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______的历史风貌建筑中,______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______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______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依次填入选文横线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遴选 徜徉 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 挑选 徘徊 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 遴选 徘徊 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 挑选 徜徉 家喻户晓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下列词语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山的南面) 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亮)
C.熨(yù)帖:舒服,舒适 敛裾(jù):提着衣襟
D.蹩(bié)脚:本领不强 蓊(wēng)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4.下列相关诗句的书写共有几处错误( )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②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⑤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⑦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A.5 B.6 C.7 D.8
二、文言小题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句读之不知
C.渺渺兮予怀 D.崖限当道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像“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戊申晦”中戊申就是干支纪年。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留学日本时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D.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一片神鸦社鼓”,这里的“社鼓”就是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B.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C.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D.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多种技术,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
B.材料二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如,运用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论证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C.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D.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9.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观点的一项是( )
A.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B.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C.女星赵雅芝的丈夫胡启立先生带着儿子一同回到祖籍台山,亲自祭拜祖先,表达了自己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D.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鸭沼观荷
[清]王韬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①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危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青萝山人一联云:
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
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
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烟晚露初,领略尤胜。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集裙屐之雅流,开壶觞之胜会。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时,余年少嗜酒,量颇宏,辄仿“碧筩杯”佳制,择莲梗之鲜巨者,密刺针孔,反复贯注,自觉酒味香洌异常,一饮可以数斗。又取鲜莲瓣糁以薄粉,炙以香膏,清脆可食,亦能疗饥。社友群顾余而笑曰:“子真可谓吞花卧酒者矣!”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折简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丁未顾慧英女史擅场,戊申曹素雯女史压卷。徐淑才高,秦嘉为之退避②,洵③足生闺阁光而为中帼吐气也已。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乃不解阿谀者流,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④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多,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劳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轰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⑤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选自《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徐淑才高,秦嘉为之退避:秦嘉与徐淑是东汉的诗人夫(秦嘉)妻(徐淑)。③洵:确实,诚然。④莲花似六郎:唐杨再思阿谀幸臣张昌宗之语。⑤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人思之不置 置:放弃,停止
B.把卷危坐 危:端正
C.肴核以四簋为度 度:次数
D.余违甫里几四十年 违:离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先生在时喜斗鸭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择莲梗之鲜巨者 蚓无爪牙之利
C.洵足生闺阁光而为巾帼吐气也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D.其首皆回向先生 其可怪也欤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B.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C.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D.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13.下列四组中,全都展现池沼美景的一组是( )
