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修辞立其诚”一般理解为修养问题,实际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问题,还有动机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主观行为和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其实“立诚”这一准则把修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用真话沟通理解,以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二是用浮华之辞蒙骗对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20世纪上半叶,一批崇尚传统和借鉴国外修辞学的学者展开了新旧两派的斗争,这时主要借鉴的是日本和西方先进的修辞学理论,以日本岛村泷太郎的《新美辞学》为代表,该书将“美”视作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于是国内的有些学者认为修辞学就是美辞学,便认为辞格就是修辞学的全部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明显偏离了“立诚”的传统含义。
②汉语修辞学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的修辞学具有和合会通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情、伦理等整体的把握,传统“立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修辞的社会功能,随着现代语言学流派的不断发展,人们注重思维和认知领域的发展,重视语言如何运用和交际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社会功能,于是面对“立诚”分出的两个相反的修辞活动。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上王希杰先生提出了得体性原则,从语用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活动中有四个世界,得体性原则可以协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用假话去蒙骗别人是对语言的一种负偏离,即言语的失误,只有把负偏离正偏离化才能取得超常的表达效果。而得体指的就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他把得体性原则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而其他原则是从属于得体性原则的。其实这在古代早已有了萌芽,《论语·卫灵公》指出“子曰:辞达而已矣”。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单纯让别人听懂的交际已经不适用了,社会上需要一批有能力、高情商的人才,而得体性原则正是继承“诚”的传统,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进行交际的准则。
③自20世纪初期我国修辞学研究开始进入草创和建立阶段开始,外国先进的修辞学著作不断涌入我国,陈望道先生作为古今中外派的杰出人物一边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一边继承传统文论,提出“适切”的主张,可谓是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后来学者提出的修辞原则,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对“适切、得体和真实”的发展。由于社会的需要,受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的影响,开始注重语言的交际作用,重视修辞学的实用性,出现实用修辞学、公关修辞学、辩论修辞学等分支。这一时期修辞学领域百花齐放,但统领它们的准则始终围绕“诚”的核心,后来的学者也不断丰富准则的内容,认为修辞求“美”需要结合认知的“真”和伦理的“善”,其中“真”是“美和善”的基础。
④“修辞立其诚”现今作为一种修辞原则被一直贯穿始终,实际上,“立诚”是修辞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修辞本体研究还是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都需要“诚”来统率。对于辞格来说,如作为逻辑变异类中的夸张是语言变异与现实完全偏离的一种典型,表面上看并不是真实的,但各家对夸张定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立足于现实,夸张并不等于言过其实,陈望道先生认为“夸张是通过语言意义与现实的严重背离而再现现实”。修辞的功能具有社会性,是因为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直被使用,人们不自觉地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经验在概念整合的基础上处理新信息,修辞的本质是言语交际活动中话语调控行为,在交际中需要运用有限的话语序列生成无限的言外之意。言语活动始终离不开真实性,一切都是以客观的现实为基础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交际的,“修辞立诚”的本质没有变化,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了修辞学的快速发展。
(节选自梁悦《“修辞立其诚”的传统含义及时代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含在中国传统典籍里的很多原则,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仍值得肯定并加以遵循,“立其诚”便是其一。
B.文学不是用于展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但依旧能感动人心,前提是其必须要有显示事物现象本质的内容。
C.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重视人情、伦理等整体的把握,具有和合会通的人文精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
D.修辞求“美”需要结合认知的“真”和伦理的“善”,实用修辞学、公关修辞学、辩论修辞学等都以“诚”为准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保持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相较于他要保持言论与其行为的一致,会更加难以实现。
B.为了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用真话沟通理解和用浮华之辞蒙骗对方的修辞活动都体现了“立诚”这一准则。
C.得体性等原则的产生,与人类思维和认知领域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功能的重视,密不可分。
D.修辞的本质是言语交际活动中话语调控行为,交际过程中人们会借助转喻或隐喻处理新信息,但应当追求真实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B.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祁《竹诗》)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修辞立其诚”入手展开论述,请分析两则材料有何共性与差异。
