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08: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一大批以乡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视频博主不仅在国内收获喜爱,也在海外赢得大批粉丝。“道中华”邀请暨南大学贺仲明教授和大家一起重温乡土,感悟我们共有的乡土精神。
记者:“李子柒”等以中国乡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视频博主,在海外收获众多美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贺仲明: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乡村生活、或者说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特别是与自然密切关联。“李子柒”等乡村生活视频是一种艺术创作,剥离了现实生活本身的艰辛,对照单一、快速的现代城市生活,就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二是与当前生活背景有关。现代化生活下人们生活节奏快,渴望心灵安宁。之前的疫情更导致人们产生对自然、自由的向往。所以,乡村生活视频的红火是很正常的事情。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场景,激发人们关于传统、乡情、自然的无限追忆和想象。
记者:乡土世界向来是文学艺术取材的渊薮。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乡土”意味着什么?“乡土”又有何种新的可能性?
贺仲明:无论从历史、地域还是人口来看,乡土世界都是最悠久、最广泛的,所以,乡土也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源泉。今天,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下,乡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居民大幅减少,生活方式发生变异,许多人也不再对乡村给予很多关注。所以在今天的文学中,特别是在年轻作家笔下,对乡土生活的书写明显减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文学重心也必然会随之发生迁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乡土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需要被关注。一方面,当前乡土社会依然值得关注。农民群体,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话题不应该被忽视。另一方面,乡土作为一种文化应该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永恒的内容。人类与自然、大地的关系是永恒的。在心灵层面,自然、大地给予人类更多的自由空间,与人的天性也更吻合,因此由乡土孕育出来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或许有的作家不会直接书写乡土生活,但对乡土及乡土文化的关注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和文化需求。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这种需求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强烈和迫切,到城市化稳定下来后,它的表现可能会更为突出。
记者: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乡土精神”?
贺仲明:漫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不能说其中都是优秀的,有些糟粕需要否定和抛弃。但其中优秀的部分,已经凝聚为一种精神,就是“乡土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个性。
对“乡土精神”内涵做很具体的阐释,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对自然的尊重,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等。二是重视人的伦理关系。当然,这些关系的具体内容也需要甄别和进行现代“洗礼”。如中国乡土文化的伦理关系包含很强的等级观念,这就需要现代化改造,需要强化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而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如慎终追远、敬老爱幼、敬重自然等美好的精神,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追寻、强化中予以继承和发展。
记者: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涌流中,“本土化与全球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常谈常新,您如何看“乡土文明”“乡土精神”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所在的位置,所发挥的作用?