①方塘如鉴,一水潆洄
②四周环植榆柳桃李
③池种荷花,红白相半
④沉李浮瓜,青红错杂
⑤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
⑥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老师在对联中以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夏日清风亭设社,与会者不同凡俗,吞花卧酒,赏荷赋诗,席间女子诗才远胜男子。
D.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
(2)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
六、古代诗歌阅读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
陶渊明
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2)“鸟”在陶渊明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七、名篇名句默写
17.名句默写
(1),忧思难忘。何以解忧,。(《短歌行》)
(2)?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3)《虞美人》中“,”两句将抽象愁绪具象化,千古流传,引人感叹。
(4)《赤壁赋》中用侧面衬托手法描写洞箫声悲凉的句子是“,”。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的诗句是“,”。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道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草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花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挨,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已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南门坛上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C.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D.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E.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19.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
20.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九、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
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独具匠心”侧重于在技巧和艺术构思方面有创造性,“独树一帜”强调独特风格、自成一家,此处形容建筑,“独具匠心”更合适;“遴选”用于选拔人才或单位,“挑选”是从众多中选择,选楼用“挑选”;“徜徉”是悠闲自在地走,“徘徊”有犹豫之意,在小楼漫步用“徜徉”;“路人皆知”多含贬义,“家喻户晓”是大家都知道,形容餐厅用“家喻户晓”。所以选D。
2.答案:C
简析:原句存在成分残缺(“通过”和“使”并用导致无主语)、搭配不当(“彰显”与“认知度”不搭配)、语序不当(应先“彰显厚重感”,再“增强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问题。A项未修改语序;B项未调整语序;D项未修改成分残缺和语序问题。C项修改正确。
3.答案:B
简析:A选项中“骤”解释错误,应是“一下子,很轻易地”;C选项“敛裾”的“裾”读音错误,应读“jū”;D选项“蓊蓊郁郁”的“蓊”读音错误,应读“wěng”。B选项解释和读音都正确。
4.答案:A
简析:①“惊层颠”的“颠”应写作“巅”;②“取之无尽”的“尽”应写作“禁”;④“出嫁”的“出”应写作“初”;⑥“长作客”的“长”应写作“常”;⑦“忧愁”的“忧”应写作“幽”。共5处错误,所以选A。
5.答案:B
简析:例句“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A选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B选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C选项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予怀渺渺”;D选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限当道者崖”。B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
6.答案:A
简析:A选项中“戊申晦”的“戊申”是纪日,不是纪年,该选项表述错误。B、C、D选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7.答案:D
简析:根据材料二,血缘社群分裂是因为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是被迫的,并非“自觉分裂”,D选项错误。A选项,从材料一可知雄安新区在“乡愁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首创和先行的举措;B选项,材料一提到古宅、老树成为“乡愁文化遗产”;C选项,材料二指出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属于血缘范畴。
8.答案:B
简析:材料二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是为了论证血缘社群的分裂,而不是“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B选项错误。A选项,材料一明确提到雄安新区将启动相关工作构建数字虚拟空间;C选项,材料二提到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很难分离,“新客”“客边”难以获得本村身份认同;D选项,从雄安新区的做法可看出能妥善解决城市扩张与留住乡愁的矛盾。
9.答案:C
简析:A选项七夕逮蜘蛛是风俗,与血缘性地缘无关;B选项农村务工留守情况和血缘性地缘没有关系;C选项胡启立回乡祭祖,体现了血缘性地缘;D选项襄阳金庸迷追思金庸是地缘体现,和血缘无关。所以选C。
10.答案:C
简析:“肴核以四簋为度”中“度”应是“标准,限度”的意思,不是“次数”,C选项解释错误。A、B、D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均正确。
11.答案:B
简析:A选项中,“以先生在时喜斗鸭”的“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以”是目的连词,“来”。B选项中,两个“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C选项中,“洵足生闺阁光而为巾帼吐气也已”的“为”是介词,“替,给”;“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的“为”是动词,“成为”。D选项中,“其首皆回向先生”的“其”是代词,“它的”;“其可怪也欤”的“其”是语气词,“难道”。B选项中两个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12.答案:B
简析:“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结构完整,应分别断开;“莲花似六郎一语”是“不诚千古奇冤哉”的主语,应在“语”后断开。所以正确断句是B选项。
13.答案:B
简析:④“沉李浮瓜,青红错杂”描写的是果品,不是池沼之景;⑥“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不是实际的池沼之景。①②③⑤展现的是池沼美景,所以选B。
