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讲 创新探究类综合实验
【课程标准】 1.能根据不同情景、不同类型实验特点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
2.建立解答探究类综合实验的思维模型。
类型一 物质性质的探究
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
(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
(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
2.探究实验中常见操作及原因
操作 目的或原因
沉淀水洗 除去××(可溶于水)杂质
沉淀用乙醇洗涤 a.减小固体的溶解度; 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 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
续表
操作 目的或原因
冷凝回流 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
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
学生用书↓第360页
“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 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
加过量A试剂 使B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物质的转化率等)
续表
操作 目的或原因
温度不高于××℃ 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2SO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3等)
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制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
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 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
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 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平衡气体压强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
(2023·湖北卷)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物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装置如下图,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与过量H2O2反应的探究如下:
实验②中Cu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比较实验①和②,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足量NaOH处理实验②新制的溶液得到沉淀X,元素分析表明X为铜的氧化物,提纯干燥后的X在惰性氛围下加热,m g X完全分解为n g黑色氧化物Y,=。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取含X粗品0.050 0 g(杂质不参加反应)与过量的酸性KI完全反应后,调节溶液至弱酸性。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15.00 mL。(已知:2Cu2++4I-===2CuI↓+I2,I2+2S2O===2I-+S4O)标志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品中X的相对含量为________。
答案:(1)具支试管 安全瓶(防倒吸)
(2)Cu+ H2O2 +2H+===Cu2++2H2O O2 增强H2O2的氧化性 (3)CuO2
(4)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96.0%
解析: (1)由题给实验装置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具支试管;Cu与浓HNO3反应产生的尾气直接用NaOH溶液吸收会引发溶液倒吸,装置B起到安全瓶的作用,防止倒吸。(2)Cu在稀H2SO4作用下,被H2O2氧化生成Cu2+和H2O,溶液变蓝。Cu2+作用下,H2O2会被催化分解生成O2。在Na2SO4溶液中H2O2不能氧化Cu,在稀H2SO4中H2O2能氧化Cu,说明H+使得H2O2的氧化性增强。(3)X为铜的氧化物,设X的化学式为CuOx,其在惰性氛围下分解生成黑色氧化物(CuO),则:
CuOxCuO+O2,则2CuO2 ~3I2 ~ 6Na2S2O3,则样品中m(CuO2)=×2×96 g=0.048 g,w(CuO2)=×100% =96.0%。
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K1、K3、K4,打开K2,旋开旋塞a,加热A,则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A,关闭K2。打开旋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D中,关闭旋塞b,检验B中生成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继续证明Fe3+和SO2氧化性的强弱,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SO2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过程(2)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过程(3)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甲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
乙 有Fe3+无Fe2+ 有SO
丙 有Fe3+无Fe2+ 有Fe2+
(5)验证结束后,将D换成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打开K1、K2、K3和K4,关闭旋塞a、c,打开旋塞b,从两端鼓入N2,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l2+2Fe2+===2Fe3++2Cl- (2)向试管D中滴加KSCN溶液,试管D中溶液变红色 (3)打开K3,打开旋塞c,向C中加入70%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更换试管D,打开旋塞b,使少量溶液流入D中,检验D溶液中的SO和Fe2+
(4)甲、丙 (5)除去A和C中分别产生的氯气和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解析: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C中亚硫酸钠与70%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通过控制止水夹可以实现实验探究:将氯气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Cl2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C中可以验证Cl2、SO2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SO2的氧化性。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验证AgI沉淀的生成会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可将Fe2+氧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gNO3固体配制0.1 mol·L-1的AgNO3溶液50 mL,下列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配制好的溶液应转移到________(填试剂瓶的名称)中保存。
(2)步骤1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无明显现象;步骤3最终的实验现象是溶液中生成黄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步骤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行补充实验:分别取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步骤3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a和试管b中,向两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蒸馏烧瓶、分液漏斗 棕色细口瓶
(2)溶液变蓝 溶液蓝色褪去 I2+2Fe2++2Ag+===2AgI↓+2Fe3+ (3)步骤2中的溶液 KSCN溶液 试管a溶液不变红,试管b溶液变红
解析:(3)由于步骤2的溶液中有亚铁离子而没有铁离子,要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只要证明步骤3的溶液中存在氧化产物铁离子即可。
类型二 反应产物、反应机理的探究
1.解答产物确定题的思路分析
