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校文化节期间组织了“北京中轴线——最美城之轴”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中轴线的短片。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最美城之轴”五个字作为片头。
2.短片第一部分,中轴线概况。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是北京东西建筑物布局的对称轴,也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演进发展,其规划、建设与完善,集中体现了“以中为尊”“礼乐交融”“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浮、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1)同学们需要对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作出判断,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chèng lè jí
B.chèn lè jí
C.chèng yuè jǐ
D.chèn yuè jǐ
(2)同学们需要对文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你认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包括包含”的意思,所以“涵盖”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一起一落”的意思,所以“起浮”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均匀平衡”的意思,所以“均衡”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雄壮美丽”的意思,所以“壮美”一词中有错字。
3.短片第二部分,新闻播报。下面是同学们摘录的一则消息。
新华社新德里7月27日电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甲】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乙】该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1)根据内容,请你在横线处拟写消息标题。( )
(2)在文段【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逗号 逗号
B.顿号 句号
C.逗号 句号
D.顿号 分号
4.短片第三部分,中轴线发展。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在修缮、疏解、更新中,北京中轴线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历史一同“成长”。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经过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大兴国际机场和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延长线丰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功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条线上有机融合。
如今,北京中轴线上街巷四通八达,两侧绿意悠悠。正阳门成为北京雨燕种群最大的栖息地,故宫博物院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中轴线两侧往日的宫闱禁苑,成了博物馆、市民公园、休闲广场、美食街区,市民在此生活,游客连绵不断。
(1)同学们请你检查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情况。你认为其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B.与时俱进
C.四通八达
D.连绵不断
(2)同学们讨论应如何理解画线句中“成长”的含义,请你根据文段内容进行解释。( )
5.短片第四部分,“我眼中的中轴线”。下面是同学们做校园采访时,四位被采访者的回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不仅彰显了东方文明和审美追求,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B.北京中轴线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一砖一瓦皆为文字,记载着北京城的荣辱和兴衰。
C.北京中轴线仿佛一根纽带,穿越700多年的时光长河,将远古的智慧与当代的活力紧紧相连。
D.北京中轴线以独有的方式,述说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让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北京。
6.短片结尾,请你用上“了解”“保护”“传承”三个词语,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出共守“北京中轴线”的倡议。
北京中轴线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意义。让我们__________,共守这珍贵的民族瑰宝吧!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7.默写句子。
(1)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2)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傲》)
(3)《饮酒》中,表明诗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人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是:,。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战争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先以“①”“金鳞”的形象比喻,勾勒出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的画面;又以“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的描写,写出了白天到黄昏阴寒的战地气氛,从侧面表现了②;最后再以“③”和“霜重鼓寒”的细节,写出半夜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之状。
9.结合诗中画线句内容,说说这句诗是如何抒写将士们心愿的?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面山而居 居天下之广居
C.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11.对“帝感其诚”中“诚”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愚公目标坚定,决定全力铲除大山,使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B.愚公不畏艰难,率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运土石到渤海。
C.愚公目光长远,认为智叟思想顽固无法改变,像没有见识的寡妇和小孩。
D.愚公积极乐观,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尽,但山不会增高加大,一定会被铲平。
12.根据《愚公移山》和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 ”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选自《新百喻经》)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diānzh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两文都写到了主人公的目标,但因主人公处事态度不同结果完全不同。愚公的目标是①,鲁公的目标是“②”。愚公面对他人质疑,毫不动摇并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了③,最终目标得以实现;鲁公面对他人质疑,却总是“④”,表现出内心的动摇,最终目标未能实现。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3.《昆虫记》中,法布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许多昆虫的生命历程,让人感悟颇深。请结合名著中某一种或两种昆虫的生命历程,谈谈你获得的感悟。(10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北京的古塔》,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古塔
