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55:21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本身属于特殊的审美范畴,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易·系辞》。所谓“立象以尽

意”,指的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思维观念和哲学理念的艺术性形象,现指文学艺术追求的最能
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诗词中的意象即作者追求的“至理”“至情”表达,充盈
着审美理想。水从原本的自然景象发展引中为内涵更丰富的审美意象,见证了文学的演进。水

意象作为诗词审美意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层发着读者从新的角度审视它。

南唐词人冯延已在《谒金门》中写道,“限年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被微风搅动,漾开涟漪,
如同女子内心泛起的波澜。面对明媚的光,女子整日思君却不得团圆,由此甚至开始美慕成
双成对的驾鸯,此时,风吹池水,内心就泛起波湖。

水意象除了可以烘托缠绵不解、韵味悠长的浪漫美好感情,还可用于营造广阔无际的意境。

李白就常借水意象来表达与麦人的深厚情谊。袁行霈先生指出,“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
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
赠友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个典型,李白与孟襄阳之间本就惺惺相

惜,李白用十四个字透露出自己无限的深情,同时这感情义是复杂而浓烈的,有对于襄阳要去
“烟花三月”的扬州的欣喜,或者也有对于其前途和命运的担心,抑或有对于友人的鼓励和慰藉,

这样的情感随着奔流的江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离别的伤感与滚滚长江对应起来,诗韵悠
长,尽显大唐繁盛气象。
水的东流西去、逝而不返自然还会使人联想到其消极的一面,即着重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
颜易老的不可逆转性,进而联想到人生短暂,如南唐亡国后主李煜写的绝命词《虞美人》,其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表达了词人最浓烈的思念和最深沉的悔恨,用有
限的词语传达了无限沉痛的故国之思。慈绪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一江春水”让愁绪形象地浮
现在读者眼前,愁思浓烈,绵延不绝,如同其另一首词中所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词人内心充盈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煎熬,目之所及的景物都令人忧愁。在
这一情况下,水意象正如词人心中的愁思一样“剪不断”,只是无情地蔓延,同时也彩显了审美

性,令人动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清人陈廷焯《云韶
集》(卷一)评道,“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摘编自史浩然《论唐宋诗词中的水意象》)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卷
参考答案
1.A(“袁行霈先生认为,李白常借水意象来表达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错误,不是袁行霈先生认
为,而是作者史浩然认为李白“常借水意象来表达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袁行霈先生认为李白
“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
2.B(“并分析了水意象蕴含丰富内涵的历史原因”错误,材料二阐释了水意象蕴含的丰富内涵,
如人们借水意象讴歌自然之美,抒发人生感慨,表达无限的愁绪等,但没有分析水意象蕴含丰
富内涵的历史原因)
3.D(D项借“流水”“落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符合题
干的要求)
4.①水意象可以烘托缠绵不断、韵味悠长的浪漫美好感情。②水意象可以营造广阔无际的意
境,表达与友人的深厚情谊。③水意象可以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颜易老的不可逆转性,进而
使人联想到人生短暂,传达沉痛的故国之思等情感。(答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
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率,也可给分)
5.①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放人阻隔的河水这二慈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
托,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险赠添了诗歌的朦胧感,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②在这种境界中,诗中主人公追求伊人,却因河水阻隔,道阻且长,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水意象
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华文化鬱韵,也表现了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的情
感。(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岩标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6.B(“店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瓯纣弱者有着怜悯之心”错误,店老板对求乞者和偷马贼有着
两种不同的态度,店老板让“我'给偷马贼送药是为了讨好偷马贼,好让偷马贼不要偷他店里
的马)
7.A(“从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错误,小说没有从心理方面来刻画老三)
8.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了小说始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我”和老三的对话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人物的变
化过程。(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9.①小说中“偷马贼”指的是老三。起初,老三想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下依靠双手来换取生存的权
利,结果却挣扎在死亡线上。当他看穿这个黑暗的世道,知道作恶反而有人讨好时,就走上了
偷马贼的道路。②“偷马贼”象征社会底层人物的反抗精神。老三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生存
空间,他通过偷马这种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机会,虽然偷马的行为不道德,也带有破坏
性,但也是社会底层人物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一种体现。(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
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10.BDG[(原文标点)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
11.A(第一个“异”是动词,“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名词,“优异、杰出”的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