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7.2.2血液循环(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分为多个课时。前面一节已经学过血管的相关知识,接下来介绍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接下来学习血液循环打下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北师大(2024)版第7章第2节血液循环的第二课时,它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之后,一开始便安排了观察心脏,并以注水实验观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最后解剖心脏观察心脏内部结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观察心脏,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 2.说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难点: 识别与心脏连通的血管,辨认房室瓣与动脉瓣,说出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常识,在上学期学习人体的结构层次时,已经知道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脏可以跳动,给人体内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但是对于心脏的结构特点并不是很了解,而且教材中的插图是一个平面图,因此需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对心脏的结构进行直观教学。有了心脏的结构基础,再通过心脏的注水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总结心脏四腔以及与心脏与所连血管。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①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大小、结构及其功能。 ②描述心脏基本结构以及所连接的血管。 2.科学思维: 观察心脏模型和实物标本,提升观察能力。 3.探究实践: ①通过观察心脏的演示演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的活动,认识心率、心输出量,锻炼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态度责任: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描述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学科能力 通过观察新鲜猪心的结构,,总结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
科学态度 通过认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化生物体结构统一性的生物学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心脏各部分的结构及相连的血管,能说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心脏间流动的路径。 教材中的插图是一个平面图,不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因此需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对心脏的结构进行直观教学。有了心脏的结构基础,再通过心脏的注水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总结心脏四腔以及与心脏与所连血管。再通过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认识心率、心输出量的概念。 最后,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锻炼,使学生意识到提高心输出量,能够较持久地工作,工作效率高,有利于健康地生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谜语: 拳头大小像个桃,四间小房结构巧, 关在小屋不停跳,拳头大小似红桃, 伴我读书和休息,日日夜夜输养料, 人人视它为珍宝,时时刻刻嘣嘣跳。 学生猜谜语,思考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新知探究 心脏的结构 体验要求:请你用右手按住胸口的左侧,感受心脏的搏动, 并尝试描述心脏的位置。 感受一下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央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心脏有多大? 与本人拳头大小差不多。 根据心脏的位置,推测左侧位和右侧位哪一种睡姿更健康。 演示:观察心脏 方法步骤: (1)观察哺乳动物心脏外形。确认心脏的前面与后面、上方与下方。用手捏一捏,比较左右心室的厚度。 将心脏放在解剖盘中,辨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辨认房室沟与室间沟的位置。识别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 (2)展示心脏示意图:用一根胶管连接水龙头,选一条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流出的位置。另选其他血管,重复上述过程。 推测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路径。 (3)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①观察比较左右心室。看看两个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再看看左右心室之间是否连通。 ②比较心室壁与心房壁的厚度。观察心房之间是否连通。 ③观察房室瓣、动脉瓣,确认房室瓣与动脉瓣的形态、位置和开放的方向。 播放视频:“观察心脏的结构”。 展示心脏示意图,提问: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左心房与左心室相连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通。左右两侧的腔是互不相通的。 展示“心脏外形”图示:辩认房室沟与室间沟的位置。 展示“心脏剖面图”图示,识别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 选一条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向内注水,并观察水流出的位置: 注水位置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肺动脉流出位置判断结果
总结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路径: ①比较心脏壁的厚薄: 心脏壁越厚, 肌肉越______, 收缩和舒张就越______, 血液流动的距离就越____。 讨论:(1)左右心室有哪些区别?推测这些区别的意义。 (2)心脏结构怎样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 学生感受心脏的搏动,描述心脏的位置。 学生根据感受心脏,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大胆推测并回答。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演示活动的方法步骤。 学生观看图示,根据连接处推测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路径。 学生观察比较左右心室、心室壁与心房壁的厚度以及房室瓣、动脉瓣等结构的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直观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 学生观看心脏示意图,思考、讨论。 学生观看“心脏外形”和“心脏剖面图”图示,识别几个特殊结构。 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或动手操作,并根据观察结果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总结。 学生根据观察对比,完成填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心脏的位置。并结合提问深入思考、讨论,加以应用,引导学生加深对心脏位置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按步骤观察心脏的结构,结合课件中的图示,认识心脏的外形、说明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相连的大血管, 知道心脏内部壁的厚度、知道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通过详细的讲解和视频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理解心脏四个腔室之间的关系。 通过示意图,验证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心脏结构的理解。 通过填写挖空,加深对心脏壁薄厚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功能 提问:“左右心室有哪些区别?推测这些区别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心脏结构怎样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 组成心脏的心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形成心脏的搏动。心肌收缩时,推动血液进人动脉,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 所以,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 目的要求: (1)描述水蚤心脏搏动的特点。 (2)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材料器具: (1)水蚤,滴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等等。 方法步骤: (1)用滴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 (2)在低倍物镜下观察水蚤心脏搏动,并记录水蚤每分钟心跳的次数。重复三次,计算平均值。 (3)观察后,将水蚤放回原容器。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人的心脏搏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 播放视频:“观察水蚤的心率”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尝试总结心脏的功能,强调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材料器具。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蚤心脏搏动。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水蚤心脏搏动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心脏的功能,从而认识、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心脏搏动的理解。 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类比人的心脏搏动特点。 通过视频,直观感受水蚤的心脏搏动特点。
心率、心输出量 什么是心率?什么是心输出量? (1)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变化。成年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min。 (2)心输出量: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钟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学生思考,自学教材46页“心率、心输出量”部分内容,提取信息并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脏的锻炼 展示动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要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 适宜的运动,可以强健心脏,增加心脏的工作潜力。 小资料: (1)展示图示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2)心音:指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流冲击心室壁引起振动而发现的声音。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只能听到2个心音 学生观看动图,理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 学生阅读“小资料”,结合图示理解“心动周期”和“心音”。 通过动态图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适宜的运动对于心脏的好处,落实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学科素养。 通过小资料,拓展知识面,拓宽眼界。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查阅资料,搜集与心脏有关的疾病与病因,宣传锻炼心脏的措施。
