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大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教育山东联盟学校2025届高三寒假开学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无科学论,即明确强调“中国古代无科学”;另一种是有科学论,即明确强调“中国古代有科学”。
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严复那里。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陆续将一些西学翻译介绍到中国。这就产生如何理解中学和西学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在严复看来,“所谓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事实然后总结出结论来,才叫做学”。然而,在“中国古代,大家唯圣人之言是从,以圣人的是非为是非,根本就没有人从大量事实出发去总结出什么结论的事”,因此,“中国古代就无‘学’”。
所谓“中国古代无科学论”,大致可归结为两条。一是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当然,断定中国古代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在假定西方古代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基础上得出的,否则,凭空讨论中国古代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没有什么意义。二是中国古代不仅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且甚至没有构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关键元素。当然,他们之所以要断定中国古代不仅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且甚至没有构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关键元素,目的是要回答“李约瑟难题”。
在李约瑟看来,在“科学技术发明的许多重要方面”,古代中国人“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他认为,尽管“中国古代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存在弱点,但是,“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而且“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此外,他还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还有两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一是“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二是蕴含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即“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显然,后一看法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或许因为与二者的专业背景不同密切相关。显然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会更多地看到“有机的自然观”的意义,从而认定中国古代有构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关键元素;但从理论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就得出了“形式逻辑体系”缺失带来的判断。
所谓“中国古代有科学论”,也大致可归结为两条:
一是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其水平要远高于同时代的欧洲。这在李约瑟那里说得非常明确。在“李约瑟难题”中,中国古代科学的强盛是先决条件。正因为中国古代科学如此强盛,才引出了这个问题。他强调,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尤其在15世纪前,古代中国涌现“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水平“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近代自然科学却诞生在了欧洲。
二是中国古代不仅具有构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关键元素,而且还具有某种超前性。例如,李约瑟强调,中国古代科学蕴含一种“有机的自然观”,它有某种超前性,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席泽宗强调,中国古代不仅有像甘德那样“首开‘实验天文学史’的先例”的天文学家,和像张衡那样“制造了浑天仪,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又写了《灵宪》”的“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多才多艺的科学家”,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许多关于方法论的真知灼见,深具现实意义”;吴文俊强调,中国古代数学在本质上“相当于现代的算法”,可以通过编程用于计算机,因此,“乃是一种计算机科学”。