5.司马迁作为叙事大家,在为人物作传时,特别注重“修辞”,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分析司马迁在引述《渔父》融入《屈原列传》时,是如何体现“修辞立其诚”的?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①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①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明暗线索交织叙述的方式,其中明线是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暗线是“我”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
B.文中出现的“铁铲”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也是李响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C.小说多处设置了精心呼应,如李响抱怨李直父子不关心自己,为此后“我”在烈士纪念碑前的泪如泉涌埋下了伏笔。
D.结尾部分透过“我”的呼喊,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表明“我”在了解了李响事迹后内心的遗憾与愧疚。
7.关于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最终选择抱住了李响,源自爷孙之间天然而无法割舍的亲情。
B.“李响的故事”指的是先辈们当年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的伟大事迹。
C.“抱住李响的故事”表现出“我”对先辈们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D.这句话意味着“我”对李响态度的转变,让下文的情感抒发更为真实。
8.小说以“南泥湾”作为故事背景,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
9.蔡楠在创作谈中说“我用虚构与真实的合成,写出了这个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材料二: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①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节选自《庄子·天运篇》)
【注】①觏,遇也。此处应解释为多次接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义A先王之B蘧庐也C止可以一D宿而不可久处E觏F而多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请问其目”与材料二中“夫播糠眯目”的“目”意义不同。
B.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用法相同。
C.度数,规范、法度。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的“颜色”用法相同。
D.“吾子”是古时一种对人的尊称,此处可翻译为“您”或“先生”。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问仁,孔子对颜渊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和要求,侧面反映出“仁”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内容。
B.孔子求道多年而不得,因此南行前去拜见老子,自陈从“度数”的角度用了五年来寻求道,又用了十二年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道。
C.老子之语中认为古代的至人把仁义当作托辞,他们最终要追求的并非仁义,而是自由自在、随性简朴的境界。
D.老子最后规劝孔子,他表示鱼与其在危难中用呼气和吐唾沫来相互润湿,相互拯救,不如各自在江湖中畅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2)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14.孔子与老子对仁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祠南夕望①
[唐]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②,目断更云沙。
山鬼③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七绝·屈原④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⑤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注】①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暮年(唐大历四年)。②杖屦:指手杖与鞋子,这里表示拄着手杖步行。③山鬼:与后一句的“湘娥”都是屈原作品中的形象,代指屈原。④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⑤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联写傍晚行舟,竹缆似乎牵引着翠色的江水向前延伸,又用阔大的场景中的孤舟抒写出自身的漂泊无依。
B.杜诗颈联通过想象和用典,营造出凄迷幽冥的氛围,并借“山鬼”“湘娥”这二者表现屈原的经历,也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C.毛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变悲壮为哀伤,气势宏大,气象开阔,发前人所未发。
D.毛诗后两句对屈原所处的环境描述,抨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且展现了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
16.两首诗歌同样歌咏屈原,但为何情感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2)《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然而九国的军队却“”。
(3)《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采用夸张和对比,比如“,”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与诸侯的实力悬殊。
(4)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春江花月夜》“,”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喟叹。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用外国古老的民歌配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就唱起来了。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
歌词有两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我有时不免奇怪,(1)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家乡的长辈和老师们大多不在了,小学的同学也已剩下不几个,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
我走在五十年前(半个世纪,天哪!)上学的石板路上。我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2)我来到文昌阁小学,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
我慢慢站了起来。课堂里空无一人。
18.下列句子中的“想望”一词与文中加点的“想望”,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想望而得不到的东西,比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总要宝贵些。
B.话剧表演中,他因出色的演技而声名远扬,大家都想望他的风采。
C.忍不住感恩的热泪,我喊一声天,我从此知足!再不想望更高远的天国!
