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4-27 10: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建湖县第二中学2015~2016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选修)试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 B. ②③ C. ③④  ?? D. ①④
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遭毁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3.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也有水资源紧张之感,其主要原因是(??? )
A.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得干旱
B.珠江上中游流域修建众多大中型水库,使流入下游水量明显减少
C.立体农业及大棚农业兴起,用水量大增
D.水体污染及咸潮导致水质性缺水
2013年7月以来俄罗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森林大火,为世界森林火灾史上所罕见。大火烧毁80多万公顷森林,每天增加70万吨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物链问题等难以估量,并可能加剧全球变暖。专家表示,要恢复火灾区域生态系统,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据此回答4~5题。
4.俄罗斯的森林主要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 ???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此次俄罗斯森林大火过后,森林被严重烧毁的地区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是(  )
A.气候类型明显改变? B.沙漠面积扩大
C.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 D.水土流失加剧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 ②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就越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③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④环境问题因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酸雨被称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泪”,酸雨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 ? B.四川盆地???? ?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8.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D.大力发展水电
下图是我国各区域近30年霾日数月际变化统计图,完成第9~10题。
?9.灰霾天气最多发生在(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10.我国灰霾天气东部多、西部少,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势??? B.降水? C.城市化水平? D.植被覆盖率
11.下图为黄河流域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湿地减少、洪涝灾害、环境污染??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 (???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1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程度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 (?? )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1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重的是??? (??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生物防治害虫最突出的优点是( )
A.作物增产幅度大B.保持生物多样性? C.不污染环境???? D.降低生产成本
16.防治害虫是提高农业产出的手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既能体现杜绝化肥、农药的滥用,又能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的是( )
A.处方农业??? B.有机农业?? ? C.节水农业?? ? D.精确农业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7~18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7.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18.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2010~2050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趋势示意图(单位:万吨),表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情况统计表(%)。据此回答19~20题。
?
1990~2009年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变化
1990~2009年碳排放总量变化
欧盟
-39.1%
-12.7%
美国
-14.1%
7.3%
日本
-14.6%
0.4%
澳大利亚
-21.9%
30.5%
19.有关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
B.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少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
D.随着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将会快速下降
20.有关表中1990年至2009年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国废弃物碳排放量都在下降
B.日本、澳大利亚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
C.美国2009年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1990年有所上升
D.欧盟固体废弃物碳排放的下降幅度超过其碳排放总量的下降幅度
图11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给相关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图11
21.图中数字代表能源供需矛盾、西电东送、油价上涨和能源充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油价上涨??? B. ②—能源供需矛盾?? C.③—能源充足?? D.④—西电东送
22.西气东输工程是实现对东西部双赢的能源战略,体现在( )
A.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 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D.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减轻土地荒漠化
2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 D.土壤肥力下降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15日电,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5日终于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今后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领域。完成24-26题。
24.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热资源的开发 B.矿物燃料的燃烧 C. 森林的破坏 D.太阳活动的影响
25.为减缓气候变化,人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加强对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与预报
B.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太阳能、核电、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C.加快海洋和沿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对公众进行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6.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B.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第II卷(非选择题)
综合题(本题共5道小题,,共60分)
2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    。?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和    。?
(3)人类社会通过    活动和    活动向环境中排放    。?
(4)由图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
28.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
29.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
30.结合材料和“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14分)
目前,我国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
31.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左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右图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6分)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__(2分)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来源是 (3分)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3分)
建湖县第二中学2015~2016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选修)答题纸
一、选择题(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综合题(共60分)
(共8分)
(1)     ? (1分)。
(2)       ?(1分)       (1分)。??
(3)       ?(1分)      ?(1分)     ?(1分)。?
(4)        ?(2分)。?
28.(共12分)
(1) (2分) (2分)
(2分) (2分)
(2) (2分) (2分)
29.(10分)
(1) 总体趋势 (2分)
原因 (2分)
(2分)
(2) 措施 (2分)
(2分)
30.(14分) 
__________(1分),
(3分) 。
(2) (2分)
C____________ (3分);
(3) (3分)。
(4) (2分)
31.(16分)
(1) (2分) (2分)。
_______________ (2分) ________________(2分)。
(2) _________(2分)
(3) (2分), (1分)
(4) (3分)
建湖二中2015-2016学年春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D
B
D
A
C
C
B
C
A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C
C
B
C
C
A
B
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C
AD
AD
AC
AB
BC
BD
AB
二、综合题(本题共5道小题,,共60分)
27、(共8分)
(1)制约(1分)
(2)物质(1分)  能量(1分)
(3)生产消费(1分) 生活消费(1分) 废弃物(1分)
(4)互相影响、互相制约(2分)
(共12分)
(1)工业废水;(2分) 生活污水。(2分)
水质下降; (2分) 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分)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分) 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2分)
29、(共10分)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2分)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2分)
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分)
(2)打捞漂浮垃圾; 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 (2分) 沿岸绿化; 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2分)
30(共14分)
(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1分)
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3分)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 (2分)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3分)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3分)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2分)。
31.(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提取 摄食 (8分)
(2)③(2分)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2分)
汽车尾气(1分)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