由性质确定反应产物是解此类题目的根本思路,而题目中所涉及的物质,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 常见的熟悉物质 要注意物质的特殊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或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特殊的沉淀、气体等化学性质
第二类 能类比迁移的陌生物质 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其某种组成成分、结构成分(如离子、原子团、官能团等)必然学过,则可以考虑与其结构相似的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其具体组成
2.寻求反应机理类探究性实验解题流程
3.文字表述题的各种答题规范
(1)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检验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取样 要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
试剂 选择合理的试剂
现象 需有明显的现象描述
结论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答题要素 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3)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
答题要素 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
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理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得分点及关键词 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颜色由……变成……等
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4)试剂的作用的答题模板
答题要素 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作用类:“除去”“防止”“抑制”“使……”等,回答要准确
作用—目的类:“作用”是“……”,“目的”是“……”,回答要准确全面
(2022·广东卷)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HAc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25 ℃时,HAc的Ka=1.75×10-5=10-4.76。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HAc溶液,需5 mol·L-1 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2)下列关于250 mL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3)某小组研究25 ℃下HAc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稀释HAc溶液或改变Ac-浓度,HAc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用浓度均为0.1 mol·L-1的HAc和NaAc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pH,记录数据。
序号 V(HAc)/mL V(NaAc)/mL V(H2O)/mL n(NaAc)∶n(HAc) pH
Ⅰ 40.00 / / 0 2.86
Ⅱ 4.00 / 36.00 0 3.36
… … … … … …
Ⅶ 4.00 a b 3∶4 4.53
Ⅷ 4.00 4.00 32.00 1∶1 4.65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______,b=______。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HAc溶液,电离平衡________(填“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Ac-浓度,HAc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实验结论:假设成立。
(4)小组分析上表数据发现:随着的增加,c(H+)的值逐渐接近HAc的Ka。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1配制的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10-4.76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HAc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20.00 mL HAc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22.08 mL,则该HAc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并标注滴定终点。
②用上述HAc溶液和0.100 0 mol·L-1 NaOH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aAc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5)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0.1 mol·L-1的HAc和NaOH溶液,如何准确测定HAc的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Ⅰ 移取20.00 mL HAc溶液,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V1 mL
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pH为4.76
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6)根据Ka可以判断弱酸的酸性强弱。写出一种无机弱酸及其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0 (2)C (3)①3.00 33.00 ②正 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醋酸溶液稀释了10倍,而实验Ⅱ的pH增大值小于1,说明稀释HAc溶液时,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4)①0.110 4
(5)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20 mL HAc溶液
(6)HClO:漂白剂和消毒液(或H2SO3:还原剂、防腐剂;或H3PO4:食品添加剂、制药、生产肥料)
解析:(1)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250×10-3 L×0.1 mol·L-1=V×5 mol·L-1,解得V=5×10-3 L=5.0 mL。(2)振荡时应用瓶塞塞住容量瓶口,不可用手指压住容量瓶口,故A错误;定容时平视,视线、溶液凹液面和刻度线应“三线相切”,不能仰视或俯视,且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到容量瓶中,故B错误;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需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位于刻度线以下,同时玻璃棒不能接触容量瓶瓶口,故C正确;定容完成后,盖上瓶塞,左手食指抵住瓶塞,右手扶住容量瓶底部,将容量瓶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D错误。(3)①实验Ⅶ的溶液中n(NaAc)∶n(HAc)=3∶4,V(HAc)=4.00 mL,因此V(NaAc)=3.00 mL,即a=3.00,由实验Ⅰ可知,溶液总体积为40.00 mL,因此V(H2O)=40.00 mL-4.00 mL-3.00 mL=33.00 mL,即b=33.00。②实验Ⅰ所得溶液的pH=2.86,实验Ⅱ的溶液中c(HAc)为实验Ⅰ的,稀释过程中,若不考虑电离平衡移动,则实验Ⅱ所得溶液的pH=2.86+1=3.86,但实际溶液的pH=3.36<3.86,说明稀释过程中,溶液中n(H+)增大,即电离平衡正向移动。(4)①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HAc+NaOH===NaAc+H2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滴定至终点时,n(HAc)=n(NaOH),因此22.08 mL×0.100 0 mol·L-1=20.00 mL×c(HAc),解得c(HAc)=0.110 4 mol·L-1。滴定过程中,当V(NaOH)=0时,c(H+)=≈ mol·L-1=10-2.88 mol·L-1,溶液的pH=2.88,当V(NaOH)=11.04 mL时,n(NaAc)=n(HAc),溶液的pH=4.76,当V(NaOH)=22.08 mL时,达到滴定终点,溶液中溶质为NaAc,Ac-发生水解,溶液呈弱碱性,当NaOH溶液过量较多时,c(NaOH)无限接近0.1 mol·L-1,溶液pH接近13,因此滴定曲线如图:
。
