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 高一语文 北京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 教学思考课件(8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 高一语文 北京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 教学思考课件(8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7 13: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1张PPT。 必修二 · 第一单元
教学思考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单元,选择了中国历代诗歌19首,这些诗歌被编者分成4部分,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4个阶段;或者更准确地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5个阶段,因为两汉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必要细加区分。
此外,作为中国诗歌发展重要里程碑的汉乐府诗歌被忽略,似乎也是不适当的,需要加以补充;其他时代的重要诗人及诗歌现象,虽没有选篇,也应该进行简略的文学史概述,以期学生能够认识中国诗歌的概貌。
【教学理念】 文学史的宏观介绍与所选诗歌个案分析相结合。
这里需要避免的问题是:
脱离具体的诗篇谈文学史,脱离文学史的背景谈诗歌。 以诗讲史【教学思路】
按照文学史的时间脉络展开诗歌教学,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出中国诗歌发展的时代烙印与艺术特征;同时注意不同时代诗歌的纵向比较与不同类型诗歌的横向比较;然后通过对具体诗篇的分析来认证这些时代烙印与艺术特征,所谓“一叶知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泛读导引:我国古代诗歌说略——从《诗经》到宋词一、 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从音乐角度划分,“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
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内容
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艺术特点
1. 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赋就是直笔铺叙,直书其事,以直接的途径显示物体的本来面貌,主体感情藏而不露。
比则侧重两者的形象(内在和外在)的联系,通过发掘这种联系表现客体,寄托情感。
兴是触物兴词(触景生情),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具有象征暗示的作用。赋、比、兴赋——叙物言情
比——索物托情
兴——触物动情 2.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主要在“小雅”和“国风”中
以《魏风·伐檀》、《卫风·氓》为例认证
类型?
内容?
艺术特点?《魏风·伐檀》怨刺诗
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尖锐矛盾。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
《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极为愤慨,提出质问,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
人民的痛苦越深,矛盾就越激化,在《豳bīn风·七月》中涂满的阴暗色彩,也就变成了愤怒的火花。
重章叠句
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
第二层提出严厉质问。
(由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自己却一无所有。)
第三层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本质,反语作结。
三章复沓,除换韵反复咏叹,更有力的表现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有内容上的补充作用。如“伐辐”“伐轮”就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兴触物动情
由劳动场面联想到了辛苦劳动与不劳而获之间的鲜明的反差。
前两句直叙其事(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卫风·氓》弃妇诗的代表作。
委婉曲折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由初恋、求婚、离别、成亲、婚后生活到被遗弃后的悔恨心情,深刻而动人。
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对男子的第一次控诉,同时开创了中国文学痴女弃妇的母题。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第一、二章:赋
第三章:比而兴
第四章:兴
第五章:赋
第六章:赋兼比兴
全诗赋比兴交替使用,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随着主人公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诗经》的文学史意义
⑴开辟了抒情言志的诗歌道路,抒情诗从此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⑵“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⑶“比兴”传统,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楚辞”的含义
“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屈原及作品
屈原(公元前339?——前296?),名平,楚国贵族,流放途中投汨罗而死。
作品:《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离骚》的价值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塑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补充(一)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阽(diàn)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补充(二)美人??? 美人的意象一般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比喻君王)
参考译文
⑴太阳月亮不停运行忙忙碌碌,春天秋天循环往复互相替代。想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便担心美人年衰老迈。
⑵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补充(二)美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自喻)
参考译文:
(1)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2)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 补充(三)香草《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作为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例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参考译文: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的确是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只有我这光明洁白的品质没有毁弃。 “楚辞”形式特色
“骚体”:
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句式;
吸收大量楚地方言;
采用“兮”字放在句中和句尾。《国殇》举例
《国殇》为《九歌》之一篇
《九歌》为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祭祀东皇太一等楚地神鬼演唱的赞颂之词;歌、乐、舞三者合一,具有戏曲的因素。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九歌》共十一章,依次为: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前九章每一章歌颂一个神祇,末章为总的送神曲,而排在第十位的《国殇》 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有着特别的意义。
《九歌》所咏多为自然界的神祇,《国殇》独以人鬼为抒写对象; 《九歌》 多用比兴手法,《国殇》则纯为赋体,直陈其事; 《九歌》 总体风格是清新绮丽,优美缠绵的,《国殇》却慷慨激昂,刚健庄严,热情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英武刚毅、舍身取义的顽强斗志,从而张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通篇都充溢着作者沉痛而崇敬的心情。
屈原的文学史意义
伟大人格: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比《诗经》更自由且富于变化,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表现出浪漫的精神: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诡谲、塑造理想人格。
象征手法: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传统。风骚之别1、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比较整齐,而且多为短篇;楚辞则或长或短,反复多变,篇幅也扩大了。
2、《诗经》能入乐合歌,徒诗较少;楚辞则不歌而诵。
3、在内容上, 《诗经》多写实,表现了北方文化务实的精神;楚辞的浪漫思想,怀疑精神,瑰丽的想象,都表现了南方超现实文学的特征。
4、在美学风貌上, 《诗经》是朴素的、现实的;楚辞则是空灵的,浪漫的。
5、从作者方面看, 《诗经》中的作品多无主名,体现了先民的群体意识;楚辞则是个人创作,蕴含了作者的人格力量,显示了诗人鲜明的个性。
6、从文学史上看, 《诗经》对文学批评方面的影响较大;楚辞对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较大。二、两汉诗歌:乐府诗与文人诗何为乐府诗?
