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 (
任务二:血液循环(5课时)
) (
活动七: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
活动八:评价考核课本第56页思考与练习第1、2、3、4、题。
) (
活动六: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 (
活动五: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 (
活动四: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 (
活动三: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 (
问题: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 (
人体内的
物质运输
) (
任务一:血液(2课时)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
) (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40页思考与练习第3题和第5题。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 (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与急救。
) (
活动二:学生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 (
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学习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7.2.1血液循环(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分为多个课时。前面一节已经学过血液的成分,接下来介绍三种不同的血管及其功能。并注意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为接下来学习巡夜血液循环打下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7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二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循环系统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在《血液循坏》一节中,血管作为血液流动的管道,其具有什么结构特点以及功能?血液在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难点: 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学情分析 由于内容涉及自己身体,直观性强,学生兴趣还是比较高,但本节课题概念多且杂,且血液循环理解起来较抽象,虽然在体内时刻进行着血液循环,但不能直观的观察到。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材安排了观察血管、心脏、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等活动,可以提升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1 .生命观念: ①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②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区别不同类型的血管。 2.科学思维: ①通过辨认各血管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②通过学生观察,对比自学探讨,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探究实践: 通过学生分组对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态度责任: 认同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认识、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学科能力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 认同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从血管结构、血流方向、血流特点以及血管的分布找到三种血管的差异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动脉与静脉的差异,可以展示动脉和静脉的横切面图,感觉两者结构的不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血管的相关知识,课堂可安排活动。如: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特点等,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动图: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血液为什么能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这是由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器官——心脏和血管决定的。 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 资料:人体有血管1000多亿条,首尾相连有100000千米。可绕地球2.5周。这说明了什么?血管又有何用途呢? 学生观看动图,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结构基础。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血管和心脏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通过动态图示、资料展示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血管的作用。
新知探究 认识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展示血管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结合课件中的图示,详细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 自学教材40-41页内容,讨论: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怎样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分布特点和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1.动脉 (1)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播放视频:“动脉”,直观地展示动脉血管的结构特点。 (2)分布 一般较深,如主动脉、肺动脉; 个别较浅,如颈动脉、桡动脉; 与静脉伴行。 (3)特点 管壁较厚 弹性大 管腔小 无瓣膜 血流速度快 视频:“动脉内部”,总结动脉内的血流方向: 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较粗大动脉(近心)→细小动脉→微细动脉(远心) 2.静脉 (1)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播放视频:“静脉”,直观地展示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 (2)分布 有深有浅;与静脉伴行。 (3)特点 管壁较薄 弹性小 管腔大 四肢静脉有静脉瓣 血流速度慢 拓展:静脉瓣 展示静脉瓣示意图及其动图,分布于四肢静脉的内表面 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于上肢静脉的静脉瓣 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播放视频:视频:“一条静脉内部”,总结静脉内的血流方向: 血流由分支流向主干:微细静脉(远心)→细小静脉→较粗大静脉(近心) 思考:比较观察动脉和静脉,说一说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3.毛细血管 (1)概念: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播放视频:“毛细血管”,直观地展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2)分布和特点 数量最大,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中 管壁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内径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血流速度最慢 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动画展示: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观看图示,认识血管的分类。 学生自学教材40-41页内容,思考、讨论,并完成表格填写。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图示理解动脉的概念、分布及结构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动脉内容的血流方向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图示理解静脉的概念、分布及结构特点 学生观看静脉瓣示意图及其动图,理解静脉瓣的作用。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静脉内容的血流方向特点。 学生对比动脉和静脉,思考、讨论。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图示理解毛细血管的概念、分布及结构特点。 学生观看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动画演示,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开门见山地展示血管类型和图示,引导学生先认识各类血管。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怎样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引导学生讨论。 通过视频:“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播放,直观展示各个血管类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并从概念、分布和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每类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流方向和功能,帮助学生详细理解三类血管的特点和区别。 通过静脉瓣示意图及其动图,直观地展示该结构防止血液倒流的原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动画直观展示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并帮助学生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目的要求: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湿棉花或湿纱布,等等。 方法步骤: (1)用湿棉花(或湿纱布)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千部包襄起来,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中,展开小鱼尾鳍,盖上戟玻片。 (2)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尾鳍内血管和血流情况。观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或水槽。 注意!小心别碰伤小鱼。 总结: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动脉:血流的速度快。 毛细血管:血流的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 静脉:血流的速度较慢。 讨论: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血管中运行的?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不同血管的血液流动特点。 学生结合讨论题进行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对“小鱼尾鳍内各类型血管血液的流动”进行总结,加深对不同血管血液流动特点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第一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章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对应现行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区别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知识更新:教材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生物学知识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 2、强调实践:教材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素养: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4、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编写体例 1、北师大版(2024)共一个单元,有六章构成,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 2、每章设置“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演示”、“活动”、“交流”、“小资料”等,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思考与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 7、每章后设置有“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教材编写特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修订教材编修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适应教学现状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基于大概念重构单元主题、设置独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单元、重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体系等变化。
教材编写意图 本章内容包括“血液”和“血液循环”两节内容。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的概念、名词非常多,是七年级下册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先通过演示实验介绍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再了解血管类型及功能,认识毛细血管交换物质的作用:再通过“观察心脏”实验理解心脏两室两房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实验认识心率和心输出量: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血液的成分;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 (2)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3)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神秘感,学生十分有探究的兴趣。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本章学习的循环系统是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的系统,更加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在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学习中,需要尽量直观展示,学生耐心体会。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 了解人的血量、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观察血管,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阐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2、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对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求知欲,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兴趣:学生对研究实验很感兴趣。 建议:要多以整体视频、分解视频、模型、示意图、实验探究为学生梳理误区,反复多次观看视频。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说明不同类型血管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别,说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探究实践 观察血液、血管、心脏、水圣心脏搏动、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等,探究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的特点,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并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制订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分析血液化验单,根据主要化验结果初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测定血压、测量脉搏,模拟练习止血包扎,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血液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
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
考核方式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P40 3.题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P40 5.题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P56 1.题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P56 2.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P56 4.题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小2024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B.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静脉血压 C.高血压是指多次测量超过18.7/12kpa D.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P56 3.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循环系统是怎样将人体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的?又是怎样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①通过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②通过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引导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突破难点。再通过观察活动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主要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①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②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③通过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④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⑤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⑥通过小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过程。为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有感性的认识,安排学生对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设计探究和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易于理解。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的科普推广活动。 2、通过画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路径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日常生活,了解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通过讨论了解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加强健康意识。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血液循环的视频等。 2、实验室资源: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的实验。 3、生活资源: 在当地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4、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1节 血液 2 新授课
第2节 血液循环 5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血液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查阅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血液循环 制作模型: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血液循环的过程模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