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08: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现代化最早是美国著名学者英克尔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这一点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这一过程既包括个体的人的转变,也包括人类整体的转变。就个体而言,现代人的核心,关键在于彰显“人的三性”,即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主体性,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会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但人不应该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而应该成为物质财富的主人。也就是说,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彰显的过程。创造性,就是指现代人勇于变革,敢于对传统知识、观念和行为提出挑战。不像传统人那样简单接受以前的知识、技术和生活观念,简单重复前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文明性,就是指人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现代人不能只追求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成为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文明人。就整体而言,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类社会整体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种转变涵盖人类社会整个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等内容。
为何人的现代化能从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设施等现代化内涵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化的本质?这是因为:首先,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前提。现代社会的产生,最初就是因为文艺复兴后欧洲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现代人的出现,由于一个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人对科学的探索,科技水平有了巨大突破,才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由于一个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人对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才有了现代民主、法治的出现,才带来了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其次,人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目的。推进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现代化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人的现代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展,都会促进更多人的知识水平的提升,由此带来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国家治理理念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推动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方式的变革。故此,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
(摘编自龚松柏《什么是人的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领悟“人的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人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伴随着世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现代化研究中格外突出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要理解、把握现代化,必须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谈起。社会现代化就其实际发展过程来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运动过程,而是基于人的能动创造的内涵丰富的历史运动过程。看一个社会是否实现现代化或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不仅是以社会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而且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现代化。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融为一体的:人之所以要改变现实世界,促进社会现代化,目的就是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价值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而社会现代化的合理性也就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保障人的价值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不管何种领域、何种方面的发展,最后都要归结为人的发展,并体现和服务于人的发展。就此而言,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和实质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或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又是其手段。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研究现代化,始终不能偏离这一航向。但是,在坚持“人是目的”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人是手段”。因为目的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经由一定的手段来创造的。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展现。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现代化。明确这一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非常重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实干意识,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
(摘编自丰子义《深刻把握“人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克尔斯在20世纪后半叶最早提出人的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现代化其实是一个变化过程,即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B.现代人的“主体性”强调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文明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人们适当地追求个人财富、考虑自身利益并不冲突。
C.如果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与实现,那么社会客体即使发展得较好,其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的,现代化程度也不一定高。
D.社会现代化是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拥有大批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实干意识的优秀人才,必能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人的现代化之后,传统知识、观念和行为都将受到质疑或抵制,甚至被抛弃。
B.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类整体的现代化,也实现不了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C.文艺复兴带来了欧洲思想解放,现代人随之出现,这是现代社会产生的重要因素。
D.社会现代化因其基于人的能动性的历史运动过程,故而成为现代化研究中的突出课题。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人的现代化”内涵的一项是( )
A.提供盲文优秀读物,捐建盲文阅览室,帮助困境中的盲童打开知识的大门。
B.资本是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激发其活力可能会引发资本的逐利性行为。
C.农业科技人员在城市中利用无土溶液栽培技术种植蔬菜,节省了土地资源。
D.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
4.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证时有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当代青少年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院落三生
刘厦
村里的空房子越来越多。院子还在,屋子还在,只是人走远了。屋里的旧床、旧柜、墙上的旧照片还在,院中的老瓮、老树、随手扔在一旁的笤帚还在,但只有四季的风抚摸着这里的白天与黑夜,只有时光没有忘记告诉它树叶该绿了该黄了。
我的村子,真的老了吗?
