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选项中的字音和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熨(yù)帖 残羹冷炙 风致
B.檄(xí)文 蓊(wěng)蓊郁郁 敛裾
C.隽(juàn)永 锲(qì)而不舍 国萃
D.蹩(bié)脚 孱(càn)头 弥望
2.(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为干支纪年法,“乾隆三十九年”(《登泰山记》)为年号纪年法,此外,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还有年号干支兼用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我们初中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有《惜抱轩诗文集》传世。
3.(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
B.正襟危坐 危:端、端正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D.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4.(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隔1217天,曾经的互联网顶流李子柒回归了。在停更视频的三年里,面对外界的纷扰与 ,她从未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播,这份 的精神,如同她视频中精心雕琢的非遗作品,历经时光洗礼
客观来看,李子柒的视频和当代的互联网气质呈现了相反的特征——在城市话题占主流的互联网上,选择聚焦乡村,选择慢条斯理、 。她的视频有“疗愈”效果的原因,是由于这些视频能让人们在快节奏、高声量、表演浮夸的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让人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宁静与美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置疑 坚韧不拔 安之若素
B.质疑 坚韧不拔 从容不迫
C.质疑 艰苦卓绝 安之若素
D.置疑 艰苦卓绝 从容不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的视频有“疗愈”效果的原因,是这些视频能让人们在快节奏、高声量、表演浮夸的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
B.她的视频有“疗愈”效果,是由于这些视频能让人们在快节奏、高声量、表演浮夸的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
C.她的视频有“疗愈”效果的原因,是由于这些视频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能让人们在快节奏、高声量、表演浮夸的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
D.她的视频有“疗愈”效果,是由于这些视频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能让人们在快节奏、高声量、表演浮夸的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
二、
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经典,还要关注文化仪式、文物等,将语言交往记忆、对物的记忆以及模仿性记忆融汇于此空间当中。换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语言交往记忆)上(物的记忆)和文化仪式(模仿性记忆)上。
②首先,对话经典,建构记忆。经典无疑是走进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途径。以“孝”为例,其为仁之本与!”今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更需要多角度思考。“弟子入则孝,这是讲人伦标准;“父母在,游必有方”,这是讲赡养之孝;“无违”是讲礼仪之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是讲继志之孝。所以,创造了多层次“孝”的概念。只有立足经典文本,对之加以条分缕析,走向孔子有着丰富伦理内涵的“孝”的概念,进而为继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孝”提供依据和可能。
③其次,参与仪式,体认记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 科泽提出,一端是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另一端是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孔子早就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重大意义: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用孔子的话讲,即“不学礼,这就把价值观念熔铸于“习礼”的行动当中。通过“力行”礼仪,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④最后,关注文物,丰富记忆。文物超越了普通物的实用和审美特性,还是孔府、孔庙等文化遗址,都是承载彼时思想的文化想象,孔庙、孔林、孔府等都是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具象化体现,也是体验
和感受孔子“诗礼之教”的重要文化场域。如孔庙里有“金声玉振”坊(金声)为始,以击磬(玉振),以金声玉振象征孔子对后世的“滋养”,与孔子“礼乐”教化思想正好吻合。又如孔林有“子贡手植楷”石碑,再来读《论语 公冶长》中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不可得而闻也”,感受必然不同。这些真实的文化物象对丰富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无疑独具价值。
(摘编自赵晓霞《由器见道》,《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传统文化投射在经典文本上的较多,投射在文化仪式和文物上的则相对较少。
B.孔子推崇“孝悌”思想,他从人伦、赡养、敬慕等多个层面阐释了“孝”的丰富内涵。
C.孔子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作用,坚持以“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
D.文物和文化遗址是承载当时思想的文化想象,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和重要文化场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条并列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基于对杨 阿斯曼“文化记忆”概念的认同,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条途径。
C.文章多处引用《论语》原文,语句内涵丰富,角度有别
D.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从建构记忆、体认记忆、丰富记忆三方面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B.2024年夏至日,中华儿女齐聚甘肃天水伏羲故里,以太牢、鲜花、雅乐之仪和虔敬之心致祭伏羲,祈愿国泰民安,传承中华文明。
C.天津博物馆2024年新春档展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千年的民族交融,让我们体味锦绣西域的文脉绵长。
D.通过对良渚遗址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还能感受到古代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三、
