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8 08: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鄂教版 年级:四下 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云量、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清晰阐述测量降雨量的方法,知晓不同降水形式;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正确测量降雨量。 2.通过户外观察云、实验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云量、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联;降雨量的测量方法;制作简易雨量器。 2.难点:准确判断云量和云的形态;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简易雨量器并精确测量降雨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材料(透明塑料瓶、刻度条、剪刀等)、喷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5 分钟) 1. 展示多张不同天气状况下天空中云的图片以及下雨场景的图片。 2. 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看这些图片,天空中的云各种各样,雨也有大有小。那云的变化和雨的多少跟天气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测云和雨。”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图片。(展示不同天气状况下天空中云的图片以及下雨场景的图片)瞧瞧,这天空中的云呀,模样可真是各种各样,有的像大棉花糖,有的又像一大片毛毯。再看这雨,有的时候淅淅沥沥,有的时候又哗啦哗啦下个不停。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啦,云的变化和雨的多少跟我们的天气到底有啥关系呢?谁来大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有想法!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师:都很不错哦!看来大家对云、雨和天气之间的关系都有自己的思考。那今天呀,咱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观测云和雨,看看它们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生 1:我觉得云多的时候可能就会下雨。 生 2:我猜雨下得多的时候,天上的云也会很多。 1. 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想法,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同时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新授 1. 观测云(12 分钟) 讲解云量的概念,即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 10 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根据云量多少确定晴、多云和阴天等天气。介绍不同形态的云,如积云、层云、卷云等及其特点。 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的云,记录观察到的云量、云的形态等现象。 回到教室,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云量、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师:同学们,咱们要观测云,首先得了解云量这个概念。云量呢,就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想象一下,我们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平均分成 10 份,然后去估计云把这 10 份天空遮蔽了几份,这个份数就是云量啦。比如说,云只遮蔽了 2 份,那云量就是 2 成,一般这种情况天气可能比较晴朗。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可以确定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等天气。另外呀,云还有不同的形态呢,像积云,它通常是孤立的、顶部凸起,就像棉花团一样,常常在晴天出现;层云呢,是大面积的、比较均匀的云层,看起来灰蒙蒙的,往往预示着可能会有小雨;卷云就更特别啦,细细的、像羽毛或者像丝缕一样,高度比较高。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谁来重复一下积云的特点? 师:非常棒,记得很准确!那层云有什么特点呢? 师:现在,咱们拿着记录单到教室外面去观察天空中的云。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哦,不要在观察的时候乱跑打闹。观察过程中要安静、细致,把看到的云量是多少,云是什么形态的,都记录下来。 师:接下来,大家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观察结果。每个小组都讨论讨论,一会儿每组派个代表来发言。(小组讨论后)好啦,哪个小组先来分享?第一小组,你们派个代表说说。 师:很好,观察得比较仔细。那你们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是什么天气呢?
师:那你们判断可能是什么天气呀? 师:非常好!大家都能根据观察到的云量和云的形态来判断天气了。老师总结一下,一般来说,云量少、积云为主时,天气晴朗或多云;云量多、层云为主时,可能是阴天或有降雨。 生 3:积云像棉花团,孤立的,顶部凸起,晴天出现。 生 1:层云是大面积的、均匀的,灰蒙蒙的,会有小雨。 学生观察并记录 第一小组代表:老师,我们观察到云量大概是 5 成,云的形态有一些像棉花团的积云。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看到云量差不多有 8 成,云都是那种灰蒙蒙的一大片,应该是层云。 第二小组代表:可能是阴天,说不定还会下雨。 1. 系统讲解知识,让学生建立起云量、云的形态与天气关系的初步认知体系。 2. 通过提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3. 室外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测量降雨量(15 分钟) 提出问题“怎样知道降雨的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 介绍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讲解其工作原理,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为降雨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讲解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易雨量器(材料:透明塑料瓶、刻度条等)。制作完成后,模拟降雨(用喷壶喷水),尝试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怎样测量降雪量?”引导学生思考,拓展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云,那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知道降雨的多少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大概知道雨下得大还是小? 师:这是个办法!还有其他想法吗? 师:也有一定道理。不过呀,气象学家们有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叫做雨量器。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这里要假定没有蒸发、渗漏、流失这些情况哦,雨水的深度就是降雨量,通常我们用毫米作为单位。在气象观测站呢,有专门的漏斗式雨量器。降雨的时候,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时,把储水瓶取出来,把雨水倒入量杯,从量杯上读出来的刻度数就是降雨量。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还把降雨划分成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谁能说一说雨量器是怎么测量降雨量的? 师:现在,咱们就来自己动手制作简易雨量器。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透明塑料瓶、刻度条等。大家先把塑料瓶从中间剪开,上半部分倒过来放在下半部分里面,就像一个漏斗一样。然后把刻度条贴在塑料瓶的外壁。都清楚制作步骤了吗?开始动手吧,小组内分工合作。 师:现在我们用喷壶来模拟降雨,大家用自己制作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看看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模拟降雨并测量后)谁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雨是降水的一种,其实雪、冰雹等也都属于降水。那大家想一想,怎样测量降雪量呢?和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一样吗?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后)好,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都很有想法!测量降雪量确实和降雨量有所不同,一般也是先把雪收集起来融化成水,再用量筒等工具测量。 生4:可以看地上的水洼大小。 生 5:看雨下的时间长短。 生 4:雨水通过漏斗流进储水瓶,再把水倒进量杯,看量杯刻度。 学生动手制作 生 :我们小组测量出的降雨量大概是 10 毫米。 生 :我们测量的是 8 毫米。 生 1:我觉得不一样,雪是固态的,可能要先把雪融化成水再测量。 生 2:可以直接测量雪的厚度,但是雪可能会被压实,不太准确。 1.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2. 详细讲解雨量器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为后续实践操作奠定理论基础。 3. 制作简易雨量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模拟降雨测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降水形式的测量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回顾云量、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降雨量的测量方法和简易雨量器的制作,强调气象观测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啦。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畅所欲言,分享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谁先来? 师:非常好,对观测云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师: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很棒! 师:看来拓展的知识也引起了你的兴趣。大家的收获都不少呢。接下来老师来总结一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云量不同、云的形态各异都和天气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积云多可能是晴天,层云多可能有小雨。在降雨量测量方面,我们知道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也成功制作了简易雨量器来测量。气象观测呀,对我们了解天气变化、预测天气情况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它。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继续保持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多去观察云、测量降雨哦! 生2:老师,我学到了云量是把天空均分成10份,看云遮蔽的份数来确定,还知道了积云、层云、卷云的样子和它们跟天气的关系。 生3:我学会了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还自己动手制作了简易雨量器呢。 生5:我知道了雨、雪、冰雹都是降水,还思考了测量降雪量的方法,感觉很有意思。 1. 让学生分享收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师总结重点知识,强调气象观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升学生对气象观测的重视程度,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提供方向。
作业布置(3 分钟)
1. 让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观察云量和云的形态,记录天气变化。 2. 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每次降雨的降雨量并记录。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准确观察云的特征、制作的雨量器是否能准确测量等。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