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1.3.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引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消化的定义、探究消化的发生过程、消化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实际。下一节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 2、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第一部分《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本节主要介绍了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包括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机制,为后续学习食物在肠胃内的消化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消化系统功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掌握牙齿、舌和唾液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 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理解实验变量控制。
学情 分析 口腔是消化的起始器官,前面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本节课主要探讨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知识是基础,和下节内容一起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知识的学习。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口腔消化对食物营养摄取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认识口腔各结构在消化中的协同作用。 科学思维: 通过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探究实践: 参与“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掌握控制变量等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及合作能力。 态度责任: 关注口腔健康,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习惯,对自身健康负责。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食物如何在口腔内被加工处理。
2 理解口腔的结构与消化功能。
探究能力 通过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提高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合作交流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饮食健康,培养科学饮食习惯。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结合多媒体辅助,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有哪几类?”引导学生回顾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进一步追问:“这些营养物质都能直接被人体利用吗?”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馒头的图片。馒头是我国很多地方餐桌上的常见主食,淀粉是馒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吃馒头时,如果狼吞虎咽,感觉不到甜味,但细细咀嚼,就会有淡淡的甜味。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食物在口腔中是怎样被消化的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引发学生对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利用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通过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实践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巡视各小组实验,适时指导,提醒安全操作;组织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借助牙齿模型和图片,讲解牙齿结构与咀嚼功能,强调咀嚼对食物消化的重要性;展示唾液腺图片,说明唾液分泌及作用。 【新知探究】讲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借助人体消化道模型,指出口腔、胃、小肠等部位,向学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被磨碎、搅拌,形成食团;在胃中,胃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即胃的蠕动,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并与胃液混合;在小肠中,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在讲解过程中,配合简单的动作演示,如用手模拟胃壁的蠕动,帮助学生理解。另一种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各种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分泌的消化液以及消化液中所含的消化酶,讲解不同消化酶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分解作用。 【生活链接】充分的咀嚼,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接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中医典籍《医说》认为“食不欲急”“法当熟嚼令细”,也是告诉我们,吃东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分泌唾液,那大家知道唾液是从哪里来的吗?” 展示口腔周围唾液腺的解剖图,向学生介绍口腔周围主要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同时讲解它们在口腔周围的大致位置。结合图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每个唾液腺的形状和特点。介绍唾液腺功能:讲解唾液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强调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吃馒头时越嚼越甜,说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同时提及唾液还有湿润口腔、清洁口腔、杀菌等作用,让学生了解唾液功能的多样性。 【提出问题】 “如果唾液腺出现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唾液腺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持口腔卫生。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分组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条件下馒头颜色变化,讨论分析原因。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记录;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共同讨论。 观察模型与图片,理解牙齿和唾液腺作用。 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人体消化道模型和动作演示,理解所学内容。 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 认真观察口腔周围唾液腺的解剖图,跟随教师的讲解,在自己的口腔周围大致比划唾液腺的位置,记忆唾液腺的种类和位置特点。 思考老师的问题,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及合作能力。 直观教学结合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口腔消化过程。 利用模型和动作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符合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意识。 以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解剖图展示,让学生清晰了解唾液腺的分布和形态,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 培养学生保持口腔卫生的意识。
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方法与收获。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要求写一篇关于口腔消化与健康饮食的短文。 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发言,补充完善知识框架。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 巩固知识,强化记忆,梳理知识脉络。 培养学生知识整合与实践能力,增强健康饮食意识。
作业设计 写一篇关于口腔消化与健康饮食的短文。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一课时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1、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2、消化的概念 3、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方式 4、人口腔周围的唾液腺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能力。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对实验结果分析不够深入。后续教学应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