贺仲明: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味的问题,也富有争议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很多方面人类会逐渐趋同。多元文化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需要不同文化的思考和多元的解决途径。
中华乡土文明内涵深邃,有独特的哲学意蕴,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为人类发展提供自己独特的思考。包括乡土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无论作为思想启迪,还是审美品格,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当然,文化的影响力非常复杂。我们对民族文化不是简单的固守,而是开放和发展,要敢于吸纳和接受新的成分,否定和扬弃落后的部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中华文明要拥有充分的自信,以坚持、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对待文化的变化,对待文化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陈海龙《我们为什么对乡土充满眷恋?》)
材料二: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这一带的语言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下,乡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今天很多人已疏于关注乡村,更多地关注城市。
B.人们对乡土及乡土文化的关注是一种精神和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在当前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C.乡土文化虽内涵丰富,但其中泥沙俱下,对糟粕我们要否定和抛弃,对精华要继承和发展。
D.材料二表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依赖,他们一代代地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寓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喜爱李子柒等博主视频的情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包含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人的伦理关系”的内涵很丰富,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追寻、强化中予以继承和发展。
C.在全球化时代,有很多方面人类会逐渐趋同,这并不代表多元文化会变成单一文化,而是全球共享多元文化。
D.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揭示了农业和游牧业、工业这两个产业的差异,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要求记者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请就此加以分析。
5.在工业化进程下,“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古老的“乡土文化”会不会已经过时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蝉吟长夏
杜柯
火热的夏季来临:石榴举焰,栀子吐白;蚂蚁跑得格外欢实,布谷鸟声声催情;天空愈见其高,开阔敞亮,泼旺的阳光,质地渐渐转为柔韧、悍实。盛夏如梦,浓烈,熏然,人们的心底也开始奏响欢歌……
蝉,便在这时出现了。蝉吟几乎是整个夏天的标配,它们是最卖力的风琴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蝉是超越人类想象的一种奇异生物,它的幼虫蛰伏地下,靠汲取树根汁为生,要经过五到十几年才钻出地面,破土而出后却仅活六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它做足了“阴功”,经过漫长的筹备期,才抛头露面修成正果。想想我们人,如果有这份耐心与毅力,没有不厚积薄发、一飞冲天的。
蝉与蛙,构成了夏日两大主打乐系:蝉鸣如笙,蛙声如鼓;一个是民族风,一个是摇滚乐;一个是管弦乐,一个是打击乐;一个主昼,一个司夜。真是泾渭分明,神韵铿锵,风格浓烈。
阳光明亮、安好宁静的午后,常常是我与蝉相亲的日子。蝉鸣声在窗外的杏树上,梨树上,椿树上,桐树上,柿树上……在任一株树上,都有蝉的栖落与深情演奏。满耳的嘶吟那般热烈,单调的生命里不乏一种执着的丰富;并随太阳的明暗程度调换嗓门,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情意悠长。人在房间里午休,初听只觉得是噪音,听惯了,反而如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世界太平,天上耀眼的白云也堆着不动,院子里鸡狗都悄寂无声——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叫什么呢,它为什么叫?科学的解释是为了寻唤配偶,也就是为了交配。因为它的生命周期如此短促,所谓“夏虫不可语冰”,故需抓紧时间繁殖后代,何况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待了那么久,就是为了抛头露面,高调、畅快地过几天……
