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0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4分
1.(6分)按要求填空。
(1)   ,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荀子《劝学》中以设喻取譬的方式表示独思的效果比不上学习的句子是:   ,   。
(4)《沁园春 长沙》中以两个动词展现出生机与活力的句子是:   ,   。
2.(1分)下列词语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语气助词
C.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多
3.(1分)下列词语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听见
B.君子不齿 不 齿:不愿提及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文言文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4.(2分)下列词语含义解释正确的有(  )项。
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俗:当地的风俗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④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平民百姓穿的衣服
A.1 项 B.2项 C.3项 D.4项
5.(2分)下列句子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忍顾鹊桥归路”是指“忍不住回望鹊桥所通的归路”。
B.“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指“难以抵挡寒冷的急风”。
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指“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指“应笑我多情而早生华发”。
6.(2分)下列成语或俗语与《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含义关联度最低的一项是(  )
A.“酒在口头,事在心头”——熟人社会
B.“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差序格局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长老统治
D.“肥水不流外人田”——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
7.(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节选)
朱光潜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
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⑧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1)第②段加点词“形相”在文中的含义是    。
(2)以下对第①段中“知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是(    )
A.人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会对事物进行选择性知觉。
B.人知觉到的物体与该物体的客观样貌并不一样。
C.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会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
D.人在持客观态度的时候,其知觉仍然有主观性。
(3)以下根据文意所作的推断中错误的是(    )
A.爱憎是实用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
B.科学家在想着用科技改变生活时,其所持的态度不是科学的态度。
C.科学家会重点去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期改变世界的混乱状况。
D.科学和美的态度都是“无所为而为”,即它们都不以实用为目的。
(4)以下句子中属于本文所说的“美”的是(    )
A.班主任运动会前号召大家弘扬集体主义美德。
B.他背越式跳高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
C.他跳高后满头大汗,喝白开水也觉得是美味。
D.他在跳高比赛中获得第6名,心里美滋滋的。
(5)请梳理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姜洁
①“百佳书记因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丁酉春夜别廖公,悲恸肝肠万物空”……无数人自发通过文章、诗歌、留言等各种形式怀念廖俊波
②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为何口碑如此之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
他爱百姓——只要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③廖俊波常说一句话:“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工作二十几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但凡群众对他提出的要求,他都想方设法去满足。
④2013年5月,铁山镇东涧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村里人平时喝山泉水,但一下雨,大家很苦恼。廖俊波当场就给县住建局负责同志打电话,要求他们帮助解决。两个月后,这下好了,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
⑤廖俊波非常重视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十分关心。政和一中校长魏明彦清楚地记得,2012年的冬天遇上了极寒天气,当时一中有1000名住宿生,但学生宿舍仅能容纳100人,挨家挨户查访学生有没有受冻。“一定要尽快新建学生宿舍,给所有住宿生一个温暖的环境!”探访过后,如今,政和一中的住宿生搬进了崭新的学生宿舍
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⑥早年,时任政和县拿口镇纪委书记的余道宗女儿突发脑部疾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镇党委书记廖俊波得知此事,其他镇党委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她至今也忘不了廖叔叔曾经的雪中送炭。
⑦时任政和县常务副县长的南平市建阳区区长魏敦盛告诉记者,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政和,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出去。”他总这么说。魏敦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市领导视野,迅速成长为一名正处级干部。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2011年以来,全县向重点一线选派干部230多名,这些干部在参与重大项目的同时,有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
他爱家人——虽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⑧在很多人眼里,廖俊波是个工作狂,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亏欠家庭很多。可是他的妻子林莉、女儿廖质琪却不这么认为。
⑨廖质琪说:“他很忙,但是偶尔空闲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我的微博、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虽然他从不留言,但他都会认真地看。”今年3月4日,廖质琪刚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⑩“他是个很会哄人开心的人。”忆起丈夫,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给她一个惊喜。“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很兴奋地发现店里有蓝色的满天星,他要求店主在红玫瑰、白百合周围围了一大圈蓝色满天星。”
2009年暑假,林莉和女儿去桂林旅游,返程时是周末,眼尖的女儿突然发现公交站路灯下爸爸的身影。原来,廖俊波当天恰巧从浦城回到南平,在家煮好稀饭、炒好小菜,前来“接驾”:“你们怕黑,你们就不怕了。”
3月18日下午,在市里开完会回到家,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回武夷新区继续工作。临别前,林莉劝道:“雨下这么大,就不能推一推?”