我看见门前那一处被遗忘的院落。我活得虽然不够长,但已经见证了它的三生。
那个院落的第一生,在我十一二岁之前,准确地说,我的童年看见了它第一生的结尾。那时候,我家门前正好有一个弯,弯的那边就是那家人的墙头,墙头只有一人高,为了减轻墙头上半部分的重量,而垒成镂空的,所以什么都挡不住。
那家人的说话声会跑出来,拾掇杂物的碰撞声会跑出来,饭菜的味道会跑出来。多少个夏天的上午,我和几个孩子在门前玩儿,就看见那高出墙头好多的石榴花特别的红。那时的我也因为石榴花的美丽而觉得那个院落里的人一定特别幸福。那时候,每个院落里都能听到欢声笑语,家家户户都过得踏实悠闲,人们看不见别处,仿佛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央,这里就是最幸福的地方。
后来,女婿的单位分了房子,老头去世了,老太太就跟着闺女进城了。从此,留在院中的只有那棵石榴树了。
不知又过了多久,在一场大雨中,一声轰鸣,那个院落的墙头倒了。院中的石榴树、水缸、低矮的蓝砖房子都暴露在了胡同里,仿佛成了胡同的一部分,不再是谁的家。从那时候起,那个院落也进入了它的第二生。
没有墙头的院子,被草占领了。窗前、水缸旁、倒塌的墙头上,草茂盛着,有的还会开出几朵小花。
这个过道的人们把拆房留下的檩条、椽子放在这里。不用的水缸在院里碍眼,也搬到这里。这里不属于谁,又仿佛属于各家,是各家的回收站。这让我感叹,这一片废园竟有如此大的包容,那么多的垃圾、污物聚集,它依然年年青草茂盛,冷落、蔑视和侮辱,反而让它生机勃勃。
它的第二生跟第一生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唯一的证物只有那棵石榴树和那三间低矮的蓝砖北屋。石榴树还会在初夏开花,花还是那么热烈,还会在中秋挂满裂开的石榴。而北屋就安静多了。没有锁的木门,抽丝的窗棂,反碱的墙,一遍遍被雨水冲刷着,被风雕刻着。没有人进进出出,它就变得越来越神秘了。
直到一天早晨,我被三轮车的轰鸣声吵醒。父亲说对门回来了,正收拾呢。
那片被丢弃太久的荒地仿佛一夜之间被主人意识到了珍贵。邻居们看见了寒暄一番,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再问问主人的打算。主人依然笑得像有什么喜事一样地说收拾收拾,再垒上院墙。人们便开始猜想主人的意图,要卖了?要做买卖当厂房?但可能性最大的是老人要回来了,要在老家支应丧事。我们村所有空院子在空了多年后,都会迎来一场热闹。死了的人会彻底留下来,活着的人们会继续离开,直到再没有力气享用外面的一切了,再踏上真正的归途。所以,有几个院子已经等来了几场热闹,他们仿佛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专用丧事礼堂。
有谁家还要的物件谁家搬走,许多人家都少了一块搁置闲物的地方,有些失落却也无话可说。剩下的就全是垃圾了。主人雇了短工,一车一车地往外拉垃圾,拉了好几天,仿佛那一车车拉走的是这个院落多年的屈辱。
那棵石榴树又在五月开花了,火红的小花看到久别的主人回来,仿佛在风中欢呼雀跃。
没几天这里就干净了,重新恢复了尊严。又过了几天,顺着胡同边便站起来了高高的墙头,大门垛气派,黑铁门严肃,那棵树被关在了里面。
面对全新的封闭,我看见,那个院落进入了它的第三生。这第三生却是更加荒凉。
再没有扔东西的人进入这里,再没有小动物出入这里,这个院落再也参与不到别人的生活中,再也见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下面的时间需要它自己度过,独自面对春去秋来。或许唯一的造访者只是飞鸟和流云了。
那棵石榴树,在欢喜了一场后,面对孤独的囚困,是否低头垂泪呢。
一年后并没有看到对门任何动静,人们有些不理解这家人如此折腾的意图了。好像只是主人在土地越来越值钱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幸运,急于向人们昭告这个地盘是他的财产。
我看不见院里的孤独,却看见巨大的孤独在院外翻滚。人们心中刮起的那一阵阵小风,终于汇集成了浩荡的风,扫荡着整个村庄。
这个村庄的每一个人都在奔忙,而奔忙的动力就是“落在外头”。这成为一个城里人势不可挡的流向,这个村庄里的每个人就像秋风中的事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或许,需要占地方的商人们会来利用这里慷慨实在的土地,那拥挤的都市人会来田野间寻找一份心灵的释放,那游荡在他乡的游子会给故土系上一份乡愁,或许那些会让村庄再次热闹起来,但比城市辽阔多少倍的乡野是否只是城市的附属品、消费物?这里是否还有属于它自己的灵魂?
