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4.7.1.1血液(第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4.7.1.1血液(第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07 15:51: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7.1.1血液(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前面已经学习过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血液如何运输营养物质的疑问。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血液是人体物质运输的载体,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下一节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做了铺垫。 2、教学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涉及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重点和难点是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解读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说出各种血细胞的生理功能。本节教学活动包括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分辨各种血细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血液有初步的了解,对血液感到既熟悉又神秘,有着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有关血液的知识与生物学课本中的叙述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应重视认知差异的分析。经过上一学期对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对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基本生物学观点有了一定了解,有利于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①说出血液的组成:能描述血液各种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②观察血细胞,尝试识别红细胞与白细胞。 2科学思维: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实践: 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 4.态度责任: 了解贫血和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观看血液的组成演示实验,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学科能力 通过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
科学态度 了解贫血和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时核心内容是血液组成成分和功能,通过演示实验和观察血细胞,引导学生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并进一步了解各组成成分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教师演示、事实呈现,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将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血液的组成成分、结构、功能、对人体生活的影响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某位病人的“血液化验单”案例:当我们去体检或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的检查。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 学生观看“血液化验单”案例,并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血液化验单”的示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本课主题。
新知探究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 展示实验图片及方法步骤:取1支量简,加入几滴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一种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液凝固)溶液。取家免(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量筒。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血液的特点。 播放实验视频:观察血液的组成。 讨论:(1)量筒中的液体有几种颜色? (2)根据量筒内液体分层的颜色,可以将血液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占总体积的比例约为多少? 展示“血液分层”的动画图示,标注各成分结构的名称、颜色及比例。 思考: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分别是? 成分:水约90%;血浆蛋白约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约3% 功能: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总结: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展示试管中血液分层的图示,标注各成分的名称、组成、占比及功能。 活动:观察血细胞 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 材料用具:显微镜、人血涂片,等等。 方法步骤:(1)将人血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区分红细胞与白细胞。 (2)绘制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图。 讨论:(1)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这与血液中什么细胞有关 展示“人的血涂片”,帮助学生思考、回答。 (2)比较红细胞与白细胞。它们在形态、结构和数目上有什么不同 展示两种血细胞对比的表格,组织学生完成填表。 红细胞白细胞形态结构数量
学生观看实验图片,了解演示视频的步骤。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观察血液的组成。 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动画图示,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学生思考,自学教材35页“血浆”部分内容,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试管中血液分层的图示,尝试总结。 学生阅读、了解观察活动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并分组进行观察活动。 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示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观察,完成“红细胞和白细胞”结构功能对比的表格,明确二者的区别。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看血液分层实验过程,并以视频的形式直观地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根据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讨论问题,从而得出血液的组成成分。 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展示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占比。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学“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学会辨别两种血细胞。 通过讨论题,进一步深挖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二者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两中学细胞。
三种血细胞 1.红细胞(数量最多) 展示红细胞的图示,提问:红细胞的来源、结构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1) 来源:产生于红骨髓,寿命约为120天; (2)结构:①两面凹的圆盘状 ②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③富含血红蛋白 (3)功能:运输氧,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思考:为什么红细胞可以运输氧气 ——红细胞中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作血红蛋白。 展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动画: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鲜红色。 静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时,血液中含氧少,呈暗红色。 展示两个试管血液的图示,提问:你能从图中分辨出动脉血和静脉血吗? 数量:男:5.0×1012个/L; 女:4.2×1012个/L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数量过少。 治疗: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展示“医院检查血常规报告单”,提问:如果体内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异常,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如何治疗? 2.白细胞(数量最少) 展示白细胞的图示,提问:白细胞的来源、结构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1) 来源:产生于红骨髓,寿命长短不一; (2)结构:①球形 ②个体大 ③有细胞核 (3)功能:运输氧,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包围、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正常值:(4~10)×109个/升 展示动画: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穿出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思考:如果化验单上,白细胞的数量超过正常值,那说明了什么? 3.血小板 展示血小板的图示,提问:血小板的来源、结构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1) 来源: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寿命不一; (2)结构:①个体最小 ②没有细胞核 ③形状不规则 (3)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展示血小板止血凝血的过程图示:当人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血管的损伤处聚集成团,堵塞血管而止血;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使血液凝固。 分析“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血细胞分析检验报告单”,说一说该病人都有哪些病症。 学生观看红细胞的图示,思考,并自学教材36页“红细胞”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根据自学内容,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动画,理解红细胞可以运输氧气的原理。 学生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学生观看图示,思考、并回答。 学生了解红细胞再人体内的数量及贫血的概念、治疗方法。 学生观看“医院检查血常规报告单”,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白细胞的图示,思考,并自学教材36页“白细胞”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动画: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理解包细胞的的功能。 学生思考,根据自学内容,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血小板的图示,思考,并自学教材37页“血小板”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血小板止血凝血的过程图示,并认真阅读,理解血小板止血凝血的过程及原理。 学生观看“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血细胞分析检验报告单”,思考、分析回答。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红细胞”,明确它的来源、结构和功能,从而全面认识红细胞。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结合直观的动画展示,帮助学生降低理解成本。 在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原理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顺势提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再通过举例提问,学以致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两者的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贫血的概念和治疗方法。再通过举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全面认识白细胞。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和化验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全面认识血小板。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分析“血细胞检验报告单”,学以致用,巩固三种学细胞的功能特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板书设计 第1节 血液(第一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 (
