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4: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天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写一写
写一写
读一读
燃放
火炽
骆驼
无暇
彼此
蒜瓣
高醋
饺子
铺户
吆喝
掺和
榛仁
通宵
词语解释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
切事物或景象。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擦黑】方言,天色开始黑下来。
【美其名曰】指不符合实际地为某种事或物冠以美好的称号或名义。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娴熟】熟练。
【悬灯结彩】挂着灯笼,系着彩灯。形容节日或喜庆时的热闹景象。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 娴熟——熟练  接待——招待 庸俗——粗俗  分外——格外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词语对对碰
近义词
忙乱——悠闲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娴熟——生疏  庸俗——高雅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反义词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小年 放鞭炮、吃糖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小孩上学、大人做事
时间顺序
合作交流,填写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填写表格,分清楚哪个部分写得详细,哪个部分写得简略。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节
除夕
找出相关段落,感受除夕热闹的气氛。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段话从哪几方面具体写“除夕真热闹”?
通过“万不得已”“必定赶回”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除夕真热闹
中心句
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除夕“吃团圆饭”这一习俗非常重视。
重视团圆
重视亲情
嗅觉: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气味)
热闹
非凡
除夕的热闹
视觉: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色彩)
听觉:鞭炮声日也不绝(声音)
人们的活动: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
排比句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课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
主旨
通过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北京市民生活与风尚,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的力量。
时间
北京的春天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年后 平静
喜庆、欢乐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