①在北京,从城市中心到西部及南部的山区,人们无论穿梭于胡同巷陌中,还是徘徊于城市公园里,或是行走在群山密林中,总能看到或藏匿于古老庙宇、或掩映在现代建筑之后的古塔。汪建民和侯伟在所著的《北京的古塔》一书中就曾写道:“据文物部门统计,北京现存古塔220余座,但从实地考察中来看,数量远不止这些,在北京山区偏僻的山谷中,一些古代的寺庙遗址上,还保存有一些古塔。”可见,北京的古塔数量众多。
②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北京最早的塔建于隋代,可惜已经没有实物存在。现存的古塔之中,最古老的塔源于唐代。唐塔大约有8座,它们因数量稀少、年代久远而显得格外珍贵。而建塔最兴旺的时期,要属辽代及明、清两代。在这些朝代里,大大小小的塔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北京的土地上。
③北京的塔形式众多、种类繁复。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砖石仿木塔、琉璃塔、金属塔等。北京遗存的木塔、石塔、琉璃塔、金属塔和砖塔的数量都不多,最常见的是砖石结构的塔。按塔的功能划分,可分为佛塔、墓塔、纪念塔等。塔的功能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生变化,融合中国文化的元素,由最初的存放舍利、供奉佛祖的单一功能发展到具有存放佛经、登高远眺、纪念先人等用途。根据外形分类,可分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经幢式塔、花式塔、宝印经塔、过街塔门式塔和组合式塔等。这些古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追求。
④北京古塔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精湛的工艺。从塔身的砖石砌筑到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砖石砌筑方面,工匠们采用了特殊的黏合材料和砌筑方法,保证了塔身的稳固性。在雕刻装饰上,更是丰富多彩。天宁寺塔的塔身四周门旁雕有菩萨、云龙和金刚力士等形象,这些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丰富,龙的姿态矫健,仿佛在云雾中穿梭。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上的雕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须弥座、塔檐上布满各种浮雕,题材包括佛教故事、花卉、动物等,每一处浮雕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京通州地区的燃灯塔数百年来始终伫立在京杭大运河北端的西岸。它是三千里运河北端河畔的第一座塔,也是当时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早春暮秋时节,只要天公作美,即使在50里以外的漕舟商船上放眼瞭望,也能看到高耸的宝塔凌云入天。在漕运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大动脉的时代,行驶在运河上的漕船和商队看到了燃灯塔,就意味着船已经行进到运河的终点,到达了目的地通州。因此燃灯塔既是通州的__________,也是当时漕运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
⑦古塔是一把打开北京的钥匙。在这座城市,千万人听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的旋律成长起来,洁白优雅的北海白塔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泛舟于波光粼粼的湖中,和煦的微风拂面,一抬头就能看到白塔稳稳沉沉地矗立于琼华岛之巅。这座白塔印刻进每个人的童年,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⑧如今,这些古塔依然静静地屹立在京城的各个角落,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朝拜。它们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让我们在欣赏它们的美丽与壮观的同时,也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取材于张研的作品)
14.文章①-④段介绍了北京古塔的特点。北京古塔具有数量众多、①、形式众多、种类繁复、②的特点。
15.分别在第⑤段和第⑥段横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⑤北京古塔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还蕴含着重要的精神价值。
⑥象征 标志
B.⑤北京古塔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也蕴含着重要的精神价值,还是一种建筑形态。
⑥象征 标志
C.⑤北京古塔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还蕴含着重要的精神价值。
⑥标志 象征
D.⑤北京古塔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也蕴含着重要的精神价值,还是一种建筑形态。
⑥标志 象征
16.这篇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从第③段或第④段中找出一处实例,并说说其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十六年
①那天回家,我是在嘉陵江大桥上遇到老徐的。他靠在护栏边缩着脖子,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上游的江水。正值寒冬腊月,老徐夹杂着银丝的头发在萧瑟的风中胡乱地摆动。
②我不禁问道:“屋里暖和,咋待在这?”“十六年前,我就在那里撑船。”老徐掏出藏在袖管里的手,指向上游。循着老徐手指的方向望去,近百米宽的嘉陵江横插在两条公路中间——那里是毛坝子渡口。是的,他曾经在那里摆渡整整十六年。
③老徐所在的山村和集镇隔江相望,毛坝子渡口是连接两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每年春节前后,过往渡口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村民络绎不绝。若不走渡口,行人最近也要绕行十余公里,而小车则要绕到上游邻镇,行三四十公里的通村公路才能过江。
④十六年前的老徐原本同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年初背着行囊外出务工,年底回来和家人团聚。尽管外出劳作可以换来比较可观的收入,但聚少离多,让他照顾不了家庭,于是老徐毅然决定回家务农,方便照顾一家老小。
⑤腊月的一天下午,老徐所在的村子突然通知大家晚上七点到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定承包渡船的有关事宜。会议从晚上七点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始终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份苦差事。老徐终于坐不住了,三十出头的他站了出来,决定承包渡船。就这样,他走上职业摆渡人生涯。
⑥“世上营生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嘉陵江流过秦岭之南,然而冬日里,那刺骨的寒风依旧如刀割般。至汛期,江水更是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刚接手渡船没几天,妻子在给老徐送午饭时,就发现他的手都冻裂了。老徐的女儿那时刚上高中,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在家也很难见到父亲。于是妻子不止一次劝老徐:“要不别撑船了,让别人来吧,我们回家还能多喂几头猪,再种点核桃树,一家人守在一起,日子过得更好。”
⑦老徐却告诉妻子:“我是大男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来吗?我要是不干,眼下又有谁来干呢?”