(5)向20.00 mL HAc溶液中加入V1 mL NaOH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液中溶质为NaAc,当=1时,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因此可再向溶液中加入20.00 mL HAc溶液,使溶液中n(NaAc)=n(HAc)。
1.(2023·海口高三模拟)实验室以浓硫酸、铜与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少量NaHSO3并探究其性质,已知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Ⅰ.制备NaHSO3(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NaHSO3与Cu2+的反应,设计实验:向2 mL 1 mol·L-1 NaHSO3溶液中加入2 mL 1 mol·L-1 CuSO4溶液,得到绿色溶液,3 min内无明显变化。将所得混合液分为两等份。
①第一份加入适量Na2SO4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也无明显变化。
②另一份加入适量NaCl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有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溶液颜色变浅。
(3)推测实验②产生的无色气体为SO2,用新制的氯水检验该无色气体,可观察到淡黄绿色消失,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SO2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Ⅱ产生SO2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1:Cu2+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
假设2:Cl-存在时,Cu2+与HSO反应生成CuCl白色沉淀,溶液中c(H+)增大。
①假设1不合理,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证实假设2合理,实验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H++HSO===SO2↑+H2O。
答案:(1)分液漏斗
(2)防倒吸、尾气处理
(3)SO2+Cl2+2H2O===4H++2Cl-+SO
(4)①实验①无气体放出 ②2Cu2++HSO+2Cl-+H2O===2CuCl↓+SO+3H+
解析:甲中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乙中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有毒,用丙中的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硫,防止污染。(4)②Cl-存在时,Cu2+与HSO反应生成CuCl白色沉淀,氢离子浓度增大,亚硫酸氢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放出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HSO+2Cl-+H2O===2CuCl↓+SO+3H+、H++HSO===SO2↑+H2O。
2.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 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o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实验 实验装置
3
①X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4 5 mL NH4Cl乙醇溶液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经检验为H2)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Cl- Mg(OH)Cl (3)NH+H2O??NH3·H2O+H+ (4)①5 mL 1.0 mol·L-1 CH3COONH4溶液 ②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镁粉无明显变化 (6)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NH对反应影响大
解析:(2)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灰白色沉淀含有Cl-,结合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和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推测灰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Cl。(4)①由(3)分析可知,NH4Cl溶液因水解呈酸性,故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必须找到一种含有相同阳离子即NH且溶液显中性的试剂,由题干信息可知,X是5 mL 1.0 mol·L-1 CH3COONH4溶液。②乙同学通过实验3来证明甲同学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故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故需要补充对照实验,在无NH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与Mg反应放出H2,故实验方案为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 镁粉无明显变化。
课时测评68 创新探究类综合实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1题25分,第2题25分,第3题25分,第4题25分,共100分)
1.(25分)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用作分析试剂及还原剂,受热、遇酸易分解。某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模拟古法制硫酸,同时利用生成的SO2气体制备硫代硫酸钠。
已知:①绿矾化学式为FeSO4·7H2O,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
②SO3的沸点为44.8 ℃;
③Na2S2O3中S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和+6价。
回答下列问题:
Ⅰ.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1)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锥形瓶中得到Na2S2O3晶体需水浴加热浓缩至液体表面出现结晶为止,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硫代硫酸钠性质的探究
①取Na2S2O3晶体,溶解,配成0.2 mol·L-1的溶液。
②取4 mL所配溶液,向其中加入1 mL饱和氯水(pH=2.4),溶液立即出现浑浊,经检验浑浊物为S。
实验小组研究S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假设2:酸性条件下,Na2S2O3分解产生S(不考虑空气中氧气氧化)。
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所加试剂 现象
第①组 1 mL饱和氯水+4 mL Na2S2O3溶液 立即出现浑浊
第②组 1 mL某试剂+4 mL Na2S2O3溶液 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且浑浊度比①组小
(3)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现象,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1)除去溶解的氧气 冷凝收集SO3并除去SO2中的SO3
(2)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硫代硫酸钠分解
(3)pH=2.4的盐酸
(4)S2O+Cl2+H2O===S↓+SO+2H++2Cl-
解析:(3)根据控制变量法,与第①组相比,第②组只能缺少氧化性微粒,所以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pH=2.4的盐酸。(4)第①组反应快且生成沉淀多,说明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2.(25分)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
资料:ⅰ.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2或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MnO(绿色)、MnO(紫色)。
ⅱ.浓碱条件下,MnO可被OH-还原为MnO。
ⅲ.Cl2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实验 物质a C中实验现象
通入Cl2前 通入Cl2后
Ⅰ 水 得到无色溶液 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Ⅱ 5% 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Ⅲ 40% 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1)B中试剂是__________。
