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8.2二力平衡 课件(23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8.2二力平衡 课件(23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2-09 00: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二力平衡
温故知新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是否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的平衡
静止的书本
跳伞表演
悬挂的吊灯
匀速行驶的小车
G
F
G
F
静止的电灯
平衡力
G
F支
F牵
f
匀速行驶的汽车
匀速降落的运动员
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只受两个力
二力平衡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所处的状态就叫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状态
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想:
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
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
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装置仍如上图,但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后,塑料板将 。
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
滑向一边
保持平衡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一
实验二
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
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不相等 相反 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相等 相反 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改变
……
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
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
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
向上移动
实验三
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
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
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
转动
实验四
实验三
实验四
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
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相等 成一定角度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相等 相反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
结合四个实验:
实验 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一 不相等 相反 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二 相等 相反 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改变
三 相等 成一定角度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四 相等 相反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变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
等大
反向
共线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
方向
区别 作用对象
作用时间
力的作用效果
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没有时间关系
一般不同
相同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示意图
匀速行驶的小车
FN
G
F
G
F
G
FN
G
F牵引力
F阻力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F
F
FN
FN
画出下列物体所受支持力及其对支撑面的压力示意图。
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保持平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一般产生两个不同的效果
没有时间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别与联系
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1、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受平衡力。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物体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注意:
4、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5、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1、平衡状态: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2、二力平衡
(1)概念: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2)条件:同物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的应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
F1=5 N
F2=5 N
A
F1=3 N
F2=5 N
B
F1=5 N
F2=5 N
C
F1=5 N
F2=5 N
D
2.起重机以1 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 000 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
A、12 000 N B、6 000 N
C、3 000 N D、无法判定
B
3.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A.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
B.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
C.物理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D.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
G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