“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与妻子深情道别。
不曾想,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
(1)赏析第 段“接驾”一词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是否与本节观点相匹配。
(3)分析第⑨⑩段画线句的作用。
(4)本文结构巧妙,请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7分)
9.(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1]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2]文身地,犹自[3]音书滞一乡。
注释:[1]飐:吹动。[2]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3]犹自:仍然是。
(1)下列对本诗题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诗
B.赠答诗
C.羁旅诗
D.山水诗
(2)对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
B.颔联对仗工整。
C.颈联明丽高远。
D.尾联呼应诗题。
(3)请概述诗中寄寓的情感。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2分)
10.(2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白居易,字乐天。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览居易文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擢升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
②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拜左拾遗。
③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曰:“元稹守官正直,人所共知。自授御史已来臣恐元稹左降以后,凡在位者,每欲举职,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疏入不报。
④五年,当改官。上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封。九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⑤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擢升甲科    
②士君子多之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居易幼聪慧绝人(    )
A.穿越
B.停止
C.超过
D.阻断
②以下属于“宰相以宫官非谏职”所提到的“宫官”的是(    )
A.秘书省校书郎
B.集贤校理
C.京兆府户曹参军
D.太子左赞善大夫
(3)第①段画线部分需要句读的四处是    。
年十五A六B时C袖D文E一篇F投著G作郎H吴人I顾J况K况L览M居易N文O迎P门Q礼遇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臣恐元稹左降以后,凡在位者,每欲举职,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
(5)请列举对白居易被贬起推动作用的人。
(6)文中能体现白居易才华的情节有哪些?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9分)
1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病梅馆记
龚自珍
①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
②文人画士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然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
③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夭其稚枝,锄其直,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毁其盆,悉埋于地;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甘受诟厉
⑤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选自《龚自珍全集》
材料二:
但八股清通,即可为巍科进士,而竟有不知司马迁为何代人,则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其文法严苛,触处皆犯。……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坑儒。
(1)材料一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入的是(    )
A.焉
B.哉
C.欤
D.耳
(2)以下对材料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画士的畸形审美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直接原因。
B.文人画士通过砍斫、剪截、挖除等方法制造病梅。
C.作者为买不到健康的梅树来装点园林而感到愤怒。
D.作者对没有闲田养梅树没有时间照顾梅树而懊恼。
(3)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12.(70分)写作。
本学期,我们研习了毛泽东、闻一多、鲁迅、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辛弃疾、韩愈等名家的作品,领略了袁隆平、钟扬、张秉贵、香雪、小战士等闪光形象。请从本册课文中选取你印象深刻的一些人物或形象,也可以是对他们情怀形成原因的分析,还可以是讨论他们的情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1)答案:海客谈瀛洲
  简析: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默写时注意“瀛”字的正确写法。
  (2)答案:羽扇纶巾
