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4:3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十五夜望月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秋节的习俗
本诗在《全唐诗》
中名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
理解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②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①冷露:秋天的露水。
②湿:打湿。
今夜月明人尽望
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
尽:都。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落:在,到。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中庭( )白( )栖( )
( )无声湿( )

冷露

桂花

试着填一填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想一想,并写下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
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
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结构
梳理
写景
抒情
十五夜望月
秋思
白地
鹊鸦
冷露
桂花
思念友人
主题归纳
《十五夜望月》一诗,诗人通过表达自己于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在庭院中仰望明月的情景,表达了思念朋友之情。