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孙权劝学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检测的方式,能正确写出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并背诵文章。
2.通过正音、断句、节奏等古文朗读方法应用训练,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并梳理识记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重点)
4.通过品析相关词句,能够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出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重点)
5.拓展阅读关于“读书、学习”的文章,从中获得开卷有益的启示。(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读文·知节奏
任务三 翻译·明文意
任务四 积累·文言知识大比拼
任务五 探寻语言的艺术
任务六 精读研析,感知变化
任务七 再读课文,感知角色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热身小游戏: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第一组:
你考了第一名!
你考了第一名?
你考了第一名。
第二组:
你难道考了第一名呀!
你难道考了第一名?
第三组:
你不可能不努力!
你很努力?
思考:读完后,说说每组句子影响感情与表达效果的是哪个元素?
任务五 探寻语言的艺术
1.孙权如何利用语气词与特殊句式劝说吕蒙的?
2.通过孙权语气变化,你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
语气、句式等角度品评善劝
第①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不可不”双重否定,语气很坚决,后面还用了一个感叹号,语气坚定、严肃。表明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又寄予厚望。
第②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强。“邪”后还用了一个感叹号来加强语气。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孙权用反问+感叹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求吕蒙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
第③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只要 。“耳”,表限止语气,译为“罢了”。只要求“涉猎”“见往事”,表明孙权不想给吕蒙压力,语气由严肃、坚决变得平和、亲切了。
第④⑤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面对吕蒙的托词“多务”,孙权用“孰若孤?”这一反问句,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切身体会,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恳切。
孙权:劝说艺术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 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止语气目标明确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语气阻断借口
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切身体会 亮明益处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孙权语句,说说通过孙权语气变化,你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
人物形象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关心下属、善于培养人才的君主。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心胸开阔、善于劝说的君主。
任务六 精读研析,感知变化
1.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并分析人物形象。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
1.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① 鲁肃的神态和语言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大惊” 神态描写,非常吃惊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 对比
“非复吴下阿蒙” 情不自禁的赞叹
感叹号 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从侧面反映出吕蒙才略大有长进,学习效果显著。
②鲁肃结友的举动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 吕蒙传》
吕蒙:“偏将军”,属于中下级军官。
鲁肃: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
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鲁肃主动结友,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折服。
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长进惊人。
人物形象 鲁肃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对吕蒙及其母亲的尊重
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善于结交有才之士。
③吕蒙的语言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①“刮目相待”充满了书卷气;
② 巧妙应答,转移话题
会聊天 读书的效果
③ 知晓要用发展的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这句话表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有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表明吕蒙自己觉得自己学识进步很大。
吕蒙的表现表明了孙权劝学的效果。
人物形象 吕蒙
蒙乃始就学。 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导。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毅力、能吃苦的人。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
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折服,与其“结友”。
任务七 再读课文,感知角色
1.分角色朗读,想象、体会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特征,理解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进而了解人物形象。
2.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口气委婉又坚决,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前句反问语气,责备恼怒;后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语气,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语气,惊异、赞许)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表面看似责怪,实是自豪,自得)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注意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2.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从孙权身上:
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从吕蒙身上:
①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合理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才能不断的进步。
从鲁肃身上:
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同时启发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作结。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
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行动侧面衬托出吕蒙今非昔比的才略。
3.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芬奇
《孙权劝学》与《诫子书》比较阅读
相同点
都与“学”这一话题相关:《孙权劝学》通过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只有静心专一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定下志向才能学有所成。
都谈到了要惜时勤学:吕蒙提及“军中多务”,孙权现身说法;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不同点
古代称谓语
【课后作业】
课下选读《资治通鉴》其他篇章,感受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的文化魅力。
【课外拓展】
播放视频:盲乐师师旷“秉烛劝学”,成功劝说晋平公发奋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