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否定小说技法研究的状况依然存在,但“草蛇灰线”等技法术语进入了真正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在小说评点中这一技法术语的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就材料而言,相对单一,谈不上全面深入,鉴此,本文拟作详细分析。
据现有文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人杨筠松撰堪舆书《撼龙经》已有提及。明人所撰《灵城精义》亦有记载:“气脉所以分别 凡脉之行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指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在诗文等文学领域,“草蛇灰线”较早出现于明末刘宗周《圣学宗要》,用以指“圣学”相传中的时断时续的态势,扩大了这一术语的运用领域。此外,诗论、散文批评、戏剧批评中也借鉴了这一术语。
在小说批评中引入“草蛇灰线”一语可追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的《<忠烈传>序》,他认为:“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翻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草蛇灰线”一词总共出现四次,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是作为“结构线索”的“草蛇灰线”。《红楼梦》第八回在写及宝钗与宝玉互赏佩玉之后,脂砚斋的央批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以“金玉”作为贯串上下文的线索;又如第二十六回正文叙及“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来吃,也是一样。”其后有评语:“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之“草蛇灰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文对同一物象有意无意地反复叙写,至后文关键处加以点破,从而显露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贯串线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蓦然阑珊”之美。
而作为“伏笔”和“照应”的“草蛇灰线”法,在小说评点中更为普遍。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志演义》中较早体现了此意蕴。在第二十一回叙及刘备得知公孙赞已死但不知赵子龙下落时,其后央批写道:“不独玄德欲知其下落,即读者亦急欲知其下落,乃此处偏不叙明,直至后古城聚义时方才出现。叙事真有草蛇灰线之奇。”
隐喻式“草蛇灰线”在批评家笔下并不多见,但它给小说批评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
从上述各种用法来看,结构线索以及伏笔照应两种意蕴成为这一术语的主导内涵,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正因如此,“草蛇灰线”在典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批评中体现更为普遍,而在诸如结构较为松散的《儒林外史》中表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此三者共存于“草蛇灰线”这一术语之下,更多的在于外在形态上的共通性(所谓“有意无意”和不露痕迹)而非实质内涵的等同性。
(摘编自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古代风水典籍中,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技法术语。
B.“草蛇灰线”被引入小说批评中可追溯至明代《〈忠烈传〉序》,书中认为它是指表意深刻、令人警觉。
C.“草蛇灰线”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D.隐喻式“草蛇灰线”虽给小说批评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实质与“草蛇灰线”的主导内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出问题,其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评点中的使用。
B.文章多次使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小说批评中“草蛇灰线”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中第4段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旨在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
D.文章第6段认为“草蛇灰线”与“春秋笔法”有关,肯定其具有指涉和发挥“尚简用晦”处的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评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在“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的一项是( )
A.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
B.起首点明“嗜琴”,后“学琴”,终以“琴声”,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C.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有草蛇灰线之妙。
D.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或隐形,宛如关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张烁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发展成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当下为人类建一处种子的“庇护所”。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高等植物的近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出血,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 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在耳边:“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庇护所”。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象征了他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出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精准的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6.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方面有着一定的价值观。请说说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节选)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就这样,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地飞驰。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地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母亲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 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 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开始奋力移动她的双脚,她也不再喊叫。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阴忽睛,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无声地嚎啕。
婴儿依旧在母亲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么会消亡 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天地之间跋涉,任寒风刺骨,任风沙弥漫,她坦然地解开衣襟,让婴儿把她吸吮。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接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呵,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 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人物都没有出现名字,直接用“年轻母亲”“婴儿”“丈夫”来称呼,不仅突出了人物关系,也利于主题的表达,更直接更自然。
B.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使在梦里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要往旅行袋里装些过年的东西,说明她应该很盼望此次过年团聚。
C.文章一开篇就交代这是一个梦,“即使在梦里”“就这样”的反复出现又强化了梦境,舒缓了叙述节奏,与后文灾难突然到来形成反差。
D.文章善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既有年轻母亲灾难前后的纵向比较,又通过丈夫对婴儿的冷漠和对妻子的不理解对比反衬出母亲对婴儿的爱。
8.这篇文章主体虽然是写“梦”,但梦中人物的情感很真实细腻,请简要分析梦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文章以“世界”作为题目,耐人寻味,请简要概括“世界”的丰富意蕴。(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 ”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 ”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授”字含义相同。