无论多么热闹,如果没有人将梦放在这里,这里再热闹也是秋天的喧嚣。生活在此处和在异乡游走的人们,他们都将梦放在了远处。他们的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我看见,这被遗忘的院落,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站在秋风中,默默地眺望着,眺望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院子和院子里的物品都还在,时间也按着既往的规律运转,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隐含着“我”的悲凉失落之情。
B.墙头倒塌后,各家把杂物都存放在院落里,“我”借此写出院落所受到的冷落、蔑视,也暗含着对村里人自私心理的批评。
C.面对邻居的询问,主人笑得像有什么喜事一样,说明这一家人虽然搬离农村多年,但一直对邻居保持随和坦诚的态度。
D.“他们的梦什么时候能回来呢?”这里的“梦”指的是让村庄再次热闹起来,而不是让农村成为城市的附属品和消费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述院落的第一生时,文中使用多个“跑出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院落里幸福美满的生活场景。
B.“院墙”在文中是个富有深意的意象,院墙倒下和重新修建分别是院落进入第二生和第三生的标志。
C.文中多处写“风”,开头“四季的风”写季节变化,后面“浩荡的风”“秋风”体现了村庄环境的萧瑟与荒凉。
D.结尾将被遗忘的院落比作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眺望在异乡游走的人们,既挂念他们,也期盼他们的回归。
8.“石榴树”是文中一个重要物象,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9.本文写院落经历的三个阶段,为什么说“第三生却是更加荒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欲言圣人德盛,能以德将酒也。如一坐千钟百觚,此酒徒,非圣人也。饮酒有法,圣人胸腹小大,与人均等。饮酒用千钟,用肴宜尽百牛,百觚则宜用十羊。夫以千钟百牛、百觚十羊言之,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案文王、孔子之体,不能及防风、长狄。以短小之身,饮食众多,是缺文王之广,贬孔子之崇也。
案《酒诰》之篇,“朝夕曰:祀兹酒。”此言文王戒慎酒也。朝夕戒慎,则民化之。外出戒慎之教,内饮酒尽千钟,导民率下,何以致化?赐尊者之前,三觞而退,过于三觞,醉酗生乱。文王、孔子,率礼之人也,赏赉左右,至于醉酗乱身,自用酒千钟百觚,大之则为桀、纣,小之则为酒徒,用何以立德成化、表名垂誉乎?世闻“德将毋醉”之言,见圣人有多德之效,则虚增文王以千钟,空益孔子以百觚矣。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材料二:
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著述者,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若选言可以效古而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者,可胜纪者?
盖江芈骂商臣曰:“呼!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①。”汉王怒郦生曰:“竖儒,几败乃公事。”单固谓杨康曰:“老奴,汝死自其分。”乐广叹卫玠曰:“谁家生得宁馨儿②!”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而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夫天地长久,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苟记言则约附“五经”,载语则依凭“三史”,是春秋之俗,战国之风,与两仪而并存,经千载其如一,奚以验今来古往质文之屡变者哉?
盖善为政者,不择人而理,故俗无精粗,咸被其化;工为史者,不选事而书,故言无美恶,尽传于后。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庶几可与古人同居何止得其糟粕而已?
