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家
家
乡
乡
的
的
风
风
俗
俗
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
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
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
话说风俗
话说风俗
南北风俗大不同!
冬至
北方
吃饺子
南方
吃汤圆
元宵节
哈尔滨
看冰灯
广州
逛花市
猜一猜:这是哪个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这是什么风俗?
“家乡风俗小记者”调查表
家乡风俗名称 主要内容
(形式、由来、活动、有关传说或故事) 取得方式
(查阅、访谈等)
风俗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请根据课前的调查交流你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习作要求: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审明要求
审明要求
两个
写作角度
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介绍性
叙述性
写一篇有关家乡某种风俗的
说明文或散文
叙事性记叙文
写作角度不同,写作的方法也就不同
习作提示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确定主题与选材
确定主题与选材
1.自主思考:你想写什么主题 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2.合作交互: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价对方的选材是否恰当,能不能突出主题特点,并给他(她)一些建议。
要选择跟主题联系最紧密的,最能突出主题特点的内容。
从课文中学表达
从课文中学表达
按照时间顺序详写了突出北京春节特色的五天
——介绍一种风俗
——介绍一种风俗
元宵节
详写 赏花灯
略写 燃花炮、吃元宵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风俗的主要特点 重点
重点介绍风俗的内容或者活动形式
重点介绍风俗的历史、由来
重点介绍风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以及自己的思考
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有特殊寓意
内容独特
根据风俗的特点确定写作的重点内容
从课文中学表达
从课文中学表达
——介绍一种风俗
——介绍一种风俗
展开描写
风俗的特点
与众不同
异于常情
小明的家乡在贵州,熏腊肉是贵州的风俗。小明想写《熏腊肉》,请你分析下面的选项,选出重点写的内容。
A.关于熏腊肉的故事
B.熏腊肉名称的由来
C.熏腊肉的制作方法
E.我对熏腊肉风俗的看法
D.熏腊肉的吃法
略写熏腊肉的传说
详写
做法独特
吃法有趣
考考你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准备重点介绍的与风俗相关的内容。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北京的春节》片段
习作小锦囊:通过具体描写不同的人物的活动把风俗写清楚。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腊八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选自斯妤《除夕》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习作小锦囊:融入自己的体验,写感受,彰显风俗特点。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习作小锦囊:借助资料,彰显风俗文化底蕴。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如何把收集到的资料插入到文章中,更好地表现风俗?
直接交代:
如: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如:据说……
对话引出:
如:妈妈听了,笑着说:“七夕除了是乞巧节,还是魁星节,古时候……”
●资料语言: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也有地方的风俗是用黏米制作年糕,寓意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我的语言: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的真正归宿。——《北京的春节》选段
引用资料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查阅资料,了解风俗后,丢开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比较详细、具体的资料语言,可以进行概括。
简短的资料语言,可以进行加工、扩写。
对所引用的资料转化为自己语言的方法
从课文中学表达
从例文中学表达
——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要重点描写活动的现场和自己的感受。
赛龙舟
端午节到了。中午,沿江路河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人们都在焦急地盼着龙舟的到来。
隐隐听到远处一片锣鼓声,龙舟出现了,龙舟过来了!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斑斓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鼓、吹哨子,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这浪花中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是龙腾大海,好看极了!壮观极了!