D.我常常想起一些人。没有想念那么黏,没有想望那么热,只是稀薄的想起。
19.画波浪线处(1)连续使用多个问号增强了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0.画波浪线句(2)如果写成“我坐到文昌阁小学二年级课堂自己的座位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攀岩,这项曾经的小众运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青年热衷的生活休闲方式之一。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室内攀岩馆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年轻人来说,攀岩趣味性强、入门门槛低,新手不需要带什么装备,人来就行了。在办公楼下、商圈内、体育公园里,攀岩墙随处可见。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墙上就会爬满跟攀岩线路“死磕到底”的年轻人。这些飞檐走壁的“岩壁舞者”,摘掉“脆皮青年”的标签,成为当下新城市运动一道炫酷的风景。
室内攀岩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攀石、难度攀岩和速度攀岩。对于初学者来说,攀石通常是最适合开始练习的室内攀岩类型。起初,你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攀岩需要有力的手臂肌肉,但其实重心转换的过程,需要从腿部、背部到腹部等全身肌肉群的参与,所以你会发现,攀岩是一个“练肌肉”非常快并且能“雕刻肌肉”的运动。①每一个攀岩的人,都有极其漂亮的肌肉线条。②不仅如此,攀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因此还需要伸展和弯曲身体。此外,攀岩还很“烧脑”,这是因为“岩壁”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岩点都是经由专业人员设计过的,所以,当你开始尝试攀岩,第一步绝不是埋头猛爬,而是要先学会读线,根据自己的身体条线、能力水平,思考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线和动作技巧。每一次攀爬,都是一次与自己对话、加深对自己了解的过程。
21.文中加点的词“脆皮青年”是指容易因一些无意间的动作导致身体损伤或心理创伤的新生代青年群体。请选出下列“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与“脆皮青年”结构不同的短语( )
A.松弛感(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
B.银发力量(指老年群体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C.小孩哥/小孩姐(指的是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
D.智能向善(指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2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逻辑谬误,请你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平替”原指平价替代品,即与大牌产品或高价产品功能相似、性价比更高的替代物。“平替”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后来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其他领域:轻型社交“平替”传统亲密关系,国内高仿景点“平替”国外热门旅游地,甚至人生重大选择也可以“平替”,“县漂”或“游民”取代“北漂”“沪漂”……
有人认为,“平替”是退而求其次。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主动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材料二明确指出“传统‘立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而非“中国传统的修辞学”,C选项偷换概念。A选项,依据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可知其正确。B选项,从材料一“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能得出。D选项,由材料二“后来的学者也不断丰富准则的内容,认为修辞求‘美’需要结合认知的‘真’和伦理的‘善’,其中‘真’是‘美和善’的基础”以及“受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的影响……出现实用修辞学、公关修辞学、辩论修辞学等分支……统领它们的准则始终围绕‘诚’的核心”可推出。
2.答案:D
简析:A选项,材料一只是对“言行一致”进行了深浅不同层面的解读,并没有比较“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和“言论与其行为一致”实现的难易程度,A选项无中生有。B选项,材料二提到“‘立诚’这一准则把修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并非都体现“立诚”,用浮华之辞蒙骗对方不符合“立诚”,B选项错误。C选项,材料二是说“人们注重思维和认知领域的发展,重视语言如何运用和交际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社会功能”,并非“人类思维和认知领域发展”,C选项偷换概念。D选项,从材料二“修辞的本质是言语交际活动中话语调控行为……言语活动始终离不开真实性”可知其正确。
3.答案:B
简析:材料二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观点是夸张应立足于现实,并非言过其实。A选项“千里莺啼绿映红”,虽“千里”有夸张成分,但符合江南春天的整体景象,立足于现实。C选项“家书抵万金”,“万金”夸张地突出了家书在战乱时期的珍贵,符合生活真实。D选项“朝如青丝暮成雪”,从“朝”到“暮”头发变白是夸张,却能体现出人生短暂的真实感受。B选项“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苏轼认为其言过其实,不符合夸张应立足于现实的观点。
