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7 20: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岑参
目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能够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1.了解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能够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堂导入
我们曾在《木兰诗》中初识了魏晋南北朝时的边塞生活,那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苦寒;
也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领略了唐代的边寒生活,那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凄冷。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边塞的生活是荒凉单调的,可就这样,唐代有大量诗人涌向边塞,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以岑参为例走近边塞诗、边塞诗人,学习一首《逢入京使》。




了解作者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探究新知
1.学习诵读,感知文意。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
学习诵读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习诵读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词语积累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习诵读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
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
就说我一切安好。
理解诗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感知内容,理解情感。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概括四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前两句与后两句的感情有何异同?
1.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四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离家之远:路漫漫
②思乡之切:龙钟、泪不干
③行色匆匆:马上相逢
④捎个口信:传语报平安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1)强烈的思乡之情:故园东望、双袖龙钟、泪不干。
(2)开阔豪迈的胸襟:马上相逢、传语报平安。








3.结合链接材料,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链接材料: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3.结合链接材料,体会思想感情。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夸张: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很好的铺垫。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情景描写: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入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逢的情景,口语化的语言,清新明快,又含有丰富的韵味:诗人一方面对故园无限眷恋,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业,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文字朴素,平平道来,直赋其事,却自有一种感人力量,写出了人之常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提示:
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写法角度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运用了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离乡之远和思乡之切,表达了强烈的思念亲人眷恋故园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感情角度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入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逢的情景,口语化的语言,清新明快,又含有丰富的韵味:诗人一方面对故园无限眷恋,一方面又渴望建功立业,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2.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炼字角度
不干: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流下的眼泪之多,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也与下句形成对比。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漫漫”巧用叠词,以离乡路程之远,表现诗人旅途奔波劳苦。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再现诗人泪眼滂沱的情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中“逢”字,点题的同时交代与返京使者的不期而遇。
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
课堂练习
【答案】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表述错误。这首诗语言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场面凝重而漫长,并不是“一闪而过”;“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 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课堂练习
2.“传语报平安”传递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节选)
【答案】抒写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联系链接材料“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可知,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思念亲人又不愿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尽在其中,感人至深。
知识总结
主旨上:诗人描写了西出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给家人报平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深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写法上: 1.场景描写;2.夸张手法。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课下搜集阅读唐代边塞诗歌,积累诗句,体会感情,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