6.(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选文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不能十步;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锲而不舍,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节选自荀子《劝学》)
选文二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 序》)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gǔ jī):巧言善辩,此处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③寻绎数终:寻绎;数终,多次。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 负:担负,承受
B.比读《齐史》 比:近,近来
C.足敌君羸卒数万 卒:士兵
D.心善其说 善:认为……好,赞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假舆马者
B.旬朔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
C.而常废于不勤 不拘于时
D.庶几以此补之 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第一段为中心论点,即学习不可以停止,选文二秦观自己读书的经历也可以论证这个论点。
B.选文二秦观以自身为例,阐述了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不应贪图享乐、荒废学业的道理。
C.选文一最后一段,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选文二则没有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
D.选文一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多用对偶、排比句,富于节奏感,情感真挚,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4)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时十一二。
②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四、
7.(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②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淳熙七年,作词前几年,词人调任频繁、到处漂泊。②憔悴:指衰老。招魂:楚辞中有宋玉的《招魂》,儒冠多误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山前灯火”表明天色已近昏暗,“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景象。
B.山头的浮云飘来飘去,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调任的遭遇,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密切关合。
C.下阕前三句,作者借用三国周瑜羽扇纶巾的潇洒形象,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引用此典的用意相同。
D.本词最后两句用典自然,饱蘸词人的血和泪,语调低沉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8.(6分)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2) ,善假于物也。(《劝学》)
(3)道之所存, 。(《师说》)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 , ”强调了自我反思、省察的重要性。
(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就是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五、
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八月乡村荷意多
罗光成
①八月的四连村,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心的荷。
②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关键词,能够心神静然,流连忘返,遥作分享。四连的荷,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
③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大而阔者何其多,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在我敲击键盘的此刻,仿佛有了瞬间的顿悟。这都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
④往昔所见的那些荷,沿着或顺着水面,前后左右,在水面上铺开而去。它们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矜持,而又隐隐约约有些许自我高洁的孤芳自赏。它们虽也仰望天空,但天空是天空,之间看不出气息的交流;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在我与它相逢对视的一刹,又仿佛我的心早就在等待被它秒抓。它们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吹开的裙袂,待放的菡萏是豆蔻的美髻,更是举向天空的青春的旗帜与追梦的画笔。初成的莲蓬,纷纷挤近我的鼻尖,那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而那豆蔻美髻的“画笔”,似乎也正凝神屏息,你这是怎样的一种仪仗与礼数,怎样的一种隆重与用情!你与我从外在的风貌到精神的气度,你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叫“物我两忘”的词语——你就是我,我成为了你。你占据了整个视野,犹如屏蔽了声音的潮流,席卷而来,一切都与你有着藕断丝连。太阳,是为你开启的追光,是为你铺开的画布;大地;那远远的、仿佛顺着天边站立的大树,是为你传递讯息的中继,它们为你和那些来自远方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
⑤我拍下一张照片,写道:倾听世界,成长未来。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写道:理想,总是有方向的。照片上是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一时间,点赞像咕嘟嘟的开水,沸腾不止……自带气场与魅力的四连的荷,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的时空,一路爆棚。
⑥两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坐在长凳上的叫刘友芳,问答中,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前后左右,点画一圈,“她是我家嫂子,在开发区上班,来帮我忙的。”
⑦从前年开始,刘友芳流转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藕,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现在进入忙季,“每天光卖莲子的收入,就有万把块钱。”刘友芳说,家家穷,村外的姑娘不肯来,外面说起我们村子都是直摇头。不过,现在好了。”刘友芳抬起头,“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子,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村
外的好姑娘,比赛似的嫁到我们村了。”一直蹲着剥莲蓬的张谊琴,抽空抬起头,嘴角挂着笑意,又手不停歇地低头剥莲蓬去了。
⑧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的故事,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行走天地间,不畏浮尘,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不负造物,乘风攀升。
