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边塞诗鉴赏】
——以《燕歌行 · 并序》为例
“好男儿志在四方”,“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马革裹尸: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 岑 参
——王昌龄
——王翰
燕歌行 ·并序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 今河北景 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尤以边塞诗著称于时。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合称“边塞四诗人 ”。
高适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 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 ,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 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
蓟 为 燕 吞 并 , 称 为 燕 国 的 都 城 ,蓟 也 成 为 燕 的 代 称
——剑外忽传收蓟 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柱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 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
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二们”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
属 “ 歌 行 体 ”。
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律
[huī] 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 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 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 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 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 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诵 读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本诗抑扬有节,读出音韵之美。
交代时间 交代事情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 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
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 词,作为酬答。
交代写作缘由
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以汉喻唐)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
东 北: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之间战事不断。
残贼:凶残的敌人。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非常:特别
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首句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
第二句运用对偶,写出将领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 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
汉家烟尘在东 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诗 意 分 析
注释及评解
淡
伐鼓:打鼓 榆 关:山海关
旌施:军中各种旗帜。旌 :用羽毛装饰的旗。施:边上镶杂色的旗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 石:山名,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校尉:武官名,仅次于将军。 羽 书 :即 羽 檄 ,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
猎火:围猎之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作为军事 演习。此处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
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
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此几句写行军的历程,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 山, 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
“飞 ”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军情危急。
“照 ”,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 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充分展现了战争 的紧迫激越。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zhēng)
注释及评解
āng) : 击 打
诗 意 分 析
淡
挺 (chu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此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下犹歌舞! 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
阔地带,这有利于胡骑驰
突,敌军如暴风骤雨袭。
极: 穷 尽 ;边土: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
凭陵:凭借威力,侵凌别人。逼压。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半死生: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 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此句运用鲜明的对比,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而主将骄惰轻敌,只顾 自己纵情享乐,不能身先士卒,甚至完全不顾士兵们的流血牺牲。
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 一 方面是 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
淡 注释及评解
诗 意 分 析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释及评解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我军已兵少力
竭,不得解围。
穷秋:深秋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
腓 (féi) : 枯萎 “斗兵稀”作衬 托。
“身当恩遇常轻敌”句,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
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中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
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 关 山 之 围 。
诗 意 分 析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胡曾《咏史诗 · 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在城南
蓟 北:此泛指河北东北部战场。
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 啼 哭 。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徒然回首故乡。
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城南少妇,日夜悲
愁;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足见 战争之残酷,士兵之痛苦。
铁 衣 远 戍 辛 勤 久 ,玉 箸应啼别离后。 少 妇城 南欲断肠,征人蓟 北空 回 首 。
诗 意 分 析
注释及评解
边庭:边疆 飘飘: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绝域:极远之地
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
阵云:浓重堆积似战阵的云层。
一夜:整夜
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边庭飘飘那 可 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 夜传刁斗。
白天杀气成云,夜晚刁斗传寒,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诗 意 分 析
注释及评解
些
淡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句运用反 问 ,突出和强调表
注释及评解 达的语气和力度。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 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李将军。
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李将军:李广/李牧(关爱士兵,厚 待战士。
此句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 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
诗 意 分 析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 些景
事: 战 争
人:将帅士卒(征人)思妇
景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 看 白 刃 血 纷 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前人评价此诗: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
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
金 戈 铁 马 之 声—— 题材为边塞诗,所写内容为征戍之事。 有玉磬鸣球之节 —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琵琶声清脆、 圆润、急促的特点。 玉磬与玉盘敲击起来声音都较清脆,但磬 的形体更大,敲击声在清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些许厚重。因 此 《燕歌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清脆而不失厚重。
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非一意,便是多意。分析
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文 本 研 读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哥舒歌》
【注释】哥舒:哥舒翰,唐朝边塞大将。
窥牧马:偷偷过来放马的吐蕃人。指吐蕃骑兵。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歌》
边塞诗高扬着保家卫国的精神。
·1.报国建功的豪情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 节从来岂顾勋
为保卫国家的气节而献身
文 本 研 读
大唐是一个可以多途径成就功名的时代,除了读书科举,边疆建 功也是拜将封侯的重要途径。
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节选)
个人的建功立业之心也同样重要。
· 1 .报国建功的豪情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文 本 研 读
相关诗句:
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 本 研 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 草 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寒声一夜传刁斗
环境描写,渲 染 烘托残兵败卒心 境的凄凉。
·3.雄伟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苍茫
萧瑟
孤寂
凄凉 苦寒
·4.对无能将领的愤慨
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对将帅肆意享乐、轻敌的讽刺与批判。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蓟 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类 ·5.征人思乡,思妇盼归的相思情愁
文 本 研 读
类
·6.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7.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 往。
文 本 研 读
总结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 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口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 醒的政治家。高适《燕歌行》被称为边塞诗“第一大篇”, 甚至有“集大成”的盛名。
1、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诗句:①山川萧条极边土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塞环境:辽远、开阔、荒凉
作用:营造一 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 败卒心境的凄凉。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
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 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 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 将军的贪功懈怠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 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 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 明。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 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z 术 手 法
1、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 大漠等 。
2、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3、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 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4、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知识积累】
边塞诗常见意象
【知识积累】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 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 ·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 1 . 对比: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 区 别更鲜明。
【知识积累 】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2、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 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 比等效果。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3、虚实结合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岑参)
·表达效果:细致入微地刻画,更加生动形象地突显人 物性格、环境特点等。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4、细节描写
·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5、用典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抒胸臆)
·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夸 张 )
阅读鉴赏边塞诗方法
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 键 词、联系时代背景 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 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最 后 ,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 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
语 。
[情境默写]
1.高适的《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的《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 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
是“ 挺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
两句是“ 校尉羽书飞瀚海 , 单于猎火照狼山 ”。
5.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展现了开阔而 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凭陵杂风雨”一句
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 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 死 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O
99
7.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 凉。
8.高适的《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_力尽关山未解围” 两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 疑 了 。
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 之苦的句子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O
99
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
之苦的句子是“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1.高适的《燕歌行》中“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12.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 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