(2)通入Cl2前,实验Ⅱ、Ⅲ中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Ⅱ通入Cl2后的实验现象,对于二价锰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资料ⅱ,实验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MnO氧化为MnO。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实验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 40% 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_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实验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水,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饱和NaCl溶液
(2)2Mn(OH)2+O2===2MnO2+2H2O
(3)Mn2+的还原性随溶液碱性的增强而增强
(4)①Cl2+2OH-===Cl-+ClO-+H2O
②4MnO+4OH-===4MnO+O2↑+2H2O ClO- ③3ClO-+2MnO2+2OH-===2MnO+3Cl-+H2O ④过量Cl2与NaOH反应产生NaClO、NaCl、H2O,使溶液的碱性减弱,c(OH-)降低,溶液中的MnO被还原为MnO的速率减小,因而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
解析: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装置。(2)通入Cl2前,Ⅱ、Ⅲ中Mn2+与碱性溶液中NaOH电离产生的OH-反应产生Mn(OH)2白色沉淀,该沉淀不稳定,会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为棕黑色的MnO2,则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H)2+O2===2MnO2+2H2O。(4)①Cl2与NaOH反应产生NaCl、NaClO、H2O,使溶液碱性减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②溶液紫色变为绿色就是由于在浓碱条件下,MnO可被OH-还原为MnO;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ClO-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③溶液紫色缓慢加深,说明ClO-将MnO2氧化为MnO。
3.(25分)某小组探究Cu和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实验ⅰ:向装有0.5 g Cu的烧杯中加入20 mL 30%H2O2溶液,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现象,10小时后,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针对该反应速率较慢,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装置 序号 试剂a 现象
ⅱ 20 mL 30%H2O2与4 mL 5 mol·L-1 H2SO4混合液 Cu表面很快产生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蓝,产生较多气泡
ⅲ 20 mL 30%H2O2与4 mL 5 mol·L-1氨水混合液 溶液立即变为深蓝色,产生大量气泡,Cu表面有少量蓝色不溶物
(2)实验ⅱ中:溶液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和ⅲ,为探究氨水对Cu的还原性或H2O2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继续实验。
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电压为x。
b.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不变。
c.继续向U形管左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增大了y。
①利用电极反应解释该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该方法也可证明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与上述实验操作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应用:Ag分别与1 mol·L-1的盐酸、氢溴酸、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H2O2===Cu(OH)2
(2)Cu+H2O2+2H+===Cu2++2H2O 产生的铜离子催化了过氧化氢分解
(3)①Cu-2e-===Cu2+,向U形管左侧加入氨水,氨水与Cu2+形成[Cu(NH3)4]2+,使c(Cu2+)减小,提高了Cu的还原性 ②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
(4)在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增强
(5)溶解度:AgI
解析:(1)由实验ⅰ的现象说明有氢氧化铜生成,故可推测Cu和H2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Cu(OH)2。(2)实验ⅱ中溶液变蓝,说明Cu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说明溶液反应生成的Cu2+有催化作用,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大量气泡。
4.(25分)某小组实验验证“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并测定其平衡常数。
(1)实验验证
实验Ⅰ 将0.010 0 mol·L-1 Ag2SO4溶液与0.040 0 mol·L-1 FeSO4溶液(pH=1)等体积混合,产生灰黑色沉淀,溶液呈黄色。
实验Ⅱ 向少量Ag粉中加入0.010 0 mol·L-1 Fe2(SO4)3溶液(pH=1),固体完全溶解。
①取Ⅰ中沉淀,加入浓硝酸,证实沉淀为Ag。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Ⅱ中溶液选用Fe2(SO4)3,不选用Fe(NO3)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上述实验,证实“Ag++Fe2+Fe3++Ag↓”为可逆反应。
③小组同学采用电化学装置从平衡移动角度进行验证。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写出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平衡常数
实验Ⅲ 一定温度下,待实验Ⅰ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取V mL上层清液,用c1 mol·L-1 KSCN标准溶液滴定Ag+,至出现稳定的浅红色时消耗KSCN标准溶液V1 mL。
资料:Ag++SCN-AgSCN↓(白色) K=1012
Fe3++SCN-FeSCN2+(红色) K=102.3
①滴定过程中Fe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测得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
(3)思考问题
①取实验Ⅰ的浊液测定c(Ag+),会使所测K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②不用实验Ⅱ中清液测定K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固体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 ②酸性条件下,NO有氧化性 ③a:石墨电极(或Pt电极) b:酸性FeSO4溶液[或酸性Fe2(SO4)3溶液或酸性FeSO4与Fe2(SO4)3的混合溶液] c:AgNO3溶液 组装好装置后,闭合开关K,当灵敏电流表指针不动时,向左池加入较浓Fe2(SO4)3溶液,Ag电极上固体逐渐减少或溶解,指针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右池加入较浓AgNO3溶液,指针反向偏转
(2)①指示剂 ②
(3)①偏低 ②Ag完全反应,无法确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共84张PPT)
第68讲 创新探究类综合实验
第十章 化学实验基础
课程标准
1.能根据不同情景、不同类型实验特点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
单方案。
2.建立解答探究类综合实验的思维模型。
类型一 物质性质的探究
类型二 反应产物、反应机理的探究
内容索引
课时测评
物质性质的探究
类型一
要点梳理
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
(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
(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
2.探究实验中常见操作及原因
操作 目的或原因
沉淀水洗 除去××(可溶于水)杂质
沉淀用乙醇洗涤 a. 减小固体的溶解度;
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