(选自《新安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明了对四连荷的情感态度,并对其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倍加赞赏,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④段,作者将往昔所见之荷与四连的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连的荷具有走出书斋、跳出羁绊的气质
C.文章第⑤段,作者在朋友圈分享的四连荷照片及所配之词,既展现了荷的优美姿态
D.文章第⑦段张谊琴“狠狠嗔了刘友芳一眼”这处细节描写,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表明她对刘友芳所说话的不理解与不认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作构思类似,都以游踪为线索,思路清晰
B.文章在第④段描写待放的菡萏时,运用博喻的修辞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荷的娇美之态。
C.作者在描摹四连荷亭立之姿后,由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转换自然,也便于直抒胸臆。
D.文章在叙述、描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抒情性,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章用较多笔墨记叙与刘友芳的交谈,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本文题为“八月乡村荷意多”,请探究作者笔下“荷意”的多重意蕴。
六、整本书阅读
10.(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任选角度(不少于60字)
春节将至,无论身在何方,“回家过年”是每一个客居他乡的中国人的心愿。在众多回乡的旅客中,因为这个春节假期,他们将在家族亲人、邻里故交的见证下完成婚礼。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不再按照家乡的习俗收纳“彩礼”。他们将新婚的消息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将权限设置为“仅亲友可见”
七、作文(40分)
11.(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咬文嚼字》编辑部于12月2日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松弛感”一词入选。在当下,“松弛感”一般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应对自如,以“新世代的松弛感”展现满满的青春自信
对于“松弛感”,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清晰;不少于750字。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锲而不舍”的“锲”读音应为“qiè”,“国萃”错误,应写作“国粹”。A、B、D三项字音和字形均正确。
2.答案:B
简析: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而非“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A、C、D三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3.答案:A
简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中“稍”应解释为“逐渐”,而非“稍微”。B选项“正襟危坐”的“危”解释为“端、端正”;C选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攻”解释为“学习、研究”;D选项“金就砺则利”的“就”解释为“接近、靠近”,均正确。
4.(1)答案:B
简析:“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此处应选“质疑”;“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顽强,“艰苦卓绝”侧重于斗争环境艰苦,这里强调李子柒坚守传播传统文化的意志,用“坚韧不拔”合适;“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安之若素”侧重于面对不顺利或反常现象时的心态,结合语境,“从容不迫”更能体现李子柒视频的状态。所以选B。
(2)答案:D
简析:原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表述错误,可去掉“的原因”或“是由于”。同时,从逻辑上看,应先“精准触碰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再“让人们在……短视频生态里感受到别样的韵味”,D选项修改最恰当。
5.(1)答案:C
简析:A选项,原文只是强调传承传统文化要关注经典、文化仪式和文物等方面,并未提及传统文化投射在各方面的多少,该项无中生有;B选项,孔子对“孝”的阐释中未提及“敬慕”层面;D选项,文物和文化遗址是承载彼时思想的文化想象,是丰富当代人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并非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本身。C选项与原文表述相符。
(2)答案:D
简析:文章的写作目的是阐述传承传统文化的三条途径,即对话经典、参与仪式、关注文物,以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代价值,而不是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A、B、C三项对原文论证的分析均正确。
(3)答案:B
简析:第④段观点是“关注文物,丰富记忆”,B选项描述的是祭祀伏羲的仪式场景,不属于“文物”范畴,不能作为支撑该段观点的论据。A选项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C选项天津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D选项良渚遗址,都属于文物或文化遗址,能丰富人们的文化记忆,可作为论据。
6.(1)答案:A
简析:“然负此自放”中“负”应解释为“依仗”,而非“担负,承受”。B选项“比读《齐史》”的“比”解释为“近,近来”;C选项“足敌君羸卒数万”的“卒”解释为“士兵”;D选项“心善其说”的“善”解释为“认为……好,赞同”,均正确。
(2)答案:A
简析:A选项中“喜从滑稽饮酒者游”和“假舆马者”的“者”均为代词,可译为“……的人”;B选项中“旬朔之间”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蚓无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选项中“而常废于不勤”的“于”表原因,可译为“由于”,“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D选项中“庶几以此补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在”。
(3)答案:C
简析:选文二中秦观将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好却因不勤奋而荒废学业,与年老后勤奋却因善忘而效果不佳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C选项中说“选文二则没有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错误。A、B、D三项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均正确。
(4)①答案: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
简析:“衰耗”意为“耗尽”,“殆”意为“大概”,“十一二”意为“十分之一二”。翻译时需准确译出这些关键词,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句子。