  简析:此句出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绘周瑜的形象,“纶”读音为“guān”,不要误写。
  (3)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简析:这两句出自荀子《劝学》,以设喻方式对比独思和学习的效果,“须臾”意为片刻,注意“臾”的书写。
  (4)答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简析:出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击”“翔”两个动词生动展现出万物在秋景中的活力,书写时注意准确。
  2.答案:A
  简析:B选项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解释为“在这里”;C选项“金就砺则利”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并非“黄金”;D选项“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是“清楚”的意思,不是“多”。A选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假”解释为“借助”正确。
  3.答案:D
  简析:A选项“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闻”应是“知道、懂得”的意思;B选项“君子不齿”的“不齿”是“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的意思;C选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的“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并非“文言文”。D选项“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解释为“赞许”正确。
  4.答案:B
  简析: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解释正确;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俗”应是“世俗”,不是“当地的风俗”;③“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是草木摇落的声音,解释正确;④“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不是“平民百姓穿的衣服”。所以①③正确,答案选B。
  5.答案:A
  简析:“忍顾鹊桥归路”中“忍”是“怎忍”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怎忍心回头看那鹊桥回去的路”,A选项解释错误。B选项“怎敌他、晚来风急”意思是难以抵挡寒冷的急风;C选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D选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意思是应笑我多情而早生华发,B、C、D选项解释均正确。
  6.答案:C
  简析:A选项“酒在口头,事在心头”体现熟人之间口头上随意但心里有数的特点,与熟人社会关联紧密;B选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体现以个人为中心的亲疏远近的关系格局,符合差序格局概念;D选项“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围绕私人利益的道德观念,与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相符。C选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强调个人的志向抱负,与长老统治所强调的年长的长者拥有较高社会权威和影响力关联度低。
  7.(1)答案:指不同观者基于自身性格、情趣、态度等因素所看到的事物呈现出的带有主观认知成分的外在样貌。
  简析:文中通过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不同“知觉”,表明古松的“形相”会随观者不同而变化,既有事物本身客观的部分,也融入了观者主观因素,由此可概括出其含义。
  (2)答案:C
  简析:A选项,文中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同一棵树有不同知觉,体现了人会选择性知觉,该选项符合文意;B选项,根据“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可知,人知觉到的物体融入了主观因素,与客观样貌有差异,该选项正确;D选项,“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说明即使持客观态度,知觉仍有主观性,该选项正确。C选项,文中说的是知觉带有创造性,但不是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该选项不符合文意。
  (3)答案:C
  简析:A选项,文中提到“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说明爱憎属于实用态度,且可在生活经验中形成,该选项正确;B选项,科学的态度是“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当科学家想着用科技改变生活时,带有实用目的,不符合科学态度的特点,该选项正确;D选项,由文中对科学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和美感态度“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描述可知,二者都不以实用为目的,该选项正确。C选项,文中说科学家探寻事物关系是为了在混乱世界中寻出条理,重点是理论探索,而非改变世界混乱状况,该选项推断错误。
  (4)答案:B
  简析:A选项“班主任运动会前号召大家弘扬集体主义美德”,这里的“美德”是道德层面,并非文中从美感态度关注事物形相的“美”;C选项“他跳高后满头大汗,喝白开水也觉得是美味”,“美味”侧重生理味觉感受,不符合“美”的含义;D选项“他在跳高比赛中获得第6名,心里美滋滋的”,这种“美滋滋”是因比赛获奖的心理感受,不是对事物形相的审美体验。B选项“他背越式跳高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是从欣赏事物本身形相角度出发,符合文中“美”的范畴。