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
冷凝回流 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
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
“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 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
加过量A试剂 使B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物质的转化率等)
操作 目的或原因
温度不高于××℃ 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2SO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3等)
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制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
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 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
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 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平衡气体压强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
典题
(2023·湖北卷)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物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装置如下图,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
典题引领
具支试管
安全瓶(防倒吸)
由题给实验装置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具支试管;Cu与浓HNO3反应产生的尾气直接用NaOH溶液吸收会引发溶液倒吸,装置B起到安全瓶的作用,防止倒吸。
(2)铜与过量H2O2反应的探究如下:
实验②中Cu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为_____。比较实验①和②,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Cu+ H2O2 +2H+===Cu2++2H2O
O2
增强H2O2的氧化性
Cu在稀H2SO4作用下,被H2O2氧化生成Cu2+和H2O,溶液变蓝。Cu2+作用下,H2O2会被催化分解生成O2。在Na2SO4溶液中H2O2不能氧化Cu,在稀H2SO4中H2O2能氧化Cu,说明H+使得H2O2的氧化性增强。
(3)用足量NaOH处理实验②新制的溶液得到沉淀X,元素分析表明X为铜的氧化物,提纯干燥后的X在惰性氛围下加热,m g X完全分解为n g黑色氧化物Y, 。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CuO2
X为铜的氧化物,设X的化学式为CuOx,其在惰性氛围下分解生成黑色氧化物(CuO),则:
CuOx CuO+ O2↑
64+16x 80
m n
(4)取含X粗品0.050 0 g(杂质不参加反应)与过量的酸性KI完全反应后,调节溶液至弱酸性。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15.00 mL。(已知:2Cu2++4I-===2CuI↓+I2,I2+2S2O ===2I-+S4O )标志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粗品中X的相对含量为________。
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
内不变色
96.0%
CuO2在酸性条件下生成Cu2+,Cu2+与KI反应生成I2,I2遇淀粉变蓝,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当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标准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时,表明I2已完全反应,达到滴定终点。CuO2中Cu为+2价、O为-1价,结合已知反应可知,CuO2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发生反应2CuO2+ 8I-+8H+===2CuI)+3I2 +4H2O,则2CuO2 ~3I2~6Na2S2O3,则样品中m(CuO2)=
考向探究
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K1、K3、K4,打开K2,旋开旋塞a,加热A,则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2Fe2+===2Fe3++2Cl-
(2)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A,关闭K2。打开旋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D中,关闭旋塞b,检验B中生成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试管D中滴加
KSCN溶液,试管D中溶液变红色
(3)若要继续证明Fe3+和SO2氧化性的强弱,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开K3,
打开旋塞c,向C中加入70%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更换试管D,打开旋塞b,使少量溶液流入D中,检验D溶液中的SO 和Fe2+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SO2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过程(2)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过程(3)B中溶液含有的离子
甲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
乙 有Fe3+无Fe2+ 有SO
丙 有Fe3+无Fe2+ 有Fe2+
甲、丙
(5)验证结束后,将D换成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打开K1、K2、K3和K4,关闭旋塞a、c,打开旋塞b,从两端鼓入N2,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A和C
中分别产生的氯气和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C中亚硫酸钠与70%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通过控制止水夹可以实现实验探究:将氯气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Cl2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C中可以验证Cl2、SO2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SO2的氧化性。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验证AgI沉淀的生成会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可将Fe2+氧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gNO3固体配制0.1 mol·L-1的AgNO3溶液50 mL,下列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配制好的溶液应转移到____________(填试剂瓶的名称)中保存。
蒸馏烧瓶、分液漏斗
棕色细口瓶
(2)步骤1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步骤2无明显现象;步骤3最终的实验现象是溶液中生成黄色沉淀,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步骤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棕色细口瓶
溶液蓝色褪去
I2+2Fe2++2Ag+
===2AgI↓+2Fe3+
(3)为了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学习小组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行补充实验:分别取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步骤3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a和试管b中,向两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中的溶液
KSCN溶液
试管a溶液不变红,试管b溶液变红
由于步骤2的溶液中有亚铁离子而没有铁离子,要确证AgI的生成使I2的氧化能力增强而将Fe2+氧化,只要证明步骤3的溶液中存在氧化产物铁离子即可。
返回
反应产物、反应机理的探究
类型二
要点梳理
1.解答产物确定题的思路分析