其实,无论是“中国古代无科学论”者还是“中国古代有科学论”者,都存在着“如何界定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中国古代无科学论”者以近代科学及其关键元素为标准,多少有些贸然地做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结论,殊不知在逻辑上要证明“中国古代无科学”比“中国古代有科学”往往更为困难,因为后者只需用枚举的方式即可证明的确“有”,而前者几乎无从下手,用抽象的概念难以证明“无”。事实上,“中国古代有科学论”者也或多或少以近代科学及其关键元素为标准,然后用枚举的方式来证明的确“中国古代有科学”。当然,这样的零星的证明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关键是,近代科学同古代科学二者本来就有质的差别,而有无科学的概念应当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别的概念。因此,用近代科学及其关键元素为标准来评判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本身就不科学。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科学,才能恰当地解决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关键是要真正坚持历史的观点,即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自古至今延续发展的传统。这种新的科学观为如何理解科学及其科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由此不仅超越了以往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而且从新的视角回答了究竟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
(摘编自孟建伟《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及其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复最早提出了“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的问题,并认为:在中国古代,“大家唯圣人之言是从”,所以根本就无“学”。
B.“中国古代无科学论”者以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构成近代自然科学的关键元素来回应“李约瑟难题”。
C.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而且其发展水平要远高于同时代的欧洲,但是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存在弱点。
D.作者主张,两种论调的持有者都面临如何界定科学定义的问题,应该在区分科学概念种属的前提下作出合理的判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复对照西学认定中国无“学”,因为他是按照西方近代科学的标准来界定科学概念的。
B.有学者断定中国古代无近代自然科学,是以西方古代有近代自然科学为前提作出的主张。
C.爱因斯坦从理论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中国古代无构成近代自然科学关键元素的判断。
D.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李约瑟也没对古代和近代科学的概念作出区分,从而没有实现超越。
3.下列对材料思路及其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论辩双方的观点,这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相似。
B.对这场学术之争,材料在说明的基础上作出了议论,其题目则与这个思路有呼应。
C.从说明和议论的篇幅分配上来看,材料最后通过议论所提出的观点是为说明服务的。
D.材料对李约瑟观点的介绍尤为详细,是因为“李约瑟难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4.“李约瑟难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用一复句完整复述该问题。(4分)
5.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吗?请结合后两段有关观点,展示你的推理过程。(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捉迷藏
刘亮程
我不知从什么时候离开了他们——那群比我大好几岁的孩子。好像有一只手把我从他们中间强拉了出来,从此再没有回去。
许多年后的一个长夜,四周没有狗叫驴鸣,没一丝人声。这时候,一群孩子的喊叫声远远响起,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他们在玩捉迷藏游戏。还是那一群孩子。有时从那堆玩泥巴的尕小子中加进来几个,试玩两次,不行,再回去玩你的尿泥。捉迷藏可不是谁都能玩的。得机灵。“藏好了吗?”“藏好了!”喊一声就能诈出几个傻小子。天黑透了还要能自己摸回家去。有时也会离开几个,走进大人堆里再不回来。
过去许多年后,我们会知道这个村子丢失了什么。
有一个夜晚,他们再找不见我了。“粪堆后面找了吗。看看马槽下面。”“快出来吧。我已经看到了,再不出来扔土块了。”
谁都藏不了多久。我们知道每一处藏人的地方。知道哪些人爱往哪几个地方藏。玩了好多年,玩过好几茬人,那些藏法和藏人的地方都已不是秘密。
夜晚的田野虫声连片,各种各样的虫鸣交织在一起。①“有一丈厚的虫声。”虫子多的年成父亲说这句话。“虫声薄得像一张纸。”虫子少的时候父亲又这样说。父亲能从连片的虫声中听出田野上有多少种虫子,哪种虫多了哪种少了,哪种虫一只不留地离开这片土地远远走了,再不回来。
那天黄昏我们家少了一只羊,我和父亲去河湾里找。天还有点亮,空气中满是尘烟霞气,又黄又红,吸进去感觉稠稠的,能把人喝饱似的。
“爬到树上看看去。”父亲说。我们走了十几分钟,来到一棵大榆树下面。
“看看哪一片草动。”父亲在树下喊。
“一河湾草都在动。”我说。
“那就下来吧。”
“爸,没一丝风草咋好像都在动?”
“草让人和牲口打搅了一天,还没有消停下来。”父亲说。
天渐渐全黑了。②天边远远地扔着几颗星星。像一些碎银子。我们离开那棵榆树走了十几分钟。每一脚都踩灭半分地的虫声。
父亲在前面停下来,然后慢慢往下蹲。我离他两三米处,停住脚,也慢慢蹲下去。很快,踩灭的虫声在我们身边响起来,水一样淹没到头顶。约摸过了五分钟,父亲站起来,我跟着站起来。
“在那边,西北角上。”父亲抬手指了一下。
“东边草滩上也有个东西在动。”我说。
“那是一头牛!你没听见出气声又粗又重?”
他们说话走动的声音渐渐远去,偏移向村东头。我故意弄出些响声,还钻出来跳了几个蹦子,想引他们过来。可是没用,他们离得太远了。
我很少被他们轻易找到过,我会藏得不出声息。我会把心跳声用手捂住。③我能将偶不小心弄出的一点响声捉回来,捏死在手心。
一只脚贴着我的耳朵边踩过去。是张四的脚,他走路时总是脚后跟先落地。
“刚才我就觉得奇怪,白天没人拉草,路上怎么会掉下草。”
“悄悄别吭声,过去直接往草上踏。踩出鬼刘二。”
他们返回来时我已经跟在后面。我走路不出一点声、轻声轻脚,感觉心里有一双翅膀无声地扇动,脚踩下时,心在往上飞升,远远地离开地。我藏在他们找过的地方。藏在他们的背影里。一回头,我就消失。
有一次,我双腿勾住一根晾衣绳倒挂在半空里。绳上原来搭着一条大人裤子。
“藏好了没有。开始找了。”
他们叫喊着走出院子。我从另一个豁口进来,扯下绳上的裤子,把自己搭上去。
过了好一阵他们回来了,先是说话声,跟着一群倒竖着的人影晃进院子。夜色灰蒙蒙的,像起了雾。有个人举手抓住绳子坠了几下,我在上面摆动起来,黑黑地,一下一下,眼看碰上一个人的后背,又荡回来。