14.答案:C
简析:C选项中“吞花卧酒”的是作者,不是所有与会者;且文中只说闺秀能诗者可入社但不亲至,未提及女子诗才远胜男子,该选项错误。A选项,老师的对联确实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B选项,为荷花庆祝生日体现了作者的雅趣;D选项,从文中可知乡人通过凿池筑亭、石阑凿鸭来怀念陆龟蒙。
15.答案:(1)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2)几位诗社友人因陆先生生前一向爱养鸭,于是在池塘边另建鸭舍,养几头白鸭,白鸭美好洁净,模样可爱。
简析:(1)“闺秀能诗者”是定语后置,翻译为“能写诗的女子”;“但”是“只”;“亲”是“亲自”。(2)“以”是“因为”;“辟”是“建造”;“蓄白鸭数头”正常语序为“蓄数头白鸭”;“修洁”是“美好洁净”。
16.
答案:(1)B(2)①离群(或离乡)的鹍鸟在清池边鸣叫,历经夏暑与秋霜。“离鹍”喻指行役之人。作者借此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②被束缚在笼子中的鸟留恋以前的山林。作者以“羁鸟”自比,借此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简析:(1)B选项中“春燕应节起”是说燕子按季节飞来,不是“应着节拍起舞”,该选项分析错误。(2)“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离鹍”象征行役之人,结合作者行役经历,表达其奔波却背离理想的愁苦;“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比喻作者自己,表达对官场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答案:慨当以慷;唯有杜康;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析:注意“慨”“即”“壑”“嫠”“樯橹”等字词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18.答案:BE
简析:B选项中作者不是常熟人,且“沧海桑田”主要说的是常熟变化大,未体现人生无常;E选项详述走油肉制作方法是为介绍常熟特色小吃,不是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和表达自豪之情。A选项,文章通过回忆、描写等展现对南门坛上的热爱,形散神聚;C选项,文章有实景描写和想象,虚实结合;D选项,文中运用了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和可读性。
19.答案:①运用比喻,将露水比作“闪着红光的珍珠”和“墨绿底色的镜子”,写出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南门坛上异彩纷呈的美景;②运用细节描写,“蹙着眉”“抽着烟”写船工们为寻找靠岸处发愁,侧面写出坛上昔日的拥挤热闹;③运用排比、比喻,写坛上交杂的各种声音,写出了南门坛上的熙攘热闹,描绘出和谐真实的市井生活。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坛上昔日的自然美景和热闹的市井生活,表达作者的迷恋与陶醉。
简析:从修辞手法看,把露水比作珍珠和镜子,用排比和比喻写各种声音;从描写手法看,“蹙着眉”“抽着烟”是细节描写。这些手法展现了坛上的美景和热闹,表达作者的情感。
20.答案:①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②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
简析:坛上整修后外观变化,但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变;就像人虽会衰老,但对国家和生活的追求不变,这是从坛上的变化联想到人生的感悟。
21.答案:第一处旧得意楼上前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第二处新得意楼上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欣慰之情。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既强化了主题,又使文章含蓄蕴藉。
简析:第一处结合翁同龢变法失败被罢官的背景,体现他的担忧和无奈;第二处结合南门坛上重新开街的繁荣,体现作者的欣慰。两处形成对比,强化主题,使文章富有韵味。
22.本题为作文题,无固定答案,从解析可知,写作可从不同倾向的内涵和意义入手,例如:
立意:“我愿意”做“我能够”做的事,更愿意成为“我应当”成为的人。
简析:开篇阐述“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三种倾向的含义。接着分别举例论述,如以袁隆平为例,他愿意从事农业科研(我愿意),凭借自身能力取得成果(我能够),为解决粮食问题担当责任(我应当)。然后探讨三者关系,“我愿意”提供动力,“我能够”是实现基础,“我应当”提升价值。最后联系自身,强调在生活中平衡三者,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译文:
鸭沼观荷
[清]王韬
我出生在甫里,甫里就是因为唐代的陆龟蒙而得名。陆龟蒙隐居不做官,时常和皮日休以诗词相酬答,自号甫里先生,曾经写了《江湖散人传》来表明志向。陆龟蒙去世后,他的高风亮节,让同乡的人思念不已。因为先生在世的时候喜欢斗鸭,设有斗鸭圈,于是同乡的人就将斗鸭圈凿成池塘,方形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池水回旋其中。池塘的中央修筑一个亭子,叫“清风亭”,亭的东西两侧用小桥连通到岸,四周环绕种植着榆、柳、桃、李等树木。盛夏时节,新叶茂盛地生长,树阴覆盖屋檐的边沿,窗户四面敞开,凉风袭袭,吹人衣襟。亭中供奉陆龟蒙的画像,先生手持书卷端坐,胡须眉毛栩栩如生。距离亭子一百多步的地方,先生的墓就在那里。有人说这是后人埋葬他的衣冠的处所,是用来保留古迹寄托长远思念的地方。亭中的楹联很多,我的老师青萝山人题有一联为“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
特地拿陶渊明和张志和来比拟先生,真恰当啊。
池中种着荷花,红色和白色的各一半。荷花绽放时,清香远播,在晨风中,月色下,晚霞间,露水初现时,欣赏荷花尤其美好。同乡的诗人夏天在这个亭子设立诗社,聚集了很多高雅风流的人物,举行盛大的宴会。我也得到机会,跟随在各位君子之后入了诗社,每次诗会我都早早就到。我年轻的时候爱好喝酒,酒量很大,就仿照“碧筩杯”的形式,选择新鲜并且巨大的莲藕的梗,用针孔密密地刺成小孔,反复地向里面贯注酒,自己感觉酒味异常地清香凛冽,一次可以喝数斗。又取来新鲜的莲瓣,掺杂上薄粉,用香膏烤制,莲花清脆爽口可以食用,也能够充饥。社友成群地回头看我并且笑着对我说:“你真可以说是吞花卧酒的人!”
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一定写信邀请众英才,替荷花庆祝生日。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丁未顾慧英女史技艺高超出众,戊申曹素雯女史更是才华出众。徐淑才华很高,秦嘉也为之退避,确实足以为女子争光替女子们扬眉吐气。我认定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具有四种美德:香气清馨,韵味幽远,品性高洁,花色纯粹;于是不被那些阿谀奉承者理解,用高人静士的容貌,向下比拟被宠幸之臣的容貌,莲花似六郎这一句话,不确实是千古奇冤吗?
观赏荷花的约定,从花开的那天开始,三天一次聚会,酒菜果品以四簋为限度,只求真心实意,不许奢华浪费。甫里本属水乡,多有菱角和芡实这类东西。冷食的瓜果,青色红色的交错混杂,堆放在盘子中,也很能解暑。
各位社友因为先生平生原本喜欢蓄养鸭子,于是在池边另外建了鸭舍,蓄养了几只白鸭,漂亮洁净讨人喜爱。红花绿叶之中,点缀着白色羽毛的鸭子,白鸭动作飘逸,也算不俗。池边围绕着石栏杆,栏柱上都雕刻着鸭子,它们的头都回转朝着先生(的画像),因为先生(的画像)本来就靠北朝南。鸭子在禽类中,只是一种愚笨的动物罢了;自从先生有了鸭子“能言”这一说,鸭子于是就成了可以放在园林供人赏玩的雅致之物,(由此看来)文人的话确实像这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啊。
我离开甫里将近四十年了,回首往事,没有不同的梦影。每当荷花盛开,就仿佛置身于莲亭鸭沼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