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09: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
理请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又生动的说明语言。
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竺可桢
三、文体知识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三、文体知识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三、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翩然 簌簌 物候 载途 农谚 刺槐 连翘 孕育 悬殊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yīnɡ

shuāi
四、初读课文,感知物候
1.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讲物候现象,那么,文中到底描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归来、果实成熟、北雁南飞、衰草连天等。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就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了,就要割麦插禾了。
四、初读课文,感知物候
草木荣枯 ,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什么是物候?
拓展物候历史
商周时期出现的《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虽只有463字,但却详细记录了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等内容。主要涉及农耕、蚕桑、养马等生产活动,文字记载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和动物的活动、以及与农事活动相关的物候知识。
《诗经·豳风·七月》中“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四、初读课文,感知物候
3.什么是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1.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3: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重要性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描述( )做出( ) 阐述( )
物候现象
科学解释
研究意义
六、深度思考,感悟科学精神
四季变迁、草木荣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来看透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给了 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在生活中感悟、体验。
第二课时
时间顺序
1.第1-3段写物候现象采用什么顺序?
一、深入梳理,体会严密逻辑
立春、夏季、秋天、寒冬(季节)
第1段:
第2段:
杏花、桃花(月份)
第3段:
古、近(时代)
1.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个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纬度
高下
经度
古今
不能调换,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空间
时间
二、探究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 和 进行比较,突出强调说明 (道理)。
作引用:通过引用 ,说明 (道理)。
举例子:举 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 (道理)。
分类别:把 分成 类,条理清晰地说明 (道理)
三、重点品读,赏析语言特色
1.关注标题,评价不同表述
从教材第28页注释①可见,本文的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题目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三、重点品读,赏析语言特色
2.再观内容,评价文本语言
从题目的选择中可见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那么,全文的语言是否都很生动呢?生动和平实的语言是否有所讲究?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平均”一词表示范围,表明文中所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一年。“七种”“十年”“九天”所指明晰,准确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显著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运用生动典雅又准确严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按照逻辑顺序来布局材料,将物候学介绍的清晰完整又不显得乏味。同时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课后作业
1.延伸阅读
联系物候知识,谈谈你对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理解。
2.拓展探究
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