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小文同学观看了一个新闻视频后写了一段话,下面是节选,请修改完善。
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非凡”的抵达【甲】向上,冲上九(xiāo),从300公里到4亿公里,嫦娥、祝融、羲和……中国人的宇宙探索抵达了曾经可望而不可(jí)的浩瀚苍穹!曾经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乙】向下,潜入深海,中国载人潜水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在海洋最深处探索更多的未知,领略更多的风景!中国人民心怀梦想,脚步不停,开辟出条条“中国路”,实现了追寻千百年的目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深深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激励中国人奋勇争先的不懈动力。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自强不息,用奋进与拼搏使我们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1.小文对文段中拼音处该使用的汉字、加点字读音提出了他的看法,请你帮他判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九xiāo”,意思是天之极高处,“xiāo”应写作“霄”。
B.“jí”,在此处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应写作“即”。
C.“载”,在此处的意思是装载、承载,应读作“zǎi”。
D.“瞩”,意思是注视,应读作“zhǔ”。
2.小文对文段中的表达及标点的使用存有疑问,提出了他的想法,请你帮忙判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甲】处的标点符号应该使用句号“。”
B.文中【乙】处的标点符号应该使用分号“;”
C.文中加点的“汇入”一词,用词不当,应该改用“融入”。
D.最后一句中画线句子表达欠妥,可以修改为“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炎黄子孙。”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请用古诗文补全文段。
走进自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一句“①,”写花草在春天来临后生机勃勃的状态;到边塞见落日,王维则在《使至塞上》中以一句“②,”写塞外的开阔壮丽。
三、综合性学习
学校将开展“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4.下列句子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其中不能体现“诚信”的句子是( )
A.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
B.尽信书,不如无书
C.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D.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5.“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昌”,小文阅读到下面这则消息,请你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6.八(一)班将于12月30日下午2点在教室开展班级演讲“说诚信”活动,准备邀请李老师在活动中为同学们做“人无信不立”主题讲座,请你补全下面的邀请信。
邀请信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八(一)班班委会 2024年12月20日
四、诗歌鉴赏
灌婴城①
胡俨②〔明代〕
楚歌声断霸图空,独向江南气势雄。
列嶂青油③屯夜月,连营赤帜动秋风。
荒台百尺遗黄土,故垒千年翳④碧丛。
几度经过闲吊古,牧童吹笛夕阳中。
【注释】①灌婴城:即南昌故城。相传西汉大将军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故名。②胡俨:明代江西临江府(今江西新干)人,元末徙居南昌。明初政治家和学者,毕生以师道自任,深受陶渊明思想影响。③列嶂青油:青油幕如列重嶂,言军营帐幕之盛。青油:以青绸为幕,供迎宾或歇息之用。④翳:遮蔽。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楚歌”用典,借项羽兵败乌江典故表达自己的霸业转眼成空的遗憾。
B.颔联用“列嶂青油”“连营赤帜”渲染出战争浓烈、气势雄伟的气氛。
C.颈联描绘了灌婴城经时间变迁,逐渐风化为荒城一座,只剩下黄土故垒的情景。
D.全诗怀古伤今,以理为主,体现了诗人诗歌充满雍容平和之气的风格特点。
8.结合整首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①之门人。道既通,游事②齐宣王,宣王不用。适梁,梁惠王不果③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④。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众⑤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⑥之德,是以所如⑦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子思:孔子之孙,受业于曾子。②事:奉事,为……服务。③果:实现。④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其言迂腐而不切合实际。⑤合众:合纵。⑥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⑦如:前往,到……去。
9.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适梁 适,往。
B.当是之时 是,表示判断。
C.秦用商君 用,任用。
D.天下方务于合众连衡 务:致力,从事。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语句的大意。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用。
12.“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是西汉思想家扬雄评价孟子的话,这一评价获得后世认同。请结合文段及所学《富贵不能淫》相关内容,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 飞船 大事记
2003.10.15 神舟五号 首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在轨运行时间为21小时23分。
2005.10.12 神舟六号 顺利完成“多人多天”载人飞行。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2021.06.17 神舟十二号 首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9月17日成功返回。
2021.10.16 神舟十三号 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出差”6个月,首次在太空过春节。
2022.11.29 神舟十五号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完成太空“会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2023年6月4日返回地球。
2023.10.26 神舟十七号 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2024年4月30日返回地面。
【材料二】