(节选自《史通·内篇·言语》)
【注】①职:商臣的庶弟。②宁馨儿:这样的孩儿。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事A皆不谬B言必近C真D庶几可与古人E同居F何止G得其糟粕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崇高,与《谏太宗十思疏》“将崇极天之峻”的“崇”意思相同。
B.以为,认为,与《离骚》“集芙蓉以为裳”的“以为”意思不同。
C.类,类似,像,与《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类”意思不同。
D.为,治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国以礼”的“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样,如果文王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百觚酒,那么他们的身体就要长得跟防风之君、长狄之人那样才能承受。
B.从礼仪上说,长者赐酒,喝三觞就该退席,不然会生乱,文王、孔子都是讲究礼仪的人,大到帝王,小到酒徒,他们都不会与之一起喝醉。
C.江芈、汉王、单固、乐广说的都是当时比较粗鄙的话语,但现在的人们觉得前两人的话清雅,而后两人的话粗鲁,因为前两人时代较远。
D.如果记载古人的言语都依照“五经”“三史”,那么春秋战国时的风俗就不会发生变化,古往今来文质方面的变化也不能得到验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出戒慎之教,内饮酒尽千钟,导民率下,何以致化?
(2)夫天地长久,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②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③。小儿破贼④,势成宁问强对⑤!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北临长江,为登临圣地。②河洛:泛指中原;腥膻:代指金人。③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④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晋军胜,捷报传来,谢安置书一旁,客问之,安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当时率军作战的是其弟、侄,故称“小儿”。⑤强对:强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直抒胸臆,用反问句突出了“几人曾会”的慨叹,意在表明自己登高望远实属无奈之举。
B.本词词风豪放,从“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等句可见。
C.王谢诸人,此处借指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某些人,“笑”传达出词人对他们的蔑视,“学”可见其丑恶嘴脸。
D.本词虽为登临抒怀之作,但没有先写望中景物,内容注重借古讽今,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
16.有人说,这首词与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收复失地之愿,却又存在差异,请谈谈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老师讲作文时说,为增加语言的诗意,可以在文中引用歌词。古诗文中也常有引用“歌词”的例子,比如《赤壁赋》中“,”两句,就是关于月下划船的歌词。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杜甫《客至》中“,”两句,虽写的是薄酒淡饭,但也让人觉得其乐融融,体现朋友到来的欢喜。
(3)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泉”这一意象,它具有流淌不息、清澈透明等特点,既可以给人充满活力之感,也可象征诗意的生活,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睡眠好的人会显得更年轻”,睡眠不足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关注睡得饱、睡得好,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规律睡眠。①根据研究发现,与规律的睡眠相比,②不规律的睡眠或可使生物年龄衰老9个月。③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④每天都保持差不多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⑤有助于避免生物衰老过程。
常见的睡姿有三种,分别是:仰卧、侧睡(左侧卧、右侧卧和蜷缩式睡)、趴着睡。选择合适的睡姿,能保证睡眠质量。(甲),床垫和枕头也很重要。合适的床垫和枕头是保障良好睡眠质量的关键。
对于腰椎有问题的人来说,床垫要软硬适中。腰椎包含5个椎体,相互之间通过椎间盘和韧带连接,在平卧时,腰椎的形状类似一座拱桥。如果床垫太硬,可能导致腰椎过度承受压力;如果床垫太软,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使腰椎过度弯曲。总之,床垫过软、过硬都可能加重腰部的压力,导致腰部疼痛,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腰痛。
选择枕头也需要注意其与颈椎的关系。合适的枕头应该能够适应颈椎的生理曲度,提供适当的支撑。枕头过高,会使颈椎过度屈曲;枕头过低,则可能使颈椎过度后仰。这些都可能改变颈椎的正常曲度,对颈椎结构造成压力,影响颈部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导致头痛、肩颈酸痛等问题。此外,(乙),过高或过低的枕头都可能使呼吸道受到压迫,影响呼吸的顺畅。
睡眠是人类生活中 A 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都有深远影响。对于睡姿,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认识到这些问题开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为自己的健康 B 。
