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第9课时 4.三月桃花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第9课时 4.三月桃花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7 16: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课题:三月桃花水
内容分析: 赞美春天的美丽,抒发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章通过描写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和明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清澈的溪流在春风中流淌的声音和清澈的水面映照出的春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赞美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三月桃花水之美,感受春天的自然美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生动流畅和唯美的意境,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三月桃花水的美丽景致,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生机。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春水,整体感知。
1.古诗导入。(出示课件,齐读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 同学们,从古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阳春时节在诗人的笔下, 都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关于三月, 现代作家刘湛秋是这样说 的——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谁来说一说,“桃花水”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生:桃花水就是春天河流解冻时的河水,也叫春水。这时桃花盛开,都洒落在水面上。我是从课前提示语中“在课文中,作者把春水叫做桃花水”这句话,以及阅读文中第2自然段知道的。 教师总结:非常棒!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正值河水解冻,人们把春季泛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或“桃花汛”。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初感桃花水:(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一说,三月的桃花水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吗? 生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生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2)拓展知识。(播放视频) 竖琴是世界上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它的声音特别柔和优美,极具 感染力。 (3)圈一圈,画一画,找到写水声和水清的相关段落,做好批注。说一说: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月桃花水 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 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这是四句关键句拼成的一首小诗 ,这首诗其实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什么是“桃花水”? 了解文中的“桃花水”指的是“春水” 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已学的描写春 天的古诗入手,让学生更快更好地从美好的阳春三月进入如诗如画的桃花水,也为本文诗情画意的语言做了一个铺垫和预热。同时,“温 故而知新”,用这样的方式能复习旧知,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
第二节:品春水,体会情感。
1.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文中有两段话特别相似 ,你知道是哪两段话吗?(学生交流) 对喽,就是描写竖琴和明镜这两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2.汇报交流。 (1)相同之处。 梳理内容:分别写了哪几种声音和影子?(三种声音和三种倒影,形成三对三的对称美。) 教师引导:你更喜欢哪一段的用词,喜欢竖琴段的同学们请举手,喜欢明镜段的同学举手?哇哦,每一个段落都有自己的拥护者,那么,竖琴队和明镜队来一场PK,请找出你们觉得各段用得好的好词佳句 ,并说明你的理由。 预设 1:出示课件赏析“应和 ”一词,用了拟人的手法 ,似乎在和拖拉机一唱一和,有声有色。 创设情境:同学们,春天到了 ,流水的声音还会应和谁的声音呢? 预设 2:出示课件赏析“裹着”一 词,因为这是燕子和白云的倒影, 在桃花水中融为一体了 ,就像是裹着一件白云的衣裳。这突出了桃花水的清冽与倒影。 对比换词:请你想一想,可以把“裹着”换成“包着”“披着”吗? 预设 3:出示课件赏析“红莲”其实指的是姑娘们脸蛋的倒影 ,当捧起水的时候,脸蛋的倒影就散开了就像红莲抖落了一片片花瓣。一个特别有画面感的词 ,把水中的倒影写得出神入化。 图片感知出示:红莲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姑娘的 脸灿若红莲的样子,体会用词的精准。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你圈画出来的这些好词都是具有魔法的,是值得我们记在心里的,有了它们,作者笔下的三月桃花水才能如诗如画。 不同之处。 竖琴段表现的是水流声大小不一,“忽大忽小的水声”“低语”“叮当声”,但依旧是平行流淌的平行的美。 明镜段表现的是从高处的 “天空”“燕子”到地上的“垂柳”再 到最低处水边的“姑娘”三种事物的倒影 ,呈现出了一种从高到低的纵行之美。 竖琴段描写的是桃花水本身发出的声音,以拟人手法为主,如“应和”“低语”“谈心”,赋予了桃花水人的生命,展现出了不同大小声音的不同的美。 明镜段描写的都是外来增加的事物的倒影,以比喻手法为主, 如“如雾如烟”“一朵朵红莲”“像 抖落一片片花瓣”,让倒影的画面 感和立体感更为强烈。动词的准确运用也是本段的一大特点。 竖琴段重在呈现出叠加的整体的流水声音 ,表现出的是一种梦幻美。 明镜段重在呈现叠加的倒影画面的美,表现出的是一种奇幻美。 3.配乐朗诵。 (1)指名朗读。这么美的文字, 如果配上音乐就更美了。(请一名学生分别读一读4和6自然段,读出桃花水的美。) (3)全班诵读。同学们,让我们在美美的音乐中朗诵,一边读一边想象,陶醉在春水滋润万物,装点大地的美好感受里吧。 学生阅读第3-6自然段,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关键词句下面点着重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比较阅读,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水的美丽。
设计意图魔力法词语的使用,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并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环节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提升学生的语感。
第三节:仿写创作,丰富画面。
1.拓展想象。想象倒影。闭上眼睛想一想 ,还有哪些事物会在这桃花水中留下它的倒影?(生交流) 2.仿写延伸。老师相信,现在同学们脑海里一定装了很多桃花水中美丽倒影的画面了。现在请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 ,用上修辞秘诀和你的魔法词语也试着来写一段桃花水的倒影吧!出示: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 , ; 它看见 , ; 它看见 , ; 3.重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有感情地再把文章朗读一遍。 4. 分享记住的美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谁来分享自己记住了哪些优美语句?(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桃花水倒映的景色。 学生试着仿照课文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中段的阅读目标其中一点就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所以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把美好的东西珍藏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