B.《范滂传》与“六艺经传”(《师说》)中的“传”字含义不相同。
C.“得轼《刑赏忠厚论》”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
D.“殿试中乙科”与“其曲中规”(《劝学》)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
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5分)
(2)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5分)
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②,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 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②同盟鸥鹭: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意为与鸥鸟订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词题交代了事件,上阙“凡我同盟鸥鹭”和“今日既盟之后”两处都照应了标题。
B.词人爱湖之“甚”,故对鸥鹭产生结盟之愿,运用比拟的手法,希望结盟之后常来常往,不要互相猜疑。
C.词中充溢着优游之趣、闲适之情,表现出了带湖生活的快乐自得,全词一扫被弹劾落职的落寞与孤愤。
D.“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两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词人悟出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内心生出旷达开朗。
15.辛弃疾是“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沙场将帅,在本词中用轻松之笔,表面写优游之趣,实则情感丰沛,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古人擅长巧用叠字来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①,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②。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
究很长时间,袁隆平就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觉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进行这项研究,中国③: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有人说,黄河里的鱼都有灵性,随便哪一条都是“肚腹三两金、脊背二两银”,只要它们在水里瞄一眼,就能看出岸上或船上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毕竟是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黄河,毕竟是黄河水养大的鱼,怎样的兴衰荣辱和生死悲欢没有经历过,怎样 ① 的奇迹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生
至少,它们 ② 都没有放弃过改变命运的努力,似乎也真找到了改变命运的传奇方式。在民间,鲤鱼执着地尝试跨越神奇龙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流传和演绎。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李白曾在《赠崔侍郎》里说“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可一旦飞跃成功,一条原本只能潜游在水里的鱼,就会成为③的龙,从此彻底摆脱水中屈辱的历史、压抑的现实,就不用“归来伴凡鱼”了,也不会再受“凡鱼”所必然承受之惊、之恐、之苦、之痛。如此这般,竟有一点说不清,这一跃成龙的理想,究竟是鱼儿都有的向往,还是人类都有的夙愿。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引用的作用。(4分)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竹子生长现象:毛竹用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用6周,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②保龄球计分效应:保龄球投掷的对象是10个瓶子,如果每次都砸倒9个,得90分;而如果每次都能完美砸倒10个,却能得240分,比得90分的2.5倍还多。
③揉面粉效应:面粉加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很容易散开。但揉的次数多了,就有了韧性,不易散开。
上述材料,对于成长中的你,有怎样的启示 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3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文中仅表明《<忠烈传>序》提及“草蛇灰线”,但未阐述其表意深刻、令人警觉的观点。A选项,依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以及“‘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可判断该选项正确;C选项,由“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可知该选项无误;D选项,根据“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能够得出该选项正确。
2.答案:D
简析:A选项,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并非层层递进;B选项,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并非类比论证;C选项,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是为了说明“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的特点,并非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D选项,从“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能够判断其正确。
3.答案:C
简析:C选项中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这体现的是“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并非“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A选项“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B选项“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D选项“草蛇灰线,贯穿全文”,均表明是将某一事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属于“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
4.答案:D
简析:钟扬为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属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在文中没有直接体现。A选项,从“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当下为人类建一处种子的‘庇护所’……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可知正确;B选项,由“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可判断正确;C选项,依据“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能够得出正确。
5.答案:B
简析: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的是植物基因的重要性,这并非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A选项,标题中的“种子”既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也象征着钟扬为植物学奉献的初心与梦想,一语双关,该选项正确;C选项,文中精准表述时间,更能体现对钟扬离世的哀痛,该选项正确;D选项,多次引用钟扬的话,能直接展现其内心世界,使文章更真实可信,该选项正确。
6.
在植物学研究方面:钟扬立志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庇护所”,16年跋涉50多万千米收集种子,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强烈使命感。这种价值观促使他不畏艰难,在植物学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
在共产党员的追求方面:他以藏波罗花自比,像藏波罗花在艰苦环境中扎根绽放一样,26年党龄的他不顾身体警报坚持援藏。这种价值观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
在教师的责任方面:他重视学生培养,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种子,不仅为国家收集种子,还投入心血培育学生。他去中小学开科普课,参与科普场馆建设等。这种价值观使他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为未来培养人才,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和社会的认可。
7.答案:D
简析:文章中并没有体现出丈夫对婴儿的冷漠和对妻子的不理解,“丈夫茫然地看着她”“丈夫更加茫然”“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这些描写只是表现出丈夫不理解妻子话语的含义,并非冷漠。A选项,文中人物称呼有利于突出人物关系和表达主题,该选项正确;B选项,从“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去乡下的娘家团聚”可看出母亲对过年团聚的盼望,该选项正确;C选项,“即使在梦里”“就这样”的反复强化梦境,与后文灾难的突然形成反差,该选项正确。
8.