18.谚语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请将文中第一段“睡眠好的人会显得更年轻”改写成谚语的形式,要求改成两个短句,需押韵。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分别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文第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每个句子不超过4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换,是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是交换,现代社会的商品买卖是交换;歌者“我用真情换此生”是交换,志士“以热血换人间”也是交换。袁隆平奉献一生换来了亿万民众餐桌上的温饱,张秉贵真心的服务换来了顾客的喜爱和尊敬……那么,对于交换,你有怎样的思考呢?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材料二提到强化相关意识是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选项中“拥有……必能……”的表述将必要条件绝对化为充分条件,所以D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A项,材料一说现代人勇于挑战传统,但并非所有传统知识等都要被质疑、抵制和抛弃,A项错误;B项,个体的现代化探索也能推动生产技术现代化,并非一定要人类整体现代化,B项错误;D项,材料二提到“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突出课题,不是“社会现代化”,且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D项错误;C项与材料一表述相符,正确。
  3.答案:B
  简析:材料一中“人的现代化”强调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B选项只提及资本逐利性,未体现“人的现代化”内涵,A项帮助盲童体现文明性,C项创新技术体现创造性,D项提升人民幸福感体现主体性,均符合内涵。
  4.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或: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论证过程从前提、目的和同质性三个角度,按“首先、其次、最后”的顺序展开,论证严密,逻辑清晰。②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因果关系的明确阐述,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人的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关联词的使用,如“由于 才”“由此”等的使用,使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简析:从结构上看,先提出人的现代化成为现代化本质的问题,再从三个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层次分明。因果论证方面,阐述各角度时都明确因果,如思想解放带来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其他现代化。关联词的运用使逻辑关系更紧密,如“由于……才”体现事物间因果顺序,“由此”展示前后逻辑关联。
  5.答案:①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现代人”,彰显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学习创造物质财富,但不能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勇于变革,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提升物质生活品质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力争成为全面发展的文明人。②应兼顾个人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将二者融为一体。当代青少年要认识到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状况,保障人的价值实现;同时也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担当、实干意识,促进社会现代化,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简析:根据材料一,个体要彰显“人的三性”。主体性上,不做物质的奴隶;创造性上,积极探索创新;文明性上,提升精神境界。结合材料二,个人与社会现代化相互融合,青少年既要明确社会发展目的,也要强化自身意识,为社会做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
  6.答案:A
  简析:B项,文中没有体现对村里人自私心理的批评;C项,主人没有说明原因,不能体现坦诚;D项,“梦”指的是对生活的追求和希望,不是让村庄热闹起来,A项理解正确。
  7.答案:C
  简析:“浩荡的风”指的是人们离开村庄外出打拼的愿望,不是体现村庄环境的萧瑟荒凉,C项分析错误;A、B、D三项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均正确。
  8.答案:①拟人,赋予石榴树人的情感。看到主人回来,石榴树“欢呼雀跃”,主人走后,石榴树可能会“独自垂泪”。②对比,将石榴树前后的生长环境和状态进行对比,让人感受从幸福到荒凉的变化。
  简析:文中“欢呼雀跃”“低头垂泪”等词赋予石榴树人的情感,使它更生动。同时,石榴树从院落第一生时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到第三生被高墙围住的孤独,通过对比突出了变化,更能体现院落的命运变迁。
  9.答案:①相较于荒废的第二生,第三生的院子已是全新的封闭,不再与村里的人有联系,只能自己度过时间,独自面对春去秋来。②第三生的院子,代表着更多的人在奔忙着“落在外头”,它已经不仅是院子里的孤独,还是整个村庄巨大的孤独。③第三生的院子,农村曾有的美好场景逐渐消失,暗示了乡村已经不是游子的梦的安放之所,乡村逐渐没落。
  简析:从院落自身看,第三生时与外界隔绝;从象征意义讲,它代表着村庄人去楼空的孤独;从乡村发展角度,它暗示乡村美好不再,逐渐走向没落。这几方面都体现出第三生更加荒凉。
  10.答案:BDF
  简析:“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是假设关系的两个句子,应在“谬”“真”后断开;“何止”是句首疑问词,应在其前断开,所以选BDF。
  11.答案:A
  简析:A项中,“贬孔子之崇”的“崇”是崇高,“将崇极天之峻”的“崇”是推崇、推重,二者意思不同;B、C、D三项对加点词的理解均正确。
  12.答案:B
  简析:材料一的意思是如果文王、孔子饮酒无度就类似桀、纣或酒徒,不是说他们不会和别人一起喝醉,B项理解错误;A、C、D三项对材料内容的概述均正确。
  13.
