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的生活秩序对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乡土的人文时间紧密地依靠着自然节气时令,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信仰无不与四季时令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乡土社会自然而然。同时乡村的和谐基础还是人伦原则, “忠孝” “孝友” “孝义”这些人伦概念是乡土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孝敬长辈,友爱亲邻,互助互惠,乡土共同体的亲密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温暖,如乡村家庭养老与亲邻互助养老等。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 “中国的精神有两点长处:一是伦理,一是人生向上。”正因为如此,中国乡村生活温暖而有生气。
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有适应本村落社区的乡规民约与村落公共事业。如何将传统的家族规训文化、村社规约文化转变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的文化,值得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思考。我们要着重关注村规民约的制订与施行,考察其对村落治理的效果。村落共同体的维系不仅在于社会制度习惯,还有赖于村民共同的利益维护,如水源的保护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桥梁道路的维护,寺庙、祠堂的管理等。这些公共设施关联到村民各家各户,如何整修、维护、使用,需要村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与规约原则,集体协商,沟通调和,达成共识,出资出力。责任、义务与共享的公益服务一体化,使村民有更强的组织合作意识。充分运用乡规民约与乡村自治传统资源,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部活力。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是主导力量之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与组织作用。村落乡贤与民间组织是村落生活正常运行与秩序的保障。村落乡规民约的创订、公共事业的组织与开展、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村落中德才兼备的乡贤,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民间组织。
岁时节日是村落信仰、伦理、物质生活与娱乐的集中呈现,是村落人际关系协调、家庭与社会团结的重要机会,传统节日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环节。人生礼仪是关注人的生命历程的仪式,它对于村落社会来说是大事,是村落人们相互扶助、人情往来的重要契机。村民在诞生、成年、婚庆、丧葬等人生仪式中,通过参与互动,在仪式过程中接受宣示与教育,增进村落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村落社区的凝聚力。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是村落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与平台,对这样的村落生活内容的关注,帮助我们认识乡土文化的特性,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这对于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反思的参考价值。我们能否在现代合作理念下,重建拟乡土的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材料二:
虽然乡村振兴写进了国家战略,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要在方方面面给予大力的扶持,进行人财物的投入,但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必须来自广大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才有可能。扶贫攻坚的行动中出现的种种怪象表明,没有来自乡村的内生动力,仅靠外力的推动,乡村无法获得自我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只能来自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信心。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希望,乡村的未来才有希望。中国乡土形成了独有的乡土文化。只有对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有足够的认知与共识,才可能让年轻人在乡土文化的智慧积累中看到未来明亮的生长点,才可能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中来。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下,与自然有着天然联系的乡土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的文化资本。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时空距离逐渐从过去的发展障碍变成了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因为差异而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文化的张力,因为有了这种差异造成的张力,城乡文化在融合发展中获得生机。乡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城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美好生活,乡村远离现代文明不行,乡村不能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如何实现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实现 城市没有田园,都是霓虹灯和水泥森林,哪来的诗意栖居 乡土文化因为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将成为巨大的文化资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作用。
(摘编自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只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就能实现乡村振兴、让乡村获得自我生长的力量。
B.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影响了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人们依照四季时令等安排生产生活进程。
C.村落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社会制度习惯和水源的保护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等村民共同利益的维护。
D.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需要村落中德才兼备的乡贤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民间组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文化张力,让城乡文化在融合发展中获得生机。
B.因为有牢固的精神核心和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所以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
C.可运用乡规民约与乡村自治传统资源,实现“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部活力。
D.乡村自我生长的力量来自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信心,乡村的未来与村里的年轻人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群众整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种植泡桐,让泡桐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
B.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
C.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高演村的任启年,退休后积极促进家乡建设,重视引导崇学向善的文明乡风。
D.河北省涞水县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几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4.简要分析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大雁快飞