⑧老徐摆渡,大人收一元,小孩不收钱。不仅如此,他还把本村二百多人的渡船费全免了,乡里乡亲摆酒席办事情他一概免费。作为同乡的我曾有机会同他一起撑船,那时才感知这看似轻松之事,实则费力至极,不仅手臂酸痛,脚下也须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水中。像老徐这样一天要拉几十上百个来回,我不免对他免单的做法提出质疑。老徐却笑着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我以前干工地的,我知道钱不好挣,老乡挣钱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⑨老徐就是如此善良。好在有如此善良的老徐,小女孩瑄瑄才得以幸免于难。
⑩有一年秋天,老徐像往常一样正在摆渡,突然听到渡口下游五百多米处的南岸边有小孩的哭声,再仔细一看,江中隐约有一物体忽沉忽浮。老徐预感不妙,赶紧加快了摆渡速度。船一靠岸,老徐踩着江边乱石一路狂奔到哭泣的一个男孩身边。见有人来,男孩指着下游的江面,哭着说:“妹妹落水了!”
老徐顾不上喘息,立即沿江岸狂追四百多米,果然看见有一个小孩在江中漂浮。来不及脱衣服,老徐便奋力跃入冰冷的江中,经过近十分钟的努力,终于将落水的小女孩救上了岸。
附近群众闻讯赶来,帮着老徐一起迅速将处于昏迷状态的小女孩送到镇卫生院急救。因抢救及时,小女孩很快苏醒过来。此时的老徐却已悄悄地从医院出来,又回到了渡船上。
事后,被救女孩瑄瑄的父母给老徐送去四千元现金,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老徐婉言谢绝了,无论怎样劝说都硬是不收。后来老徐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誉为“最美船长”“嘉陵江边最美摆渡人”“舍己救人真英雄”。面对种种荣誉,老徐很淡然,他说:“谁见了落水儿童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救,我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遇见了都会去做的事情。对于撑船,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或者等架好一座嘉陵江大桥,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直到去年六月,嘉陵江大桥终于通车。竣工仪式上,我特意去看老徐——这个即将失业的摆渡人。我从未见过他如此高兴,所有的掌声和呼喊声中,属他的最响。他满是皱纹的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像极了一棵老树在春天里全心绽放着花朵。他激动地向我们欢呼:“太好了!现在大家过桥多方便,再不怕涨水了!”
老徐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种天麻、养猪。女儿已成婚。他们两口子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嘉陵江摆渡人自此成了历史,但每每看到那座嘉陵江大桥时,两岸总有人会想到曾经的那位摆渡人。
(取材于杨兴杰的同名文章)
17.阅读文章,说说哪几件事体现了老徐的善良。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19.阅读第 段画线句,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0.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摆渡十六年”的理解。
七、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
21.题目:
生活中,总有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实则饱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智慧,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以“简单中的深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22.题目:请你用上“破茧”“逐光”“振翅”这三个词,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可写实,可想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试卷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展开,包含基础知识综合、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板块,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下是按照原试卷序号给出的答案及简析:
1.答案:用正楷字书写“最美城之轴”(略)
简析: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需用正楷规范、工整书写,注意笔画和间架结构。
2.(1)答案:D
简析:“称”在“对称轴”中读“chèn”;“乐”在“礼乐交融”中读“yuè”,“脊梁”的“脊”读“jǐ”,所以选D。
(2)答案:B
简析:“涵盖”意思是“包括、包容”,书写正确;“起浮”错误,应为“起伏”,表示“一起一落”;“均衡”“壮美”书写无误,所以选B。
3.(1)答案示例:“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析:消息标题要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对象“北京中轴线”和事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答案:B