4.答案:共性:①两则材料都强调在“修辞”中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差异:②材料一侧重论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即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③材料二侧重论述“修辞立其诚”的新时代内涵,包括得体性、适切性、真善美统一等原则。
简析:共性方面,材料一开篇提出“‘修辞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并围绕真实性展开论述;材料二也指出“修辞的本质没有变化,一切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立诚是修辞的核心内容”,都强调了“修辞”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差异上,材料一用较大篇幅分别解释“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材料二则从现代语言学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在新时代的内涵,如提到得体性原则、陈望道的“适切”主张以及真善美统一原则等。
5.答案:①文段生动形象刻画了屈原保持高洁品格、矢志不渝的形象(或:文段引述语言材料表现了屈原个人和楚国面临厄运的情况,高度适应人物叙述的语言环境),体现适切性原则(或:得体性原则);②文段内容以记录屈原的历史真实经历为前提,借此对屈原形象进行美化,蕴藏着司马迁仁爱友善的历史观念,体现了修辞“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简析:从适切性原则看,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述《渔父》,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等,生动展现了屈原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这些语言材料与屈原的处境和性格高度契合,适应了叙述屈原故事的语言环境。从“真善美统一”原则来说,司马迁以屈原的真实经历为基础,在描述中融入对屈原的赞美,美化其形象,体现出仁爱友善的历史观念,达到了认知的“真”、伦理的“善”和修辞的“美”的统一。
6.答案:B
简析:A选项,“我”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A选项错误。C选项,李响抱怨李直父子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我”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而非“我”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泉涌的伏笔,C选项错误。D选项,“我”在了解李响事迹后,内心更多的是敬仰与骄傲,不是遗憾与愧疚,D选项错误。B选项,文中“铁铲”与李响炊事员身份相符,也是他垦荒的工具,还承载着他的经历,具有象征意义,B选项正确。
7.答案:A
简析:“我”最终抱住李响,主要是因为对李响的印象改观,对他的做法有了认同感,想要进一步了解他,并非仅仅源于爷孙间天然的亲情,A选项错误。B选项,结合前文李响讲述的经历,“李响的故事”指先辈们抗日、开荒南泥湾的事迹,B选项正确。C选项,“抱住李响的故事”意味着“我”开始理解先辈们的精神,C选项正确。D选项,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李响态度从讨厌到接纳的转变,让后文情感抒发更自然真实,D选项正确。
8.答案:①以南泥湾为故事背景,将祖孙两人的经历以巧妙的方式联系起来,让叙事更为集中紧凑。②这一设置既能表现革命先烈在建设南泥湾时所表现的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展现了当代青年继承先烈遗志、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或:通过这一设计表达出先辈们的事业与精神将在新一代人的手中得到继承与发展。)③通过对当时南泥湾环境的描绘,与现在南泥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对比,在改善的环境和不变的精神传承中体现了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发展。
简析:从叙事角度看,“我”因去南泥湾做项目,引出爷爷李响在南泥湾的故事,使祖孙经历紧密相连,叙事集中。从主题角度,李响在南泥湾的经历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精神,“我”在南泥湾的公益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突出了精神传承。从环境角度,过去南泥湾的艰苦与现在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时代变迁,又凸显了革命精神的传承和革命老区的发展。
9.答案:示例一:①虚构“李响”和“我”祖孙二人的经历和交流,创造了一个关于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增加了小说的容量,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②抗战时南泥湾军民的建设和今日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和对当下的真实写照,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味。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革命先烈的生存姿态、优秀品格与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融为一体。示例二:①二者打破时空的精神交流与沟通(“李响”与“我”的对话)是虚构的,但晚辈对革命先烈的不理解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设计自然彰显出年轻一代情感和认知的变化。②南泥湾曾经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是真实的,但“李响”与“我”作为个体的事迹是虚构的,这样的安排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让故事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的鲜活气息。③虚构与真实的交替呈现制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跳跃感,增加悬念,也增添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