申平
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
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
翻过山岗,就到了草原。①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
天渐渐亮了,路两侧已经枯黄的草地上,开始出现了一堆堆、一溜溜黑乎乎的牛粪。爷俩各自走到路的一侧,开始捡拾那些湿的和半湿不干的牛粪,捡满一篓,就找个高岗倒出、摊开,接着再捡。这活李进老早就干过,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烧牛粪,牛粪成为人们争抢的东西。这些年包产到户了,庄稼的秸秆都烧不完,已经没人捡牛粪了。但是爹仍然要捡,他是要留着秸秆喂家里的牛羊呢。
捡了几筐牛粪,身上已经开始发热了。李进忽然发现,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卧着一片灰白色的东西,好像是一群羊。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咦,这群大雁见人来怎么不飞走呢 李进走过去喊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李进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
李进立即放下背篓,跑上高岗,挥手喊他爹。②他爹快步走过来,看到一地死雁,立即高兴地叫起来:“啊呀,发财了!”他过去挨个踢着大雁,然后扔下背篓,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别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
看着爹连跑带颠地走了,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大雁有的是两只靠在一起,有的是单独趴着;有的脑袋插在翅膀里,有的耷拉在地上。他弯下腰,用手摸着它们,小声嘀咕:“你们怎么就冻死了呢,真是太可惜了。”
李进从小就喜欢大雁。听说这鸟生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到秋天来临,就可以看见它们一群群从头顶上空飞过。奇妙的是,它们有时会排成“一”字,有时又排成一个“人”字。有时候,它们会在草原上歇歇脚,以前有猎人会乘机猎杀它们,但这些年提倡保护动物,已经没人敢捕杀它们了。
他开始把大雁往一起堆。每捡起一只,都会仔细观察,他觉得这么大的家伙竟然可以在天上自由
飞翔,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便死了,它们还是那么美丽迷人。
一共35只大雁,李进一只只地抱到土坎下,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望着这堆大雁,李进想,它们很快就会变成老爸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竟然有点心疼。不过他又想,反正它们已经死了,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乘着老爸高兴,和他商量一下自己去复读的事情。
望着这群大雁,李进心中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想到大家在操场上走步、唱歌的场面。一场高考下来,他们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
忽然,他发现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他急忙扑过去,伸手去摸它,透过羽毛,他感觉到它的身体还有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被冻僵了!现在它们被集中到背风的坎下,就又缓了过来。③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心一沉:如果大雁跑了的话……
这时候,李进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上前去扭大雁的脖子,只要抓住用力一扭——家里杀鹅、杀鸭都是这么干的。他提起一只大雁,比划了一下,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先不说国家提倡保护动物,就是没提倡,也不能随便杀害呀。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
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动起来。先醒来的大雁看见李进,显得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是它们行动笨拙,一时无法起飞。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野狗,扑过去追咬大雁。李进急忙拿起粪叉,喊叫着过去打狗,又扔石头把它们撵得远远的。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雁已经全部苏醒了。它们聚在一起鸣叫着,好像在商量事情,看见他来,忽然一起扇动着翅膀奔跑起来,接着一只只腾空而起,越飞越高。但是它们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在李进头顶上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向他表示感谢。
④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
跑着跑着,李进突然停住了。他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 了,什么也没说,穿上衣服继续去捡牛粪。他知道,今天的一场打骂是避免不了啦,复读的事情也别提了。他霎时感觉心里凉透了。
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告诉他:“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看着惊讶的李进,娘又说:“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他觉得你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
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结局。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一大早让李进冒着寒风出门捡牛粪,除了确属做燃料需要,也因为李进高考失利,父亲不想让他复读,想让他早点帮家里干活。
B.故事主人公李进与他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文章以如何处理“死”雁为主线、以李进复读高三为次线,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文章描写李进看见父亲立刻蔫了这一段,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将李进此刻心底里的无奈与酸楚刻画得入木三分。
D.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反转,也将故事推向高潮。原本李进担心父亲不让其复读,意外的是,父亲对他做法表示赞赏,并同意他复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是环境描写,表现了草原上天气的寒冷恶劣,为下文大雁貌似被冻死做了铺垫。
B.句子②是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一心想发财,对生命漠视,与李进形成鲜明对比。
C.句子③中的“一喜一沉”表现了李进既为大雁还活着高兴,又怕失去复读机会的矛盾心理。
D.句子④表现了李进内心的兴奋,将李进童心未泯、充满大爱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8.小说为什么以“大雁快飞”为标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突发事件”是指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情节逻辑运行之外的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试找出本文的突发事件并说明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 “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涂出来。(3分)
人A不可以B苟富贵C亦不可以D徒贫贱E有大贤焉P而为其徒G则亦足恃矣
11. 下列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意为听说,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词义不同。
B.礼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校、科举考试等,文中的礼部考试又称“春闱”。
C.属,意为请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中的“属”意义与用法相同。
D.而,有转折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渊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颜渊对老师思想的尊崇,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B.苏轼在读书时期,就仰慕欧阳文忠公和梅公,欣赏他们能够摆脱世俗乐趣而自得其乐的风范。