简析:【甲】处“完整性”“真实性”是并列词语,用顿号;【乙】处前后是完整的两句话,用句号,所以选B。
4.(1)答案:D
简析:“连绵不断”多形容山脉、河流等,形容游客应用“络绎不绝”,A、B、C三项成语使用恰当,所以选D。
(2)答案示例:北京中轴线不断向南北延伸,丰富了多种功能,有机融合了古今文明。
简析:结合文段中中轴线延伸及功能变化的内容,从延伸方向和功能融合方面概括。
5.答案:A
简析:A句没有使用修辞;B把“北京中轴线”比作“立体的史书”;C把“北京中轴线”比作“纽带”;D将“北京中轴线”拟人化,所以选A。
6.答案示例:用心了解它的价值,全力保护它的风貌,积极传承它的文化
简析:围绕“共守北京中轴线”,按“了解、保护、传承”的逻辑顺序组织语言,表达倡议。
7.答案:(1)芳草萋萋鹦鹉洲(2)星河欲转千帆舞(3)心远地自偏(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简析:考查古诗词默写,注意“萋”“洲”“曾”等易错字的书写。
8.答案:①黑云②战争的惨烈(悲壮)③半卷红旗
简析:根据诗歌内容,“黑云”比喻敌军;“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从侧面表现战争惨烈;“半卷红旗”写出半夜官军袭击敌人的情景。
9.答案示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借典故“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写出了将士们为报君恩,愿提玉龙剑冲锋陷阵,在质朴的“为君死”的言词中,直接抒写了将士们誓死为君效命的心愿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简析:从用典的角度,结合典故含义和诗句内容,分析将士们的心愿和决心。
10.答案:B
简析:A项“且”分别是“将近”“况且”的意思;B项“居”都是“居住”;C项“固”分别是“顽固”“巩固”;D项“苦”分别是“担心”“使……痛苦”,所以选B。
11.答案:C
简析:C选项中愚公说智叟的话是为了反驳其观点,突出自己移山的决心,并非体现“诚”,A、B、D选项理解恰当,所以选C。
12.答案:①移山(毕力平险)②治园③信念坚定④犹夷不能决
简析:根据文章内容,愚公目标是移山;鲁公目标是治园;愚公面对质疑毫不动摇,体现信念坚定;鲁公面对质疑“犹夷不能决”。
13.答案示例一:蝉在地下蛰伏数载,只为短暂的夏日欢歌。它于黑暗中坚守,在光明里尽情绽放生命华彩。这使我感悟到,生命无论长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即使历程艰辛漫长,只要心怀对未来的憧憬,就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刻,奏响震撼人心的乐章。
简析:结合蝉的生命历程,从坚守和生命意义的角度谈感悟,符合题目要求。
14.答案:①历史悠久②工艺精湛
简析:文章第②段体现北京古塔历史悠久,第④段体现其工艺精湛。
15.答案:C
简析:第⑤段应先强调建筑形态,再是社会发展见证,最后是精神价值;第⑥段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是漕运等的“象征”,所以选C。
16.答案示例一:第③段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者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和塔的功能、外形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北京的塔形式众多、种类繁复的特点。
简析:以第③段为例,阐述分类别说明方法及其对说明塔的特点的作用。
17.答案:①老徐勇于承担摆渡工作②摆渡时少收费或不收费③勇救落水女童④拒绝大额谢礼⑤失业后,却为大桥通车方便村民出行而高兴(答出四点即可)
简析:从文章中提取体现老徐善良的事件,如承担工作、收费情况、救人、对待谢礼态度和对大桥通车的态度等方面。
18.答案:第④段写了老徐为了照顾家庭,决定回家务农。下文写老徐放弃照顾家庭的初衷,承担摆渡工作。前后形成对比,更好地表现了老徐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简析:分析第④段内容与下文的关系,明确对比手法及对表现老徐精神的作用。
19.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徐脸上洋溢着幸福比作老树在春天里绽放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徐因修桥通车,发自内心的欣喜与幸福,表现了老徐一心为村里人着想的善良与无私。
简析:从修辞角度,分析比喻手法对表现老徐情感和品质的作用。
20.答案:写出了老徐摆渡时间之久,也写出了老徐始终坚持摆渡的担当和善良无私的品质。以“摆渡十六年”为题目,表达了作者对老徐的敬佩与赞美。
简析:从题目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分析“摆渡十六年”对表现老徐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1.答案:略
简析:“简单中的深意”是命题作文,需围绕生活中简单事物蕴含的深情、智慧或道理展开,通过具体事例体现主题,可采用记叙文等文体。
22.答案:略
简析:以“破茧”“逐光”“振翅”三个词进行写作,可写实或想象,围绕成长、梦想等主题,展现从困境到追求再到实现的过程,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