(接下一页)
1
描写活动现场
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堤上的人群激动地呐喊着:“加油!加油!”许多人点燃鞭炮抛向江面助威。我也不禁握紧拳头大喊大叫,直到龙舟都过去了,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龙舟竞赛,体现了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那热烈的气氛、壮阔的场面和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劲头,让人久久难忘。
习作小锦囊:按活动的发展顺序写活动的进程。
龙舟出现了
龙舟过来了
龙舟你追我赶,咬得很紧
龙舟都过去了
以“龙舟的变化”为线索
按照“赛龙舟”这个活动的发展顺序
河堤上,人山人海,锣鼓声声,围观的人群激动地呐喊,一片沸腾
河道中,那一条条出海蛟龙般的龙舟,踏浪前进,力争上游,威武壮观
听觉
视觉
“端午赛龙舟”的“赛”这一风俗的特点
描写活动现场的热闹氛围
2
描写活动现场的环境氛围
渲染热闹氛围
体现风俗特点
主要人物:划船手
每条龙舟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他们穿着一式的运动衣,划着一式的短桨。
“面”上的描写
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鼓、吹哨子,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
核心人物:鼓手
“点”上的描写
点面结合
统一的服饰
相同的划船动作
独特突出的站位
指挥时有力的动作
3
描写活动中人物的表现
鲜明生动
那热烈的气氛、壮阔的场面和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劲头,让人久久难忘。
活动中自身的感受
在活动现场的主观感受
听到响彻云霄的呐喊声时的震撼
表达对赛龙舟活动的喜爱之情
情绪情感体验
感官感受
对风俗的思考、领悟或反思
赛龙舟活动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亲身经历的活动
自己在活动的表现、对活动的看法等
增添现场感和真实感
我的家乡西面就是美丽宽阔的武山湖,住在水乡的人们每年端午节少不了要举行龙舟比赛。这个节日传统习俗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了。
今年端午节那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天气很是炎热,可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我早早地吃过早饭,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湖坝上。没想到,湖坝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赛龙舟的人们,他们有的撑着花伞,有的戴着太阳帽……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条蜿蜒的滚动的花龙。
家乡端午风俗——赛龙舟
开篇介绍当地的民俗是赛龙舟。
通过对看龙舟时天气和场面的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赛龙舟的期盼的心情。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我好不容易从人缝中钻进去,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坐下来,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已停泊着许多参赛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十米多长,龙头形态各异,有的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龙头高昂,黑须长飘……龙舟一字排开,龙舟上的队员整装待发,穿着一色的红色救生衣,好像一片片红霞漂在水面上。他一个个手持船桨,精神抖擞,好像待冲向战场上的战士。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混成一遍,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
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龙头的形态特点。
“像离弦的箭”,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龙舟划行速度之快。
后,谁也不肯定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船桨,他们那么的矫健,那么的整齐,随着队员身体一俯一仰,船桨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这时只听见“嗨嗬,嗨嗬……”的呐喊声响起,一条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身体一蹲一起,鼓声“咚、咚……”鼓点越来越急,还有力地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船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
本段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赛龙舟精彩、激烈的场面,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龙舟比赛结束了,湖坝上的人们陆续离开,参赛的龙舟也回到了各自的港湾,湖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也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文章收尾自然,“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对赛龙舟的喜爱。
说起东北的大冻梨,真是俩好嘎一好——老好了!被东北人民视若珍宝啊!无论是调皮撒欢的小孩子,还是热情好客的老孩子,提到那汁多肉厚的大冻梨,谁不是立马就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呢
想讲大冻梨 那把镜头对准我们的年夜饭吧!
每年的年夜菜都会变,越来越香,越来越美!可是,不管年夜菜怎么变,都改不了“大鱼大肉大肥膘”啊!一个字形容——腻!两个字形容——超腻!嘴里总是油乎乎的,连出气儿都是油味儿。如果不来上点
家乡的大冻梨
开头的语言中有着一股“东北味儿”,构织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作者在反复强调年夜饭让人感到腻味,为下文写冻梨凉爽香甜的口感作铺垫。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什么解解腻,晚上睡觉也不得劲!这不,刚吃了几片肥五花,胃口就给“腻”没了!
“解药”在手,饭桌我有!嘿嘿!造冻梨咯!造冻梨咯!
我先把冻得梆硬的冻梨放在屋子里几分钟。然后用微凉的水泡冻梨,慢慢等它周围结出冰壳,这一定不能急!用热水泡,或不泡都不行。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急着吃冻梨,一听冻梨还要泡,根本等不及,抓心挠肝的!泡了半分钟就吃,结果把牙硌得又冰又疼,真是心急吃不到好冻梨呀!唉……
插入爸爸小时候吃冻梨的故事,更突出冻梨的美味。
生动地写出了要吃冻梨时的喜悦心情。
嚯!泡好的梨真漂亮,外面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壳包裹着美味的冻梨,但我可没有那闲情雅致去欣赏,赶紧造啊!我把冰壳捏碎,露出那柔软、馋人的冻梨!它仿佛能勾魂似的,让我垂涎三尺!
冻梨汁可谓集四季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而成的琼浆!口感细腻,凉爽香甜,咬上一口冻梨肉,吸上一口冻梨汁,别提有多美了!嘴中的油腻立马一去不复返啦!更何况,冻梨的甜不像白砂糖那样齁得慌,而是一种清甜,这是大自然给东北的馈赠!
冻梨,是东北人民的必需品!东北冻梨一个宝,一天吃三嫌不饱,吃完让你没烦恼,整个人生都变好!