C.苏轼在信中告诉梅尧臣,自己在考试中获得第二名,是因为受到了梅尧臣的赞许和欣赏。
D.苏轼在书信中表现的“不怨天不尤人”的豁达胸襟,是与其诗文创作的主要思想情怀一致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2)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14.苏轼认为“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的原因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鸡鸣、狗吠声表现田园的静谧的写法相同。
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
D.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进山看望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水面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子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占》中,以洒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
是 “, ”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1分)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①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②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组织开展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现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同学们征集意见,请你任写两条。(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濒危、特有、具有经济价值,是种子优先采集的标准。种质资源库相当于“种子银行”,给野外植物做好备份。
喜马拉雅红豆杉、竹生羊奶子……因为①,种子采集员会专门抓住种子成熟期进行“抢救式”采集;西藏八角莲、贡山绿绒蒿……因为植物属于狭域分布物种,只分布在极少数山头或者河谷等特定地区,是我国甚至某地的特有植物。一旦出现自然灾害,②。因此,即便它们的种群在某些区域数量庞大,也会被优先收集入库。还有一类植物的种子,因为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可以“插队”入库。比如野大豆、沧江海棠、尼泊尔桤木等各种水果、粮食作物的野生近缘种,观赏或药用、材用、绿化用植物的种子,种子采集员在野外时也会优先采集。当然,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保护区研究人员在完成相关资源调查和科研任务后,也会将采集的一些其他种子交到种质资源库保存。
21.(3分)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NPC是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指的是电子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通俗来讲,NPC是为推动剧情而设计出来的一些机器人角色。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 NPC. 表现为“日复一日,按既定程序行走” “生活围绕几个固定地方,不探索地图” “不敢主动交流,当背景板”……
那么,我们真的是这个世界的NPC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每个人生来的个人条件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算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许多人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轨迹,每个人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些勇气,一些坚持,或者一个将至的机遇。愿我们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摆脱NPC的标签,当好自己人生的主角。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阜南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材料二提到“只有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只有……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A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由材料一“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可得出;C选项,依据材料一“村落共同体的维系不仅在于社会制度习惯,还有赖于村民共同的利益维护,如水源的保护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可知;D选项,从材料一“村落乡规民约的创订、公共事业的组织与开展、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村落中德才兼备的乡贤,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民间组织”能够判断。
2.答案:B
简析:材料一指出“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往往”说明这只是传统村落维系千百年的常见原因,并非绝对原因,B选项中“因为……所以……”的表述过于绝对。A选项,根据材料二“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因为差异而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文化的张力,因为有了这种差异造成的张力,城乡文化在融合发展中获得生机”可知;C选项,从材料一“充分运用乡规民约与乡村自治传统资源,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部活力”能够得出;D选项,由材料二“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信心。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希望,乡村的未来才有希望”可以判断。
3.答案:C
简析: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是主导力量之一,要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与组织作用。C选项中任启年退休后积极促进家乡建设,重视引导文明乡风,体现了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可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A选项焦裕禄是县委书记,不属于乡贤;B选项张桂梅的事迹主要在教育领域,与乡村社会治理和乡贤作用无关;D选项涞水县发展旅游业是政府行为,未体现乡贤的主导力量。
4.答案:首先指出岁时节日是村落多方面的集中呈现,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团结的重要机会,传统节日在乡村生活和治理中很重要;接着说明人生礼仪是村落大事,是人们相互扶助、人情往来的契机,能增进村落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最后总结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是村落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与平台,关注它们有助于认识乡土文化特性和把握乡村文化建设方向。
简析:按照论证思路分析,先明确该段论述的几个层次,从岁时节日的作用,到人生礼仪的作用,再到二者对村落治理和文化建设的意义,依次进行阐述。
5.答案:①乡土生活秩序中人与自然和谐、遵循人伦原则,能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生气,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有反思参考价值;②传统村落的乡规民约、公共事业及治理机制,有助于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内部活力;③乡土文化能激发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信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④乡土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其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在城乡融合中发挥作用。
简析: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关键信息,分别从乡土生活秩序、乡村治理机制、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