①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②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充分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③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④“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⑤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这个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内,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⑥小小水稻太空“转一圈”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有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截至2023年8月,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我国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⑦在强大的航天技术支撑下,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授课空间从天宫实验室、空间站核心舱拓展到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更加宽敞明亮;授课信号更加流畅,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天地师生对话;授课方式新颖超前,航天员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诠释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深刻意义。
⑧“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的飞天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
(编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
【材料三】
①2023年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②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③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④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⑤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⑥7年一瞬。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节选自新华网2023年5月30日)
13.下列关于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飞船首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神舟十二号”飞船首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说明我国从首位宇航员进入太空到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B.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建造了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空间站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C.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有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将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粮食增产、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项目。
D.景海鹏在7年的时间里四度飞往太空执行任务,体现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揽,以及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互相支撑,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B.正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研人员,才使得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C.各行各业的支持与期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
D.要成为一个航天员,除了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优秀飞行技能,还需要有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甘人后、永葆初心的航天精神。
15.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一片黄铜亮晶晶
寇建斌
①邓老80岁了,听主持人说邓老还是一位打过仗的老革命,报告厅顿时一片喧哗,好多手臂举起,请求邓老讲讲打仗的故事。邓老摆摆手推辞,我当年只是个娃娃兵,连枪都端不稳,打不准,没得好讲哟。台下一双双眼睛仍满含期待,主持人劝,邓老,随便讲几句吧,就当活跃下气氛。邓老沉思片刻,笑笑说,讲可以,挺丢脸的,不许笑话我呀。
②那一年,他六岁的时候。傍晚,队伍路过村子,扎下营盘,埋锅做饭。炊事班长老郭头分完馒头,发现一个小男孩还没走。蒸馒头时,小男孩抢着帮他抱柴、添火,紧忙活。此时,小男孩歪着头待在一边,偷眼瞄着战士们吃馒头,嘴角的哈喇子垂成一根亮线,差不多快要落到裤裆。老郭头用筷子插起一个馒头,递给他。小男孩确认馒头真的是给他的,眼睛瞪得老大,嘴巴也张得老大,双手接过馒头,捧着就往嘴里塞,几口下去,就噎直了脖儿。老郭头忙给他捋了捋,又舀了半碗菜汤,一点儿一点儿看他灌下。看得出,这孩子是饿极了。
③后半夜,队伍悄悄开拔。老郭头背着一大袋粮食,粮食外边扣着那口做饭的黄铜锅,越走越沉,想停下歇口气,又怕腿一软站不起来,被队伍落下,就咬牙坚持。走着走着,背上轻了。一扭头,看见屁股后边有双小手撑着下锅沿。老郭头火了,轰小男孩回村。小男孩很犟,只当没听见。老郭头作势踢他,他围着老郭头转,手撑着锅沿始终不松。看看离那村子已经很远,天还没亮,老郭头无奈,只得任他跟着。小男孩就此成了队伍上的人。
④小男孩刚有一条凳子高,又因为跟姓谐音,就被叫成了小凳子。老兵们跟老郭头起哄,小凳子跟着你,干脆认了干儿子吧。老郭头头摇得像拨浪鼓,要认你认。尽管小男孩眼里有活儿,能帮老郭头干不少事儿,老郭头还是不愿意要他。不光嫌他个小,没力气,还嫌他胆小,手笨,一听见枪响就捂耳朵,教他使枪也学不会。老郭头暗想,要是再过那个村子,绑也要把他留下。
⑤队伍打阻击战,战斗惨烈,打了三天三夜。因为防守分散,无法及时联络,伤亡人数不详。团长问老郭头,口粮还能撑多久?老郭头不知还剩下多少人,也不知战士身上的粮袋里还有多少存货,一时说不上来。小男孩点了点跟着老郭头去阵地上送饭时捡回的粮袋子,掰着指头算了算,张口说道,每人每天八两,只够一天;每人每天半斤能凑合两天。老郭头怪他多嘴,问他咋算出来的?他说出理由,团长听了,点点头,格外多看了他几眼。
⑥完成阻击战任务队伍突围时,有三条路可选,因为不了解敌情,一时难以确定突围方向。团长脸上阴云密布,眉头拧成疙瘩,谁也不敢说话。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该往哪儿冲。
⑦老郭头怪他多嘴,伸手拽他。
⑧团长打手势拦住,让小男孩说。
⑨小男孩早不怕枪炮声了,这些天没事时就支棱起耳朵听,还真听出了门道。
⑩他分别说出三条路对面大概各有多少枪炮,是哪种枪炮。有个地方听着枪炮声密,其实只有几个人放,该往那儿冲。团长听他说完,眉头舒展,站起身,拍拍他的头,然后猛击一掌,好,就往那几冲!