旅途初期:母亲怀揣着与婴儿回娘家团聚的期待,平静且充满希望地踏上旅途,准备着过年的物品,对即将到来的团聚满心欢喜。
灾难降临时:汽车遭遇事故,大地开裂,母亲陷入极度的惊惧与绝望之中,世界末日般的景象让她感到无助,但婴儿的微笑给予她力量,使她冷静下来,努力求生。
灾难之后:母亲带着婴儿在破碎的大地奔跑,面对一无所有的世界,她感到绝望并无声嚎啕。然而,婴儿的微笑和小手再次给予她力量,让她明白自己就是世界,肩负着让世界存活下去的责任,从而变得坚强、勇敢,继续前行。
9.
现实层面:“世界”指母亲和婴儿所处的客观物质世界,如长途汽车、大地、风雪等现实环境。
情感层面:“世界”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爱的情感世界。婴儿的微笑和信任,让母亲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母亲为了婴儿,愿意付出一切,努力保护他,这种亲情构成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精神层面:“世界”代表着母亲在经历灾难后的精神世界。从最初的恐惧绝望,到在婴儿的影响下变得坚强、充满希望,母亲的精神得到成长和升华,她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这个精神世界的转变是“世界”的重要意蕴。
10.答案:B
简析:“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远大器也”是对“轼之才”的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然后”是一个固定词语,不能断开,排除C。
11.答案:D
简析:“殿试中乙科”的“中”意思是“考中”;“其曲中规”的“中”意思是“符合”,二者含义不同。A选项,两个“授”都是“教授、传授”的意思;B选项,《范滂传》的“传”是“传记”,“六艺经传”的“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含义不同;C选项,“得轼《刑赏忠厚论》”的“得”是“得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得”是“获得”,含义不同。
12.答案:A
简析: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他并未跟随父母游学。B选项,从“嘉佑二年,试礼部……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该选项正确;C选项,依据“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自是害减半”能够判断正确;D选项,从“英宗自藩邸闻其名……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可得出正确。
13.
(1)到二十岁时,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比冠”,到二十岁;“属文”,写文章;“好”,喜欢,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运送,从此灾害损失减少了一半。(“访”,访察;“修”,修订;“以时”,按时,各1分,句子通顺2分)
14.答案:C
简析:这首词表面写优游闲适之情,但结合注释作者被弹劾落职的背景可知,词中蕴含着落寞与孤愤,并非全词一扫落寞与孤愤。A选项,词题“盟鸥”,上阙“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与之照应,该选项正确;B选项,“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运用比拟手法,表达与鸥鹭结盟的愿望,该选项正确;D选项,“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今昔对比,体现出词人的旷达,该选项正确。
15.
壮志难酬的愤懑:辛弃疾本是沙场将帅,却被弹劾落职闲居,在看似优游的词句背后,是他壮志难酬的愤懑。如“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看似写与鸥鹭订盟的闲适,实则暗示他在官场遭受猜忌,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
对往昔的怀念:“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今昔对比,往昔的壮志豪情与如今的闲居落寞形成反差,表达了他对往昔征战生活的怀念。
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被弹劾落职,但词中仍有积极的一面,如“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表明他在困境中仍对生活有所期待,没有完全消沉。
16.
(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示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符合要求即可)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7.答案: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后,袁隆平就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在……后”“发觉”修改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简析: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用词不当的问题,“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缺少介词“后”;“发觉”与“现象”搭配不当,应改为“发现”。
18.
①一条路是进行人工去雄杂交
②产生大量的杂交种子用于生产
③开展这项研究有独特的优势
19.
①不可思议
②始终如一
③超凡脱俗
20.答案: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循洛伊之水逆行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鲤鱼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退而复为鲤鱼,且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每个短句1分)
21.答案:引用李白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具文学性;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鲤鱼跳龙门失败的情景,与成功化龙形成对比,强化了鲤鱼渴望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同时,引发读者对鱼儿追求理想和人类夙愿关系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成长的道理。
立意方向:①积累与成长:毛竹前4年扎根生长缓慢,之后快速成长,表明成长需要长期积累,厚积才能薄发。②追求完美与成长:保龄球计分效应体现出追求完美(每次砸倒10个瓶子)比做到优秀(每次砸倒9个瓶子)收获更多,成长中应追求极致。③坚持与成长:揉面粉效应说明揉面次数多了面粉才有韧性,成长需要不断坚持和磨砺,才能变得强大。综合立意可围绕成长需要积累、坚持,追求完美,不断磨砺自己等方面展开。
写作思路:开头引述材料,提出成长需要多方面努力的观点。中间分别从积累、追求完美、坚持等角度论述,可列举名人事例、生活现象等进行论证,如屠呦呦多年研究积累发现青蒿素,运动员追求完美动作不断突破自我,科学家坚持实验取得成果等。结尾总结升华,强调在成长道路上综合运用这些道理的重要性,鼓励积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