6.答案:B
简析:李进不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他是高考失利的学生,B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从“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以及“这些年包产到户了,庄稼的秸秆都烧不完,已经没人捡牛粪了。但是爹仍然要捡,他是要留着秸秆喂家里的牛羊呢”可得出;C选项,“李进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蔫了,什么也没说,穿上衣服继续去捡牛粪。他知道,今天的一场打骂是避免不了啦,复读的事情也别提了。他霎时感觉心里凉透了”,通过动作、心理描写体现其无奈与酸楚;D选项,从“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他觉得你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可知结尾反转。
7.答案:B
简析:句子②主要表现了父亲看到死雁以为能发财的惊喜,不能直接得出父亲对生命漠视的结论,B选项分析错误。A选项,句子①中“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恶劣的环境为大雁貌似被冻死营造了氛围;C选项,“一喜”是因为大雁未死,“一沉”是担心大雁飞走后失去让父亲同意复读的机会;D选项,句子④“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体现出他的兴奋和爱心。
8.答案:①“大雁快飞”是李进对大雁的呼喊,是他爱心的体现,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李进善良、爱护动物的形象;②象征着李进渴望像大雁一样高飞,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复读实现理想,揭示了文章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故事发展和李进命运的关注。
简析:从标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对读者的吸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李进放飞大雁的行为和他复读的愿望来阐述。
9.答案:突发事件:李进发现大雁并未被冻死,而是冻僵后逐渐苏醒。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李进发现大雁苏醒后,面临是否扭断大雁脖子的抉择,以及后来赶打野狗、大雁飞走等情节都由此展开;②丰富人物形象,在这一事件中,李进没有伤害大雁,反而保护它们,体现了他的善良和爱心;③升华主题,李进放飞大雁的行为感动了父亲,父亲同意他复读,使文章关于成长、梦想和人性美好的主题得到升华。
简析:先找出突发事件,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升华等角度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0.答案:人不可以苟富贵C亦不可以徒贫贱E有大贤焉F而为其徒G则亦足恃矣
简析:“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结构相似,是并列关系,应断开;“有大贤焉”“而为其徒”之间有承接关系,中间应断开;“则亦足恃矣”表示结果,与前文断开。
11.答案:C
简析:“举酒属客”的“属”是“劝请”的意思,与文中“非亲旧为之请属”的“属”(请托)意义不同,C选项解说错误。A选项,“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是“闻名”,与文中“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的“闻”(听说)词义不同;B选项,礼部职能及“春闱”的解释正确;D选项,两个“而”都表转折。
12.答案:C
简析:苏轼在信中提到自己获第二名,是因为梅尧臣欣赏其文且欧阳公也认可他的文章,并非仅仅因为梅尧臣的赞许和欣赏,C选项概述错误。A选项,从颜渊和孔子的对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等可看出师生关系;B选项,从“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可知苏轼对欧阳公和梅公的仰慕;D选项,苏轼在书信中表达的豁达与他诗文创作思想一致。
13.
(1)等到看《史记》,看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困厄,却仍弦歌不断。(“及”,等到;“厄”,困厄;“弦歌”,弹琴唱歌,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来到京城一年多,从未登门拜访过他们。(“逾”,超过;“未尝”,从未;“窥其门”,登门拜访,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答案:周公虽富贵,但召公、管叔、蔡叔不理解他的内心,他无人与之共享富贵之乐;孔子虽贫贱,却有颜渊等天下贤才相伴,能在困境中相互慰藉,共享精神之乐。
简析:根据文章中“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进行概括。
15.答案:D
简析:诗人通过“无人知所去”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并非正面,D选项赏析错误。A选项,两首诗都用动物叫声衬托环境静谧;B选项,“溪午不闻钟”暗示道士外出;C选项,道士不在,诗人观赏周围景色。
16.答案:①对戴天山景色的喜爱之情,从“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中对山林美景的描写可看出;②对道士的仰慕和未见道士的惆怅之情,“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倚着松树发愁,体现了对道士的思念和未见到的惆怅;③访友不遇的失落之情,诗人专程拜访道士却不遇,内心失落。
简析:结合诗歌内容,从对景色的描写、“愁”字等关键信息以及访友不遇的情境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7.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答案:①家喻户晓;②潜移默化;③循序渐进
简析:①处形容广告语被很多人知晓,用“家喻户晓”;②处表示广告语对人产生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用“潜移默化”;③处强调劳动教育是逐步推进的过程,用“循序渐进”。
19.答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把握”与“技能”搭配不当,改为“掌握”;“切忌不要”否定不当,去掉“不要”)
简析:原句存在搭配不当和否定不当的语病,“把握技能”搭配错误,“切忌不要”双重否定表意错误。
20.答案:①设置手工制作课程,如陶艺、木工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②组织校园农场活动,让学生参与种植、养殖,了解农作物生长和动物养殖知识。
简析:围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建议。
21.答案:C
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把种质资源库比作“种子银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选项运用夸张手法;B选项运用拟人手法;C选项把“浪花”比作“雪”,运用比喻手法;D选项运用拟人、借代手法。
22.答案:①属于濒危植物;②这些特有植物可能面临灭绝;③除了优先采集的种子
简析:①处结合前文“濒危、特有、具有经济价值,是种子优先采集的标准”和后文“‘抢救式’采集”可知是濒危植物;②处根据“狭域分布物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可知特有植物可能面临灭绝;③处结合后文“也会将采集的一些其他种子交到种质资源库保存”可知是除了优先采集的种子。
23.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关于“NPC”标签的含义以及摆脱该标签的方法。
立意角度:①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将自己视为按程序行动的NPC,如“珍视独特自我,拒绝NPC标签”;②突出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凭借勇气和坚持去打破常规,寻找机遇,当好人生主角,像“勇毅前行,跳出NPC式生活”;③探讨如何发现自身闪光点,挖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摆脱NPC标签,例如“挖掘闪光点,成就主角人生”。
写作思路:开头可结合材料引出话题,阐述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NPC这一现象,提出不应如此,要摆脱标签当好主角的观点。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如举例说明个体独特性的体现,讲述凭借勇气和坚持改变生活的事例,或者分析发现自身闪光点的方法等。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摆脱NPC标签的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当好人生主角,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