儿时喜欢捉蝉玩,因了在夏日里你无法忽略它的声音,总在附近撞击你的耳膜;也由于喜欢它的得意昂扬、高歌猛进,一生呼号,警世不息。它一鼓一歇,腹腔振动,心无旁骛地鸣叫时,我们轻移莲步,用一只手掌作瓢,猛然将其扣住,冷不防捕获。但说起来,蝉也机警,稍有风吹草动便嗖的一声飞走,有的走时姿态还颇翩跹——唱着得胜的歌谣,仿佛蝉中阿Q。尽管如此,基于人处心积虑的轻手轻脚、贼头贼脑和屏声静气,仍有一些蝉不时被我们捕获。看着它在手心徒劳挣扎,发出更加锐利的嘶叫,喜悦之余,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蝉其实生得挺精致:双翼轻盈,形态修长、优美,如仙女纱裙,如天使翅膀。也有蝉身体呈钢蓝色,像铁打铜铸一般,造型别致而硬朗,仿佛齐白石笔下的画——形神兼备,颇有风骨。
我们小孩逮住蝉,便像猫捉住了耗子,把玩一阵后,通常蝉的结局是非死即残。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残忍?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也不伤害它,只是童趣大发去捉它。我和邻居小孩,就在家门前的树上比赛谁捉得多,我的战绩是一下午大概四五只。但这种游戏,往往一两个小时后就烦腻了,自行停止。所以也并不知晓到底能抓多少,估计摆一道“知了宴”不成问题。
夏日情景赏之不尽,享之不竭,几同摊派了人生盛年的诸多美好。而蝉也盛放了生命的高歌。
蝉,俗称知了,古语叫蜩,一生要经过数次脱壳裂变,方为成虫。金蝉脱壳的成语即是这么来的。蝉是夏季“作物”,但到了秋天,往往还有蝉,这如同人过了中年,已非鼎盛年华。初秋的蝉与仲夏的蝉,叫声自是不同,似乎与阳光变得同一质地。夏日蝉鸣,有金属的属性,到了秋天,其声渐软,是时蝉音高旷清远,及至暮秋,则更显凄清、萧飒,有岁月的薄凉之感了——正所谓“寒蝉凄切”,亦如“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蝉的入诗入画,作别愁绪由来已久,仿佛在向大自然鸣奏生命的挽歌。
故蝉有夏蝉秋蝉之分,但一只蝉的寿命不能完全历经两季。夏蝉是正位,秋蝉是副位,夏蝉鸣声高亢嘹亮,秋蝉则凄切悲郁。生为夏蝉或秋蝉是命运所系,犹同为老鼠,有的成了仓库鼠,有的成为厕所鼠。时乎?运乎?命乎?遇乎?连人都解不开,何况蝉呢。
古往今来关于蝉的诗词多如牛毛,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咏蝉诗来自李商隐和骆宾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恰好,李商隐仿佛秋蝉,他的一生很有点悲秋的凄楚之慨。而骆宾王仿佛夏蝉,纵然结局不详,却也算明亮高亢过,引领一时风潮,耸动人的耳目。
我想,作为人,怕是多愿作夏蝉,少有作秋蝉的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鸣声在窗外的杏树上,梨树上,椿树上,桐树上,柿树上……”既写出了蝉无处不在的身影,更表现了蝉生命的热烈与执着。
B.“夏虫不可语冰”引用古诗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原意是讽刺人的见识短浅,文中只是强调蝉生命的短暂,并无讽刺之意。
C.在回忆捉蝉的段落里,形容捉蝉人“处心积虑”“轻手轻脚”“贼头贼脑”“天真的残忍”,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心机深沉,残害生灵的批判。
D.“夏日情景赏之不尽,享之不竭……”该句意思是夏季之于四季正如盛年之于人生,表达了对夏日的喜爱和对盛年美好的无限眷恋。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对炎热夏季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热烈活泼、生机勃勃的氛围,作者以轻松欢快的笔调为下文蝉的出场蓄势。
B.文中第三段引用了有关科学研究的内容,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蝉这一生物厚积薄发精神的联想,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C.“有的成了仓库鼠,有的成为厕所鼠”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含了作者对夏蝉的喜爱和对秋蝉的厌恶。
D.文章结尾引用了李商隐和骆宾王的诗歌,作者以两首诗歌来谈如秋蝉和夏蝉的不同人生状态,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9.作者结尾说“我想,作为人,怕是多愿作夏蝉,少有作秋蝉的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昌黎先生作《师说》,亦极言于时也,谓夫今之士大夫,反不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嘘,可悲乎,诚哉!尚其能实乎事,而未原尽其情,予故后其辞而作《续师说》云。
师之所以为道也,皆可就而学矣。上之人资以发乎性也,中之人导而使本其善,绝其不善也,下之人虽至愚也,犹胜乎不闻而果溺其恶矣。况其人之贤愚性实一也,幼混而桀然,岂能自殊也,迨长而成分矣。吾何以是而言哉?以夫孔子之门人,其大也三千,其博也六万,未必皆其上智矣,中岂无其下者耶?其所以不流于恶而悉为善,以其训习之故也!苟悉上智也,何独七十子是称哉?故世不可弃其师,人不可定其性,师存而恶可移,师亡虽善不能遽明也。天之生人,贤愚也,造化之道矣。吾谓若然者师可教而能易之力其与造化敌乎何可轻其师哉!
今世之人不闻从师焉,善所以不及于古,恶乃有过之者而复日新焉。虽师教之不传,犹能万一其有善者,赖古书之存得而见之。若是也将亡之,即奈何乎?学而为心与古异也。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乌得其与古不异也?
古之以道学为心也,曰:吾学,其在求仁义礼乐欤!今之以通其神为心也,曰:吾学,其在求王公卿士欤!大之以蕃其族,小之以贵乎身。曰:何师之有焉?苟一艺之习已也,声势以助之,趋竞以成之,孰不然乎?是以不必从乎师矣!
