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故 都
的
郁达夫
秋
懒懒 (qiàn) 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 茕 (qióng) 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燕歌行
(三国 ·魏)曹丕
秋风萧 瑟天 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古代写“秋”的诗文,回忆。
1.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字达夫,幼名阿 凤,浙江富 阳 人 ,现代小说家、散 文 家。
1921年参与组建创造社,出版 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 集《 沉 沦 》,震惊文坛。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
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
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 活 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作品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
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海迁居杭 州,在那里居
住了近三年。
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 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内心的寂寞。
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于 此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解 题 :“故都的秋”
☆谈起“秋”,你们的感受应是如何的
(1)秋天,硕果累累,带来丰收的喜悦之感。
(这是先民在原始社会中获得的最初感受)
(2)萧瑟(索)、凄凉,抒发内心的深沉悲哀。
(源于知识分子结合秋天的独特意象抒发内心萧索之感 ——最初的来源:宋玉“士不遇”的“悲秋”传统)
“ 故 ”: 怀旧、怀念之感,思念故乡、怀念故乡,同时
也有对事物随着时间变迁而逐渐淹没在历史长 河之中的惋惜之情。
“ 故 都 ”: 说明描写的地点,读完之后再来回答, “故都”是哪里
“ 秋 ”: 点名了季节,说明描写的内容。
明确文章体裁:现代散文
混混沌沌hùn dùn
一椽chuán
廿niàn 四桥
芦lú 花
槐huái树
馍馍mó mo
凋diāo
潭柘zhè 寺 朝zhāo荣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分文章段落,理解大致段意。
一 (1 — 2):对比“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
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二(3 — 12):回 忆“故都之秋”,赞美北方的秋天。 三(13 — 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
“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清、静、悲凉
(饱尝一尝)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北国之秋”与“南国之
秋”各有怎样的特征 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情
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
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
对 比
para3: 秋晨院落
para4: 秋槐落蕊
para5: 秋蝉残声
para6-10: 秋雨话凉
parall: 秋果盛景
2.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回忆“故都之秋”,
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色
清静、悲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 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 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 的碧绿的天色,听 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
3. 品鉴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
“秋晨院落”
从槐树叶底,朝东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 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 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碧绿的天色
蓝白的牵牛花
驯 鸽 的 飞 声
一椽破屋
破壁腰
牵牛花
秋草
“清”
“静”
“ 悲 凉 ”
冷色调
以动衬静
冷清、寂寞
视觉
听觉
环境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
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槐落蕊”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 有点儿落 寞,古人所说的梧桐 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 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写出了环境的安静,
更加衬托出心的安静。
环境的落寞——悲凉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 微细 ”
“ 柔软 ”
“ 细腻 ”
“ 清闲 ”
“ 落寞 ”
心情:孤单落寞、沉寂、悲凉
视觉 嗅 觉 触 觉
清 静 悲 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 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 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 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 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 嘶 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 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 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
头,那么联想到人生的短暂, 自然有种悲凉的感受。
“秋蝉残声”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
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 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 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 露出脸来 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 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 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秋雨话凉”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
很长。)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 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
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听觉
视觉 冷色调
清 静 悲 凉
天 风 雨 云
都市闲人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 似的这枣子颗儿,在 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 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 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 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 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 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秋果盛景”
视觉
枣子
枣树叶
枣树是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遍的树种,可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
清 静 悲 凉
4 . 为什么作者喜欢故都的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
会有这样的悲凉情绪产生
客观原因:故都秋景体现出的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 观 原 因 :1.社会环境的黑暗;
2.个人气质,多愁善感;
3.文人的“悲秋情结”。
作者回忆“故都的秋”, 将“南国之秋 ”和
“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摹了“ 秋 味 ”、“ 秋 色”、“秋声”,从物、色、声方面写出了秋天 的清 净、悲 凉 。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 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 都之秋的情怀,抒发了对故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