突围前,团长再三叮嘱老郭头,你就一个任务,给我带出这个娃娃,将来让他上学,打江山要人,建设新中国更需要人,到那时,他比咱们更有用。
炮弹呼啸而来,老郭头割掉背带,摘下黄铜锅,把小男孩一把扣在锅下……老郭头不见了,团长和好多官兵不见了,老郭头当作宝贝的那口黄铜锅也被炸裂了,不能用了。小男孩平时根本搬不动那口锅,那时不知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举起黄铜锅,猛地朝一块石头砸去……
邓老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块亮晶晶的黄铜片,托在手心,给大家看。黄铜片被磨得异常光亮,金子一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邓老眼角被映得亮晶晶,台下所有的眼睛都被映得亮晶晶。
16.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80岁的邓老应听众要求讲打仗的故事,他觉得挺丢脸的,会被笑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讲得不好。
B.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邓老与“黄铜片”间的故事,表达出了他对那一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C.文中第②段细致地写了“小男孩”饥饿难耐的情况,也为下文写“小男孩”跟随队伍埋下伏笔。
D.文中写“小男孩”在战争中从害怕听到枪声,体现了他的胆怯与懦弱。
E.老郭头由最初的嫌弃“小男孩”到在关键时候把黄铜锅扣在小男孩头上,可见“小男孩”此时对部队的重要性。
17.文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感染力最强,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炮弹呼啸而来,老郭头割掉背带,摘下黄铜锅,把小男孩一把扣在锅下。
18.文章讲述了邓老与黄铜片的故事。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亮晶晶”所要表达的内涵。
七、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和批注,完成下面小题。
19.下面ABCD四处对片段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内容 批注
【片段一】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A.片段一中划线句体现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之间平等的关系。
【片段二】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的,这些武器都是那些国家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B.片段二叙写了红军武器装备的情况,写出了当时红军的大部分武器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这一事实。
【片段三】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C.片段三是对红军生活条件的细致描述,可看出红军部队生活条件简陋但房间清洁整齐。 D.三个片段都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后叙写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特点。
A.A B.B C.C D.D
20.请结合整本书及链接材料,说说这本书出版之后得到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
【链接材料】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八、作文
21.走近一座城,了解一个人,或许都能让你发现他(它)的另一面。请以“我发现了他(它)的另一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500字。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载”在“载人潜水器”中表示“装载、承载”,应读作“zài”,而“zǎi”常见的意思是“记载”“年”等,C选项判断错误。A选项,“霄”指云、天空,“九xiāo”指天之极高处,“xiāo”写作“霄”正确;B选项,“即”有“接近、靠近”之意,“可望而不可jí”中“jí”写作“即”正确;D选项,“瞩”意为注视,读音“zhǔ”正确。
2.答案:B
简析:【乙】处前后句子“向上,冲上九霄……中国人的宇宙探索抵达了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浩瀚苍穹!”与“向下,潜入深海,中国载人潜水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是并列关系,且前一句已用感叹号,这里用句号更合适,B选项判断不恰当。A选项,【甲】处“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非凡’的抵达”表意完整,用句号正确;C选项,“汇入”侧重于融合、进入,“融入”更强调深入其中成为一部分,“融入”更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深入中国人的血脉,该判断正确;D选项,原句“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炎黄子孙”成分残缺,修改为“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炎黄子孙”正确。