由性质确定反应产物是解此类题目的根本思路,而题目中所涉及的物质,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 常见的熟悉物质 要注意物质的特殊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或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特殊的沉淀、气体等化学性质
第二类 能类比迁移的陌生物质 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其某种组成成分、结构成分(如离子、原子团、官能团等)必然学过,则可以考虑与其结构相似的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其具体组成
2.寻求反应机理类探究性实验解题流程
3.文字表述题的各种答题规范
(1)沉淀洗涤是否完全的检验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现象),表示已经洗涤完全。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四个得分点:取样+试剂+现象+结论。
取样 要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
试剂 选择合理的试剂
现象 需有明显的现象描述
结论 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答题要素 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3)实验现象的准确、全面描述
答题要素 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
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理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得分点及关键词 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颜色由……变成……等
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
(加深、变浅、褪色)等
(4)试剂的作用的答题模板
答题要素 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作用类:“除去”“防止”“抑制”“使……”等,回答要准确
作用—目的类:“作用”是“……”,“目的”是“……”,回答要准确全面
典题
(2022·广东卷)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HAc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25 ℃时,HAc的Ka=1.75×10-5=10-4.76。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HAc溶液,需5 mol·L-1 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mL。
典题引领
5.0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250×10-3 L×0.1
mol·L-1=V×5 mol·L-1,解得V=5×10-3 L=5.0 mL。
(2)下列关于250 mL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填字母)。
C
振荡时应用瓶塞塞住容量瓶口,不可用手指压住容量瓶口,故A错误;定容时平视,视线、溶液凹液面和刻度线应“三线相切”,不能仰视或俯视,且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到容量瓶中,故B错误;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需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位于刻度线以下,同时玻璃棒不能接触容量瓶瓶口,故C正确;定容完成后,盖上瓶塞,左手食指抵住瓶塞,右手扶住容量瓶底部,将容量瓶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D错误。
(3)某小组研究25 ℃下HAc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稀释HAc溶液或改变Ac-浓度,HAc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用浓度均为0.1 mol·L-1的HAc和NaAc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pH,记录数据。
序号 V(HAc)/mL V(NaAc)/mL V(H2O)/mL n(NaAc)∶n(HAc) pH
Ⅰ 40.00 / / 0 2.86
Ⅱ 4.00 / 36.00 0 3.36
… … … … … …
Ⅶ 4.00 a b 3∶4 4.53
Ⅷ 4.00 4.00 32.00 1∶1 4.65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______,b=______。
3.00
33.00
实验Ⅶ的溶液中n(NaAc)∶n(HAc)=3∶4,V(HAc)=4.00 mL,因此V(NaAc)=3.00 mL,即a=3.00,由实验Ⅰ可知,溶液总体积为40.00 mL,因此V(H2O)=40.00 mL-4.00 mL-3.00 mL=33.00 mL,即b=33.00。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HAc溶液,电离平衡___(填“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Ac-浓度,HAc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实验结论:假设成立。
正
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醋酸溶液
稀释了10倍,而实验Ⅱ的pH增大值小于1,说明稀释HAc溶液时,电离
平衡正向移动
实验Ⅰ所得溶液的pH=2.86,实验Ⅱ的溶液中c(HAc)为实验Ⅰ的 ,稀释过程中,若不考虑电离平衡移动,则实验Ⅱ所得溶液的pH=2.86+1=3.86,但实际溶液的pH=3.36<3.86,说明稀释过程中,溶液中n(H+)增大,即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4)小组分析上表数据发现:随着 的增加,c(H+)的值逐渐接近HAc的Ka。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 =1配制的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10-4.76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HAc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20.00 mL HAc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22.08 mL,则该HAc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并标注滴定终点。
0.110 4
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HAc+NaOH===NaAc+H2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滴定至终点时,n(HAc)=n(NaOH),因此22.08 mL×0.100 0
mol·L-1=20.00 mL×c(HAc),解得c(HAc)=0.110 4 mol·L-1。滴定过程中,当V(NaOH)=0时,
c(H+)= mol·L-1=10-2.88 mol·L-1,溶液的pH=2.88,当V(NaOH)=11.04 mL时,n(NaAc)=n(HAc),溶液的pH=4.76,当V(NaOH)=22.08 mL时,达到滴定终点,溶液中溶质为NaAc,Ac-发生水解,溶液呈弱碱性,当NaOH溶液过量较多时,c(NaOH)无限接近0.1 mol·L-1,溶液pH接近13,因此滴定曲线如图:
②用上述HAc溶液和0.100 0 mol·L-1 NaOH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aAc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5)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0.1 mol·L-1的HAc和NaOH溶液,如何准确测定HAc的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Ⅰ 移取20.00 mL HAc溶液,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V1 mL
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pH为4.76
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20 mL HAc溶液
向20.00 mL HAc溶液中加入V1 mL NaOH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液中溶质为NaAc,当 =1时,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因此可再向溶液中加入20.00 mL HAc溶液,使溶液中n(NaAc)=n(HAc)。
(6)根据Ka可以判断弱酸的酸性强弱。写出一种无机弱酸及其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ClO:漂白剂和消毒液(或H2SO3:还原剂、防腐剂;或H3PO4:食品添加剂、制药、生产肥料)
考向探究