②答案: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简析:“败”意为“损害”,“业”意为“学业”,“此二物”指代前文提到的“不勤”和“善忘”,本句是判断句,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的语气。
7.(1)答案:C
简析:本词下阕前三句作者借用周瑜羽扇纶巾的潇洒形象,是为了与自己如今的憔悴落魄形成对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而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引用此典是为了赞颂周瑜的年少有为,两者用意不同。A、B、D三项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均正确。
(2)答案:①漂泊不定的凄凉。词人在黄昏的山村,想到自己频繁调任,如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听见“鹧鸪声”,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②遇到友人的欢喜。“潇湘逢故人”写词人遇见老友,心情立即转忧为喜。③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词人用典,表达了对朝廷误国、抗金将士英灵难慰的愤懑。④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回忆当年“鞍马尘”,如今却频繁调任、落魄蹉跎,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
简析:从词中“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等词句,结合作者调任频繁的背景,可体会到漂泊之感;“潇湘逢故人”体现遇到友人的喜悦;“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用典,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下阕回忆少年时的潇洒,与如今对比,可看出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
8.(1)答案:渺沧海之一粟
简析:注意“渺”“沧”“粟”的写法,避免错别字。
(2)答案:君子生非异也
简析:“生”通“性”,要准确书写,不能误写成“性”。
(3)答案:师之所存也
简析:直接默写,注意不要漏字、错字。
(4)答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简析:“参省”“知”容易写错,要准确记忆,“知”通“智”。
(5)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
简析:“徘”“徊”笔画较多,要书写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
9.(1)答案:D
简析:文章第⑦段中张谊琴“狠狠嗔了刘友芳一眼”这处细节描写,结合“嘴角挂着笑意”可知,并非是对刘友芳所说话的不理解与不认可,而是体现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轻松愉快的氛围。A、B、C三项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均正确。
(2)答案:A
简析:本文没有以游踪为线索,而是围绕四连村的荷展开描写、叙述和抒情;《荷塘月色》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再返回。A选项中说两者写作构思类似错误。B、C、D三项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均正确。
(3)答案:①为下文抒发对时代的礼赞、表达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作铺垫,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②说明荷对四连村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展现政府扶贫政策和乡村发展的新面貌。③深化主题,表现作者对四连村人如四连荷般努力追求、追求生命价值的赞美,表现对中国乡村新面貌的赞美。
简析:从结构上看,与刘友芳的交谈为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从内容上,体现荷对村子发展的作用;从主题上,深化了对乡村发展、村民精神的赞美。
(4)答案:①四连荷生机勃勃、具有生活化的精神气质,追求自由。②四连村人如荷般努力奋斗、积极向上。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的蓬勃力量和时代豪情。
简析:从荷自身的特点,如“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可看出其追求自由、生机勃勃;从刘友芳办家庭农场致富等内容,可看出四连村人努力奋斗;从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可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力量和豪情。
4.答案:这一现象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型,反映了家族、个体观念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从《乡土中国》的视角来看,传统乡土社会强调家族利益和礼俗秩序,婚姻往往涉及家族间的经济交换,如彩礼习俗。而现代社会则强调个体权利和自主选择,小陈与未婚妻不收取彩礼,是对传统习俗的突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和法治观念,也反映出年轻一代更注重婚姻的纯粹性和自愿性。同时,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婚讯,且设置权限为“仅亲友可见”,这表明信息化和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既保留了家族亲友的见证,又展现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观念的自主选择和对现代文明的认同。
简析: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家族、婚姻习俗、社会变迁等知识,分析材料中不收彩礼和在朋友圈发布婚讯等现象,从传统与现代对比的角度阐述其反映的社会变化和观念转变。
5.写作略。按照题目要求,以“松弛感”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需明确观点,如“松弛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运用恰当论据,如生活中的事例、名人故事等进行论证,注意论证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不少于750字。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汇积水流成为深渊;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也不足十步远,(也能到达。(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如果)不停地刻下去。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却能向上吃到泥土,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两个蟹钳、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选文二:
我年轻时读书,默写它。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喝酒的人交往,没有几天在看书,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
近几年来,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就又不知道了,却常常荒废在善忘。
嗨!损害我的学业的。最近读《齐史》,足敌君羸卒数万,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编为几卷。
啊!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