  (5)答案:第⑧段首先通过人与动物对比,提出人有对美这一高尚企求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实用、科学和美感活动的阐述;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实用活动和美感活动的特点,阐释二者差异;然后从人与物的角度,分别阐述在实用、科学世界和美感世界中事物意义的不同;最后得出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一面的结论。
  简析:分析文段论证思路,需梳理文段各部分内容及逻辑关系。文段开头将人与动物对比,引出人对美的追求;接着举例对比实用和美感活动;然后从人与物的角度阐述不同世界中事物的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强调美和美感经验的价值。
  8.(1)答案:“接驾”运用拟人手法,在此段中用来形容廖俊波迎接妻女回家的情景,赋予了廖俊波的行为一种庄重和重视的色彩,形象地写出了廖俊波对妻女的重视,体现他对家人的深深爱意,还使文章语言带有一种温馨、幽默的氛围,让廖俊波对家人的爱更加生动可感。
  简析:从修辞角度看,“接驾”本用于对帝王等尊贵之人的迎接,这里用于廖俊波迎接妻女,是拟人手法;从表达效果看,突出了他对妻女的重视和爱,同时让语言更具特色。
  (2)答案:第⑦段画线句与本节观点相匹配。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使魏敦盛等一线干部得到更多锻炼和展示机会,进入市领导视野并获得提拔,这体现了他对干部的关心和扶持,符合“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的观点,他不仅在言语上关心干部,更通过实际行动助力干部成长,这种关爱如同亲人般温暖和贴心。
  简析:先明确本节观点是廖俊波爱干部,再分析画线句中他为干部创造汇报机会,助力干部成长,与观点相符。
  (3)答案:第⑨段画线句通过女儿的口吻,具体描写廖俊波在忙碌中对女儿的关心,如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关注女儿社交动态等,体现出他对家人的关爱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第⑩段画线句通过妻子的回忆,具体描写廖俊波对妻子的关爱,他记得妻子生日并精心准备礼物,从妻女的角度展现廖俊波对家人的用心呵护,共同突出了他对家人的无私关爱。
  简析:分别分析两段画线句,从女儿和妻子的角度,展现廖俊波对家人在不同方面的关心,突出他对家人的爱。
  (4)答案: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廖俊波口碑好是因为生前给予别人太多爱,概括全文主旨;接着分别从爱百姓、爱干部、爱家人三个方面具体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他对不同人群的关爱;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廖俊波虽已离去,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其精神将继续激励人们前行。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读者把握文章内容,同时突出了廖俊波大爱的形象,深化了主题。
  简析: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作用,总结结构对文章内容呈现和主题表达的好处。
  9.(1)答案:A
  简析:这首诗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时,寄给漳、汀、封、连四州友人的诗,有登临的行为,但主要目的不是单纯描写登临所见,而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等情感,所以不属于典型的登临诗。诗中有对友人的寄怀,属于赠答诗;诗人被贬此地,也可看作羁旅诗;诗中描写了柳州城楼所见之景,有山水诗的特点。A选项表述不正确。
  (2)答案:C
  简析:A选项,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直接抒发了诗人登上高楼后的愁思,直抒胸臆,该选项正确;B选项,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惊风”对“密雨”,“乱飐”对“斜侵”,“芙蓉水”对“薜荔墙”,对仗工整,该选项正确;D选项,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呼应诗题中“寄漳、汀、封、连四州”,表达与友人音信不通的无奈,该选项正确。C选项,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描绘的景象是压抑、曲折的,并非明丽高远,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3)答案:①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诗人与友人同时被贬,登楼远望,心系友人,却因“岭树重遮”难以望见,体现对友人的牵挂;②被贬蛮荒之地的仕途失意之愁,首联“海天愁思正茫茫”直接表达了被贬后的愁苦;③与友人音信不通的无奈和惆怅,尾联“犹自音书滞一乡”写出虽同被贬却音信难通的无奈。
  简析:结合诗歌内容,从诗人对友人的情感、自身处境等方面分析,首联抒情体现仕途失意之愁;颈联写景暗示对友人的思念;尾联直接表达与友人音信不通的无奈。
  10.(1)①答案:提拔,升职
  简析:“擢升甲科”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被提拔到甲科,“擢”有提拔、升职之意。
  ②答案:称赞
  简析:“士君子多之”中“多”在这里用作动词,结合语境,是说士君子对白居易的行为或作品表示称赞。
  (2)①答案:C
  简析:“居易幼聪慧绝人”意思是白居易从小就聪慧超过常人,“绝”在这里是“超过”的意思,选C。
  ②答案:D
  简析:“宫官”是指在皇宫中任职的官员,通常与太子或皇室相关。A选项秘书省校书郎属于中央政府机构秘书省的官员;B选项集贤校理是集贤院的官员;C选项京兆府户曹参军是地方行政机构官员;D选项太子左赞善大夫是太子的属官,属于宫官范畴,选D。
  (3)答案:CFKO
  简析:“年十五六时”是时间状语,应在“时”后断开(C处);“袖文一篇”表达完整,“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是行为,故在“篇”后断开(F处);“吴人顾况”是完整名词短语,“况览居易文”中“况”是主语,应在“况”前断开(K处);“迎门礼遇”是顾况的行为,句子结束,在“遇”后断开(O处)。