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第二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 (
任务二:血液循环(5课时)
) (
活动七: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
活动八:评价考核课本第56页思考与练习第1、2、3、4、题。
) (
活动六: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 (
活动五: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 (
活动四: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 (
活动三: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 (
问题: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 (
人体内的
物质运输
) (
任务一:血液(2课时)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
) (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40页思考与练习第3题和第5题。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 (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与急救。
) (
活动二:学生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 (
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学习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章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对应现行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区别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知识更新:教材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生物学知识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 2、强调实践:教材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素养: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4、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编写体例 1、北师大版(2024)共一个单元,有六章构成,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 2、每章设置“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演示”、“活动”、“交流”、“小资料”等,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思考与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 7、每章后设置有“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教材编写特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修订教材编修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适应教学现状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基于大概念重构单元主题、设置独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单元、重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体系等变化。
教材编写意图 本章内容包括“血液”和“血液循环”两节内容。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的概念、名词非常多,是七年级下册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先通过演示实验介绍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再了解血管类型及功能,认识毛细血管交换物质的作用:再通过“观察心脏”实验理解心脏两室两房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实验认识心率和心输出量: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血液的成分;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 (2)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3)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神秘感,学生十分有探究的兴趣。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本章学习的循环系统是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的系统,更加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在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学习中,需要尽量直观展示,学生耐心体会。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 了解人的血量、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观察血管,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阐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2、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对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求知欲,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兴趣:学生对研究实验很感兴趣。 建议:要多以整体视频、分解视频、模型、示意图、实验探究为学生梳理误区,反复多次观看视频。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说明不同类型血管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别,说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探究实践 观察血液、血管、心脏、水圣心脏搏动、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等,探究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的特点,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并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制订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分析血液化验单,根据主要化验结果初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测定血压、测量脉搏,模拟练习止血包扎,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血液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
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
考核方式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P40 3.题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P40 5.题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P56 1.题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P56 2.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P56 4.题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小2024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B.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静脉血压 C.高血压是指多次测量超过18.7/12kpa D.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P56 3.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循环系统是怎样将人体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的?又是怎样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①通过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②通过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引导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突破难点。再通过观察活动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主要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①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②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③通过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④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⑤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⑥通过小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过程。为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有感性的认识,安排学生对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设计探究和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易于理解。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的科普推广活动。 2、通过画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路径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日常生活,了解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通过讨论了解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加强健康意识。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血液循环的视频等。 2、实验室资源: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的实验。 3、生活资源: 在当地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4、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1节 血液 2 新授课
第2节 血液循环 5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血液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查阅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血液循环 制作模型: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血液循环的过程模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