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7 20: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课堂导入

/
探究新知

/
手法赏析

/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 了解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把握诗歌内容。
2. 了解诗歌多种表现手法,学习炼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 绝句特点:把握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了解诗歌内容。
2. 诗歌鉴赏:学习诗歌的修辞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当下处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1.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 古诗炼字,把握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主题。
乡愁,是一缕春风,
在王安石的笔下,无声无息地吹绿了江南岸;
乡愁,是一片浮云,
伴随王维,踏上孤蓬万里征;
乡愁,是一杯浊酒,
斟满了范仲淹归无计的惆怅。
乡愁,是一封家书,
承载着张籍的深情——临发又开封。
探究新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
(701-762)
关于作者
写作背景
春夜
洛城
闻笛
点明时间
点明地点
点明事件
李白的乡愁。
开元年间李白客居洛阳,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故作此诗。
核心
初步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核心
初步诵读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每首4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讲究平仄、押韵,通常第一、二、四句用韵。
绝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感知文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洛城】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词语积累
内容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是谁家的庭院中飞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吹拂,传遍了洛阳城,
→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情思呢?
手法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炼字实例】
① “谁家”意为不知谁家;
② 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用笛声打动了深夜不眠之人。
② “谁”与“暗”照应,表示隐约的笛声牵动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诗词赏析
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实例】
①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
②“散”表均匀散步,“满”表充满。写出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手法】以声称静,虚实结合,反衬诗人闻笛后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诗词赏析
【想象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想象一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诗词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
【情感链接】
① 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②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诗词赏析
【写作手法】
例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一语双关,反问。
②“折柳”,既指名曲《折杨柳》,又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
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中心句 抒情句
诗词赏析
课堂小结


全诗清晰流畅,抑扬顿挫,紧扣“闻”字,写出了诗人在客居洛阳时,借一个春天的夜晚所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 歌 主 旨
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