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机关。“乐府诗”的主题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在忍无可忍下发出的反抗之音 “乐府诗”的主题(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的主题(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薤xiè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参考翻译:
薤上零落的露水,是何等容易干枯。露水干枯了明天还会再落下,人的生命一旦逝去,又何时才能归来?前两点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
后者主要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是《离骚》之遗响。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诗经》、“楚辞”都是抒情诗,汉乐府诗则以叙事诗成就更突出。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事详略得当。
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成就的就是长篇叙事诗《焦仲卿妻》
篇幅太长,如补充可以《陌上桑》为例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演变 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上邪》、《陌上桑》
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因而取代了“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成为“居文词之要” (钟嵘《诗品序》)的中古诗歌的最主要的样式。
东汉文人诗何为文人诗?
文人诗是相应于民间歌谣而言的,其作者为文化精英,主题也与乐府诗不太相同。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但其间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主题:游子之歌与思妇之词,揭示人生哲理,
五言抒情诗的典范:情景交融,物我互化。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以《迢迢牵牛星》为例
增加《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即是现实的,也是浪漫的;现实的就是游子、思妇的主题,就是人生的爱恋与生活中的不平;浪漫的就是由于不满于现状而产生的自由追求与要求解放的情操。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方;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两个人分别了,而且越离越远,一个”生”字写出了两个人被活活拆开(什么原因分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痛苦之余,主人公进行了反思:我们究竟能不能再见面?但结果令他失望,道路又艰险又漫长,会面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主人公不甘心这种结果,他想到了胡马和越鸟的故事,鸟兽尚且如此依恋,不忍离去,我们就难道不如鸟兽吗?不由的心里宽慰了些,但还是为痛苦所折磨,日渐消瘦,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还是先放在一边,保重好身体,静静的等待相见的那一天吧。
这首诗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重叠反复 托物比兴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年),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期归入广义的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高扬政治理想,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白马篇》);
哀叹人生短暂的,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短歌行》)。
“建安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完成了乐府诗向文人诗的转变,融合了《国风》的明朗质朴与“楚辞”的奔放热烈,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陶渊明及作品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诗歌分成5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前两类最重要)
何为田园诗?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苦。
以《归园田居》为例
陶渊明咏怀诗的主题
围绕着出仕、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为例陶诗的艺术特征?
总体特征:自然;将日常生活诗化: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概括:情、景、事、理交融(《饮酒》);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归园田居》)。
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处身世俗社会的精神自由;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酒与菊成为陶渊明的象征:酒代表着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菊代表着高情远致的人生品格。谢灵运的文学史意义
山水诗的开创者,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
谢灵运诗歌特征
鲜丽清新: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庾信的文学史意义?
庾信是由南朝入北朝的最著名诗人,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他的诗歌体现南北文风的交融,既汲取了南朝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也接受了北朝文学雄浑劲健之风,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诗歌的主题?
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词,内涵丰富,情感深切,笔调劲健苍凉。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
《拟咏怀》(二十八首) “寻思万户侯”寻思万户侯(第18首)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南北朝民歌各自的特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木兰诗》)四、唐诗 盛唐的两大诗派:
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的情怀:
隐逸情结,禅宗思想,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明境界,宁静之美。
《鹿柴》、《辛夷坞》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美学特征:
慷慨奇伟,清刚劲健。
王昌龄诗歌特色:
“七绝圣手”,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刚健之美。
《出塞》、《从军行》李白李白及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作品类型:古题乐府诗(《将进酒》),歌行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绝句(《早发白帝城》)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将进酒》
想象特色: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梦游天姥吟留别》
意象类型: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早发白帝城》;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行》
词语色调:明丽爽朗。李白的文学史意义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独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风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四、唐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他(陈子昂、韩愈、杜牧、李商隐)
五、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他(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
唐宋诗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部分,故不再细说。
请谅解!诗歌:
中国文学的诗意传统
读古代诗歌读什么?读词语(文字意义上的认知)
读意境(诗歌意义上的认知)
读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认知)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1、标题:
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2、作者:
“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3、注解:
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4、题干:
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
外部感知: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象境体悟:品读意象和体味意境
技巧品赏:
表现手法
(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修辞手段(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
玩味语言:色调、诗眼、风格 古代诗歌分类山水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惜别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思乡怀远诗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咏史怀古诗千古兴亡多少事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咏物诗一草一木总关情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思 想 情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