简析:示例一:虚构的祖孙经历和交流,使故事富有感染力,能吸引读者。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时代感。虚实结合,将革命先烈和当代青年联系起来,突出精神传承。示例二:虚构的对话展现年轻一代情感和认知的变化。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个体事迹相结合,丰富了故事内容。虚实交替呈现,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10.答案:ACE
简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是判断句,“仁义”是主语,其后应断开;“也”作为判断句标志,在其后断开;“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是完整的句子,“处”后应断开。所以应在ACE处断句。
11.答案:B
简析:A选项,“请问其目”的“目”是“途径”的意思,“夫播糠眯目”的“目”是“眼睛”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A选项正确。B选项,“苟简”的“苟”是“马虎、随便”的意思,“苟能充之”的“苟”是“如果”的意思,用法不同,B选项错误。C选项,“度数”在文中指“规范、法度”,“颜色”在《屈原列传》中是“脸色”的意思,二者都是古今异义词,C选项正确。D选项,“吾子”在文中是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或“先生”,D选项正确。
12.答案:C
简析:材料二说古代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意思是借助仁义达到更高的境界,并非把仁义当作托辞,C选项错误。A选项,从材料一颜渊问仁,孔子详细解答,能看出“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二提到孔子求道的经历,“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B选项正确。D选项,材料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不若相忘于江湖”,老子用此规劝孔子,D选项正确。
13.答案:(1)假使道可以给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用来给他的子孙。(2)(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染黑面毛色乌黑。
简析:(1)“使”是“假使”;“与”是“给”;“莫不”是“没有人不会”。(2)“日”是“每天”;“浴”是“沐浴”;“黔”是“染黑”。
14.答案:①从内涵上,孔子认为抑制自己,恢复周礼是仁。②从行为上,孔子认为仁的行为主体是自己而非他人,仁的实现要遵循礼的要求。③从性质上,老子认为仁不是至人的最终追求,只是一种暂行的方法。④从影响上,老子认为仁会给人带来祸患。
简析:内涵方面,孔子明确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行为方面,他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性质方面,老子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表明仁是暂行方法。影响方面,老子认为“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即仁会带来祸患。
15.答案:C
简析:毛泽东的《七绝 屈原》是“变哀伤为悲壮”,通过对屈原的歌颂,展现出激昂向上的力量,并非“变悲壮为哀伤”,C选项错误。A选项,杜诗首联“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描绘了傍晚行舟的场景,体现了自身漂泊无依,A选项正确。B选项,杜诗颈联运用想象和用典,借“山鬼”“湘娥”营造氛围,表现屈原经历,暗含对国事的忧虑,B选项正确。D选项,毛诗后两句通过对屈原所处环境的描述,抨击黑暗腐朽,展现了屈原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D选项正确。
16.答案:①杜甫晚年因为国势衰微,局势动荡,漂泊无依,故借屈原在楚地的落魄经历,自哀的同时表达对历史的深重悲叹;②毛泽东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敢于抗争,以革命的热情,歌颂屈原的不屈精神。
简析:杜甫生活在唐王朝衰落时期,自身漂泊困苦,他借屈原的经历抒发自己的哀愁,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悲叹,如诗中“孤舟”“长嗟”等词都体现了这种情感。毛泽东处于中国面临外部挑战的时期,他从革命的角度出发,赞美屈原敢于抗争的精神,借屈原表达自己的革命情怀和抗争意志。
17.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秦人开关延敌;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简析:注意“指”“迩”“见”“逡巡”“镞”“已”等字词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18.答案:D
简析:文中“想望”意为想念、思念。A选项“想望”是渴望的意思。B选项“想望”是仰慕的意思。C选项“想望”是向往的意思。D选项“想望”是想念、思念的意思,与文中相同,所以选D。
