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荷塘月色
朱 自 清
荷塘月色
第 一 课时
作者简介
朱 自 清 ,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自
华, 号秋实, 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
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
合污,便取《楚辞 · 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中“ 自 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字“ 佩 弦 ”。
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他是诗人、
散文家、学 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 (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 ( 2 3 岁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 ( 2 7 岁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 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 他一身重 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1929年出版诗集《 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 背 影 》 ,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 段 ,6 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
清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 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
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宣言上签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
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
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 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 背 影 》
《 春 》
《 多 多 》
《荷塘月色》
《梁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主要作品:
推荐书目:“
《民国清流1:那些: 《民国清流2:大师 《民国清流3:大师 《民国清流4:大师
民国清流
——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汪兆骞○著
a 0Q 县 日 ● 6
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大师的史诗集体传记!
民网清流用自己的学养和风骨,写就的是中国士的
著名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王跃文,名文化 张顾武
名文7F论*李建军解
免广、人民网、新作网,北家晚据、土京FR、 家文抹理、舞流、新源、河,度间. 酸旺,天请代区阅百家广正现
5中国出量
现代出
民国大师们分化与交锋时期的历史真相
《民国清流1:那些远夫的大师》入建《作家文新》3渡!大 构好书
著名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王跃文、余世存、岳南 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张顾武、孙郁、解玺璋、李建军纠
S 中国出罐需 然a 原
OO
民国清流贰
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汪兆骞◎著
民国清流 大 师 们 的 『 战 国 『 时 代 注 兆 意 ② 善
席密展武出色
鸟通s西;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兴
蓊蓊郁郁 wěng
袅娜niǎonuó 霎时shà
酣眠hān
斑驳bó
梵婀玲 fàn ē 敛裾 liǎn jū
幽僻 踱步 颤动 脉脉
pi
duó chàn
mò
参差 cēn ci
峭楞楞léng
纤腰束素xiān
生词注音:
1.迅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给文章划分层次(梳理文本)。
1-3:写“观赏荷塘”的由来; 4-6: 写“荷塘月色”;
7-10:由“荷塘之景”联想到
江南旧俗,兴尽而归。
(2)作者为何要去荷塘边散步 (Tips: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
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 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 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 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
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创作背景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 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 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
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
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脉络。
分析文章的时空布局,作者的行踪如何
(4)找出蕴含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① “心里颇不宁静”
②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有着淡淡的喜悦)
④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⑤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着淡淡的哀伤)
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深入研讨。
兴
作者因家事、国事郁郁不乐,心中颇不宁静,
出门寻找片刻的宁静,那么,是什么抚慰了这颗孤 寂受伤的心呢
荷塘 → 荷塘景致之美
小组合作:
分析第4、5、6段,讨论荷塘美在哪里
Tips:
1.这三段分别描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这些景物 有 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品鉴文章段落与词句
合作探究
第四自然段: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 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
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 叠 词,“曲曲折折”描摹荷塘的外观 形状,写出其宽 广之 态; “田田”形容 荷叶之繁 茂。
2. 比 喻,“像舞女的裙” 一方面写出荷
叶的根茎十分挺 拔 ,另一方面写出荷叶
舒展的姿态之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
1. 叠 词,“层层”写出荷叶的繁盛;
2.拟人手法,“袅娜”极言荷花绽放的形态之柔美, “羞涩”赋予荷花以人的情态,写出含苞待放之姿;
3.比喻手法,“明珠”、“星星”、“美人”等写出 荷花的洁白、亮丽、妩媚动人。
博喻
关于“比喻”:
1.明 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的出现。
E9: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暗 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换成了“ 是 ”。(可以没有比喻
词)
EG: “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3.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EG: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通感手法,将“嗅觉”转 换 为“听觉”,荷花的缕缕 清香,犹如歌声从远处传来,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轻淡 飘渺、沁人心脾,烘托出环境的幽雅、宁静。
静景
(实写)
动景
(虚写)
荷叶
荷花 荷香 流水
幽雅宁静
意境
品读赏析
第四段
月下的荷塘
意境
第五段 “炼字”:用这几个动词来描写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
“泻 ”→化 静 为 动 ,月光照耀的广袤之景。
“浮”→以 动 写 静 ,水汽氤氲、月光朦胧之景。
“洗”→奶白色,表现出月光的洁白柔和。
“笼”→ 月光下荷叶与荷花的轻飘柔美,通过荷叶与荷花 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光的朦胧、柔和。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过月影来描摹月色
光与影的和谐旋律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黑影
倩影
实
虚
品读赏析
月光 泻 浮 洗 笼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梵婀玲名曲
意
象 月影
实
虚
第六段 描写荷塘周围的环境。
由远及近
以动衬静 浓淡相间
月光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树:以“杨柳”最多
朦胧
幽静
意 象
意 境
课堂小结:本文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
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 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
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课堂小结
我们需要理性地生存,只有理性地生存,我们才不 至于迷茫,不至于被忽悠,不至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知道去担当些什么。
理性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地栖居。 如果没有境 界,跟动物的生存方式没有区别,甚至不如动物。 朱 德 熙先生是北大最具理性的学者之一,他曾说,做学术要 有一点童心,要有味道。这就是学者的一种诗意的栖居 境界。只有理性地去生存,才能够诗意地栖居。
寄语
北大学者:陈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