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7:5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春江 花 月 夜 》
张若虚
古今评价——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 一诗”
“春风第 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 一 多 )
读诗人——
1.张若虚(约660一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 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2.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 想的高远意境。
3.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除《春江花月夜》外, 另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描写闺中思妇对征人的思念, 风格柔靡,水平一般。
1.找出诗中直接写到“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句子。
· “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 “夜”有2句。
·“月”——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
2.诗歌中分别写了月亮的哪些状态
月生(升) —— 月照(悬)—— 月斜 — — 月落
自由朗读,回答问题:
一、1-4行月下之景
二、5-8行月下之思
三、9-18行月下之情
月下之景
疏通诗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探 究:“ 生 ”还是“升”
疏通诗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探究: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这样的月下之景
【 补 充 】
1.流 霜 :
解释一:下霜。
解释二: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并体会其内在的情 感。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缘 景 明 情
根 据自己所描摹的画面,概括这八句诗意境的特 点,
壮丽高远
幽美恬静 空灵梦幻
类型
术 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意境赏析常用术语
春江花月图
在《春江花月夜》面前, 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
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这是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 ……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庭所遗下
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
洗净了吗 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
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
计 的 。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疏通诗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补 充 】
2.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像车轮,故称月轮。
疏通诗意——
疑问: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类的起源 月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对“月”的千古奇问: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天》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对宇宙、人生的探究——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慨叹
疏通诗意——
疑问: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类的起源 月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感 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 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更复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
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或另一个 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 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 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年年岁岁花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 劳的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 ,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 ”,“ 有 情 ” 与 “ 无 情 ”— 一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 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对每一 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 满足了。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两句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 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 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疏通诗意——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补充3】白云、浮云
3.白云、浮云
浮云,即天上飘浮的云彩,“浮”有飘浮、飘动之意。
(1)由于行踪无定的特征,它可以比喻浪迹天涯的游子。
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由于浮云的优游自如,它又获得了表现消闲洒脱个性、恬然自适生活
的资格 。
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突显出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形迹无拘无束无碍,如行云自由翱 翔,如流水自在流淌。
(3)由于浮云的倏忽来去、转瞬即逝,也引申为不容易实现的事物或不愿
去实现的事物。
如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表现曹霸沉醉丹青(绘画)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视功名 富贵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的品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4)浮云的“浮”,又有浮在表面,能遮挡外物之意,因而具备了比喻外 在不良因素,不正当人事的侵害、腐蚀、阻挠等意义。
如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 朝政已经腐败。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疏通诗意——
白 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补充4】浦

古人送行的水路场所。
长 亭、短 亭是陆路场所。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杜甫《南浦别》
翻译诗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理解一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 一定有思妇不尽的忧愁。
理解二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
一定有游子不尽的忧愁。
理解三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 一定有游子和思妇不尽的忧愁。
疏通诗意——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补 充 5 】
· 扁舟子:指漂泊江湖的游子。
·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苏幕遮》)
疏通诗意——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补充6】可怜
(1) 可爱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2) 可惜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 曹雪芹《西江月》) “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疏通诗意——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补充6】可怜
(3) 可 哀( 可 叹 ) ,值得怜悯、哀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4) 可怪
“可怜陌上(陌上:田间)离离草(离离:繁盛的样子), 一 种 (一种: 一样)逢春各短长。" (陆游《平水》)
疏通诗意——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思考:“裴回”一词如何理解
①“裴回”即“徘徊”,意为来回走动,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②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 悯,不忍离去。
疏通诗意——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思考:“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
疏通诗意——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补充7】捣衣
捣,反复捶打。
捣衣有两种解释:
(1)是指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2)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补充7】捣衣
在我国古代,被征入伍者,武器装备和粮食由政府统一供应,但衣服 之类则是自备。每到秋冬交替季节,换季衣服就要家人备好寄来,否则征 夫就要遭受冻寒之苦。于是妇女在秋季捣衣,为远方的夫君准备冬衣。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听不见繁杂之声,所以捣衣时 思念之情往往更深。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 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
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 的传统意象之一。
疏通诗意——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思考:“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
疏通诗意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补充8】鸿雁
(1) 借代书信
(2) 游子思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代王湾《次北固山 下》)
【补充8】鸿雁
(3) 流离之苦
鸿雁常常和贫苦百姓联系在一起,如 “鸿雁在野”“哀鸿遍野”, 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4) 孤寂之情
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会因受到猎人射击等而使有的大雁掉队, 成为孤雁。 “孤雁”“孤鸿”“断 鸿 ”成为孤寂、孤傲的代名词。
如:“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 黄州定 慧院寓居作》)
以月夜孤鸿自况,借以表达自己宁愿引身幽居、不肯随人俯仰的孤 高自赏的感情。
疏通诗意——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补充9】鱼雁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 秦观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饮 马长城窟行》
用典——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 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 相思无着落。
疏通诗意——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补充10】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 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 春词中。
惜春词多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 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碧纱》)
疏通诗意——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奔流,春光将要流尽。
水潭上月亮低落,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亮西斜,慢慢下沉,藏在海面上浓浓的雾气里。
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你我相距遥远,相聚无望)。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
只有那落月的余晖洒满江边的花林、枫树,仍然摇动着离情别绪,无法排遣。
活动一:你最欣赏张诗的哪一部分 张诗“孤篇压全
唐”“旧题装新瓶”创新在何处
活动二:假如你是 ,请用你的专业给《春江花月夜》
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1)画家,绘画出“春江花月夜”的图景;
(2)摄影师,选择你要拍摄的几个场景;
(3)作曲家,为“春江花月夜”创作(选择)一段旋律。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
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
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月亮情结:
1 . 思乡怀亲之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 月怀远》)
2 . 清幽雅致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山居秋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 涧》)
3 . 凄清孤苦之情: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 . 时空永恒之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张若虚(约660一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 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
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
因此名垂后世。
“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 一诗”
“春风第 一 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
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 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 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 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 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 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春:全诗的总背景、 大的时间范畴
解 题
夜:具体背景
月悬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斜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是诗之魂
提 示 :以 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月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绘景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17—36句)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在江面上的一轮孤月,面对 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 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 增添了全诗恢弘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 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
景中之月
2、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
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 ,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 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 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 动 感 ,有声(水)有色(月),景象壮 观,幽美邈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
景中之月
“生”后才能有下 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 远,又有哪一处春江 不在明月的朗照之
中 !呈现了万里阔 大的时空, 同 时 ,眼 界之大,胸襟之大,
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
宙 观 。
3、春天的夜晚为什么会出 现“霰”、霜”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 是在月光下照耀下的世界,是银 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 作雪和白霜( 月 色 如 霜 ), 写 出 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江流... 皆似霰”不直接描写月亮。 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 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 从侧 面(感受)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皎江汀空月江 皎天上里照流
六 六 +
人 小 天 L 大 +
7TT L
景中之月