19.答案:①此处的问号都表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着确定的思想和情感;②在连续发问中,对故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转为具象的画面,从自然写到人事,多层面地展现出对故乡的记忆;③连续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叩问读者,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回忆与共鸣。
简析:从语气看,这些问号是反问,表达的是作者确定的想法,即不应该忘记故乡。从内容看,问题从河流、森林等自然景物,到游伴、妹妹等人事,展现了对故乡丰富的记忆。从表达效果看,连续反问增强了情感,能引起读者对故乡的回忆和共鸣。
20.答案:①原文中对主语“我”强调了两次,突出“我”的主体身份和主观感受;②原句是三个短句,将“来到”“走进”“坐在”三个接续发生的动作独立写出,动作之间有所停顿;③暗示了作者故地重游时内心复杂的情绪。
简析:强调主体方面,两次强调“我”,突出了“我”回到母校的感受。短句效果上,三个短句使动作更具层次感。情感暗示上,动作间的停顿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而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些效果。
21.答案:D
简析:“脆皮青年”是偏正结构,前面的词修饰后面的词。A选项“松弛感”,“松弛”修饰“感”,是偏正结构。B选项“银发力量”,“银发”修饰“力量”,是偏正结构。C选项“小孩哥/小孩姐”,“小孩”修饰“哥/姐”,是偏正结构。D选项“智能向善”是主谓结构,“智能”是主语,“向善”是谓语,与“脆皮青年”结构不同,所以选D。
22.答案:①以偏概全。修改为:大部分经常攀岩的人,都有极其漂亮的肌肉线条。②因果颠倒。修改为:攀岩还需要伸展和弯曲身体,(因此)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简析:原句“每一个攀岩的人,都有极其漂亮的肌肉线条”过于绝对,不是每个攀岩的人都有漂亮肌肉线条,属于以偏概全。“攀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因此还需要伸展和弯曲身体”因果关系错误,应该是因为攀岩需要伸展和弯曲身体,所以才有助于提高柔韧性,属于因果颠倒。
23.本题为作文题,无固定答案,以下从立意和思路方面提供参考。
立意:辩证视“平替”,理性做选择。
简析:“平替”现象有其两面性,既可能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也可能是主动选择的智慧。行文可先列举不同领域的“平替”现象,如生活物品、社交、旅游、职业选择等方面。接着分析“平替”是退而求其次的情况,阐述人们因经济、能力等因素选择“平替”时面临的困境和遗憾。然后分析“平替”是主动选择的情况,说明在某些情境下,“平替”是综合考量后的明智之举,能带来新的机遇和体验。最后总结,强调面对“平替”要保持理性,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适选择,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最优”,也不贬低“平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归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材料二:
孔子活了五十一岁还没有领悟大道,于是往南去到沛地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已经领悟了大道吧?”孔子说:“还未能得到。”老子说:“你是怎样寻求大道的呢?”孔子说:“我在规范、法度方面寻求大道,用了五年的功夫还未得到。”老子说:“你又怎样寻求大道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十二年了还是未能得到。”老子说:“会是这样的。假使道可以用来进献,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向国君进献大道;假使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向自己的双亲奉送大道;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告诉给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给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用来给他的子孙。然而不可以这样做,没有别的(原因),自己的内心没有悟道,而道就不可能停留;内心之道得不到外界的认同,就不可能推行。从内心发出的东西,倘若不能为外者所接受,圣人也就不会有所传教;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东西,倘若心中无所领悟而不能自持,圣人也就不会接纳。名声,乃是人人都可使用的器物,不可过多猎取。仁义,乃是前代帝王的馆舍,可以住上一宿而不可以久居,多次交往必然会生出许多责难。古代得道的至人,把仁看作是借路,把义看作是暂住,他游乐于逍遥自在的境地,生活在简朴的田野,立身于不施给的园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便是无为;苟且简略,容易满足;不施,也就没有耗费。古代的人把它称作是探求本真的遨游。”
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老聃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通宵不能入睡。仁义的狠毒残酷使我内心愤恨,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为厉害。您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您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的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染黑而毛色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样的外在东西,更不足以播散张扬。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儿湿气,靠唾沫来相互得到一点儿润湿,不如在江河湖海中畅游而彼此相互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