任务二:血液循环(5课时)
) (
活动七: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
活动八:评价考核课本第56页思考与练习第1、2、3、4、题。
) (
活动六: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 (
活动五: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 (
活动四: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 (
活动三: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 (
问题: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 (
人体内的
物质运输
) (
任务一:血液(2课时)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
) (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40页思考与练习第3题和第5题。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 (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与急救。
) (
活动二:学生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 (
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学习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章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对应现行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区别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知识更新:教材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生物学知识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 2、强调实践:教材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素养: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4、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编写体例 1、北师大版(2024)共一个单元,有六章构成,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 2、每章设置“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演示”、“活动”、“交流”、“小资料”等,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思考与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 7、每章后设置有“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教材编写特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修订教材编修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适应教学现状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基于大概念重构单元主题、设置独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单元、重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体系等变化。
教材编写意图 本章内容包括“血液”和“血液循环”两节内容。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的概念、名词非常多,是七年级下册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先通过演示实验介绍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再了解血管类型及功能,认识毛细血管交换物质的作用:再通过“观察心脏”实验理解心脏两室两房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实验认识心率和心输出量: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血液的成分;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 (2)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3)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神秘感,学生十分有探究的兴趣。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本章学习的循环系统是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的系统,更加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在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学习中,需要尽量直观展示,学生耐心体会。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 了解人的血量、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观察血管,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阐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2、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对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求知欲,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兴趣:学生对研究实验很感兴趣。 建议:要多以整体视频、分解视频、模型、示意图、实验探究为学生梳理误区,反复多次观看视频。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说明不同类型血管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别,说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探究实践 观察血液、血管、心脏、水圣心脏搏动、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等,探究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的特点,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并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制订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分析血液化验单,根据主要化验结果初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测定血压、测量脉搏,模拟练习止血包扎,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血液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
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
考核方式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P40 3.题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P40 5.题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P56 1.题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P56 2.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P56 4.题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小2024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B.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静脉血压 C.高血压是指多次测量超过18.7/12kpa D.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P56 3.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循环系统是怎样将人体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的?又是怎样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①通过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②通过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引导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突破难点。再通过观察活动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主要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①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②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③通过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④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⑤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⑥通过小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过程。为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有感性的认识,安排学生对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设计探究和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易于理解。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的科普推广活动。 2、通过画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路径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日常生活,了解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通过讨论了解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加强健康意识。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血液循环的视频等。 2、实验室资源: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的实验。 3、生活资源: 在当地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4、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1节 血液 2 新授课
第2节 血液循环 5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血液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查阅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血液循环 制作模型: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血液循环的过程模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