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
目 录
课文导读 课堂教学 拓展提升
本课目标
1.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了解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 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 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 一卷,
《渭南词》二卷。
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 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 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 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 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
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 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春雨初霁》
①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③ 初霁,刚刚放晴。
标题解读
1.明确字音
霁 (jì)
明朝 (zhāo)
字词辨析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世 味 :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③ 矮纸:短纸、小纸。
⑤ 细 乳 :沏茶时水面呈白色
② 京 华 :京城之美称。
④ 斜 行 :倾斜的行列。
⑥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 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类似于"素士")
字词辨析
的小泡沫。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课文阅读
课文翻译
①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②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③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彻茶、撇沫, 试着品名茶。
④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 山阴故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
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 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 言风格特点。
语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 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
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问题探究
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 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
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 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沉,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 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 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 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
样的态度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 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问题探究
①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 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 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
②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
问题探究
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
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① 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 奈和感叹。
② 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 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 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 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问题探究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问题探究
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
表现的风格如何 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 体会 。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
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①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 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 酬的抑郁;
② 《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 骚。
③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 深沉蕴藉;
④ 《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 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 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 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阅 读 与 思 考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
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 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 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 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明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