐着,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深切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孤独与无法表达的痛苦。通过长时间的陪伴,作者仿佛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融为一体,深刻体会到孩子因身体残疾而无法正常表达的无奈,表达了对孩子的深切理解与共情。②自身的无力与悲哀:作者意识到自己虽尽力陪伴孩子,但对于改变孩子的命运却无能为力。这种与孩子共同的“无法表达自己”,不仅是孩子的困境,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反映出作者面对这些特殊孩子的命运时深深的无力感和悲哀之情,引发读者对特殊儿童群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简析:从作者对孩子的理解共情以及自身的无力悲哀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作者与孩子长时间沉默坐着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读者的启发。
  12.答案:C
  简析:全诗情感符合“羁旅吟愁”的主题。诗中既有对秋日景色的描写,又有对时事的悲叹、对远人的思念,这些情感不仅仅是秋日怀人,更体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诸多愁绪。A选项“秋日怀人”主题侧重于对他人的思念;B选项“绝句大观”主要是关于绝句这种诗歌体裁;D选项“古风撷英”主要是选取古风诗歌,均不符合本诗情感主题。
  13.答案:C
  简析:A选项,首联主要表现诗人的孤寂,并非对年华衰朽迟暮的感慨;B选项,“寒郊”一句未体现目送友人归去的场景;D选项,“车马比来尘”主要表达世事的纷扰和自己的漂泊之感,并非宦游的辛劳和干谒权贵的无奈。C选项,“乾坤东逝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理解恰当。
  14.答案:①借景抒情:诗的尾联“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诗人看到汀花岸草这些自然景物,以花、草的无人欣赏、自开自落来烘托自己的孤独寂寞。花草本无情,但在诗人眼中,它们却和自己一样,在这天地间有着一种落寞的情绪,从而引发伤神之感。②直抒胸臆:尾联直接表达“何处不伤神”,将自己内心的忧愁伤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诗人在前面几联中,通过写自己登高所见的秋景(秋菊、寒郊)、感慨世事(乾坤东逝水,车马比来尘)、悲叹时事和思念远人(屈指悲时事,停杯忆远人),层层铺垫,到尾联将这些复杂的情绪归结为“伤神”,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痛苦。③以小见大:诗人选取汀花岸草这些微小的自然景物来抒情,从细微处入手,将自己在羁旅中的愁思和对时事的感伤等诸多情绪都融入其中。这些看似平常的花草,在诗人的伤神情绪的笼罩下,也带有了一种深沉的忧愁,体现出诗人伤神之感的无处不在。
  简析:从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分析,结合诗句具体内容,阐述诗人抒发“伤神”之感的方式和效果。
  15.(1)答案:往,去
  简析:“纵一苇之所如”中“如”是“往,去”的意思,“纵”为“任凭”,整句意思是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
  (2)答案:通“缭”,盘绕
  简析:“山川相缪”中“缪”通“缭”,意为“盘绕”,描绘出山川相互环绕的景象。
  16.(1)答案:D
  简析:“苏子愀然”中“愀然”是“容色改变的样子”,从后文苏轼询问客人箫声为何如此哀怨可知,此时他的神色发生了变化。A选项“悲伤的样子”不准确;B选项“欢乐的样子”和C选项“洒脱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2)答案:B
  简析:“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共适”是“共同享有”的意思,苏轼认为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他和客人可以共同享受。A选项“共同到达”、C选项“共同陶醉”、D选项“共同承担”均不符合语境。
  17.答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简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主谓宾完整,“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分别描述不同行为,各自成句,故在“上”“鹿”“舟”后断开。
  18.答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简析:“逝”是“往”,“斯”代指水;“盈”指月满,“虚”指月缺,“卒”是“最终”。翻译时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准确翻译,以及句子通顺。
  19.答案:①句式特点: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整齐之美,又不失灵动。②修辞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箫声的哀怨、凄切,使无形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③用词特点:用词生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箫声的低沉、悲戚以及余音那种轻柔、细长、连绵不断的特点。
  简析:从句式、修辞、用词三个方面分析。句式上,整散结合;修辞上,运用比喻和拟人;用词上,使用象声词和形容词,分别阐述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20.答案:在《赤壁赋》第④段中,苏轼提出了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哲理,强调了一种超脱的心态,人们不应该执着于事物的变化而产生羡慕或悲哀的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人生如梦”体现了从变的角度看待人生,“一尊还酹江月”则体现了从不变的角度的超脱,既有对人生变化的感慨,又有在这种变化中寻找超脱和永恒寄托的情怀。
  简析:先阐述《赤壁赋》第④段的哲理,再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人生如梦”体现变的角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不变角度的超脱,说明该句体现了《赤壁赋》中的哲理。
  21.答案:C
  简析:前文“君子因所身遇,览天地之至文”是做法,后文“养神明之用”是目的,“以”可表目的,意为“用来”。A选项“则”表承接、转折等;B选项“于”主要表时间、地点等;D选项“而”表并列、转折等,均不符合语境。
  22.答案:D
  简析:A选项,文中强调山水名胜各有独特之处;B选项,作者见过宁国太守鲁君;C选项,文中未提及鲁君曾伴随皇族侍读。D选项,从“其成是楼也,余虽未登,而能用吾意而观于其间,将以逾越谢玄晖,李太白之所旧得者”可知,作者相信鲁君重修的北楼将展现出胜过古时的崭新面貌。
  23.答案:不能删去。①第①段划线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不可比性,体现了作者对山水名胜的哲学思考。②这与文章后续对北楼的赞美和重修的意义相呼应,为后文对北楼的描述提供了背景,体现了作者对北楼独特价值的认同,与全文主题“重修北楼”息息相关,不能删除。
  简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体现作者对山水的哲学思考;结构上,为后文描述北楼提供背景,与主题相关,所以不能删去。
  24.答案:①第②段以概括性描述为主,重在山势和环境的布局描述的客观性,通过“南入城”“陂池再耸”等凸显楼之位置特点,注重地理位置与特色的说明。②所给材料则以细腻的描写为主,重点展现景物的动态特点,描绘出日出和云海的变化,如“极天云一线异色”“日上,正赤如丹”等,注重意境和视觉效果。
  简析:对比两段文字,第②段是概括性描述,突出地理位置和环境布局;所给材料是细腻描写,展现景物动态变化和视觉效果,分别阐述其特点。
  25.写作略。按照题目要求,围绕“网络流浪汉”这一现象写议论文。可先引出该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探讨如何引导网民合理使用网络,避免过度“流浪”,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参考译文:
赤壁赋
【北宋】苏轼
①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②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③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④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⑤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