3.答案:①乱花渐欲迷人眼;②浅草才能没马蹄;③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
简析:《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通过描写花草的状态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塞外开阔壮丽的风光。注意“渐”“蹄”“漠”“孤”等字的正确书写。
4.答案:B
简析:A选项“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强调不要转变诚信,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C选项“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意思是轻视大国,却重视言语的信用,突出诚信;D选项“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直接表明要做到诚信。B选项“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读书不要迷信书本,强调的是要有质疑精神,与诚信无关。
5.答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简析:新闻标题要简洁准确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这则新闻主要讲的是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包含“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这些关键信息,该标题符合要求且不超过20字。
6.答案:八(一)班将于12月30日下午2点在教室开展班级演讲“说诚信”活动,诚挚地邀请您莅临指导并做“人无信不立”主题讲座。
简析:邀请信需包含活动的时间(12月30日下午2点)、地点(教室)、活动名称(班级演讲“说诚信”活动)以及邀请事项(做“人无信不立”主题讲座并莅临指导),补充内容按此要求完整表述即可。
7.答案:C
简析:A选项,首句“楚歌声断霸图空”是借项羽兵败典故感慨历史变迁,并非作者自身霸业成空的遗憾;B选项,颔联是对当年灌婴驻军时军容盛况的想象,不是真实战争场景;D选项,全诗以情为主,并非以理为主,且未体现雍容平和之气。C选项,颈联“荒台百尺遗黄土,故垒千年翳碧丛”描绘了灌婴城如今只剩荒台黄土、故垒被碧丛遮蔽的荒凉景象,分析正确。
8.答案:①诗人面对故城,怀古伤今,生发出昔盛今衰,生发出对古城的沧桑变迁和感慨。②抒发自己对拥有闲适心情,追寻田园之趣的期待。(意对即可)
简析:从诗歌内容看,首联借项羽典故暗示历史兴衰,颔联想象昔日繁华,颈联对比今昔,突出古城的衰败,表达了对古城沧桑变迁的感慨。尾联“牧童吹笛夕阳中”描绘出宁静的田园场景,结合诗人受陶渊明思想影响,可看出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
9.答案:B
简析:B选项中“当是之时”的“是”是指示代词,意为“这”,不是表示判断。A选项“适梁”中“适”解释为“往”正确;C选项“秦用商君”中“用”是“任用”的意思正确;D选项“天下方务于合众连衡”中“务”解释为“致力,从事”正确。
10.答案:B
简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表示孟子退隐后和万章等人编订《诗》《书》,“述仲尼之意”是阐述孔子的思想,“作《孟子》七篇”是最终成果,这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的断句,B选项正确。A选项“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断句使句子表意不清晰;C选项“退而与万章之徒序”断句错误;D选项“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断句不合理。
11.答案:当(孟子)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想要奉事于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简析:“道既通”中“既”是“已经”,“通”是“通晓”;“游事”可理解为“游说并侍奉”;“不用”即“没有任用”。翻译时要注意字词准确,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
12.答案:孟子虽身处乱世,却不遗余力地向诸侯推行仁政,即便不被认可、不被采纳,仍将“仁政”记录在册,传承后世,体现了“勇于义而果于德”的评价。课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孟子对“仁、义、礼”的坚守,体现了“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的评价。
简析:从文段可知孟子积极向齐宣王、梁惠王等诸侯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采用仍坚持,还著书立说,这是为了践行“义”和“德”,体现“勇于义而果于德”。《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孟子在各种境遇下坚守“仁、义、礼”,不被外界因素动摇,与“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相符。
13.答案:D
简析:材料三表明景海鹏从1998年成为首批航天员到2023年执行任务,并非在7年时间里四度飞天,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到2021年神舟十二号首次进入我国自己的空间站,不到20年,该选项正确;B选项,中国建造了人类目前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体现了中国智慧、志气和实力,与材料相符;C选项,材料二提到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开展实验及成果应用,如粮食增产、医学方面应用等,该选项正确。