1.(2023·海口高三模拟)实验室以浓硫酸、铜与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少量NaHSO3并探究其性质,已知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Ⅰ.制备NaHSO3(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分液漏斗
(2)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防倒吸、尾气处理
Ⅱ.探究:NaHSO3与Cu2+的反应,设计实验:向2 mL 1 mol·L-1 NaHSO3溶液中加入2 mL 1 mol·L-1 CuSO4溶液,得到绿色溶液,3 min内无明显变化。将所得混合液分为两等份。
①第一份加入适量Na2SO4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也无明显变化。
②另一份加入适量NaCl固体,瞬间无明显变化,30 s时有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溶液颜色变浅。
(3)推测实验②产生的无色气体为SO2,用新制的氯水检验该无色气体,可观察到淡黄绿色消失,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SO2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2+Cl2+2H2O===4H++2Cl-+SO
(4)对实验Ⅱ产生SO2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1:Cu2+水解使溶液中c(H+)增大。
假设2:Cl-存在时,Cu2+与HSO反应生成CuCl白色沉淀,溶液中c(H+)增大。
①假设1不合理,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①无气体放出
②实验证实假设2合理,实验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H++HSO ===SO2↑+H2O。
2Cu2++
HSO +2Cl-+H2O===2CuCl↓+SO +3H+
甲中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乙中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有毒,用丙中的高锰酸钾氧化
2.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 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o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灰白色沉淀含有Cl-,结合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和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推测灰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Cl。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o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Cl-
Mg(OH)Cl
(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o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NH +H2O
NH3·H2O+H+
(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①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实验装置
3
由(3)分析可知,NH4Cl溶液因水解呈酸性,故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必须找到一种含有相同阳离子即NH 且溶液显中性的试剂,由题干信息可知,X是5 mL 1.0 mol·L-1 CH3COONH4溶液。
5 mL 1.0 mol·L-1 CH3COONH4溶液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实验装置
3
乙同学通过实验3来证明甲同学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故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4 5 mL NH4Cl乙醇溶液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经检验为H2)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 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故需要补充对照实验,在无NH 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与Mg反应放出H2,故实验方案为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 镁粉无明显变化。
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镁粉无明显变化
(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
NH 对反应影响大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1 5 mL蒸馏水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2 5 mL 1.0 mol·L-1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返回
课 时 测 评
返回
1.(25分)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用作分析试剂及还原剂,受热、遇酸易分解。某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模拟古法制硫酸,同时利用生成的SO2气体制备硫代硫酸钠。
已知:①绿矾化学式为FeSO4·7H2O,2FeSO4·7H2O Fe2O3+SO2↑+SO3↑+14H2O;
②SO3的沸点为44.8 ℃;
③Na2S2O3中S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和+6价。
回答下列问题:
Ⅰ.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1)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溶解的氧气
冷凝收集SO3并除去SO2中的SO3
(2)从锥形瓶中得到Na2S2O3晶体需水浴加热浓缩至液体表面出现结晶为止,使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硫代硫酸钠分解
Ⅱ.硫代硫酸钠性质的探究
①取Na2S2O3晶体,溶解,配成0.2 mol·L-1的溶液。
②取4 mL所配溶液,向其中加入1 mL饱和氯水(pH=2.4),溶液立即出现浑浊,经检验浑浊物为S。
实验小组研究S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假设2:酸性条件下,Na2S2O3分解产生S(不考虑空气中氧气氧化)。
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所加试剂 现象
第①组 1 mL饱和氯水+4 mL Na2S2O3溶液 立即出现浑浊
第②组 1 mL某试剂+4 mL Na2S2O3溶液 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且浑浊度比①组小
(3)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
所加试剂 现象
第①组 1 mL饱和氯水+4 mL Na2S2O3溶液 立即出现浑浊
第②组 1 mL某试剂+4 mL Na2S2O3溶液 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且浑浊度比①组小
pH=2.4的盐酸
根据控制变量法,与第①组相比,第②组只能缺少氧化性微粒,所以第②组实验中的某试剂是pH=2.4的盐酸。
(4)依据现象,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所加试剂 现象
第①组 1 mL饱和氯水+4 mL Na2S2O3溶液 立即出现浑浊
第②组 1 mL某试剂+4 mL Na2S2O3溶液 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且浑浊度比①组小
S2O +Cl2+H2O===S↓+SO +2H+
+2Cl-
第①组反应快且生成沉淀多,说明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Cl2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2.(25分)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
资料:ⅰ.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2或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
MnO (绿色)、MnO(紫色)。
ⅱ.浓碱条件下,MnO 可被OH-还原为MnO 。
ⅲ.Cl2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实验 物质a C中实验现象 通入Cl2前 通入Cl2后