写出了冻梨的外形美。
小作者通过夸张的描述,将冻梨与白砂糖作对比,写出了冻梨解腻作用强、甜度适中的特点。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又叫耍龙竹。听爷爷说,民间耍龙竹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传说龙王司雨,只要他不发脾气,庄稼就会有好收成,所以民间才会有这样的风俗。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认为年要过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的。在我的家乡,要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年,舞龙舞狮必不可少。想看怎样耍龙竹吗?别急,我马上带你们一饱眼福。
龙腾虎跃吉祥年
俗语开头,引出家乡的风俗是舞龙舞狮。
通过爷爷的话介绍风俗的由来,直观、自然。
问句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每年正月初四的傍晚,往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中心公园安静了下来。公园戏台子周围围满了人,大家都齐刷刷地盯着舞台中央,屏气凝神,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演出。
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锵锵锵!
前奏响起,只见一个个身着金色祥云纹的红衣人陆陆续续从红色的幕布后面钻出来。他们踩着高跷,随着咚锵声有序地踏着步子,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随后,他们双手一撑,一个接一个地前滚翻;接着,又一个接一个地后空翻。现场一片沸腾,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气氛顿时高涨起来。红衣人退场后,人群里夹杂着尖叫声与欢呼声,我知道,重头戏来了。
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注意。
观众热烈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节目的精彩。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三头狮子的动作,惟妙惟肖。
呜!呜呜!
咚锵!咚咚锵!
舞狮队登场了!和着音乐,伴着鼓点,舞狮队的三头大狮子威风凛凛,仿佛活了一般。它们一头抖动着身体,仰天对月,双眼灵活地眨呀眨;一头腾空而起,四肢叉开,似一把利斧直劈下来;一头像个顽皮的孩子,跳下舞台,向围观的人作揖,讨要红包。新的一年,它们也想讨个好彩头哩!
又是一阵紧密的锣鼓声,两条黄澄澄、亮闪闪的游龙出场了。它们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身后还跟着一群可爱的龙宝宝。你瞧,那一条条小龙欢蹦乱跳,一会儿转转圈,一会儿打打滚。龙宝宝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当龙头吐出的龙珠飞到半空时,它们就跳着扑上去;当龙珠落到地上时,它们就俯身压上去;当龙珠和它们玩“躲猫猫”,藏到它们身后时,它们就转身紧追不舍……精彩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龙腾虎跃吉祥年,家乡的春节真热闹!新的一年又快到了,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相信这里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舞龙舞狮一定会让你们流连忘返。
对龙宝宝抢龙珠的动作描写生动、有趣。
结尾点题,概括家乡风俗的特点并发出邀请。
开篇点题,介绍来历: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就不禁想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他。
——《端午节赛龙舟》
引用诗词(儿歌、民谣)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皎洁的月光下,摇椅慢慢摇,虫儿轻轻唱,我不禁吟诵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花好月圆中秋节》)
精彩结尾
精彩开头
场景切入,拉近距离: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一堆堆篝火旁围满了跳舞的人们,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家乡的火把节》
以人物话语引出风俗活动:
“打丑牛儿喽一—”一声悠长的吆喝在村里回荡。顿时,一群人争先恐后挤到小院里来。“加我一个!”“也加我一个!”报名的声音不绝于耳。
追问互动式:
这就是我家乡的“舞草龙”。你觉得新奇吗 你想亲身感受一下吗 我在家乡热情地等待你的到来哟!
自然总结式:
吃着自己包的香甜的粽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家乡的端午节风俗》)
修改提升
精彩结尾
直抒胸臆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人们的热情、古朴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也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情景沉浸式:
此时,岸上的呐喊声、助威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和着锣鼓声、划桨声、口号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曲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江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所有人都深深地沉浸在这浓烈的节日气氛里。
评价标准 评价
抓住重点,写出了风俗的主要特点,详略得当。 ★★★
具体介绍了人们的活动,插入搜集的资料。 ★★★
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
格式规范、书写端正、语句通顺。 ★★★
共( )颗★
写完习作后对照评价标准,评一评,改一改。
修改提升
修改提升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学习单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家乡风俗小记者”调查表
家乡风俗名称 主要内容
(形式、由来、活动、有关传说或故事) 取得方式
(查阅、访谈等)
介绍一种风俗
仿照示例,填写与自己想要介绍的风俗相关的内容,并用“√”标注好要重点写的一两个特点。
要介绍的风俗习惯 主要特点 (用关键词概括这种风俗的突出、特别之处) 具体表现
做糍粑 材料讲究 精选洁白的、大小匀称的糯米
清洗方法讲究 用山泉水把糯米淘洗干净
杵法讲究√ 用烫手的纱布包裹糯米,将其丢入石碓窝,扯出纱布,用粑杵轮番用力地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