夜又黑了一些,他们站在院子里,好一阵一句话不说,像瞌睡了,都在打盹。又过了一阵有人开始往外走,我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在马路上散开,渐渐走远,像一朵花一点点开败在夜里。这时下起了雨,雨点小小的。我还在不停地晃动,雨点细细地打在身上,像一群轻手轻脚的小蚊虫。我像一条忘记收回去的裤子,就是这样在黑夜里被雨慢慢淋湿。我觉得快要睡过去,一伸腿,从绳上掉下来,爬起来打了把土,没意思地回家去了。
这次也一样没意思,我一直藏到后半夜,知道再没有人来找我,整个村子都没声音了。听到整个村子没声音时,我突然屏住气,觉得村子一下变成一个东西。它猛地停住,慢慢蹲下身去,耳朵贴近地面。它开始倾听,它听见了什么。什么东西在朝村子一点一点地移动,声音很小、很远,它移到村子跟前还要好多年,所以村子一点不惊。它只是倾听。它不吭声。我也不出声。村子静得好像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只剩下大片荒野,它也没有声音。
这样不知相持了多久,村子憋不住了。一头驴叫起来,接着另一头驴、另外好几头驴叫起来,听上去村子就像张着好几只嘴大叫的驴。
我松了口气,心想再相持一会儿,先暴露的肯定是我。因为天快要亮了,我已经听见阳光唰唰地穿过遥远大地的树叶和尘土,直端端地奔向这个村子。
从那片藏身的枯草中站起的一瞬我觉得我已经长大,像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在一丛干草中寂寞地长大了,再没地方能藏住我。
我翻过渠沿,绕过王占家的房子,④像个大人似的迈着重重的步子踏上村中间那条马路。村子不会听见我,只有我知道我在往家走,而且,再不会回到那群捉迷藏的孩子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成人视角回望自己对童年的告别,并引出第二、三段一群孩子“捉迷藏”的画面,画面描写如真似幻,充满童趣。
B.文中说“有一个夜晚,他们再找不见我了”,又说“谁都藏不了多久”,用反衬突出自己“藏”得好,也与后文内容形成了呼应。
C.文中我用双腿勾住一根晾衣绳与同伴捉迷藏的结果,与“这次”捉迷藏的结果相互映照,揭示了作者“从此再没有回去”的原因。
D.本文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都表现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都以“朝花夕拾”的方式表现了儿童天性不可压抑的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与“虫声薄得像一张纸”所用的修辞不一样,但都把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可观可感。
B.句子②故意省略“扔”的主语,让人感觉星星是被什么力量遗落的,引人想象夜的神秘。
C.句子③中“捉回来”“捏死”两个动词,既写出了作者的机敏,也以拟人赋予声音以灵性。
D.句子④使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回家路上的感受:从这一刻开始,似乎告别了童年。
8.文中写我和父亲去河湾里找羊的经历与“捉迷藏”有什么关联?请简要分析。(4分)
9.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来讲,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充满了暗示性。你认可吗?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注],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争利。利之所在,民各趋之,虽禁之不能止也。故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秦始皇帝,兼并六国,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故二世而亡,何则?末利深而本业荒也。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征,减田租之半,而县官用度不足,乃使大司农以均输助之,使百姓卖爵赘子以给县官之急。古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今县官之利,皆民之所争也;而县官之害,皆民之所苦也。故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今罢盐铁、酒榷、均输之官,进本退末,所以利百姓也。
(节选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注】渴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贫A富之道B莫之C夺D予E而巧者F有余G拙者H不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涂,涂饰,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思不同。
B.而,表因果,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的“而”用法相同。
C.得,获得,与《六国论》“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得”意思相同。
D.诸侯,古代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五石之瓠》提到的魏王就是诸侯。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本来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但是太公大力发展经济,使得百姓纷纷归附。
B.秦王为了私欲横征暴敛,耗尽天下财富也未能满足,终引起百姓反叛而亡国。
C.材料二赞扬了当时实行的盐铁和均输等政策,并认为发展盐铁是治国的根本。
D.材料一对所引老子主张进行了反驳,材料二则对所引孔子观点持赞同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2)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争利。
14.材料一中老子和司马迁分别主张如何治国?请结合材料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直馆高正言转运荆湖
王禹偁
象笏乌纱谏署荣,运输权重使蛮荆。
职分三馆[注]图书贵,地辖重湖水石清。
贪吏望风潜解印,逋民知惠自归耕。
官曹寂寞冯唐老,多羡乘轺泽国行。
