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6: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课件(共7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6: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课件(共76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7 20: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秦始皇陵 兵马俑
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始皇。这个13岁即位、 22岁亲政、39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1974年春天在陕西临潼偶然发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外景
秦始皇陵兵马俑外景
秦陵高空卫星图
连埃及金字塔也远远不及。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的三个墓坑只不过是它陵园中的一个陪葬,
秦陵地宫的三维模拟图
一、秦始皇陵的修建
1、目的:
理念:灵魂不灭
2、地位:
布局:“事死如生”原则
春秋战车:中国古代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高车、安车的性质迥然不同,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吗?
(分析铜车马的高度、结构和乘车人可能的身份等。)
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高车”:战车
“安车”:指挥或巡游车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 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1
3
2
兵 马 俑
4
三个坑成(品)字形
兵马俑一号坑
平均深度为5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
230米
62米
62米
230米
兵马俑一号坑展厅
步兵俑
弩兵俑
骑兵俑
门道
前锋
夯土墙
侧翼卫队
后卫
侧翼卫队
军阵主体
前锋军阵
 
一号坑军阵正视图
一号坑军阵左视图
一号坑军阵主体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最前面三排为弩兵先锋,后面是车、步兵组成矩形联合编队。
思考:一号坑军阵排布的特点
势不可挡、严阵以待、无坚不摧!
兵马俑二号坑
弩兵方阵


战车方阵

车、步、骑 混合方阵
骑兵方阵

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
《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跪射俑
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感。
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富有韵律和动感,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
《吴越春秋》记载:“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立射俑
兵马俑二号坑
兵马俑二号坑
彩绘俑
二号兵马俑坑的盗洞
兵马俑三号坑
兵马俑三号坑
西安秦陵兵马俑,井然有序,蔚为壮观。中华之雄魂,壮烈之气氛令我们震憾,骤然间与我们共溶一体。
9月16日下午,一位叫马林的德国青年,由于对秦始皇兵马俑痴迷成狂,自制秦俑服装,装扮成秦俑并跳入1号坑修复区。所幸秦俑馆公安干警及时发现,文物没有被损坏。
见到秦俑时,除了激动就是激动,便不由自主跳入俑坑。”
“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从参观兵马俑并结合所学知识看,您认为秦军为何如此强大?
军阵严整
武器先进
军事上
政治上
奖励军功
中央集权
经济上
农业发达
重农抑商
内涵:展现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 科头贯颐 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战国策·韩策》
(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统一货币、度量衡)
战场上的较量,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您能否从兵马俑中看出秦朝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
农业发达,国力强大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从兵马俑看,秦军为何如此强大?
严密的军阵编列体系
先进的军事制度
军功授爵制度
尚武风气
结合秦始皇一生的事业,请你谈谈为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都面向东方?
思考:
共同探究一
观看兵马俑后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兵马俑有何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什么历史地位?
将军俑
三、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兵马俑——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一)制作
(二)特点
(三)价值
(一)兵马俑制作分四道工序:
1、用模具制粗胎
2、细塑
3、装窑烧制
4、彩绘
历史回顾
兵马俑
写实手法
1、军阵
2、人物特征
3、战马、兵器
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脸型方阔、体态高大、栩栩如生
1、发式
2、胡须
3、脸部表情
4、姿势
5、装束
简 介
评 价
拓 展
结 束
历史回顾
兵马俑
A、发式;B、胡须;C、脸部表情;D、姿势;E、装束
历史回顾
兵马俑
辨一辨 认一认
士卒俑
将军俑
军吏俑
骑兵俑与鞍马
中下级军吏俑
武士俑
鹖 冠
单 板 长 冠
双 板 长 冠
不 带 冠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有时一人面目紧张,贴邻一人则轻松而微笑,士兵的头发,好像根据“规定”剃束,但发辫之间,既大同又有小异之处。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兵马佣的魅力:
(二)艺术特点:
1、气势宏伟、规模巨大、 结构严谨
2、艺术高超、栩栩如生
比例匀称、神态逼真、
色彩绚丽、个性鲜明
3、技术精湛、令人惊叹
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中文名称:秦始皇陵 ●批准时间:1987.12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3)(4)(5)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
1、史学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2、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鹖冠——
其形状前半部如方形板状,后半部分开为二支扭曲旋转成双卷的雉尾形。其颜色多 为深赭色,个别的为红色,冠带都是橘红色。冠的质地硬直,似为合革或多层漆布叠合做成 。
单板长冠——其形状如梯形板状,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扬起略呈45°角, 尾部下折如钩。颜色为赭色或朱红色,个别的为白色。冠带为桔红色,质地与鹖冠同。
双板长冠——形状、大小、宽窄与单板长冠相同,所不同者仅是在冠的正中有一条纵行缝,说明是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其系结方法和颜色、质地与单板长 冠相同。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秦代兵士铠甲。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
门道
前锋
夯土墙
侧翼卫队
后卫
侧翼卫队
军阵主体
“末必锐,本必鸿。”
“末”即军阵的前锋部队;“本”为前锋的 后续部队,即军阵的主体。也就是说,前锋部队一定要十分精锐,而主体部队则要非常宏大。
兵马俑二号坑
弓弩步兵

蹲跪式步兵俑
身穿交领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均作蹲跪姿,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
跪射俑
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感。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
《吴越春秋》记载:“曰: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
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弓,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当为持弩发射的预备动作。
兵马俑二号坑
弓弩步兵


战车纵队

车、步、骑结合长方形军阵
骑兵

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
《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发掘现场
兵马俑二号坑
兵马俑二号坑
彩绘俑
兵马俑三号坑
秦兵马俑三号坑被认为是兵马俑的指挥部,但坑内仅有战车一辆,武士俑68个,却没有统帅,请根据秦朝的历史知识,做出恰当的解释。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王朝虽然努力发展钢铁兵器,但装备军队占主要地位的仍是青铜兵器。秦兵马俑1、2、3号坑内出土青铜兵器达4万余件。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从中所反映的秦军武器配备、兵器类别、制造工艺、管理制度等等,是古代兵器史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
精良的青铜兵器
铜剑(一号俑坑出土)
左剑通长93.8厘米,身长72.2厘米,最宽处3.2厘米。右剑通长92.8厘米,身长71厘米,最宽处3.2厘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出土时,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
青铜铍(一号俑坑出土)
为长兵器。铍首长35.3厘米,身长23.9厘米,最宽3厘米。
铍体有自然分布的天然花纹,呈云头状。这些花纹既非铸成,又非刻划,花纹可视而不可触,和器表金相组织融为一体。这种隐现花纹形成的工艺方法也成为秦俑谜团之一。
青铜金钩(一号俑坑出土)
金钩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称之为“吴钩”,是一种仪卫性的兵器。
青铜戟(戈、矛联合体一号俑坑出土)
属长兵器,为戈、矛的联合体。通长288厘米。戈、矛间距25厘米。
铜殳(三号俑坑出土)

铜弩机(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青铜簇
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的祖上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国家元首眼中的兵马俑………
三、探究之旅:拨开历史的迷雾
共同探究一
观看兵马俑后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兵马俑有何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什么历史地位?
“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战国策·韩策》
感受——气势磅礴,威武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