Ⅰ 水 得到无色溶液 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Ⅱ 5% 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Ⅲ 40% 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2)通入Cl2前,实验Ⅱ、Ⅲ中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OH)2+O2===2MnO2+2H2O
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
装置。
(1)B中试剂是_____________。
饱和NaCl溶液
(2)通入Cl2前,Ⅱ、Ⅲ中Mn2+与碱性溶液中NaOH电离产生的OH-反应产生Mn(OH)2白色沉淀,该沉淀不稳定,会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为棕黑色的MnO2,则沉淀由白色变为棕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H)2+O2===2MnO2+2H2O。
(3)对比实验Ⅰ、Ⅱ通入Cl2后的实验现象,对于二价锰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n2+的还原性随溶液碱性的增强而增强
(4)根据资料ⅱ,实验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MnO 氧化为MnO 。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Cl2+2OH-===
Cl-+ClO-+H2O
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
装置。①Cl2与NaOH反应产生NaCl、NaClO、H2O,使溶液碱性减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②取实验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 40% 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ClO-
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
装置。 ②溶液紫色变为绿色就是由于在浓碱条件下,MnO可被OH-还原为MnO ;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ClO-氧化,可证明实验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实验Ⅲ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水,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ClO-+2MnO2+2OH-===2MnO
+3Cl-
+H2O
在装置A中HCl与KMnO4发生反应制取Cl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装置B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在装置C中通过改变溶液的pH,验证不同条件下Cl2与MnSO4反应,装置D是尾气处理
装置。③溶液紫色缓慢加深,说明ClO-将MnO2氧化为MnO 。
④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Ⅲ未得到绿色溶液的可能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量Cl2
与NaOH反应产生NaClO、NaCl、H2O,使溶液的碱性减弱,c(OH-)降
低,溶液中的MnO 被还原为MnO 的速率减小,因而实验Ⅲ未得到绿
色溶液
3.(25分)某小组探究Cu和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实验ⅰ:向装有0.5 g Cu的烧杯中加入20 mL 30%H2O2溶液,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现象,10小时后,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H2O2===Cu(OH)2
由实验ⅰ的现象说明有氢氧化铜生成,故可推测Cu和H2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Cu(OH)2。
[继续探究]
针对该反应速率较慢,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装置 序号 试剂a 现象
ⅱ 20 mL 30%H2O2与4 mL 5 mol·L-1 H2SO4混合液 Cu表面很快产生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蓝,产生较多气泡
ⅲ 20 mL 30%H2O2与4 mL 5 mol·L-1氨水混合液 溶液立即变为深蓝色,产生大量气泡,Cu表面有少量蓝色不溶物
(2)实验ⅱ中:溶液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Cu+H2O2+2H+===Cu2++2H2O
产生的铜离子催化了过氧化
了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ⅱ中溶液变蓝,说明Cu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
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说明溶液反应生成的Cu2+有催化作用,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大量气泡。
(3)对比实验ⅰ和ⅲ,为探究氨水对Cu的还原性或H2O2
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继续实验。
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电压为x。
b.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不变。
c.继续向U形管左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增大了y。
①利用电极反应解释该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2e-===Cu2+,向U形管左侧加
入氨水,氨水与Cu2+形成[Cu(NH3)4]2+,使c(Cu2+)减小,提高了Cu的
还原性
②利用该方法也可证明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与上述实验操作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U形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
(4)总结: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增强
(5)应用:Ag分别与1 mol·L-1的盐酸、氢溴酸、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度:AgI4.(25分)某小组实验验证“Ag++Fe2+ Fe3++Ag↓”为可逆反应并测定其平衡常数。
(1)实验验证
实验Ⅰ 将0.010 0 mol·L-1 Ag2SO4溶液与0.040 0 mol·L-1 FeSO4溶液(pH=1)等体积混合,产生灰黑色沉淀,溶液呈黄色。
实验Ⅱ 向少量Ag粉中加入0.010 0 mol·L-1 Fe2(SO4)3溶液(pH=1),固体完全溶解。
①取Ⅰ中沉淀,加入浓硝酸,证实沉淀为Ag。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固体溶解,产生红
棕色气体
②Ⅱ中溶液选用Fe2(SO4)3,不选用Fe(NO3)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综合上述实验,证实“Ag++Fe2+ Fe3++Ag↓”为可逆反应。
酸性条件下,NO
有氧化性
③小组同学采用电化学装置从平衡移动角度进行验证。补全电化学装置示意图,写出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石墨电极(或Pt电极) b:酸性FeSO4溶液[或酸性Fe2(SO4)3溶液或酸性FeSO4与Fe2(SO4)3的混合溶液] c:AgNO3溶液 组装好装置后,闭合开关K,当灵敏电流表指针不动时,向左池加入较浓Fe2(SO4)3溶液,Ag电极上固体逐渐减少或溶解,指针偏转,一段时间后指针归零,再向右池加入较浓AgNO3溶液,指针反向偏转
(2)测定平衡常数
实验Ⅲ 一定温度下,待实验Ⅰ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取V mL上层清液,用c1 mol·L-1 KSCN标准溶液滴定Ag+,至出现稳定的浅红色时消耗KSCN标准溶液V1 mL。
资料:Ag++SCN- AgSCN↓(白色) K=1012
Fe3++SCN- FeSCN2+(红色) K=102.3
①滴定过程中Fe3+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测得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剂
(3)思考问题
①取实验Ⅰ的浊液测定c(Ag+),会使所测K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②不用实验Ⅱ中清液测定K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返回
偏低
Ag完全反应,无法确定反应是否
达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