【注】三馆,唐代中央设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初以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为“三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象笏”“乌纱”都是借代,暗示了友人身份;“蛮荆”则点明了其赴任的目的地。
B.从颔联来看,高正言应该本在“三馆”管理名贵图书,此行到荆湖又肩负了崭新的职责。
C.颈联描写贪官污吏闻风主动辞职,流亡的百姓自愿返乡耕田,侧面写出了高正言的能力。
D.尾联中诗人勉励朋友勿像冯唐般碌碌老去,也表达了对友人有机会入仕的羡慕之情。
16.颔联中“水石清”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展现出曹操面对大江举杯高吟《短歌行》的英雄气概。
(2)《锦瑟》中“______,______”以两个典故紧承“思华年”,寄寓了李商隐怀想青春时虚实难辨的迷惘和爱恋难挽的哀切之情。
(3)晚年杜甫漂泊无依,在诗中常通过描写天地自然的阔大来含蓄抒发自己的渺小孤苦之感,如“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又名年,是中国人的一岁之始,A也是拥抱新春的胜典。它(甲),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乃至华人所在之处均会以贴春联和放烟花(乙),并将五福临门、阖家团圆、春满大地等祝福带给人间。春节在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既是中华文明根深叶茂的见证,也是所有华人与全世界人民在文化交流中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春节被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B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历程碑。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陆续开始举办庆贺新春的活动。比如,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C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前曾上演了热闹喜庆的醒狮表演,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亮起了中国春节主题灯光,法国、斐济等国曾发行农历兔年生肖纪念邮票等等,D共同钩勒出全球同庆中国年的繁华图景。而自12月4日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花落春节,无疑标志着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闪耀出更加(丙)的光彩。
此外,①春节被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②意味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将得到空前提高。③借助春节这一重要载体,④各国人民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⑤增强中华文化的接受度,⑥让中华文化在与其他各国文化的融合、交流中插上被更广泛传播的翅膀。
18.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一”与例句中加点的“一”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亮起了中国春节主题灯光。
A.春节又名年,是中国人的一岁之始
B.也是国务院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C.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19.文中四个画横线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也是拥抱新春的胜典
B.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历程碑
C.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前曾上演了热闹喜庆的醒狮表演
D.共同钩勒出全球同庆中国年的繁华图景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学校诗刊“新春专栏”准备以“春节”为题征稿,请化用第二段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首小诗。要求:不少于五句,选用该段中的字押“an”韵,不用写题目。(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我“再不会回到那群捉迷藏的孩子中了”。人,往往在岁月的积淀中失去了童真,这到底是人生的遗憾还是成熟的必然?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阅读 Ⅰ
1.A 【解析】文中说 “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严复那里”,并非严复最早提出该问题,A 选项错误。
2.D 【解析】文中未提及李约瑟没对古代和近代科学概念作出区分以及是否实现超越,D 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3.C 【解析】材料最后通过议论提出的观点是文章的核心观点,说明部分是为议论服务的,C 选项说法错误。
4.中国古代在公元 3 世纪至 13 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尤其在 15 世纪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水平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近代自然科学却诞生在了欧洲,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依据文本中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水平的描述,用 “然而” 连接形成转折复句来阐述该问题。
5.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推理过程如下:作者主张将科学看作自古至今延续发展的传统,按照这种新科学观,古代科学是科学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有科学;同时,“中国古代有科学论” 者用枚举方式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虽这种方式意义有限,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存在科学。