(选自柳开《续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选自韩愈《师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谓A若然者B师可教C而能易之D力E其与造化F敌乎G何可H轻其师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连词,表顺承,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恍惊起而长嗟”中的“而”的用法相同。
B.材料一中的“所以”,……的原因,与材料二中“所以”意思和用法相同。
C.及,比得上,与《登泰山记》“及既上”中的“及”意思和用法相同。
D.成,使……有所成,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开认为韩愈对当时世人不从师的现象的批评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韩愈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得不够透彻,因此他创作了《续师说》。
B.柳开认为人的贤愚在小时候没有本质上善、恶的差别,但长大后却因所受教化的不同而有了差别,孔子弟子与今世之人的对比说明了这一点。
C.柳开认为现在的人们善行比古人少、恶行比古人多,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跟随老师去学习,也不愿意阅读古代书籍来提升自我修养。
D.柳开揭露古今求学之异,古人把追求仁义礼乐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今人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以尊贵自身、光耀家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之人虽至愚也,犹胜乎不闻而果溺其恶矣。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关于从师学习意义的异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连雨不出寄张恕
苏辙
麦熟蚕缫热似烝,雨倾三尺未为淫。
洗清沟浍①蚊虻静,没尽蒲莲沼沚深。
遗秉②满田惊朽腐,移床避漏畏侵寻。
高闲只有张公子,卧听萧萧打叶音。
[注]①沟浍:泛指田间的水道。②遗秉:收割后遗留下的成把禾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日的麦熟时节,天气格外闷热,这场雨虽水量丰沛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并不成灾。
B.这场降雨使沟渠被冲刷得净透,蚊虻也因此暂时消失,却也淹没了池沼中的菖蒲莲花。
C.尾联扣题,描绘张恕静听雨打树叶的画面,对张恕的风雅生活既有欣赏又不乏调侃。
D.本诗笔法细腻,描写了雨中自然之景、农事和农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
16.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玉不琢,不成器”,《劝学》中的“,”两句也提倡君子要每天通过省察“打磨”自己,这样才能见识明达,行为无过错。
(2)周末小明与同学相约爬山,不曾想昨夜刚下过一场雪,天色还未转晴,雪后的石阶一定很难攀爬,小明想到了《登泰山记》中的“,”两句,赶紧打电话给同学约定过段时间再去。
(3)古人在抒发自己的满怀愁绪时,往往采用多种形式,有直抒胸臆的,如“”有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愁绪具象化的,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北人把收音机叫“戏匣子”,但我的戏匣子很少用来听戏,更多是听小说和广播剧。因为我时常 A ,买不起书,而藏在收音机里的“书”却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收听长篇连播这个习惯我在后来的岁月中一直保持着。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体育馆举行过一次文艺晚会,其中有个王刚的节目,就是现场播讲《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上万人的体育馆里,一个演员播讲小说,这在小说播讲史上应该是 B 的。后来,我又收听了王刚播讲的《绿色之王》,听得入迷,就干脆买了一本原著,每日灯下阅读,以摆脱广播电台的“控制”。30多年后,我在北京电视台的《书画里的中国》节目中与王刚老师 C ,闲聊时谈到《绿色之王》,他差点惊掉了下巴。他没想到我还知道这部作品,连说“太早了,太早了”。于他,于我,想必都有恍如隔世之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
B.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被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要注意的是( 甲 )。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
①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②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③有的地方,④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⑤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等产生了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⑥近年来,⑦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土壤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乙 ),还要注重提升土地利用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网友发布“某大学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细则中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30%的该学院学生,将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材料一提到“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这种需求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强烈和迫切,到城市化稳定下来后,它的表现可能会更为突出”,说明人们对乡土及乡土文化的关注在当前表现得并非尤为突出,B选项与原文不符。