  答案:(1)表面(对外)发出告诫谨慎的教令,实际上(对内)却喝尽千钟酒,这样来教导人、做下属的表率,以什么来达到教化的目的呢?(2)天和地都是长久存在的,民风民俗不是恒定的,后来的人看待今天,也像现在的人看待古代吧。
  简析:(1)“率”是做表率,“致”是达到,“何以致化”是宾语前置,应理解为“以何致化”。(2)“恒”是恒定,“后”指后来的人,“视”是看待。
  14.答案:①材料一指出为突出圣人的德行而进行了超出实际的夸饰。②材料二是说一味追求旧辞,让书中语言与古书一致。
  简析:材料一针对“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的说法,指出这是过度夸饰圣人酒量以突出其德行。材料二批评张太素、郎余令在撰写史书时,只选用仿照旧辞的今语,追求语言与古书一致。
  15.答案:A
  简析:开篇是感慨自己的抱负无人理解,不是说登高望远是无奈之举,A项理解错误;B、C、D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均正确。
  16.
  答案:①陈词:“也学英雄涕”写出了对南宋统治者空发议论、惺惺作态的谴责;“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写出了词人对破敌取胜的豪情和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②陆诗:叹愤自己年华老去,抒发了自我期许落空、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愤;“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发朝野上下无人领军的忧愤。
  简析:陈词中“也学英雄涕”讽刺南宋统治者装样子,“正好长驱”等句表达北伐决心和信心。陆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体现年华老去、抱负未酬的悲愤,“千载谁堪伯仲间”感慨无人领军北伐。
  17.
  答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简析:注意“窈窕”“飧”“兼”“樽”“醅”“涓”“惜”“晴”等易错字的书写。
  18.答案:睡眠好,不显老。/睡觉睡得好,人就不显老。/睡眠行,人年轻。/优质好眠容颜净,精神焕发人年轻。
  简析:根据谚语需押韵且为短句的要求,从原句出发,调整句式和用词,使其符合谚语特点,以上示例均通过押韵和平实的表达突出睡眠好和显年轻的关系。
  19.
  答案:A.不可或缺;B.保驾护航
  简析:A处,强调睡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能缺少,“不可或缺”意思是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符合语境。B处,表达为健康提供保护,“保驾护航”指为某事或某人担任保卫工作,使得到保护,能正常地进行或发展,符合文意。
  20.
  答案:①修改为:研究发现。⑤修改为:有助于减缓生物衰老过程。
  简析:①“根据研究发现”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发现”其中一个即可。⑤“避免生物衰老过程”搭配不当,“衰老过程”不能避免,只能“减缓”。
  21.
  答案:甲:除了睡觉姿势;乙:枕头的高度也会影响呼吸
  简析:甲处,前文说睡姿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后文说床垫和枕头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应是承接前文,引出后文,表明除了睡姿,床垫和枕头也重要,故填“除了睡觉姿势”。乙处,前文说枕头与颈椎的关系,后文说枕头高度对呼吸的影响,所以此处应是指出枕头高度会影响呼吸,故填“枕头的高度也会影响呼吸”。
  22.