14.答案:C
简析: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航天人的努力,以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等,而不是各行各业的支持与期待,C选项理解错误。A选项,材料二提到党中央集中统揽和科研人员协作推动航天事业发展,该选项正确;B选项,众多优秀航天科研人员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D选项,从景海鹏的经历可看出成为航天员需要多种素质和精神,该选项正确。
15.答案:①太空水稻的增产能够进一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可以致力于解决世界饥饿的问题;②空间科学实验的一些成果,有助于医学的发展,如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等。③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不甘人后的航天精神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⑤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飞天梦”能够一直延续。
简析:从材料二可知,太空水稻增产可助力解决粮食问题;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成果有助于医学发展;航天人的精神能激励我们;航天成就可增强文化自信;太空授课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这些都是航天事业发展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16.答案:BC
简析:A选项,邓老觉得丢脸是因为自己当年是娃娃兵,表现不突出,不是讲得不好;D选项,小男孩一开始怕枪声,后来不怕了,体现的是他的成长,不是胆怯懦弱;E选项,老郭头保护小男孩是因为团长的叮嘱,为了建设新中国培养人才,不是因为小男孩当时对部队重要。B选项,文章开头写邓老讲打仗故事,再回忆过去,是倒叙手法,且表达了他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正确;C选项,第②段写小男孩饥饿,为他跟随队伍的情节做了铺垫,正确。
17.答案:(1)“割掉”感染力最强,写出了老郭头此时想赶紧解下黄铜锅救小男孩的急切心情。(2)“摘下”感染力最强,刻画了老郭头此时的动作和急切的心理。(3)“一把扣在”感染力最强,冲击力最强,写出了当时战争情景的紧急,和老郭头救小男孩的毫不犹豫的保护心理。“割掉”“摘下”只是写出了当时老郭头的动作。
简析:“割掉”“摘下”“一把扣在”都是对老郭头救小男孩时动作的描写。“割掉”突出在紧急情况下,老郭头迅速解下背带的急切;“摘下”细致刻画了他取下锅的动作,体现急切心理;“一把扣在”更强调动作的果断和毫不犹豫,突出当时情况危急和老郭头对小男孩的全力保护,相比之下,“一把扣在”感染力更强。
18.答案:连用了三个“亮晶晶”,第一个“亮晶晶”修饰的是“黄铜片”,写出邓老对留下这片救命的黄铜片的珍惜。第二个修饰的是“邓老眼角”,写出了邓老在重新回忆那段岁月时的内心的激动。第三个修饰的是“台下所有的眼睛”,写出了所有的听众此时的对邓老故事的及英雄人物的感动。“亮晶晶”,突出了“黄铜片”此时的特点,刻画出了邓老此时的心情和神态,表现了台下听众们的感受。同时也写出了战争年代,为保护青年一代,实现传承而不顾自己的牺牲精神。
简析:从描写对象看,第一个“亮晶晶”体现黄铜片的珍贵;第二个体现邓老回忆往事的激动;第三个体现听众的感动。从主题角度,“亮晶晶”象征着战争年代老郭头等英雄的牺牲精神和对新一代的守护,以及这种精神的感染力。
19.答案:D
简析:这三个片段都是作者实地考察后的客观叙述,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对中国革命发展的观点,D选项批注错误。A选项,片段一中红军将领与战士吃穿一样、分享食物,体现了平等关系,批注正确;B选项,片段二明确写了红军武器大多从敌军夺来,批注正确;C选项,片段三对红军生活条件的描述体现了生活简陋但房间整洁,批注正确。
20.答案: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他的身份容易被当时世界各地读者认可并得到关注;作品属于纪实作品,其真实性、客观性吸引读者,同时,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作者,第一次回答了让世界各地人们感兴趣一系列问题。
简析:在当时,西方对中国红色政权和革命了解很少,斯诺作为第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他的身份使作品受关注。作品是纪实作品,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他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回答了很多人对中国革命的疑问,所以受到世界各地关注。
21.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发现了他(它)的另一面”,首先确定写作对象,可以是人,如同学、老师、家人等;也可以是物,像城市、书籍、动物等。写作时先写对其最初的印象,再通过具体事件,详细描述发现“另一面”的过程,结尾要写出这次发现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收获,突出主题,如对人或事物有了新的理解、懂得了全面看待事物等。注意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