  2.答案:D
  简析:材料二运用分析归纳和举例论证手法,通过对农业特性分析和举例体现乡下人对土地的依赖,并非对比论证,D选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B选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达的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与乡土文化的依恋无关;A选项体现对传统节日和自然景物的关注,C选项描绘田园生活日常,D选项描绘乡村美景,均与乡土文化有关,适合作为论据。
  4.答案:①提问开门见山,富有针对性:记者开篇从李子柒等视频博主的火爆现象切入,为整个访谈奠定了讨论的主题,并与受访者的领域高度相关,层层递进。②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提问依次围绕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当代社会的乡土意义、中华文明的乡土精神,以及乡土文明的国际化展开,问题环环相扣,逻辑严密。③注重现实联系,深化话题:提问既有对现象的剖析,如“乡土文化的可能性”,也有对文化核心内涵与全球化问题的提及,体现了时代性和深度。④提问具体明确,不空泛:每一个问题都围绕一个核心进行展开,没有繁杂内容,便于受访者针对性回答。
  简析:从提问方式看,开篇以李子柒现象切入,针对性强;从内容逻辑上,各问题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从与现实联系角度,既剖析现象又深化话题;从问题本身看,具体明确,方便回答。
  5.答案:①乡土文化未过时,承载深厚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历史记忆和道德规范,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工业化进程而过时。②乡土文化适应时代,焕发新生机:在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文学创作、视频传播等方式,乡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为现代人提供情感和文化滋养。③延续文化认同,切合内心需求: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和疏离感,让人们对和谐自然和乡村生活更加向往,乡土文化正是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载体。④兼容现代化与乡土文化:工业化和乡土文化并非对立,二者可相互融合共存,取长补短,乡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仍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
  简析:从文化内涵看,乡土文化承载传统;从时代发展角度,它能实现转型;从人们心理需求出发,可满足向往;从与工业化关系来说,二者可融合,所以乡土文化未过时。
  6.答案:C
  简析:作者回忆捉蝉段落,主要表现儿童捉蝉的童趣与天真,用“天真的残忍”更多是反映孩童自然行为特征,并非批判人类心机深沉、残害生灵,C选项理解错误。
  7.答案:C
  简析:作者对夏蝉和秋蝉并无明显喜爱或厌恶之分,“有的成了仓库鼠,有的成为厕所鼠”是感叹不同生命际遇的命运差别,借此表达对世事无常的哲理思考,C选项错误。
  8.答案:①表现儿童的天真与童趣:作者细致描写了儿时捉蝉的情景,展现出孩童时期在夏日中纯真的快乐与活动的趣味性,唤起读者的共鸣与童年记忆。②突显蝉的生命美感:细腻描绘蝉的外形美,通过比喻,将蝉的形态比作“仙女纱裙”“天使翅膀”,进一步烘托蝉的灵动美好及自然的神奇;运用拟人手法,如“唱着得胜的歌谣”,赋予蝉以鲜活的生命力,突出其机警和生命的自由与韧性,激发对生命的尊重与审美感受。③丰富文章的情感层次:描写捉蝉后蝉的挣扎,揭示“天真的残忍”,蕴含对人类童年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情感层次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简析:从内容上,捉蝉情景体现儿童天真童趣;从描写手法看,比喻、拟人突显蝉的生命美感;从情感表达角度,捉蝉后蝉的挣扎丰富了情感层次。
  9.答案:①夏蝉的生命高亢明亮,象征奋力拼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秋蝉的生命凄清悲切,象征暮年的孤寂与无助,令人感到无奈和叹息。②人们通常更愿意选择如夏蝉般活出生命的辉煌,而不希望陷入秋蝉的悲凉难堪,这是对生命高光时刻的追求和对平凡终结的避讳。③这句话以蝉喻人,通过夏蝉与秋蝉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表达了对人生繁盛阶段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无情的感慨。
  简析:从蝉的生命状态看,夏蝉和秋蝉象征不同生活态度;从人们的选择倾向分析,更向往夏蝉式的生活;从表达意图来说,体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
  10.答案:BDG
  简析:“若然者”作“谓”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在B处;“易之”是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在D处;“乎”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何”引出下文,其前断开,在G处。
  11.答案:C
  简析:材料一中“及”是比得上的意思,《登泰山记》中“及既上”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二者意思和用法不同,C选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柳开在文中未提及今人不愿意阅读古代书籍,他强调的是师道缺失导致善不及古人、恶反而增加,C选项中“也不愿意阅读古代书籍来提升自我修养”于文无据。
  13.答案:(1)即使是下等的人,虽然非常愚笨,也比完全听不到教诲而最终沉溺于罪恶要好。(2)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简析:(1)句中“下”指下等;“胜”是超过;“果”为最终。(2)句中“众人”是普通人;“而耻学于师”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耻”是以……为耻。翻译时需准确译出这些字词。