  答案:①因为床垫过软、过硬都可能导致腰疼,所以要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②因为枕头过高、过低都可能对颈椎造成压力、影响呼吸,所以要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
  简析:第三段先指出床垫要软硬适中,然后阐述床垫过软、过硬对腰椎的不良影响,所以概括时抓住因果关系,即床垫软硬不合适会导致腰疼,所以要选软硬适中的床垫。第四段同理,先强调选择合适枕头的重要性,再说明枕头过高、过低对颈椎和呼吸的危害,概括为因为枕头高度不合适有危害,所以要选高度合适的枕头。
  23.答案略,解析
  立意角度:文章紧扣“交换”主题,从科技、文化、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个人奉献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立意积极向上,且具有时代感,如“以我草色微,换君科技发展,国泰民安”等分论点,将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
  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以草色换春意引出个人对国家的奉献。中间分别从科技、文化、生态列举孙家栋、李子柒、杨善洲等事例论证,层次清晰。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众人之力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性,升华主题。
  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如列举众多人物事迹,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还使用比喻论证,如“以我草色微,换君春意浓”,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世间流传的话说:“周文王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百觚酒。”这是想说圣人道德崇高,能够以道德来控制酒。如果一坐下就要喝一千钟一百觚,这是酒徒,不是圣人。喝酒有一定的规矩,圣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样。如果喝酒要喝千钟,吃的下酒菜就应该吃完一百头牛,如果是喝一百觚酒那么就应该吃完十只羊。拿吃千钟酒百头牛、吃百觚酒十只羊来说,周文王的身体要像防风氏的君主,孔子的身体要像长狄人一样,才能受得住。考察周文王和孔子的身体,不可能达到防风君和长狄人那样高大。以矮小的身体,吃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就损害了周文王道德的广大,贬低了孔子道德的崇高。
考察《酒诰》上说,“早晚都说:只有祭祀时才能用酒。”这是周文王告诫谨慎喝酒的话。早晚都告诫慎用,那么人民就会受感化。表面(对外)发出告诫谨慎的教令,实际上(对内)却喝尽千钟酒,这样来教导人、做下属的表率,以什么来达到教化的目的呢?在尊者面前接受赏赐,三觞就该退席,超过三觞,就要发酒疯造成祸乱。周文王和孔子是遂循礼义的人,如果赏赐周围的人,到了发酒疯祸害身体的地步,自己又饮酒千钟喝酒百觚,说重些就是桀、纣,说轻些就是酒鬼,那又凭什么来树立功德,成就教化,显扬名声,得到后人的称赞呢?世人都听说过“用道德加以控制,不要喝醉”的话,如此才显出圣人有德高的效验,那么可见是无根据地夸大周文王喝酒千钟,凭空地夸大孔子吃酒百觚了。
材料二:
最近有敦煌的张太素、中山的郎余今并称是记述历史的人,自认为自己很有写作历史的才能。郎余令写了《孝德传》,张太素写了《隋后略》。凡是编撰的当今的语言,都仿照古语的形式。如果所选取的言语可以依照古人的才写下来,那么那些难以效仿的,就忽略不记,料想他们所遗弃的材料,可以说得完吗?
江芈骂商臣说:“呼!你这个役夫,君王应当废掉你而让职担任太子。”汉王怒骂郦生说:“你这个竖儒,差点坏了我的事。”单固对杨康说:“老奴,你就是死也是应该的。”乐广见了卫玠叹息说:“谁家生了这样一个孩子!”这些都是当时侮辱轻视别人的词语,是流俗鄙俚的说法。但人们认为前两人的话不失清雅,而后两人的话特别拙朴,这是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楚汉和今天相隔久远,事情已经成了古事。魏晋年代很近,言语和现代的很类似。已成为古事的言语就称之为文雅之词,而和当今言语相似的就只能惊叹它的粗野了。天和地都是长久存在的,民风民俗不是恒定的,后来的人看待今天,也像现在的人看待古代吧。而写书的人都不敢写当今的语言,却勇于效仿古人的言语,这不是很糊涂吗?如果记言、记事都依附“五经”“三史”,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与天地并存,经过千年也都是一样的,又拿什么来验证古往今来质与文的多次变化呢?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选择被治理的对象而能大治,所以不论风俗精粗,都能受到他的感化:善于写史书的人,不选择事情而书写,所以言语不论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都流传于后世。如果事情都不是荒谬的,那么言语一定是接近于真实的,差不多可以和古人接近了,何至于只学到他们的糟粕之处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