X
-
觉 飞
十 主
4、如何理解此句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 它比作霜,而且是空中流动的霜, 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 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 能看得到的白沙却看不到了,因为 它和月光都是白色,就能反衬出月 光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变虚。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景中之月
流 花岁木车旨红以#
江天 一 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 十 1
……4……
/
4、如何理解此句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 人生,总写月光皎洁,天空明净。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 江 皎 天 空 一 中 色 孤 无 月 纤
轮尘
O I
景中之月
充 范 专 尧 寸 间
/.
1

4
7
1、如何理解此句
良辰美景引发对生命与宇宙的思索
当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 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 是会欣赏美的动物。
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 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地注视 着 人 。在这样互相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 忧愁得以述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期的不同 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
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下之思

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下之思
月与人可亲不可近,恋人对月海 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 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 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 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 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 诗人为何如何钟情于月亮呢 或许,
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 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 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 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江 月 年 年 望 相 似 。
不 知 江 月 待 何 人 , 但 见 长 江 送 流 水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人 生 代 代 无 穷 已 ,
理中之月


2、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 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 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 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 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 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人 生 代 代 无 穷 已 ,
江 月 年 年 望 相 似 。 不 知 江 月 待 何 人 , 但 见 长 江 送 流 水 。
月下之思
1、如何理解此句
白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
人情。 ——李白
青枫浦:河水分叉的地方。
扁舟子: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
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明月楼:明月照高楼,流光 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 有余哀。——曹植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 枫 浦 上 不 胜 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情中之月

f
1、如何理解此句
“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 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 出“扁舟子”上的游 子。“青
枫浦”为地名,“枫”“浦” 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不胜愁”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 愁云惨雾、相思情愁。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 之妻),以妻子(思 妇)的相思 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 枫 浦 上 不 胜 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情中之月

f
2、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 · 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1) 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 定 的动 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 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 忍 离 去。
(3)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 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 愁思无法排遣。
可 怜 楼 上 月 裴 回 ,
应 照 离 人 妆 镜 台 。 玉 户 帘 中 卷 不 去 ,
捣 衣 砧 上 拂 还 来 。
情中之月
3、如何理解此句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 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 但也是用典——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鱼龙、鸿雁是古 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 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 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 龙 潜 跃 水 成 文 。
情中之月
春梦、落花、流才、 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前后意象区别: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 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 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
江 水 流 春 去 欲 尽
江 潭 落 月 复 西 斜 。
情中之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 怜 春 半 不 还 家 。
凄苦和落寞。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 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 迷茫。 “沉沉”写 出了他不能如愿 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 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 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 树林。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 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 交融,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 深 厚 。
落 月 摇 情 满 江 树 。
情中之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 知 乘 月 几 人 归 ,
诗 ·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灵 · 哲理思考的凭借
魂 ·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 景物描写的主体
— 画 意
春江花月图
— 哲理
月下沉思图
—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色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春 江 花 月 夜
全诗小结
感情基调 哀而不伤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 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
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 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