  14.答案:同:①两则材料均认为从师学习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②都提倡尊师重道。异:①柳开重点强调从师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善恶差别根源于教化,对当代不从师行为有更深层次的批判;②韩愈则着重阐述从师学习是解惑传道之本,批评耻学于师的社会观念。
  简析:相同点从提升个人修养和尊师重道方面归纳;不同点在于柳开强调从师对改变人性的作用及批判当代不从师行为,韩愈着重阐述从师解惑传道的本质及批评耻学于师观念。
  15.答案:D
  简析:诗中既写了雨的积极影响,也写了其带来的不便,体现的是对雨水的矛盾情感,并非单纯喜爱,D选项错误。
  16.答案:①“惊”和“畏”两个字用得传神。②“惊”是“震惊”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田中遗留的禾穗因雨水浸泡而腐烂的状态,仿佛让人感到意外和震惊;“畏”是“担忧”的意思,字则传达了因屋漏而不得不移床的无奈与担忧,形象地刻画了雨水对生活的影响。两字贴切传神,描绘了雨水给田园生活带来的细微影响。
  简析:先找出“惊”和“畏”两个字,然后分别解释其含义,再分析它们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雨水对田园生活的影响。
  17.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枫叶荻花秋瑟瑟)
  简析:(1)句出自《劝学》,强调君子要通过学习和反省提升自己;(2)句出自《登泰山记》,描绘雪后登山的艰难;(3)句前一空可填直抒胸臆表达愁绪的诗句,后一空填通过具体物象把愁绪具象化的诗句。
  18.答案:A.捉襟见肘B.史无前例C.不期而遇
  简析:A处根据“买不起书”可知经济窘迫,用“捉襟见肘”;B处强调在万人体育馆播讲小说的开创性,用“史无前例”;C处结合“30多年后”可知是意外相遇,用“不期而遇”。
  19.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广播内容的丰富、取用的便利,以及作者聆听的自由与满足。
  简析:把收音机里的“书”比作“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从内容、取用、聆听感受方面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
  20.答案:B
  简析: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选项表示特定称谓;B选项表示特殊含义;C选项表示否定或讽刺;D选项表示强调。
  21.答案:①人类随着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⑤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等造成了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简析:①句中“随着”位置不当,导致主语缺失,应将“随着”放到“人类”后面;⑤句中“产生……问题”搭配不当,应将“产生”改为“造成”。
  22.答案:甲: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乙: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
  简析:甲处根据后文成土母质需进一步演变才形成真正土壤,可知此处应填“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乙处根据后文“还要注重提升土地利用质量”,此处应用“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与之对应。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某大学将冬季扫雪缺席次数与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挂钩的规定。写作时可从规则的合理性、引导作用、评价标准多元化等方面思考,开篇引出问题,接着分析合理性与不足,最后强调规则应服务学生成长,建立更完善人性化制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愈写作《师说》,也极力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说现在的士大夫反而不如巫医、乐师、工匠这些人。唉,这真是可悲啊,确实如此!虽然他能切实地反映出问题,但没有彻底探究其原因,所以我推迟了自己的言论,写了《续师说》这篇文章。
老师之所以能够传授道理,就是因为人都可以接近并向他学习。上等的人通过老师培养天性;中等的人通过老师引导从而保持善良的一面,去除不善的一面;即使是下等的人,虽然非常愚笨,也比完全听不到教诲而最终沉溺于罪恶要好。况且人的聪明与愚笨的本性实际上是一样的,幼年时期混沌无知,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等到长大才逐渐形成不同的表现。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的弟子当中,众多者有三千人,渊博者有六万人,未必都是最聪明的啊,其中难道没有愚笨的人吗?他们之所以不陷入邪恶而都成为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们受到教育和训练的缘故啊!如果都只是最有智慧的人,那为什么唯独“孔门七十子”得以扬名呢?所以,社会不能抛弃师道,人的本性也不能轻易定论。师道存在,恶行可以改变;师道消亡,即使本性善良也难以迅速彰显。上天生养人,有贤明和愚昧的差别,这是自然造化的规律。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老师通过教化能够改变人性,其作用可以和自然造化相抗衡,又怎么能轻视老师呢?
当今世上的人不再听闻从师学习,因此善行比不上古人,恶行却超过古人,并且一天天不断滋长。虽然老师的教导不再流传,但仍能够偶尔出现一些善行,依靠的是古书尚存,可以从中见到善行。如果这种传统将要消亡,又该怎么办呢?学习的目的和古人不同了。古代的求学者通过拜师来专心追求治学的正道,而现在的求学者却是自学以应付和谋取功名利禄,怎么能够与古代相同呢?
古时候的人以学习道义为内心追求 ,说:“我的学习,是在追求仁义礼乐吧!”今人把通达世俗事务作为学习的目的,说:“我的学习,是在追求王公卿士的地位吧!”扩大来说是为了使家族兴旺,缩小来说是为了使自己尊贵。说:“哪里还需要老师呢?如果只掌握了一门技艺,就用声势来为自己助力,用追逐名利的竞争来使自己成功,谁不会这样呢?”因此,不一定非要跟随老师学习了!
材料二: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