  (4)答案:我担心元稹降职以后,所有在位的人,每想要升职,没有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惩治罪恶)。
  简析:“左降”指官员降职;“以稹为戒”即把元稹当作警戒;“绳愆”中“愆”是罪过、错误的意思,“绳愆”意为惩治罪恶。翻译时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准确翻译,以及句子通顺。
  (5)答案:对白居易被贬起推动作用的人有:宰相,宰相认为宫官(白居易当时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不应先谏官言事;素恶居易者(或“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的人”),他们指责白居易行为浮华,以其母之事攻击他,影响了他的仕途;中书舍人王涯,他上疏议论白居易的情况,认为其不宜治郡,进一步推动了白居易被贬。
  简析:从文中找出与白居易被贬相关的人物及事件,如宰相的看法、厌恶他的人的指责、王涯的上疏等,进行归纳总结。
  (6)答案:①白居易年少时便显露非凡的才华,在十五六岁时就将自己的诗作投献给顾况,得到顾况的高度赞赏;②白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受到士君子的称赞,且作品流传至宫中,得到认可;③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翰林,担任学士,三年五月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这些职位的授予反映了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重视。
  简析:结合文本,从他年少时的经历、文学成就、官职晋升等方面分析,年少投诗受赞赏体现才华初显;文学作品受称赞且流传宫中体现文学才华;官职授予体现其才能获认可。
  11.(1)答案:B
  简析:A选项“焉”通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停顿等,此处不表疑问或停顿;C选项“欤”用于句末,表疑问、感叹等,但语气不如“哉”强烈;D选项“耳”用于句末,表示限制,相当于“罢了”,不符合语境。B选项“哉”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达对文人画士造成祸害的强烈感慨,选B。
  (2)答案:A
  简析:B选项,文人画士是通过鬻梅者制造病梅,并非自己直接动手,该选项错误;C选项,作者愤怒的是梅树被摧残,并非买不到健康梅树装点园林,该选项错误;D选项,作者是借没有闲田养梅表达对人才被扼杀的无奈和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情,不是单纯懊恼没时间照顾梅树,该选项错误。A选项,文人画士的畸形审美引导鬻梅者制造病梅,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直接原因,该选项正确。
  (3)答案:材料一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梅树的遭遇来隐喻人才的遭遇。材料二中提到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与材料一中文人画士对梅树(人才)的摧残相似,都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才的悲惨命运。材料一以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之梅,隐喻封建统治者及帮凶对人才的束缚和扼杀;作者“泣之三日”“纵之顺之”等行为,表达了对人才被扼杀的痛心以及希望人才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呼吁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通过对比梅树和人才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压制,表达了对改革现状、解放人才的渴望。
  简析:先明确材料一托物言志的手法,再将材料二中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与材料一中梅树的遭遇相联系,分析二者对揭示封建统治下人才命运的相似性,以及材料一如何借梅树表达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和期望。
  12.略
参考译文:
白居易。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十五六岁时,顾况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并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白居易开始参加进士考试,被提拔为甲科。元和元年四月。
白居易的文辞华丽丰富。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针砭时弊,因此士大夫们都很赞赏他。元和二年十一月,担任学士,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他们同年参加制举考试。后来元稹从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崔群在皇帝面前为元稹辩护。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极力劝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每次上奏都不避权贵,以后在位的人,都会先以元稹为戒,绳之以法。
元和五年。皇帝说:“白居易官职低微,受到资历的限制,他的官职可以让他自己奏报上来,请求担任京府判司。我有年老的母亲,养活母亲很困难。”于是。元和六年四月,他退居到下封。
元和九年冬天,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杀害,并紧急请求逮捕凶手。但是宰相认为宫官不是谏官。恰巧有素来厌恶白居易的人,说他浮华无行,而白居易却写了《赏花》和《新井》两首诗,不应该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于是上奏将他贬为江表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议论,不适合担任郡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