【解析】结合文本最后两段中作者的科学观以及对两种论调的分析进行推理。
(二)阅读 Ⅱ
6.D 【解析】本文重点并非表现儿童天性不可压抑,而是通过 “捉迷藏” 体现成长与对过去生活的复杂情感,D 选项错误。
7.B 【解析】A 项,“有一丈厚的虫声” 与 “虫声薄得像一张纸” 都运用了比喻修辞;C 项,“捉回来”“捏死” 没有赋予声音以灵性;D 项,“像个大人似的” 不是比喻。B 选项正确。
8.找羊经历中,父亲能凭借经验感知羊的位置,“我” 也学会在寻找过程中留意周围动静,这与捉迷藏时需要隐藏自己、观察环境、判断他人位置的能力相呼应;找羊时 “我” 故意弄出响声引他人注意,和捉迷藏时的策略类似,都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机灵,二者在人物行为和心理上存在关联。
【解析】从找羊和捉迷藏过程中人物的行为、能力、心理等方面寻找关联点进行分析。
9.认可。理由如下:“捉迷藏” 游戏暗示着童年时光的隐匿与消逝,如 “我” 逐渐藏不住,最终告别游戏,暗示成长的不可避免;“村子” 的倾听和驴叫等情节,暗示着生活的变化与未知,就像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我” 从草中站起像动物长大,以及不再回到那群孩子中,暗示着与过去的决裂和走向新的人生阶段,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暗示了成长的主题。
【解析】紧扣文本中与 “捉迷藏” 相关的情节,从成长、生活变化等方面分析其暗示性。
(三)阅读 Ⅲ
10.BEG
【解析】“贫富之道” 是主语,“莫之夺予” 意思是没有人能改变,“而” 表转折,连接 “巧者有余” 和 “拙者不足”,所以应在 B、E、G 处断句。
11.B 【解析】材料中 “而” 表转折,《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的 “而” 表顺承,B 选项错误。
12.C
【解析】材料二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之官,认为这些政策是 “上下交征利”,并非赞扬,C 选项错误。
13.(1)富人得势,名声就更显著;失势了,客人就没地方去,因而心里就不愉快。
(2)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趋向忠厚;向百姓显示利益,百姓就会争着去谋取利益 。
【解析】(1)“彰” 意为显著,“之” 是到、去的意思。(2)“导” 是引导,“归厚” 指趋向忠厚 。
1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让百姓自给自足、互不往来;司马迁主张发展农、工、商、虞,认为这是百姓衣食之源,能富国富家。
【解析】依据材料一老子的言论及司马迁对经济活动的阐述进行概括。
(四)阅读 Ⅳ
15.D 【解析】尾联 “官曹寂寞冯唐老,多羡乘轺泽国行”,诗人是感慨自己如冯唐般仕途落寞,羡慕友人有机会去荆湖任职,并非勉励朋友,D 选项错误。
16.“水石清” 表面写荆湖地区水石清澈的自然景色;深层寓意当地政治清明,高正言到任后能使当地官场风气清正;还暗示高正言自身品格高洁,如同这清澈的水石。
【解析】从自然景色、政治环境、人物品格等角度分析 “水石清” 的意蕴。
17.(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示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或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解析】根据平时积累,准确填写,注意易错字 “酾”“槊”“鹃”“坼” 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
18.B 【解析】例句中 “一” 是数字,表顺序。A 项 “一” 是数词,表数量;B 项 “一” 表顺序,与例句相同;C 项 “一” 是副词,一起;D 项 “一” 是数词,表数量。B 选项正确。
19.C 【解析】A 项 “胜典” 应为 “盛典”;B 项 “历程碑” 应为 “里程碑”;D 项 “钩勒” 应为 “勾勒”。C 选项正确。
20.甲:源远流长;乙:张灯结彩;丙:璀璨夺目
【解析】甲处,根据 “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用 “源远流长” 形容春节历史悠久合适;乙处,春节期间贴春联、放烟花的场景可用 “张灯结彩” 描绘;丙处,形容中华文化的光彩用 “璀璨夺目”。
21.②句,将 “提高” 改为 “增强”;⑤句,在 “接受度” 前加 “对”;⑥句,将 “融合、交流” 改为 “交流、融合”。
【解析】②句中 “传播力度” 与 “提高” 搭配不当;⑤句缺少介词,导致句子表意不明;⑥句 “融合、交流” 语序不当,应先交流再融合。
22.示例:
新春佳节至,福满人间欢。
春联映日红,烟花照夜灿。
阖家共团圆,笑语声不断。
春归大地暖,祥瑞满山川 。
【解析】化用第二段内容,围绕春节元素,如春联、烟花、团圆等,按照押 “an” 韵的要求创作小诗。
三、写作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基于文本引发思考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 “人在岁月积淀中失去童真,是人生遗憾还是成熟必然” 展开。写作时,需先明确观点,若认为是遗憾,可从童真代表的纯真、快乐、想象力等方面入手,阐述失去童真后生活变得单调、功利等;若认为是成熟必然,可从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责任、适应社会等角度论述,说明失去童真意味着更加理性、稳重。无论持哪种观点,都要结合个人体验,如成长中的经历、见闻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且注意文体特征要鲜明。
参考立意:
(1)失去童真,是成长的无奈代价:成长中面临诸多压力和现实,不得不放弃童真,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成长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责任与担当。
(2)留住童真,让人生更美好:童真能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初心,不被世俗完全同化,拥有童真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和希望,不应轻易失去。
(3)辩证看待童真与成熟:失去童真并非完全坏事,成熟也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童真,在成长中应找到童真与成熟的平衡,让二者相互促进,使人生更加精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